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盛名下的真實漢景帝

“文景之治”盛名下的真實漢景帝

唐朝詩人劉長卿在《長沙過賈誼宅》中有詩云: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賈誼在盛世漢文帝朝因各種原因不得重用,反覆成為後世文人騷客為文作詩的題材,但是縱觀漢文帝的一生,要說他“恩猶薄”還真是冤枉了他。

這“恩猶薄”三字,倒是特別適合“文景之治”的另一主角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劉啟,不信?那我們就來說說漢景帝一生中那些“恩猶薄”的故事。

一、青少年時代誤殺吳國太子

在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進京參加朝會,閒暇時兩太子一起喝酒下棋,下棋過程中由於棋路相爭,互不相讓,結果太子劉啟抓起棋盤就打劉賢,最後竟然把劉賢打死了。

當時,劉啟可能並沒有要致劉賢於死地的主觀,但他焦躁暴戾的個性從此事件中可見一斑。

發生了這樣不幸的慘事,真是沒法收場了。最終漢文帝只得派人將劉賢的遺體送回吳國去埋葬,結果吳王拒絕接收。從此吳王劉濞恨上了劉啟,也為他繼位後的七國之亂埋下了禍根。

貳、是非不分,對先帝舊臣睚眥必報

鄧通是漢文帝的嬖臣,文帝生前對他寵幸有加,使他富可敵國。

鄧通雖無特別的能力才華,但為人恭謹低調,行事規矩老實,對文帝更是忠心耿耿,曾在文帝患毒瘡時不顧汙穢腥臭,數次用嘴為文帝吸出膿血減輕痛苦。

後來文帝叫太子劉啟給他吮膿,太子的表現讓文帝大不高興。

後來太子聽說鄧通曾為文帝吮瘡,心裡感到慚愧,也因此生恨,並從此懷恨在心。

等到文帝駕崩,太子一繼位(即漢景帝),就把鄧通革了職,又追奪銅山,籍沒家產,甚至不允許長公主劉嫖等人接濟他。

可憐富可敵國的鄧通,旦暮間身無分文,最後竟貧餓而死。具體可參閱鏈接文章馬屁拍到馬腳上,後果真的會要命

其實,鄧通真沒有得罪太子的地方,這太子恨鄧通恨得好沒道理,鄧通既沒有做對不起太子的事,更不是什麼亂臣賊子,只是對太子他親爹過於忠心罷了。

對於自己故去親人的忠僕,一般人的心理應該是愛屋及烏,元稹在對他妻子韋叢的悼亡詩《遣悲懷》 中就有一句“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

這漢景帝倒好,一繼位,就把他老爹並無過錯的寵臣逼迫致死。

對於沒有得罪過自己的先帝嬖臣鄧通如此,對於得罪過自己的名臣張釋之也好不到哪去。

張釋之,文帝朝名臣,歷任騎郎、謁者、謁者僕射、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廷尉等職,以執法公正不阿聞名,甚至當皇帝的詔令與法律發生牴觸時,仍能執意守法,時人稱讚“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張釋之任公車令掌管宮門事宜時,有一次,太子劉啟與梁王劉揖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沒有下車,違反了宮衛令。

張釋之追上太子和梁王,阻止他們進宮,並以“過司馬門不下車為不敬”的罪名,向漢文帝彈劾太子和梁王。

面對張釋之的公正執法,漢文帝摘下帽子陪罪,薄太后知道了這件事,親自下達特赦令,這樣太子、梁王才得以進入宮中。

就為了這樣一件區區小事,漢景帝繼位後,竟將一代名臣張釋之貶為了淮南國的國相。

照漢景帝這以我為中心的行事作風,若當年視察細柳營被拒之門外的是他,估計周亞夫可能會在漢景帝的暴怒中人頭落地。

叄、冷酷無情,錯殺恩師兼謀臣晁錯

文景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晁錯,不僅是漢景帝身為太子時的恩師,更是景帝即位後最受信任和最重要的謀臣。

到了景帝時期,那些漢初受封的劉姓諸侯王屢有作奸犯科、私蓄武力等不受中央轄治的事件發生,特別是吳王劉濞,更是在自己的封國內大肆私自鑄錢、煮鹽販賣,為了收買人心積蓄力量,他還招納逃犯、免除課賦,謀反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面對諸侯王這尾大不掉的棘手形勢,晁錯多次向漢景帝陳述諸侯的罪過與危害,請求削藩,並上疏《削藩策》。

漢景帝聽從了晁錯的建議,下詔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削藩這件事歷來都是你死我活的利益爭奪戰,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次削藩:漢景帝削藩、明建文帝削藩、清康熙帝削藩,哪一次不是生死存亡的雙方互搏?最慘的數建文帝,一著不慎丟了皇位丟了小命。

這不,漢景帝剛一動手,諸侯王們就聯起手來搞了個聲勢浩大的吳楚七國之亂。

戰爭歷來講究師出有名,諸侯王反對中央重分蛋糕這個真正的造反理由自然是拿不上臺面的,那就整一個冠冕堂皇的唄:清君側,誅晁錯。就是說,皇帝我們是擁護的,可是皇帝身邊的晁錯是個壞人,為了國家安定,我們要除掉他。

面對來勢洶洶的七國之亂,漢景帝陷入了慌亂,先後招各路大臣商量對策。

袁盎認為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為患,在請求景帝屏退旁人後獻策說:“吳楚叛亂目的在於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只要斬晁錯,派使者宣佈赦免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兵不血刃。”

袁盎這個人也是文景時期的名臣,行事多狡黠邪魅,素與晁錯有過節,不知道他的這個計策是出於對七國之亂本質的認識不清呢還是想借刀殺人。

而晁錯這個人呢,同事關係處得確實比較差,就在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

最後,景帝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批准了這道奏章,此時的晁錯還毫不知情。

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向晁錯宣讀詔書,當場腰斬晁錯,可憐當時晁錯還穿著朝服。

晁錯死後,校尉鄧公從前線歸來彙報軍情:七國之亂並未斬晁錯而停止。鄧公認為諸侯叛亂,清君側只是藉口,殺晁錯反倒替諸侯王拔除了個眼中刺,叛亂並不會平息。

漢景帝這才知道錯殺了晁錯,然後降詔討伐,派周亞夫、欒布、竇嬰等人出兵平叛,三個月後,叛亂徹底平定。

七國之亂中錯殺晁錯,不僅把漢景帝處事莽撞草率、思考問題欠縝密的缺點暴露無遺,更是把漢景帝翻臉無情的冷酷展現得淋漓盡致。

肆、冤屈名將重臣周亞夫,致其獄中絕食而亡

周亞夫一代名將,以細柳營嚴於治軍和平定七國之亂拯救漢室江山而名垂青史,他不僅善於治軍打仗,為人為官更是耿直忠正,官至丞相。

對於這樣一位勞苦功高的名將重臣,就因為他屢次堅持原則頂撞了漢景帝而落了個不得善終的下場。

要說周亞夫也是太忠心了,景帝要廢劉榮的太子之位,周亞夫提了反對意見。

景帝要封新晉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搬出漢高祖的白馬之盟“非劉不能王、非功不能侯”反對。

後來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景帝一高興想封他們為侯,以鼓勵其它匈奴人也歸順漢朝,周亞夫又反對說:“如果把這些背叛國家的人封侯,那以後我們如何處罰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呢?”

景帝聽了很不高興,說:“丞相的話迂腐無用!”然後將那五人都封了侯。

這幾件事,在周亞夫都是出於公心、堅持正義,但在漢景帝眼裡卻成了屢逆上意、難以駕馭的表現。

此後,漢景帝又在宮中設宴試探周亞夫,想看看他的脾氣是否改了。

宴餐時景帝故意讓人不給周亞夫的餐位放筷子,見周亞夫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高興嗎?”

周亞夫羞憤不已,怏怏地向景帝跪下謝罪後不等景帝發話,就自己走了。

漢景帝嘆息著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想必當時景帝就下了要整治周亞夫的決心。

後來,周亞夫的兒子見父親年老,就偷偷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他去世後發喪時用。這甲盾是國家禁止個人買賣的物品,周亞夫因此被人告發,漢景帝派人追查此事,最終周亞夫以謀反罪下獄。

下獄後,周亞夫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

伍、逼殺廢太子劉榮

漢武帝劉徹是漢景帝立的第二任太子,最終繼位登極,皆大歡喜。

漢景帝立的第一任太子劉榮可就太慘了。

劉榮是漢景帝的庶長子,景帝四年(前153年),在景帝無嫡子的情況下被立為太子。

前151年,漢景帝廢黜了二十多年的原配薄氏的皇后之位。

景帝七年(前150年),劉榮生母慄姬在宮廷鬥爭中失寵,被打入冷宮,景帝廢劉榮為臨江王。同年,封王美人為皇后,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具體參閱鏈接文章西漢宮鬥高手另有其人

前148年,廢太子劉榮因侵佔宗廟土地修建宮室犯罪,被傳到中尉府受審。

漢景帝派當時最著名的酷吏郅都負責審訊,劉榮恐懼,請求給刀筆意欲寫信向景帝直接謝罪,郅都不許。

後竇太后堂侄竇嬰派人悄悄送給劉榮刀筆,劉榮向景帝寫信謝罪後,在中尉府自殺。

雖然漢景帝沒有直接殺死劉榮,但從事後竇太后盛怒、漢景帝對郅都的種種庇護看,劉榮的死應該就是漢景帝的旨意。

都說父子至親、舔犢情深,漢景帝連自己的兒子都能下手,其刻薄寡恩可見一斑。

縱觀漢景帝的一生,充滿了對兄弟、親長、妻兒及功臣舊屬的無情無義,雖然人常說無情最是帝皇家,但那是從政治選擇客觀理性的角度而言,而漢景帝的無情則基本都出於個人情感的狹隘。

漢景帝的“景”字,在《逸周書·諡法解》中的意思有三個方面:由義而濟曰景;耆意大慮曰景;布義行剛曰景。對照漢景帝的一生,實在難與這個“景”字相匹配。

當然,評價皇帝的標準與普通人不同,漢景帝雖然對身邊人刻薄寡恩,在國家大政方針上還是與文帝一脈相承,因此才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對於漢景帝的為人,個人比較贊同蘇轍的評價:漢之賢君,皆曰文、景。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