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誰更勝一籌?

中國古代歷史非常悠久,但是某一個時代被治理到國泰民安,而受到後世公認為盛世的時段,其實在歷史上是非常少的,比如說非常著名的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這是為數不多的受到後人公認的治理典範時代。

文景之治處於西漢時代,雖然以文景並稱,但是景帝這個人之所以能跟他父親並稱,其實主要原因是在於他的父親給他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漢景帝運氣也很不錯總算把這個統治維持了下來。如果從個人能力的角度對他們兩個進行對比,從政治謀略、智慧等等角度來講,景帝遠遠不如他的父親。

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誰更勝一籌?

漢文帝漢景帝

咱們可以找個角度來觀察下。漢文帝有個很重要的特點,非常善於利用時間來消化矛盾,把處理矛盾的成本代價降到最低。但是這一點景帝非常不理解,不懂得這個技巧。

比如西漢歷史上的七國之亂,為首的策劃、煽動這場叛亂的是南方的一個諸侯王—吳王劉濞(bi),劉濞是劉邦的侄子,比較有一定的本事,當年被劉邦派到吳國去鎮守。

吳王為什麼要造反呢,禍根埋在漢景帝劉啟當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劉濞派他的兒子代表自己到長安覲見皇帝,期間同輩跟同輩之間來往一起宴會、遊玩,有一天劉濞的兒子跟劉啟一起下棋,過程中起了爭執,兩個人都是從小嬌生慣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互不相讓。劉濞的兒子一步都不肯讓,劉啟更了不得了,心想你竟然對本太子無理,抄起棋盤就朝劉濞的兒子扔過去,當場就把對方給砸死了。都是年輕惹的禍啊,須知退一步海闊天空啊。

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誰更勝一籌?

這就闖了大禍了,當時的漢文帝就把劉濞的兒子好好盛殮了,把屍首運回吳國給好好安葬了。劉濞肯定非常生氣,他處理的態度也很有意思,絕句接收他兒子的屍體,跟使者說:屍體哪裡運來的就還運回哪裡去,人在哪裡死的就埋在哪裡好了。幹嘛又運回我吳國來,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吧。劉濞的態度表明他對朝廷的強烈不滿,尤其是對於劉啟。

這件事讓劉濞耿耿於懷,開始對朝廷禮數上有所不周,每次該到他到京城朝覲皇帝的時候,他都託病不去,派個使者去一趟應付下。每次朝廷的相關部門就揪著使者問劉濞到底怎麼回事兒。進一步把雙方的關係弄的更為緊張。劉濞也在嘀咕會不會因為朝廷對我的猜忌而導致對我有什麼不利,所以就暗中秘密開始準備,甚至有想造反的企圖。為了防止朝廷突然對他進行討伐。

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誰更勝一籌?

劉濞劇照

劉濞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物,當時劉邦也正是看中了劉濞這一點,才把他派到離長安比較的吳國去做諸侯王,能夠鎮得住那裡。而吳國又是物產豐富,非常富饒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劉濞真心想造反對朝廷來說還真是一個不小麻煩。

針對這種情況,漢文帝的策略是什麼呢?有一次劉濞又派了個使者到長安來請示工作。漢文帝親自接見,問他吳王到底怎麼回事,是真病還是假病啊?使者也實事求是的回答皇帝:吳王是詐病,不來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兒子被太子打死了。漢文帝就決定實施安撫政策,以靜制動。於是漢文帝就派人賜給吳王幾和杖。幾就是小案几,漢朝時見朋友賓客都是雙腿席地而坐,類似跪著那樣。時間長了就會腿麻,特別是老年人,這個時候就可以雙手撐在小案几上稍微休息下。杖就是柺杖。當時吳王劉濞五十多歲,那個時候已經算是老年人了。所以漢文帝賞賜幾和杖是一種敬老的禮節。表示承認吳王劉濞年齡大了,不必長途跋涉的來到長安覲見了。等於說漢文帝把吳王不來京城朝覲的事兒合法化了。

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誰更勝一籌?

漢代標準坐姿

這樣的確把雙方的關係緩和了很多,所以謀反的事兒慢慢就鬆懈下來了。所以說漢文帝這個安撫的策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即位。在對付劉濞的策略上跟他爹完全不同,才引發了後來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即位後他的重要謀臣晁錯,向他提出削藩策,特別提出劉濞的事情,說向他這樣行為依照曆法當誅,而他統治的地方又非常富裕,如果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如果吳王有謀反之心,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對諸侯王進行削藩,首當其衝的就有吳王劉濞。這種情況下果然引起了包括劉濞在內的其他幾個諸侯王的恐懼,最終聯合決定鋌而走險,於是就有後來的七國之亂。

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誰更勝一籌?

晁錯預料到劉濞會造反,但是他卻沒有應對之法。這時被他的政敵袁盎抓到了機會。袁盎向漢景帝獻計說劉濞等人造反找的理由是皇帝受晁錯的蠱惑才下的削藩策,他們是要清君側誅殺晁錯,我們只要把晁錯殺了,那麼反賊就沒有了造反的理由。漢景帝當時六神無主,就採納了這個意見,把晁錯給殺了。

通過這件事漢景帝、晁錯、袁盎都受到了後來史評家們的譏誚。

反觀文帝對付齊國的態度,採取以德服人的政策,小錯不糾,成功安撫了吳王,使用吳王沒有在最年富力強的時候假借喪子之仇反叛;另外就死在齊王死後,把齊國一分為七,既滿足了齊王兒子們稱王的需求,為自己贏得了賢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個諸侯國齊國。加入文帝謹慎穩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續下去,漢朝可能也就不會發生七國之亂,諸侯王問題有望和平解決。

當然這場叛亂不是僅僅殺一個晁錯能解決的。最終還是靠漢文帝臨終遺言,啟用了大將周亞夫,率軍平定叛亂。在周亞夫和漢景帝同父同母親弟弟梁王的努力下才算是擊退了叛軍。

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誰更勝一籌?

周亞夫劇照

西漢諸侯王的日益強大是很多人都意識到的問題,存在潛在的威脅。漢文帝時有不少人上奏章建議旗幟鮮明的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但是漢文帝都沒有采納,而是採用安撫政策,利用時間來消化矛盾。萬一這個安撫政策不能用,漢文帝也有後路就是周亞夫。

對比這父子兩,兒子某些方面還是要遜色父親不少,你們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