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總喜歡鬧,不會有底線?

舊夢想星搭檔


因為

有時候,父母沒有自己的底線,對與小孩無原則的妥協,也是加劇小孩愛與自己將條件的一個重要原因。比如小孩要吃糖,父母明智吃糖不對,所以開始是拒絕的,但是當小孩一開始哭鬧,父母就心軟了,趕緊把糖給小孩吃,久而久之,小孩知道這種方法管用,就會常採取這種措施來滿足自己的願望。

小孩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都會動點小心思,如跟父母嘗試性的提些條件,如果父母原則不堅定,特別容易讓步,這就會讓小孩得寸進尺,頻頻和父母講條件來最大化的維護自己的利益。

父母在教育小孩中,要靈活應變,小孩的一些合理請求,父母可以適當退讓和滿足,但是對與小孩的無理取鬧,父母不可無底線、無原則的妥協,一定要堅定底線,不能輕易退讓,這對改善小孩事事都喜歡與父母講條件的習慣極有幫助。



阿邦日常


很多時候聽到家長們投訴,跟孩子說好的事情,孩子總是不守約定,總會弄得家長髮脾氣收場。\r
例如,外出購物,說好只買一個玩具,但孩子看到喜歡的總是不依不饒要買好幾個。或者,約定好看電視的時間,到點了,孩子還不願意關電視……\r
生活中確實有各種各樣的難題拋給家長,那我們該如何接這一招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原因和應對方法。\r
孩子們其實都是很聰明的,你每一次與他設立規矩,他都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試探你的底線,如果你容易妥協,那麼他就知道規矩可以改變,那麼就不會輕易地遵守規矩。\r
自然而然地,他會認為家長很容易"就犯",只要自己耍賴幾下,家長就服從了。從你態度上的不確定,使得孩子有了越規的行為。\r
設立規矩後,我們就要堅定地守住規矩,但是堅定卻不強硬,如何做到?兩者不是很矛盾嗎?\r
不,不矛盾。\r
堅定是指你要對所立的規矩的認同,不隨便更改,就算孩子百般阻撓,你也不輕易改變。\r
不強硬是指你在實施規定的時候,遇到孩子的阻撓,你不需要發脾氣,用堅定的眼神微笑地告訴他:不可以。無需發脾氣,你可以多次重複地告訴他不可以,多次嘗試無效後,孩子就會放棄,從而乖乖地服從。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64b322d2a83a4c18a3d2c446c5cc5a42\

晨茉媽日記


我是傲驕村裡人,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關於有的孩子總是鬧沒有底線的問題,如果這個孩子還很小,那很正常,因為孩子麻,本身就沒有底線,他也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底線,一切都是出於天性,需要大人一步一步引導,對的表揚,發揚光大,錯的指正讓其改掉,在這過程中他才認識了對與錯,善與惡,底線的觀念才慢慢養成,並不是與生懼來就有善惡美醜底線觀念的,需要大人一點一滴地幫他建立價值觀。 再者如果孩子不小了,依然沒有底線地鬧,別怪我說話直,那就不是孩子的錯了,那一定是家長的錯,一定是家長沒有在他小的時候引導他,幫助他建立對錯底線觀念,那可是家長的失敗,不要歸在孩子身上,要及時糾正引導,越早越好。我是傲驕村裡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bcdacff5af04f6c9dbd0d1ce2e211fe\

傲驕村裡人


“鬧”是孩子常見的一種尋求關注的表達方式。

在他們需要獲得父母的關注、或是朋友的關注的時候他們通常會選用我們大人看似“鬧“的行為。

而關於鬧的底線,這個底線是需要我們大人去給他們界定的。

1,孩子鬧單單滿足他們表層的訴求並不能讓他們停止。

我們見到很多孩子叛逆做出一些調皮鬧騰的事情,其實都是因為想父母多陪陪他們。所以只有在他們不鬧騰的時候父母依舊多的陪伴,他們的鬧騰才會減少。

2家長需要制定界限,有自由也有限制。

我們看來的“鬧”也是孩子情緒的表達和宣洩,所以自然是可以的,但是界限需要家長去和孩子明確。比如去探索爬爬牆倒騰家裡櫃子裡的東西,但是涉及到安全,比如一定不能玩的電、煤氣、刀等。這些界限需要家長和孩子在平時不斷反覆和孩子強調。當孩子剛出現“鬧”的行為,家長可以在瞭解孩子深層的需求後去適度配合,當出現超過底線的行為一定要及時嚴厲制止。


小狐狸的麻麻


假期延長,對疫情的擔心,沮喪無聊,信息不完全,缺乏與同學、朋友和老師的面對面接觸,缺少個人空間,以及家庭經濟損失等一系列應激情況,都會對兒童青少年產生顯著和持續的影響。

疫情期間,居家限制引起的生活方式變化和心理壓力相互作用,可能會加劇對兒童身心健康的損害,形成惡性循環。另外,已有研究發現,因為疫情被隔離的兒童創傷後應激得分是未隔離兒童的4倍。

孩子“想去上學”的要求背後,可能有三種心理原因:首先是感覺失去同伴的假期索然無味。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而“隔離”出來的“假期”和普通的寒假截然不同。面對肆虐的病毒,孩子也容易緊張焦慮,加上長期居家不能外出,不能和夥伴們一起玩,“假期”就變得索然無味。同伴關係是兒童青少年成長的必需,和同學的交流交往也是他們快樂的重要源泉。孩子們會提出去學校上學,其實是渴望獲得和同伴在一起的快樂。

其次,因為在家被迫學習而不願繼續放假。放假期間“停課不停學”本來是好事情,但是很多家長卻希望利用這個假期讓孩子“超前學”“多學習”,使得孩子們的“假期”被各種網課、各種特長學習佔據……如果孩子們願意學習、主動學習,超長的假期確實是孩子查漏補缺或者學習自己感興趣內容的好機會。但是如果孩子們只是在家長的要求下被動學習,甚至超負荷學習,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就會出現孩子們不願在家繼續放假,而要求去上學的情況。

第三,不良的親子溝通在假期升級。很多孩子提出想去上學,其實和親子溝通不良有關。在目前孩子居家學習、家長居家辦公的情況下,家人間親密的交流增加了,同時,彼此間的矛盾和衝突也越發突出了,尤其是親子之間本身就存在很多問題的家庭,更是矛盾重重、衝突不斷。因此有些孩子可能更會厭倦居家的生活,希望能夠早日上學。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學習如何更好地進行親子溝通,如何調整家庭的養育方式就變得十分重要。





皮球爸爸88


其實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孩子在鬧的時候就在試探大人的底線在哪兒,當這一次突破了大人的底線,下次他就會再進一步……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時,大人遵守規則,守住自己的底線很重要

孩子是很會觀察的,大人有妥協,他很快就能捕捉,進而進一步突破底線

1大人的態度要溫和而堅定。既不是為了孩子的胡鬧大發脾氣也不是為了息事寧人而妥協。

2家人之間達成一致很重要,當大人之間對待孩子的要求有不同意見時,孩子很容易抓住大人之間的分歧鬧,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涵宣言家庭心理顧問


孩子對人,事,物,都處於好奇探索,並不知道什麼是對還是錯,犯了錯只是在大人眼裡代表錯,哪怕是打了一頓事後卻不會記仇,還是會嬉皮笑臉的,這是最純真的樣子,也是最美好沒有充滿一點點邪念,這就應徵了古人的話:人之初性本善就這個道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d08734f752a646a4a180045808666674\

洋仔美酒


你好,這個問題呢首先作為孩子喜歡鬧事要看是多大的孩子,一般愛鬧事的孩子年齡段為5至12歲,這時候的小孩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興趣喜歡摸拿,如果有兩三個在一起就會爭起打架。由其是有些多動症的孩子他是愛動,一會都不歇氣,也正是這樣的天性使孩子們各方面都能健康發育。謝謝!


求證識人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我總結了兩點

  1.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經濟條件都提高了小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比較多。好奇心比較大,慾望比較強。比如: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玩具也好,生活用品也罷。玩久了就沒有新鮮感了。同時跟別的小朋友接觸了之後,總覺得別人的比較稀奇,想佔為己有一次滿足,兩次滿足。他會覺得是自己也應該有。久而久之養成了一種習慣,有一次達不到滿足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2.家長視孩子,如珍寶沒有錯。但是一次次滿足孩子的需求,並不是正確的方式。最終的錯誤出在家長身上,每一次對孩子的滿足,都應該給孩子詳細溝通精神上的指導,以及他所求的東西。都應該說明原因看對自己有沒有用對他進行嚴格談判,慎重告訴他,為什麼會給你買?要讓他和諧地答應你的條件,你才應該給他滿足,而不是需求什麼就給他滿足。這樣的話從小培育孩子,想得到任何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哪怕是讓他答應你一個小小的條件,就會讓他明白父母。不是理所,應當該給你服務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a64bce9fac94521b661f5e43cdf7851\

現代的我


要因材施教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f9000080abd0cafc23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