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齊秦爭霸,為何數次合縱沒打崩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萬航林


戰國後期,秦國,齊國都非常強大,然而,秦國能打敗合縱的多國部隊,而齊國僅一次就被擊潰,其原因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兩國的綜合國力懸殊。秦國經過變法,廢除貴族世襲制,削弱了貴族特權,不管是什麼身份,只要勤耕種,多殺敵就可榮升貴族,大大提高了士兵的作戰積極性,秦軍一度被稱為虎狼之師。這樣,秦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齊國瀕臨大海,有魚鹽之利,國雖富庶,但沒有變法,軍力並不強大。

其二,兩個國家老大的能力和水平不在一個層次。秦國的秦惠文王,被稱為秦國曆史上的四大雄主之一。他善於謀略,殺伐果斷。當商鞅失去價值之後,便以謀反罪處以極刑。查無實據後,又以誣陷的罪名剷除舊族勢力。他對時局有清醒的認識,當蘇秦獻統一之策時,他說鳥羽未豐,不能飛翔,德不足不能使民。當政其間,他收復了河西之地,平定了巴蜀,廣地千里。

再來看看那個歷史上死的最慘的活寶,齊閔王。他滅了宋國,交惡三晉,攻秦,伐蜀,鬧得大家都對它有意見。他理想遠大,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才能。最可笑的是,在衛國逃難,還要擺自己帝王的臭架子,結果受到了冷遇。所以,齊閔王被稱為智障國君。

另外,五國攻打秦國時,沒有選出最優秀的將領統帥各國。大家互相狐疑,互相推諉,虛與委蛇,結果兩次都被秦國擊敗。而樂毅為五國的統帥,能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激發了其他各國將士們的勇氣。再加上,秦軍的將軍是戰神白起,趙國為老將廉頗,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聯軍幫助樂毅在濟水擊敗齊軍主力後,就班師回朝了,樂毅能揮師追擊,他對部下約束嚴明,兵鋒所指,齊人紛紛歸順。如果不是燕昭王去世,恐怕齊國早就滅亡了。


江湖夜雨92


戰國齊秦爭霸,為何數次合縱沒打崩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故其辯,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戰國時期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不擅長帶兵打仗,也不善於治理國家,但他們憑藉著一張嘴卻能撥動整個歷史的走向,從而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群人被稱之為縱橫家。

何為縱?

南北為縱。

何為橫?

東西為橫。

起初,縱橫代表的只是方位,但根據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以及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合縱攻秦和連橫親秦又成為了左右時局的對立陣營。

地處中間的韓趙魏,也是兩大陣營都想極力拉攏的對象,俗話說,得三晉者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戰國中期,齊秦作為東西兩大極強戰國,曾爭霸過,但為何數次合縱沒打崩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從一個縱橫大家說起,這位縱橫家是蘇秦,因為他曾組織過合縱攻秦,結果秦國沒攻成,合縱大軍卻調轉槍口去進攻齊國了,並且差點覆滅了齊國,此事我們還得慢慢說。

蘇秦、張儀、公孫衍。

不少史書都把蘇秦和張儀記載為同一時期對手,其實這種記錄並不準確,馬王堆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表明,蘇秦活動的年代在燕昭王(公元前335-275年)時期,而張儀活動的年代在秦惠文王(公元前356-311年)時期。

而秦惠文王死的時候,燕昭王才剛剛即位為王(公元前312年,趙武靈王扶持燕昭王繼位),也就是說蘇秦的活動軌跡大概比張儀要晚了一代人,所以蘇秦並不是張儀的對手。

那麼張儀的對手是誰呢?是公孫衍,無論從私人關係和國家邦交上,公孫衍和張儀都是名副其實的對手,這也是孫皓暉先生所著《大秦帝國》改編成電視劇時,蘇秦被改為公孫衍的原因所在了。

說到這,可能有些朋友會有疑問,如何判斷《戰國縱橫家書》要比《史記》準確呢?這也很簡單,因為《戰國縱橫家書》是戰國時期的產物,蘇秦很多的言論以及與燕昭王的書信都有所記載,這裡暫不論。

蘇秦投靠意圖復仇的燕昭王。

戰國曆史上一共出現了五次合縱攻秦,蘇秦組織的那次是第三次,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別是公孫衍和孟嘗君組織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別是信陵君和龐煖組織的,我們本篇暫且只說蘇秦組織的這次合縱。

蘇秦立志報效的國家是秦國,但卻不被秦國重用,後來恰逢剛繼位的燕昭王在燕國建築黃金臺,招賢納士意圖復興燕國,蘇秦等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投靠了燕國,並被燕昭王委以重任,此外,樂毅、劇辛等均在此時投靠燕國。

燕昭王為何要重金招攬人才呢,這是因為燕國爆發子之之亂時,齊國趁機進攻燕國,把燕國打的找不到北,如果不是其餘諸侯的干預,燕國可能就輪不到秦國來滅了。

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蘇秦就把燕昭王當成了自己的知己,所以燕昭王的復仇也成為了蘇秦的復仇,但此時齊國極其強大,燕國想要攻打齊國,還不具備實力。

蘇秦把齊湣王推向了無底深淵。

綜合實力打不過別人,只能動用外交手段,於是蘇秦就帶著燕昭王的秘密使命進入了齊國,說白了,此時蘇秦的身份是不能見光的間諜。

蘇秦到了齊國,齊湣王也大為賞識,國家大事也都會詢問他的意見,但齊湣王沒想到的是,蘇秦看似為齊國好的謀劃,正在一步步把齊湣王和整個齊國推進深淵。

蘇秦先是聯合韓、趙、魏、燕、齊五個國家一起進攻秦國,逼迫著秦王取消了帝號,並讓秦國割地求和,但這次合縱攻秦並沒有打起來,秦國也倒很識相,看著打不過,那就很爽快地割地。

但就在這個檔口,蘇秦卻極力勸說齊湣王進攻富得流油的宋國,這正好說到了近幾年比較囂張的齊王心上,於是齊軍回撤進攻宋國,合縱攻秦的隊伍還沒解散,蘇秦實施自己的終究目標,聯合諸侯伐齊。

諸侯合縱伐齊,差點滅亡了齊國。

在蘇秦頭頭是道的勸說下,秦國立即加入了還沒來得及解散的合縱攻秦的隊伍中,合縱攻秦搖身一變成為了合縱伐齊,畢竟沒有人願意看到囂張的齊湣王繼續做大。

你還別說,面對合縱的進攻,齊湣王咬住的肥肉就是不肯丟,它沒能向秦國一樣,看著抵擋不住,立馬割地求和,而是擺出了和聯軍決戰的姿態。

這下就好玩了,此時的齊國雖然強大,單獨對付秦國都吃力,更別說對付五國的聯軍了,結果齊國軍隊被五國聯軍打的一觸即潰,韓、趙、魏、秦等四國大敗齊國就立即撤退了。

但燕國卻不幹了,因為燕國要報當初差點被滅國的仇,於是燕王命令大將樂毅瘋狂進攻齊國,連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差點覆滅,要不是後來齊國除了一個牛人田單,齊國也撐不到最後被秦國滅亡了,蘇秦終不負燕昭王之託,完成了助燕復仇的使命。

飛魚說:

從攻秦到伐齊,諸侯態度為何轉變那麼快?皆因蘇秦醉翁之意不在酒,蘇秦入齊時就盤算著如何顛覆齊國的社稷,只是齊湣王沒有看出來而已。

戰國齊秦爭霸,為何數次合縱沒打崩秦國,一次合縱就打癱了齊國?這是因為齊國和秦國截然不同的地理位置,秦國面對山東諸侯的合縱能利用函谷關和崤山的天險進行阻擋,雖然後來的龐煖繞過了函谷關,但戰國末期的秦國已經氣候,想滅亡秦國已不容易了。

反觀位於東部平原的齊國,根本沒有天險可守,雖有幾條河流,但想要作為軍事屏障遠遠不夠,並且齊國背靠大海,退無可退,只能依靠城池的堅固來阻擋敵軍。

此外,齊湣王的狂妄自大好戰成性也是齊國一次就被打癱的原因,秦國面對不敵之軍,立即會割地求和,城池還能奪回來,被打殘的國家卻很難再次強盛了,齊湣王沒這樣想,所以他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連帶著也葬送了強大的齊國。

齊國和秦國最不能比擬其實是綜合國力,秦國經過變法,無論政治、軍事、經濟等都在強大,而齊國只是仗著有魚鹽之利比較富有而已。

讀歷史,寫歷史,我是飛魚說史,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探討春秋戰國那些事!


飛魚說史


我是書史煙雲,我來回答。東方六國就是一盤散沙,各自只想著自己的利益,雖然在蘇秦的遊說之下六國結成聯盟,但這種聯盟關係非常脆弱,秦國稍微使用反間計便可離間他們的關係,再加上秦國國力強大和關隘險要,六國即使心血來潮的聯合起來也很難擊挎秦國,東方六國自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對攻打秦國一事上都保持消極態度。而齊國就不一樣了,齊國是戰國時期唯一一個沒有變法的國家,本身軍事實力就不強大,完全依靠老底才勉強和秦國比肩。後來齊國趁著其它國家都在攻打秦國時,偷偷地將領近的宋國給滅掉了,這直接惹惱了包括秦國在內的其它六國,齊國在六國的聯合攻擊下完全沒有抵抗力,甚至差點就被與之有仇的燕國給滅掉了,齊閔王就是在這次國難中死在了外面,齊國後來靠名將田單才勉強復國,可謂元氣大傷,再也沒能力與秦國爭雄了。





書史煙雲


赳赳老秦,共付國難,可見秦國全民的士氣,全國上下不管老少,全部都有這等觀念和士氣,想要打敗士氣之高的秦國談何容易。


秦國上下團結,團結的力量,再加上,戰未時期的幾代秦國君王都還不錯,有勇有謀。

所謂的“合縱連橫”,在戰國中期,合縱是指從北到南,燕、趙、韓、魏、楚等國聯-合-起-來對付西邊的秦國或者東邊的齊國,連橫則是指秦國或者齊國拉攏一些相對較弱的國家對付其它弱國。簡而言之,合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連橫是“事一強以攻眾弱”。 齊秦爭霸的前期,齊國一度佔據優勢。馬陵之戰後,魏國被齊國揍趴下,秦國突然對齊國發動桑丘之戰,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第一次與齊國正面交戰,結果卻是慘遭失敗。此後二-十-年,秦國再也不敢與齊國正面槓上,轉而開展連橫策略。 張儀、公孫衍、蘇秦、陳軫是戰國時期合縱連橫“四大策士”。張儀主要是為秦國搞連橫運動,公孫衍與蘇秦則主要是做合縱攻秦的運動。

為何數次合縱都沒有打敗秦國。

第一:合縱伐秦的利益衝突太多,其實,這無非掙的就土地、城池,而各國和各國之間的實力就不一樣了,所以,在出兵攻打秦國的時候,兵力會有很多的差距。

第二:就是因為各國的實力相差,在瓜分秦國的時候,就會出現分歧,每個國家都想要肥沃的土地,富裕的城池,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不團結的現象。

第三:不團結的話,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每個君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彼此就都會互相猜忌,在攻打的時候,各國都沒有盡到全力。

所以,在合縱攻秦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使盡全力,彼此都有保留,存在利益衝突不能上下一氣。

而為什麼一次合縱可以打攤秦國。

秦國自秦孝公時期起,就開始求秦國的改變,就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秦孝公誓要圖秦國的強大,而且決心很大,後有商鞅,秦國君王更是一心一意的支持商鞅變法。

後,在變法圖強的秦國,開始訓練軍隊,而且,在軍事上的改變都有,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建立軍功,按照功勞來論功行賞,誰都有機會改變命運。所以當時的秦國從不願意當兵,到後來的不管老少都積極參軍的現象。在這一點改變上,大大的增加了軍隊的人數,和積極性,加上對軍隊的操練。

所以,後來的秦國,不是當年的秦國了,赳赳老秦,已經有了一個新的局面,政治上的改變,軍事上的改變,法律上的改變,促使秦國越來越完整。

這些改變,對以後的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堅定的基礎,所以,秦國合縱可以一舉打攤秦國,也是有原因的,那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有這個實力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史界之說


秦國多次面臨合縱,而函谷關紋絲不動。齊國面臨一次合縱則一朝崩盤甚至差點倒閉!這種問題回答的比較多了,今天就不說別的原因了,今天另類分析一下:

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是欺軟怕硬落井下石的人心醜惡導致的

自古以來人性弱點欺軟怕硬,甚至落井下石!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俯視天下,吞八荒之志昭然若揭,隨著魏國霸權衰落,楚國遷都之後內亂頻頻,天下戰國唯齊秦兩強國!

我們看秦國,與韓魏交戰頗多,然則韓魏被打怕了,已成秦國附庸,與楚國始終若即若離,齊燕更不必說,太遠基本沒戰事!因此從暫時的利益上講,秦國宿敵並不多。

而齊國呢,齊湣王南敗楚,觀津戰趙魏,私自吞宋,與燕更是世仇。尤其是私自吞宋得罪了所有諸侯!

從人性的角度看,齊國是仇人,我們必須要讓他完蛋,即使我很弱小,大家一起上我跟著出一份力也是可以的!

而對於秦國,其實沒有多大的仇,還是算了吧,再說秦國那麼厲害誰敢帶頭啊?還是欺負欺負齊國算了,齊國完蛋了我們六家都差不多,誰也不敢打秦國了,誰也別笑話誰!

因此在面對六國伐齊的時候是這一種景象:

秦:兄弟們,最近齊國有點嘚瑟,我想削他!

韓:大哥威武,我去!

魏:大哥是你叫的?大哥是我大哥!

楚:都別逼逼了,我跟老秦是親戚,雖然偶爾吵個架,但是牽涉到小齊那廝的事,我必須管。

燕:各位說的對,小齊真不是東西,老欺負我,上次還去我家搶東西呢!

魏:+1

韓:+1

楚:+1

趙:這事不能沒有我啊,只要小燕別來我家偷東西,我也參加!

燕:趙哥,握個手吧!

秦:那既然這樣,那咱一塊去削他!

但是面對合縱攻秦是這樣的:

趙:兄弟們,都在忙活啥呢?最近無聊想削一下小秦哦!

齊:切,就會吹牛逼,天天就知道打小燕,別人你敢打誰!

趙:之前誤會,現在我爺爺給我留了騎士符文,很厲害,我想揍小秦,他有點嘚瑟!

楚:吹吧,你爺爺還不是餓死了!

趙:。。。

韓:偷笑!

趙:說正事呢,去不去!一起吧,好久沒聚了!

燕:我不去,太遠了!

趙:那你別偷我後路。

燕:好的

楚:都是親戚,真不想去

韓:是的啊

趙:你倆啥親戚?

韓:結拜大哥!

魏:我靠,咱倆一樣!

齊:我覺得可以去啊!老趙,誰不去咱倆揍他!

魏韓:真無恥!那還是去吧!

齊:小燕,你確定不去?(陰笑)

燕:額。。。我去還不行嗎?

趙齊:楚大力,就剩你了!

楚:哎呀,大家都沒啥大仇,都瞎湊啥熱鬧,算了我也去!

趙:好,那咱一塊搞他!

會後,韓魏給秦打小報告:

韓:秦大哥,不好了,老趙他們準備搞事呢?

秦:什麼?多少人?

魏:讓我說,沒多少人,都是瞎吆喝,你別揍我跟小韓就行。我倆座標(137-65),記住了啊,大哥!還有老趙在我左邊,你使勁揍他!

秦:好,你倆表現不錯!加個雞腿!

韓魏:謝大哥!


古樓殘卷


個人認為有這麼幾個原因,①地勢之利,同是遭到群毆齊國地處平原無險可依,五國聯軍便於作戰,而秦國居於關中四塞之地,又有餚涵之險六國聯軍很難攻入秦國,②戰略外交上齊國沒有秦玩的好,吞併宋國,阻礙五國相王,與楚國交戰,入侵幹攝燕國等等讓齊國把四面國家得罪光了,秦國則不同戰略目標清晰,針對諸侯合縱有自己的一套連橫手段加以破壞反制,該拉的拉該打的打,甚至不得已時可以退還已佔土地,分化離間拉攏威脅使用的很巧妙,③秦國除軍力強大外將才也濟濟,司馬錯,樗裡疾,甘茂,魏章,白起,蒙驁,王翦,反觀齊國自孫臏,匤章之後幾乎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名將,


瀟湘夜雨63052


內不穩 外強中乾 再多的兵 不團結也是一盤散沙 各個諸侯國都想一統天下 而一起打秦國 各個國家都保留自己的實力 都想著打敗秦國之後的後路 所以各自有各自的小算盤 🧮 導致不敵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