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是如何"治"的?能成為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局面

談到封建社會時期的第一個治世局面,我們都會想到是"文景之治",它是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出現的治世局面。我們都知道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的楚漢爭霸,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漢初,社會經濟依舊衰弱、人煙稀少。經過漢高祖劉邦的初步治理,經濟開始恢復。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他們採取一系列的措施,讓漢王朝走向了繁榮,成為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治世局面,他們是怎麼"治"的呢?

"文景之治"覺絕非偶然。

刑德兼施。

秦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但由於秦的嚴刑酷法,引起了天下大亂。而文帝認為,這種法律是殘暴的,不利於治理社會,法律只有公正,人民才會誠實,判罪恰當,人民才會服從。各級官吏不能引導人民走正道,又用不公平的法律去治罪,只能造成社會更加混亂。因此,在在文景時期,連坐、肉刑基本廢除了。文景二帝執法寬平,誅賞慎重,做到了"罪大者罰重,罪小者罰輕"。

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是先秦時期老子在政治方面的總原則。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 西漢堅持"清靜無為"的黃老政治思想治國。漢文帝即位後,也是一直延續之前的政策,在官員的選拔和任用上,不搞頻繁調動,保持相對的穩定,使得社會持續發展。"文景之治"的出現與這種政策的實施是分不開的。

善用人才。

文景"大治"局面的出現,與"臣"的作為有很大關係。文帝治理23年、景帝治理16年,開闢盛世,離不開一批良臣進言獻策。文景父子要求身為人臣,須敢於進諫,助君完善自身;其次思考良方,建言獻策,助君治理。漢代正是因為有著許多的這樣的才人相助,才會使漢朝實現國泰民安,走向盛世局面。

重視農業。

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是看這個國家財政收入多少,而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富裕程度。漢文帝劉恆做了皇帝以後,把重農抑商作為基本國策。親自下田耕作,給各級官員做出榜樣,人民受到很大鼓舞。文景二帝還採納了晁錯提出的"貴五穀而賤金銀玉"的主張,鼓勵富人高價購買農民的糧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為了減輕農民負擔,實行輕徭薄賦,降低田租稅率,這些措施為經濟的恢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文景二帝實施的一系列措施,為廣大人民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因而促進了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出現了治世局面也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