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伊犁,邊陲小城。回族,漢族,維吾兒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的大雜居,還有錫伯族,東鄉族,撒拉族等稀有的少數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他們不一樣的婚宴方式,新郎新娘自然也是美豔的 不要不要啊。今天小編帶你從頭到尾體驗一下伊犁本地回族的婚宴。將婚宴的主旋律進行到底。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從婚宴前看伊犁近二十年的發展

省去戀愛的過程,省去訂婚的儀式,直接從婚宴的頭幾天開始寫起。鍋碗瓢盆裡說婚宴,打鬧嬉笑裡找快樂,用來形容伊犁本地回族人的婚宴一點兒也不過。

十年前,婚宴多在自家的大院子裡進行,吃的喝的用的一滿(伊犁方言,全部的意思)都集中在自己家,那個和解放前地主家才有的大院子有一比的家裡。伊犁人把家叫房子,比如問你:你的房子那哈滴?(意思就是你的家在哪裡?)房子有多大,家就有多大。




  1. 刷房子

家裡有大事兒,先從收拾房子開始。藍色牆,白色牆,黑色邊,褐色邊都要在結婚宴的頭幾天收拾出來。乾淨整齊,有異域味道。伊犁人民以前和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蘇聯人交集的比較多,所以有些習慣和風俗受他們影響比較多。

比如一年最少兩次刷房子刷院子,這裡的刷是指石灰上澆開水,燙勻,攪拌至沒有顆粒呈糊狀,加上你想要的色包,比如綠色,藍色,現在還有紫羅蘭,涮出來的房子童話感很強,而且裡外都刷,邊是邊的色,瓤是瓤的色。有了婚宴,刷房子更是少不了,沒有婚宴每年最少兩個而第(開齋節和古爾邦節)各刷一次。

如果有了婚宴有了大的事情,刷幾次可就是不好說了。總之,愛乾淨,愛收拾屋子,愛刷房子,這是我到伊犁的第一感覺。據說這一習慣和方法都是從以前的俄羅斯民族那裡學來的。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2.備伙食

房子收拾乾淨後、東西採購妥,就要開始準備吃喝。牛羊肉雞鴨鵝魚,少了哪一個都說不成席。打饢,宰雞鴨,宰牛羊,洗魚,打點心,備乾果,應有盡有。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3.安排當天的職業人

最有意思的是結婚宴當天的工作安排。這個比內地的複雜。

主東,代替主人操心全天事宜的,一般都是一男一女。

寫禮單的(兩人一組,一位拿錢,一位記賬,請的客人多的人家會有兩三組)一組。嗑著瓜子喝著喜茶(就是放了核桃棗和冰糖的綠茶)做一天的大款。

迎客的(幫忙招呼客人進來出去的)。現在更多是媽媽團,閨蜜幫。

待客的(我管這個職位叫伺候來客吃喝的,比如讓吃讓喝,夾吃夾喝,最主要的任務是把桌子上的二十四碟或者是十五碟乾果平均分給這一桌的十位來客。並叮嚀他們帶回去。)這個習慣只是伊犁有,據說烏魯木齊的乾果都是端上來一人吃一點後要再收下去的。剛到伊犁,這個喝茶的習慣讓我很不習慣,其實叫喝茶的習慣,還不如叫連吃帶拿的習慣

呢。所以看見桌子上推託說不拿或不用拿的,你立馬就明白他不是伊犁人。呵呵。這個還真不能叫絕對,比如多年後的我也習慣了,偶爾旁邊有個帶小孩的同桌,還要交待著給孩子補一份呢。伊犁人就是這麼大氣。就是這麼熱鬧(這裡的意思更多是好玩

抓乾果的,(專門負責把一大包一大包各種提前備好的乾果在專門的後面房子分成一碟一碟)。核桃,紅棗,點心,都是要按人頭按個數來數的。比如一桌坐十個人,那一碟核桃最少是二十,三十或四十個。有些人講究多,不讓單數,有些人經濟一般抓四個多了,抓兩個又少了,所以這個一般分情況。巧克力,水果糖也是要數的。瓜子,葡萄乾,巴旦木,吊死乾等沒法數的就看著給,上了桌的由待客人看著分。

添茶的,一般是年輕小夥子,跑得快的。負責把壺添滿,把茶杯添滿。



娶親的,送親的,迎親的,攝像的,都留到下篇文章再記。

後廚,則是有師傅有徒弟,有配菜的有洗菜的,還有洗碗的,還有專門燒開水的。伊犁人在家裡過宴席燒水不用壺,不用鍋,而是用(仨嘛瓦),本人認為和鍋爐上的大煙囪很像,但是隻是專門用來燒開水。這個以前在內地沒見到過,現在估計也是沒有的。

隨著近幾年的生活節奏加快,城裡樓房崛起的增多,大院子的變少,放在自己家院子過婚宴的人家很少了,農村相對的多一些。所以近幾年的婚宴基本都是選在了外面的餐廳或者農家樂過,那麼主人要準備的東西,便也就有了掐頭去尾的形式。

樓房貼的是牆紙,刷房子省去了。飯菜給餐廳承包出去了,宰牛宰羊宰雞鴨洗魚 也就省去了。但是麵點乾果還是需要準備的。喜宴當天的“職業人”也是需要提前安排的。




4.職業人的待遇

這些職業人,都是有自己的大禮包哦。

一雙拖鞋,一條圍裙,一條絲巾,一朵胸花是待客人和抓乾果人的裝備。

一條毛巾,一個紅包是倒茶小夥兒的禮包。

一條毛巾被或者一襲長袍一朵花是迎客的,或者也叫媽咪團的禮包。

以前給廚師和後堂的一滿(全部)都有禮包的,現在承包給餐廳了,這一禮包就免了,這一職業人也少了。

當然上面所說的職業人,都是非專業的,都是提前安排好的親戚朋友來幫忙的。所以在伊犁有個不成文的說法:人活的好不好,會不會活人,就看宴席上請的客多少,就看宴席上幫忙的職業人有多少。我不善於交往,也不喜歡太多雜而無義的交往,所以對這個觀點,我表示不贊同。也是因為這個觀點,近幾年的婚宴變得更像變相的集資,後期再論。

主人們也收拾得當,也戴上花,和再婚的新娘新郎一樣精緻,一樣筆挺。一起招呼,接受“恭喜恭喜你,丫頭嫁人了”或是“恭喜恭喜,兒子娶媳婦了”,主人回覆最多的是“大家喜,大家喜”。

道賀聲,回應聲,喧慌(聊天)聲,讓座聲,報菜聲。人聲鼎沸,此起彼伏,構成了宴席上特有的交響樂。近幾年還有模特隊,唱家子(能唱歌的人),尬舞,老上海的曲和舞。有些是花錢請來的,有些是為了婚宴特意學來露臉轟場子(撐臉面)的。伊犁人最愛乾的事兒,一樣的話最少說兩遍,比如“恭喜,恭喜”,比如“大家喜,大家喜”,好像說一遍不過癮或是不到位一樣。

伊犁人還有一個口頭禪“歐呦,你家娃娃都該娶媳婦咧”,“歐喲,你家丫頭都要嫁人咧”。

伊犁人的宴席前奏曲,今天先寫到這裡。接下來要說的該是主角登場了,吃的啥,跳的啥,如何娶,如何送,如何迎,有哪些小插曲,都統統留到下一篇。

伊犁回族的婚宴文化記(一)前奏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