做好覆盤,“有意義的失敗”勝過“無意義的成功”

加拿大的Vaclav Smil教授是一位“神奇”的能源學家,他曾經在1975年完美預測了中國在1985-1990年的能源消費,又在1983年預測了2000年的全球能源需求。但令人詫異的是,事後Smil教授曾詳細分析了自己的預測過程,他發現,自己所做的預測的很多理論基礎並不準確,但綜合之後反而能很巧合地產生一個準確的最終結果。

在當今這個複雜多變、充滿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時代,Smil教授的情況並不少見,有時我們的運氣就是這麼好,一擊即中,即使過程中充滿了瑕疵和謬誤。但這就是我們所追究的結果了嗎?


沃頓商學院的菲利普·泰洛克教授曾在《超預測:預見未來的藝術和科學》一書中提醒我們:

人們經常認為,當一個決定換來的是好結果時,這個決定就是好的決定。這種觀點並非總是正確,甚至可能帶來風險,因為它會讓我們看不到思想中的缺陷。

泰洛克教授還在書中總結了那些超級預測家們共同具備的特點:

他們通常謹慎、謙虛、知識淵博、對數字敏感、面對不確定性保持主動開放的思維,而且,他們善於自我反省與批評,樂於吸收各種反饋和意見。

正如Smil教授這樣,不沉迷於預測成功的喜悅,而敢於剖開過程看本質,這種覆盤的思維和習慣才是真正的制勝法寶。


覆盤是什麼?覆盤就是事後總結嗎?覆盤要如何具體操作?

邱昭良博士在《覆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一書中給出了詳細的答案。這本書是一本非常詳盡的實操手冊,不僅通過企業和軍隊的案例闡釋了覆盤的概念和優勢,而且提供了具體步驟和實踐工具供讀者操作練習。


做好覆盤,“有意義的失敗”勝過“無意義的成功”


作者邱昭良是南開大學的博士,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業務助理、萬達學院副院長。邱昭良從碩士期間便開始關注學習型組織與知識管理等領域,在加入聯想之後更是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髮展完善其理論,至今以為中石化、中國銀行、中國移動、中國航天、華為、伊利等上百家企業提供了關於提升組織能力和優化工作流程等方面的諮詢與培訓服務。也正是得益於這些經歷,在《覆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一書中,邱昭良細緻指出了很多實踐中容易被忽視和誤操作的要點,對於剛接觸覆盤的人而言很有啟發性。

邱昭良在聯想的時候曾經負責過人力資源規劃,他總結聯想在考察和提拔幹部的時候,不僅看重幹部是否能做成事,而且要看其能否從過往的經驗中學習和成長,所謂“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學習與績效的矩陣中,相比於“無意義的成功”,更看重的是“有意義的失敗”。

做好覆盤,“有意義的失敗”勝過“無意義的成功”

何為“無意義的成功”?雖然事情做成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做成的,搞不清楚決定成功的關鍵因素與原理。這種成功是無法複製和持續的,因此是沒有意義的。

何為“有意義的失敗”? 雖然事情失敗了,但經過事後分析,當事人都從中學習了經驗教訓,搞清楚了造成失敗的關鍵原因,也明確了改進的措施,這為下一次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有意義的。

這樣以來,區分成功與失敗的關鍵便不在於單次的完成情況,而在於基於此所產生的長效機制。這便是覆盤的力量。

一、什麼是覆盤?

覆盤源自於圍棋,指的是在對弈之後重新在棋盤上將對弈的過程重現一遍,總結下得好的地方和下得不好的地方,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更好的下法。

拓展開來,這種復原並研討和分析的過程就是覆盤,可應用於各行各業。在工作中,可以將工作與項目的過程重新覆盤,從中總結經驗,達到提升能力、促進績效和改善質量的效果;在生活中也可以針對某一事件進行復盤,例如旅行甚至做家務,都有可思考、可提升、可改善的空間。

覆盤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論語·學而》中就有提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種每日反省就是個人的覆盤,而且是邏輯非常清晰、問題非常明確的覆盤。

在美國軍隊中也有類似覆盤的操作是AAR(事後審查,After Action Review)。AAR對於軍隊而言非常重要,這是因為軍隊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不熟悉的情況,很多任務無法提前預期和排練,每一名士兵都需要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即時決策和反應。為了提高決策的效率和質量,所有人都需要遵循標準操作程序的指引,而另一方面,標準操作程序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完善和更新,這就需要AAR發揮作用。

關於FBI行動分析小組的美劇《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在最終季最後一集中就使用了AAR工作方法。在之前的案件中FBI遭遇了爆炸事故,造成了人員傷亡,現場的狀況與指揮官的判斷有較大的出入,小組成員在進行AAR的時候突然意識到現場沒有發現的問題,並重新推演和還原了事件的另一種可能性,猜測到犯罪嫌疑人可能提前準備了暗道逃生。正因為小組成員沒有忽視AAR這一程序,使得他們尚有時間做好心理準備和戰略應對。

做好覆盤,“有意義的失敗”勝過“無意義的成功”

美劇Criminal Minds在最終季最終集裡一開始便進行了AAR(after-action review)


回到工作中,我們在職場上經常會面臨新的挑戰,當然更常經歷與之前類似的任務。如果沒有覆盤,無論是新挑戰還是舊任務,都有可能淪為“無意義的成功”。

下述經歷不知道你是否曾經遭遇過:有時與團隊成員合作的時候,遇到與之前類似的狀況,對方仍採用之前證明行不通的方式,令人感到崩潰與暴躁:為何總是要重複同樣的錯誤?!

為了不重複同樣的錯誤,不妨試試團隊一起復盤吧!


二、怎樣做覆盤?

(一) 覆盤四步走

覆盤一般分為四步:回顧、評估,分析、反思,萃取、提煉,轉化、應用。

  • 第一步:回顧、評估

在第一步回顧與評估中,最重要的是回顧目標、策略與計劃,回顧整個過程,重新核實並評估結果。最初的計劃和初衷是什麼?過程中採取的策略和打法是什麼?實際結果怎麼樣?過程中發生了哪些事情、做了哪些決策?相比於目標,哪些地方是亮點、哪些地方是不足?

這一步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經常被忽視,尤其當項目效果很不錯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陷入成功的自得之中,而忽視對照最初的目標重新確認是否逐一達成了原始計劃。

心理學中有一個

“後視偏差”的概念,講的是如果我們知道了某一件事的結果,那麼我們對自己知道結果之前的想法就會產生扭曲的認知。因此,在回顧與評估中,關鍵在於客觀呈現事件,而不是將其合理化。效果不錯並不意味著計劃不折不扣地落實了,更不意味著過程完美無瑕,而這正是覆盤第一步的目的所在:再現曾經發生的事情,先不要解釋。

  • 第二步:分析、反思

在第二步分析與反思中,最關鍵的是要全面分析整個過程中所有亮點與不足的關鍵因素有哪些,既包括客觀因素,也包括主觀因素,尤其要深入挖掘根本原因。

這一步容易錯誤操作的是忽視了對亮點的分析。團隊覆盤不是批判大會,重點不在於追究責任或推卸錯失,因此,在進行復盤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操作技巧在於,不僅要分析做得好的地方,而且要首先分析做得好的地方,對於那些失敗的項目尤其應如此,這樣的操作在於向所有人傳遞一個信號:這次的覆盤不是批鬥大會,大家的目的應該是一致的,為了總結經驗和學習,衝向下一次的成功。

做好覆盤,“有意義的失敗”勝過“無意義的成功”


  • 第三步:萃取、提煉

在第三步萃取與提煉中,需要做的是舉一反三,根據過往的經驗找出可推廣或待改進的地方。我們可以從這個事件中學到什麼?有哪些做法可以堅持下去?有哪些做法不奏效需要改進?

這個過程非常考驗水平,是影響效果的關鍵環節,如果無法提煉到真正有用的經驗,那麼覆盤的效果將大打折扣。而很多經驗和知識的提煉與參與的人員之間的互動關係和覆盤的氛圍有關,這些場域因素會直接影響最終的結果。

  • 第四步:轉化、應用
  • 在最後一步轉化與應用中,需要做的是將之前提煉的經驗用於後續的工作中,提出創新性的建議用於整個組織流程和制度的改進。

    這一步是最終讓覆盤真正起作用的措施。要真正達到覆盤的效果,就需要制定具體的行動措施,切實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人和明確的改進時間表中,否則只能流於形式。


    (二)引導師的三階九步法

    仔細分析上面四步會發現,整個覆盤過程環環相扣,非常看重客觀和邏輯,尤其在團隊覆盤的時候,必須有一位“主持人”引導大家一起往下進行才有可能順利推進。

    的確,在團隊覆盤的時候,一般都需要一位“引導師”。引導師的工作是什麼呢?

    引導師的工作可以用《覆盤+》書中提出的“三階九步法”來概括。

    做好覆盤,“有意義的失敗”勝過“無意義的成功”


    所謂的“三階”,指的是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實際操作階段和覆盤後的整理推進階段。

    在每個階段,引導師都需要完成三步工作:

    在準備階段,首先要策劃團隊覆盤的方案,包括設定主題、參與人員、操作方式、時間安排等等;要組織團隊參加覆盤會議,一般來說覆盤的時間點應在項目完成後儘快進行,參與的人員可視情況需要邀請多方人員參與其中;此外,引導者還需要準備相應的材料,提前發給與會者,如果引導師是外部成員,需要提前瞭解相關的背景知識。


    這裡有些讀者可能有疑問,引導師可以是外部成員嗎?

    答案是肯定的。

    引導師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整個覆盤的流程,推進討論的繼續,他不需要是內容領域的專家,但需要是溝通和控場方面的專家。有時候邀請外部人士會凸顯一定的優勢,因為引導師需要時刻保持中立的態度。對於團隊成員來說,由於經歷過整個項目,難免會有自身的觀點和立場,在討論過程中需要有極強的自制力來剋制自己不要參與到具體的討論中,而外部人員則具有天然的中立優勢。但引導師需要事先了解項目背景,以免錯失了深入挖掘的機會。


    在第二階段,也就是實際操作覆盤的階段,引導師需要按照既定的問題提綱引導整個團隊復原項目並總結分析原因。其中最初的“開場”和最終的“結尾”非常重要。

    在開場中,引導師應該澄清覆盤的目的所在,介紹整體程序與規則,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

    在過程中,引導師的作用類似於主持人,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調動所有人的積極性,並完成整個覆盤的流程。

    在結束前,引導師不可缺少的是收尾環節,這時需要進行簡明扼要的總結,對大家所付出的時間和投入的熱情表示感謝,並明確後續要跟進的措施。


    現場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引導師工作的結束。在覆盤會議之後,引導師還需要完成三步工作:

    首先引導師需要整理並分析覆盤結果,併發送給所有會議參與人請他們確認,如果有必要,還需要發送給相關的其他成員,這份資料也應進行存檔管理,便於事後調閱。

    其次,對於覆盤最終確認的改進措施和行動計劃,引導師需要定期跟進進展,確保覆盤沒有流於形式。

    最後,在一段時間之後,引導師可以對整個覆盤的效果進行評估,並進一步提出下一步的改進方向,真正形成良性的學習環路。


    在多人參與的團隊覆盤中,引導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個人的覆盤中,我們需要自己作為引導師來逐步執行操作,此時我們需要牢記的是:保持中立的態度,嚴格遵守覆盤的流程。

    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重要的不是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是你如何看待過去發生的事情。對我們個人所言,覆盤就是重新看待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的過程。你如何解讀過去,決定了你如何面對未來。


    三、覆盤的三個關鍵點

    (一)覆盤≠工作總結,與PDCA結合實現雙環學習!

    聽完覆盤的關鍵點,感覺好像也是一種事後反思,那麼覆盤跟工作總結有什麼區別嗎?

    職場上離不開工作總結,但多數時候,我們寫工作總結是為了應付上級,在很多公司裡,工作總結會作為評定工作表現和績效的依據,因此在撰寫工作總結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傾向於突出個人表現,把亮眼的數據擺出來。而且,工作總結往往是個人進行的,模板多不固定,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風格自由發揮,想到哪裡寫到哪裡的情況很多。

    相比而言,覆盤強調要遵循一定的步驟和邏輯,無論是個人進行復盤,還是團隊共同進行,都需要按照四步逐一推進,以防止有遺漏的問題和未考慮到的方面。更重要的一點是,覆盤是以學習和成長為目的,而不是為了評定優劣、論功行賞,無論是成功的項目還是失敗的項目、也無論是亮點還是不足,都應該在覆盤中有所思考。此外,覆盤對於團隊項目來說會發揮更大的效果,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學習到別人的經驗,同時也可以藉由別人的觀點反觀個人的做法,是一種互相促進的社會學習過程。


    說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問覆盤與PDCA之間的關係,兩者之間關係密切,如果可以結合使用,能夠更好地促進個人的工作。

    PDCA指的是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Act(調整)這一整個工作循環,其中也包含了反思和糾偏的環節。

    PDCA與覆盤相結合之後,對於執行的具體效果會進行具體的原因分析,進而指導後續的行動計劃,而且在深入分析原因之後,有可能會提出新的預期目標,從而修正最初的計劃,達到雙環學習的效果。

    做好覆盤,“有意義的失敗”勝過“無意義的成功”

    (二)比起回答,問對問題更重要!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了引導師的關鍵作用。對於引導師而言,他們在覆盤實操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不斷問問題的主持人,因此,問什麼樣的問題、怎麼樣問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一般而言,有效提問需要遵循如下五個原則:

    • 清晰簡潔:一次只問一個主題的問題,不要混雜提問;問題的表述要清晰準確,避免模糊或模稜兩可。
    • 連貫順暢:所提問問題之間應該保持關聯性,切忌隨機提問,不要考驗對方的智商,而應該引導對方從邏輯上層層推進地思考問題。
    • 中立誠懇:提問時應保持中立態度,不要使用誘導性問題,不要提問會讓對方難堪或尷尬的問題,不要使用嘲諷或暗含偏向性的語氣。
    • 心態開放:在提問開放式問題的時候,不要預設答案和立場,無論對方回答什麼都應保持開放的心態。預設了立場的提問者,在聽到對方的回答時有可能會下意識流露出驚訝、詫異的表情,甚至會干擾到後續提問。
    • 激發思考:提問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引導對方思考,因此問題應具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對方之前未思考過的問題或角度。
    做好覆盤,“有意義的失敗”勝過“無意義的成功”


    除了上述五個原則之後,引導師還要靈活使用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來達到不同的目的。

    • 開放式問題指的是沒有確定的選項或對錯,鼓勵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發言。當引導師需要激發暢所欲言的氛圍時,應拋出開放式問題,例如對於這一點大家有什麼想法?大家認為成功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 封閉式問題一般適用於確定特定信息,答案在有限的選項之中或者是確定的信息。例如大家是否同意第一項是最重要的?當時花費了多長時間完成這一任務?

    實際上,上述提問技巧不僅可以應用於覆盤,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做一個擅長溝通的人最關鍵的是要學會提問和傾聽,提問的問題不僅反映了個人的思維方式,也反映了一個人的格局和心態。


    (三)過程還原還是結果導向?選準流派才能事半功倍!

    關於覆盤的最後一個關鍵問題是,覆盤是否一定要按照時間順序逐一進行。

    有些項目本身持續的時間較長,在覆盤的時候,甚至要花費一兩天的時間進行。

    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覆盤不是隻能在項目結束的時候進行,而應該在項目執行的各個關鍵階段都進行,以覆盤促進項目更順暢地推進。


    項目完成後的覆盤無論如何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夠完成,此時是否一定要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是取決於團隊需求的。這裡有兩個流派的做法可供參考:

    • 過程還原派會按照時間順序和職能分工從頭將關鍵事件復現一遍,這有利於不太熟悉情況的團隊成員獲取足夠多的信息,並且操作簡便,符合一般人的思維方式,有利於團隊成員儘快針對事實過程達成共識。
    • 除此之外,也可以採用谷歌和聯想的做法:結果導向。這一流派的做法是直接對照目標分析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分析成功或失敗的關鍵要素,只在必要的時候復現相應的過程。這一方法的好處是簡單、高效,在團隊成員都很清楚事實過程的情況下,可以有效縮短覆盤的時間,有利於聚焦問題,避免陷入冗長的細節陳述中。

    通過兩種流派的優劣勢分析可以看出,決定採用哪一種覆盤方法取決於參與覆盤的人員對過程的瞭解程度,以及覆盤時的實際限制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等因素。

    做好覆盤,“有意義的失敗”勝過“無意義的成功”


    四、結語

    《覆盤+:把經驗轉化為能力》一書,從標題即可看出,落腳點在於提升能力,這是一種典型的成長型的思維。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威克(Carol Dweck)曾提出成長型和固定型的思維模式,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努力決定,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不斷提升自己;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則相信基因決定了一切,自己的智商、特長都在出生的時候已經確定了,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並不是自己所能改變的。後來有學者使用腦成像技術研究這兩類個體的差異,結果很令人震驚:那些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的大腦只對”對與錯“的信息感興趣,而對如何改進答題技巧等信息漠不關心。

    我們都知道,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長期的思維方式會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神經迴路,並幫我們在以後的行為中自動做決策。那麼,你想做一個”被固定“的人,還是”不斷成長“的人?學會覆盤這種方式,幫助大腦養成不斷反思、總結並改進的習慣,從每一次的失敗中汲取意義,讓每一次的成功都更有價值!


    <code>作者簡介:曉心讀寫社,愛讀書,愛手帳,愛生活,愛職場。陪你讀書聊生活,手帳話職場。/<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