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总喜欢闹,不会有底线?

旧梦想星搭档


因为

有时候,父母没有自己的底线,对与小孩无原则的妥协,也是加剧小孩爱与自己将条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小孩要吃糖,父母明智吃糖不对,所以开始是拒绝的,但是当小孩一开始哭闹,父母就心软了,赶紧把糖给小孩吃,久而久之,小孩知道这种方法管用,就会常采取这种措施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小孩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都会动点小心思,如跟父母尝试性的提些条件,如果父母原则不坚定,特别容易让步,这就会让小孩得寸进尺,频频和父母讲条件来最大化的维护自己的利益。

父母在教育小孩中,要灵活应变,小孩的一些合理请求,父母可以适当退让和满足,但是对与小孩的无理取闹,父母不可无底线、无原则的妥协,一定要坚定底线,不能轻易退让,这对改善小孩事事都喜欢与父母讲条件的习惯极有帮助。



阿邦日常


很多时候听到家长们投诉,跟孩子说好的事情,孩子总是不守约定,总会弄得家长发脾气收场。\r
例如,外出购物,说好只买一个玩具,但孩子看到喜欢的总是不依不饶要买好几个。或者,约定好看电视的时间,到点了,孩子还不愿意关电视……\r
生活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难题抛给家长,那我们该如何接这一招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原因和应对方法。\r
孩子们其实都是很聪明的,你每一次与他设立规矩,他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试探你的底线,如果你容易妥协,那么他就知道规矩可以改变,那么就不会轻易地遵守规矩。\r
自然而然地,他会认为家长很容易"就犯",只要自己耍赖几下,家长就服从了。从你态度上的不确定,使得孩子有了越规的行为。\r
设立规矩后,我们就要坚定地守住规矩,但是坚定却不强硬,如何做到?两者不是很矛盾吗?\r
不,不矛盾。\r
坚定是指你要对所立的规矩的认同,不随便更改,就算孩子百般阻挠,你也不轻易改变。\r
不强硬是指你在实施规定的时候,遇到孩子的阻挠,你不需要发脾气,用坚定的眼神微笑地告诉他:不可以。无需发脾气,你可以多次重复地告诉他不可以,多次尝试无效后,孩子就会放弃,从而乖乖地服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64b322d2a83a4c18a3d2c446c5cc5a42\

晨茉妈日记


我是傲骄村里人,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关于有的孩子总是闹没有底线的问题,如果这个孩子还很小,那很正常,因为孩子麻,本身就没有底线,他也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底线,一切都是出于天性,需要大人一步一步引导,对的表扬,发扬光大,错的指正让其改掉,在这过程中他才认识了对与错,善与恶,底线的观念才慢慢养成,并不是与生惧来就有善恶美丑底线观念的,需要大人一点一滴地帮他建立价值观。 再者如果孩子不小了,依然没有底线地闹,别怪我说话直,那就不是孩子的错了,那一定是家长的错,一定是家长没有在他小的时候引导他,帮助他建立对错底线观念,那可是家长的失败,不要归在孩子身上,要及时纠正引导,越早越好。我是傲骄村里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bcdacff5af04f6c9dbd0d1ce2e211fe\

傲骄村里人


“闹”是孩子常见的一种寻求关注的表达方式。

在他们需要获得父母的关注、或是朋友的关注的时候他们通常会选用我们大人看似“闹“的行为。

而关于闹的底线,这个底线是需要我们大人去给他们界定的。

1,孩子闹单单满足他们表层的诉求并不能让他们停止。

我们见到很多孩子叛逆做出一些调皮闹腾的事情,其实都是因为想父母多陪陪他们。所以只有在他们不闹腾的时候父母依旧多的陪伴,他们的闹腾才会减少。

2家长需要制定界限,有自由也有限制。

我们看来的“闹”也是孩子情绪的表达和宣泄,所以自然是可以的,但是界限需要家长去和孩子明确。比如去探索爬爬墙倒腾家里柜子里的东西,但是涉及到安全,比如一定不能玩的电、煤气、刀等。这些界限需要家长和孩子在平时不断反复和孩子强调。当孩子刚出现“闹”的行为,家长可以在了解孩子深层的需求后去适度配合,当出现超过底线的行为一定要及时严厉制止。


小狐狸的麻麻


假期延长,对疫情的担心,沮丧无聊,信息不完全,缺乏与同学、朋友和老师的面对面接触,缺少个人空间,以及家庭经济损失等一系列应激情况,都会对儿童青少年产生显著和持续的影响。

疫情期间,居家限制引起的生活方式变化和心理压力相互作用,可能会加剧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损害,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已有研究发现,因为疫情被隔离的儿童创伤后应激得分是未隔离儿童的4倍。

孩子“想去上学”的要求背后,可能有三种心理原因:首先是感觉失去同伴的假期索然无味。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而“隔离”出来的“假期”和普通的寒假截然不同。面对肆虐的病毒,孩子也容易紧张焦虑,加上长期居家不能外出,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假期”就变得索然无味。同伴关系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必需,和同学的交流交往也是他们快乐的重要源泉。孩子们会提出去学校上学,其实是渴望获得和同伴在一起的快乐。

其次,因为在家被迫学习而不愿继续放假。放假期间“停课不停学”本来是好事情,但是很多家长却希望利用这个假期让孩子“超前学”“多学习”,使得孩子们的“假期”被各种网课、各种特长学习占据……如果孩子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超长的假期确实是孩子查漏补缺或者学习自己感兴趣内容的好机会。但是如果孩子们只是在家长的要求下被动学习,甚至超负荷学习,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就会出现孩子们不愿在家继续放假,而要求去上学的情况。

第三,不良的亲子沟通在假期升级。很多孩子提出想去上学,其实和亲子沟通不良有关。在目前孩子居家学习、家长居家办公的情况下,家人间亲密的交流增加了,同时,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越发突出了,尤其是亲子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的家庭,更是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因此有些孩子可能更会厌倦居家的生活,希望能够早日上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学习如何更好地进行亲子沟通,如何调整家庭的养育方式就变得十分重要。





皮球爸爸88


其实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孩子在闹的时候就在试探大人的底线在哪儿,当这一次突破了大人的底线,下次他就会再进一步……

所以在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时,大人遵守规则,守住自己的底线很重要

孩子是很会观察的,大人有妥协,他很快就能捕捉,进而进一步突破底线

1大人的态度要温和而坚定。既不是为了孩子的胡闹大发脾气也不是为了息事宁人而妥协。

2家人之间达成一致很重要,当大人之间对待孩子的要求有不同意见时,孩子很容易抓住大人之间的分歧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涵宣言家庭心理顾问


孩子对人,事,物,都处于好奇探索,并不知道什么是对还是错,犯了错只是在大人眼里代表错,哪怕是打了一顿事后却不会记仇,还是会嬉皮笑脸的,这是最纯真的样子,也是最美好没有充满一点点邪念,这就应征了古人的话:人之初性本善就这个道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d08734f752a646a4a180045808666674\

洋仔美酒


你好,这个问题呢首先作为孩子喜欢闹事要看是多大的孩子,一般爱闹事的孩子年龄段为5至12岁,这时候的小孩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喜欢摸拿,如果有两三个在一起就会争起打架。由其是有些多动症的孩子他是爱动,一会都不歇气,也正是这样的天性使孩子们各方面都能健康发育。谢谢!


求证识人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两点

  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都提高了小孩子接触的新鲜事物比较多。好奇心比较大,欲望比较强。比如: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玩具也好,生活用品也罢。玩久了就没有新鲜感了。同时跟别的小朋友接触了之后,总觉得别人的比较稀奇,想占为己有一次满足,两次满足。他会觉得是自己也应该有。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习惯,有一次达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2.家长视孩子,如珍宝没有错。但是一次次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不是正确的方式。最终的错误出在家长身上,每一次对孩子的满足,都应该给孩子详细沟通精神上的指导,以及他所求的东西。都应该说明原因看对自己有没有用对他进行严格谈判,慎重告诉他,为什么会给你买?要让他和谐地答应你的条件,你才应该给他满足,而不是需求什么就给他满足。这样的话从小培育孩子,想得到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哪怕是让他答应你一个小小的条件,就会让他明白父母。不是理所,应当该给你服务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a64bce9fac94521b661f5e43cdf7851\

现代的我


要因材施教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f9000080abd0cafc23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