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說到漢文帝和漢景帝兩位皇帝,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這兩位皇帝開創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上的第一個公認的"盛世":社會安定,法律清明,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經過兩位皇帝接近四十年的努力,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但作為不朽盛世的開創者,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帝王生涯,是充滿著艱辛和挑戰的,可以說,他們費盡心力,排除了千難萬阻,才走到了帝王事業的頂峰。

漢文帝漢景帝繼承的,是經歷過呂后專政,呂氏亂政之後的西漢江山,雖然漢高祖、漢惠帝和呂后為他們留下了已經相對比較充裕的經濟儲備,以及相對比較完備的政治制度,但經歷過漢惠帝、幾位少帝等服從於呂后的傀儡皇帝的統治,西漢政治生活中,威脅皇權的力量也在迅速壯大。

而漢文帝和漢景帝想有所作為,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這些力量的威脅,把實權牢牢的攥在手中。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一場西漢版的君主與皇族、臣屬勾心鬥角的紙牌屋的故事,正在上演。

先說漢文帝,漢文帝能夠登基,藉助的是平定諸呂之亂的幾位功臣的力量,而這幾位功臣,從漢文帝登基起,就成為掣肘漢文帝的擋路石。

周勃,在這位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老臣眼中,漢文帝之所以適合做皇帝,就因為他脾氣好,好控制,因此,在皇帝面前,這位老臣一向以匡正漢室,拯救漢朝的救星自居,在皇帝面前十分無禮。

而漢文帝對付他,用的是軟刀子,漢文帝對周勃十分尊敬,而且給了他當時漢朝權力最大最重要的官職:右丞相。周勃滿心歡喜的上班才發現,漢文帝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

周勃是一個武夫,行軍打仗,搞搞軍事是可以的,但丞相,是要處理國家政務的,大字都不識幾個的周勃,一上任就楞住了。

不久以後,周勃一來發現自己著實不是做丞相的料,二來也感覺到了漢文帝是給自己下套,到時候乾的不好要被治罪,於是主動辭官回家了。

消除了功臣的威脅,漢文帝下一步要對付的就是強悍的諸侯王,確切說,就是自己的親弟弟淮南王劉長。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淮南王劉長是漢高祖最小的兒子,在漢文帝的時候,漢高祖其他的兒子都已經被呂后殺光或者病死了,只剩下了這哥倆,所以漢文帝對這個弟弟非常的好。

然而,這種好,其實是一種捧殺,就是先捧你,再殺你。

淮南王劉長在呂后時期就多行不法,到漢文帝在位更加跋扈囂張。

而漢文帝就這樣捧著他,慣著他,直到劉長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開始玩陰謀準備造反,漢文帝立刻動手收拾了他。

這不是我不重視兄弟感情,是你自己找事的。就別怪哥哥了。

而在如何處置自己弟弟這件事上,漢文帝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帝王心術。

他沒有殺死自己弟弟的身體,而是殺死了他的驕傲。

淮南王劉長這樣一個性格張揚、不會掩飾自己又特別驕狂的人,漢文帝沒有殺他,殺他會落得一個殺兄弟的罵名,他把劉長流放到天涯海角,徹底失去了自尊和自由的劉長,在路上絕食自殺了。

就這樣,翻雲覆雨之間,漢文帝除掉了一大強藩,還沒有給人落下任何欺負、殺害兄弟的口實。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漢文帝的高超帝王心術,也遺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漢景帝。在對付野心勃勃的諸侯王方面,漢景帝的棋下的更加漂亮。

漢景帝時期,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叛軍主力直逼當時的梁國。

一邊是強兇霸道的吳楚七國叛軍,一方是雖然是自己親兄弟,但同樣實力強悍的梁王劉武。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非常喜歡劉武這個小兒子,曾經逼著漢景帝許諾千秋之後把皇位給他,這樣一個人,漢景帝是不喜歡的。

於是,他動了一些腦筋,讓梁王劉武把吳楚七國的主力堵在梁國,然後任憑劉武怎麼求救,漢景帝就是打哈哈。

這叫什麼呢?這叫驅狼鬥虎,最好的結果就是虎和狼一起死掉,再不濟,一個死掉,另一個元氣大傷,到時候也好收拾。漢景帝在一邊看戲,最後的結局是吳楚叛軍覆滅在梁國境內,而梁王劉武也損失極大,基本喪失了競爭帝位或者搶戲的實力。

對待功臣,漢景帝玩的手段也和漢文帝差不多,漢文帝玩了周勃,他兒子玩了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周亞夫是平定吳楚七國之亂的大功臣,而他和他老爹一樣,也是一個勇夫,沒太高的情商,在漢景帝面前比較跋扈。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於是,漢景帝就設了一個套,套路周亞夫。他請周亞夫吃飯,主菜是一塊超大的肉,但不給周亞夫刀。於是周亞夫這個直腸漢暴怒了,在皇帝面前大呼小叫。

漢景帝等的就是這個機會,於是周亞夫領了一個君前失儀的罪名,回家反省。在回家反省期間,周亞夫又因為兒子給自己準備陪葬器物的事情被人告發,最後在監獄裡絕食自殺了。

就這樣,漢景帝也在悄無聲息之間,消除了威脅皇位的隱患,把權力收回了自己手裡。

千百年來,人們對漢文帝、景帝父子治下的“盛世”很是推崇,稱頌那個時代社會安定、國富民強,不僅人口數量和財富激增,而且社會風氣積極向上,到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幾乎可以跟堯帝、舜帝時期的“大治之世”相媲美。後世史學家在描述“文景之治”時不吝讚美之詞,比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便稱讚當時“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如果只看史籍的正面描述,那麼“文景之治”的確是個令人憧憬的時代,其成就確實值得歌頌。但若是拋棄先入為主的觀點,通過對史料進行深入地分析,尤其是對當事人的議論來做詳細的解讀,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所謂的“文景之治”其實是一個貧富懸殊現象極為嚴重、百姓充其量只能填飽肚子的時代,如果非要稱它為“盛世”,那也不過是一個“飢餓的盛世”。

首先,文、景時代的貧富懸殊現象極其嚴重。西漢初年崇尚黃老學說,實行“無為之治”,這固然有利於百姓的休養生息,但與此同時,卻也助長了貴族、豪強和商賈等勢力的“野蠻成長”。憑藉著與官府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和極為雄厚的財力,這些人瘋狂地兼併土地,從而迫使大量的自耕農破產,或淪落為流民,或被迫成為他們的佃農。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兼併者集團在侵佔大量的土地後,一方面向佃農徵收多達50%的地租,一方面則按照國家頒佈的稅率,向朝廷繳納稅率極低的地租(三十稅一,即3.33%),從中賺取數量極為驚人的差價,迅速積累起龐大的財富。而接下來,他們又會繼續進行新一輪的土地兼併,如此循環往復,漸漸地便使得社會上出現“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現狀(見《漢紀·武帝紀四》)。

再者,文景之世的百姓生活極苦。雖然跟秦末漢初相比,“文景之治”下的百姓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充其量也就是能吃飽肚子,不至於餓死而已。原因無他,各種名目的苛捐雜稅和徭役極多,令百姓窮於應對的同時,難以實質性提高生活質量。根據史料記載,漢代的賦稅約有二十種名目,主要的是“田稅”和“口賦”,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徭役。雖然田稅稅率極低,但口賦和徭役卻很沉重,而這也是造成漢朝百姓困苦的根源之一。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文景之治”的百姓生活有多苦?可以在當時名臣晁錯、董仲舒的奏議中窺見一斑。作為景帝時期的御史大夫(副宰相),晁錯在《論貴粟疏》中不無沉痛地提到,當下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戶,每年辛苦耕種一百畝土地,要應對官府的各種稅目和徭役,如果趕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尚能填飽肚子,但如果不幸遭遇災荒之年,則難免會忍飢挨餓,有甚者還要售賣兒女、田宅來完稅或應付徭役。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見《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上》。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與此同時,董仲舒在向漢武帝上書時,也曾議論到“文景之治”下百姓生活的現狀,稱他們穿的是破衣爛衫,吃的是豬狗食,如果不肯做豪強的佃農,往往會在生計無著的情況下淪為盜匪,這樣的人往往成千上萬,難以禁止(“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為盜賊,赭衣半道,斷獄歲以千萬數。”引文同上)。

“文景之治”的真相是什麼?它真的有那麼高的成就嗎?

雖然“文景之治”並非想象中那般好,但若把它跟秦末漢初或漢武帝時期作對比,卻也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成就。畢竟,“文景之治”下的百姓還能填飽肚子,生命權還能得以保障,但如果不幸生活在秦末或漢武帝時期,那麼百姓們極可能去做“炮灰”,若平安地過完一生,簡直跟中了“六合彩”一般幸運。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