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究竟哪一個成就更高?

導語:在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裡面,湧現出近十個太平盛世,而在這些令人嚮往的盛世裡面,它們從何而來,又因何破滅,哪一個又才能稱得上第一呢?


一、如果算上上古時代,那麼中國一共出現過九大盛世,上古時代盛世有三個:

1、夏盛世

從大禹的玄孫少康平定后羿、韓浞之亂然後到孔甲之前,這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盛世。

2、殷商盛世(約公元前1290年—公元前1150年)

從武王穩定都城開始到祖甲去世後結束,持續了大概140年時間,這時期主要君王有:盤庚、武丁、祖庚、祖甲。出現了盤庚中興、武丁之治兩個太平時代。

3、西周盛世(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911年)

  從三監之亂平定開始到周穆王去世,持續了132年,這時期主要君王有: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出現了成康之治、穆王之治。

二、從西漢開始,史書開始詳細記載盛世的細節,有據可查的盛世有六個:西漢盛世、東漢盛世、初唐盛世、北宋盛世、前明盛世和前清盛世。這其中西漢盛世、初唐盛世和前清盛世最多被提及。

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究竟哪一個成就更高?

1、西漢盛世

西漢盛世從呂后引發的諸呂之亂平定後開始到漢元帝駕崩結束,這一時期主要經歷時期有:文景之治、漢武大一統和昭宣中興。

文景之治

在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之後,因為連年的戰爭,導致政府國庫空虛,社會經濟凋敝,百姓食不果腹,加上之後四任皇帝在位時間短,能力有限,所以在經濟和政治上都沒有什麼特殊作為,直到漢文帝登上帝位之後,推送黃老之學,減輕徭役和賦稅,讓老闆姓得意生息。

司馬遷在《孝文本紀》中多次提到,上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其餘勸農之道未備。其除天之租稅。”

從《史記》中司馬遷對漢文帝諸多讚美中可以看出諸多信息。

第一、 漢文帝劉恆是一個極富魅力和魄力的人,做事堅韌果斷。


第二、 漢文帝有一個深知民間疾苦的皇帝,知道賦稅是農民最重的枷鎖。
第三、 對國家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知道農業是國家發展第一根本,知道鬆弛有道,農民生活富足了,國家才會富強。

除了與民生息之外,漢文帝也知道也用多種策略保證皇位的穩固,政府有效地運行。這些政策,對內掌握軍隊實權、封賞功臣;對外鎮壓諸侯王的叛亂,諸侯王勢力過大就會覬覦皇位,導致戰爭動盪。

漢文帝善於用人,任用賈誼良策,寬儉待民,讓死氣沉沉的帝國煥發了勃勃生機,為文景之治夯下了堅實的基礎。

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究竟哪一個成就更高?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駕崩之後,嫡長子劉啟繼承皇位,是為漢景帝。

漢景帝即位之後,繼續奉行觀測漢文帝“與民生息”的政策,帝國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漢文帝一朝也遺留下了幾個問題:

第一、雖然漢文帝鎮壓了諸侯的叛亂,但是對於諸侯勢力過大的問題依舊尾大不掉。
第二、漢文帝時期因為發展經濟,恢復民生,導致匈奴一直在邊境騷擾不止。
第三、雖然經過了休養,但是國家經濟依然捉襟見肘。

面對這樣的情況,漢景帝即位之後沒多久,先是採用了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導致眾諸侯驚慌失措,於是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打出“清君側”的口號進行叛亂。但是在漢景帝淡然應對,只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

在對待匈奴侵犯上,漢景帝考慮到國內經濟問題,並沒有大規模發動戰爭,只是進行小規模防禦戰爭,在這時期湧現了大批精英軍事將領,包括“飛將軍李廣”、“程不識”和“郅都”等讓匈奴軍隊聞風喪膽的名字。

取得優勢之後也沒有深入戰線,而是取用“柔和”的方式,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然後在邊界地區設立關市,開展貿易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潛在的騷擾。

在經濟上繼續推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繼續與民生息,繼續發展經濟,最終讓文景之治達到了巔峰。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景帝評價極高:“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

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究竟哪一個成就更高?

小結:

總結文景之治獲得成功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心懷百姓疾苦,與民生息,讓國內的經濟得到了急速的發展。經濟是生產的第一要素,經濟上來了,軍事上自然也有了極快的的發展。
第二、徹底解決了從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勢力發展的問題,防止了國家被分裂的潛在風險,讓經濟能在穩定環境中發展。
第三、控制戰爭。要知道戰爭就是燒錢,孔子說苛稅猛於虎,而戰爭就是讓猛虎下山的決定性因素。

《大學》裡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無論是漢文帝或者是漢景帝,都對個人慾望極力壓制,虛懷如谷,才能執政為民。

作為普通人,治國平天下也許並無可能,但是正心、修身、齊家卻是應該一直保持的良好習慣,這對我們人生路途有燈塔一樣的作用。

2、初唐盛世

從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開始,到玄宗時期安史之亂爆發結束,持續了129年,主要君主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包括貞觀之治、永徽之治、貞觀遺風、開元之治。

開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的時候,雖然大唐經歷了武則天的“大周”時期,但是武則天在政治史上很苛刻,冤獄不斷,與民確十分寬容。在皇室刀光劍影時候,大唐並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

武則天被逼退位之後,皇室紛爭更加混亂,效仿武則天的韋后、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連續粉墨登場,最後李隆基粉碎太平公主集團,聲望到達巔峰。

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究竟哪一個成就更高?

李隆基即位之後,勤勤懇懇,勵精圖治,採取了多樣化政策。

第一、政治改革。先是精簡機構,祛除了官僚體系的臃腫,大幅提高了官吏的工作效率;確立嚴格考核,讓精英治國;恢復唐太宗時期的諫官和史官參與宰相會議,監督朝政;
第二、修訂律法。經過武則天一朝經混亂,法律已經成為一紙空文。為了讓法律發揮應有的作用,玄宗重修了更嚴明、嚴謹的律法。
第三、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兵源不足,於是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僱傭兵。

在唐玄宗多方面共同舉措之下,大唐重新煥發了活力,一舉超過“貞觀之治”,開啟了唐朝最強大的“開元之治”。

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究竟哪一個成就更高?

唐朝的衰敗

唐玄宗李隆基大概是所有皇帝中經歷過最“冰火兩重天”的皇帝。他的前半生戰戰兢兢,勵精圖治讓大唐塗上最豔麗的色彩,但是也正因為功勞巨大,讓他產生驕奢心理,以至於爆發“安史之亂”,導致盛世的腰斬,下半生顛沛流離,極為悽慘。

至此大唐元氣大傷,到最後未能重新煥發光彩。

小結

唐朝以開放包容聞名遐邇,但是卻在最巔峰直接走向衰敗,終極是熬不過封建小農的禁錮,中央高度集權制的弊端就是,國家興衰維繫在皇帝一人的品行之下。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一世英名,“以史為鑑”表現了他博遠的胸懷,但是在執政晚期已就開始專橫獨斷,只是因為早逝才避免的失控。

唐玄宗早起豪言壯志,也取得自太宗以來的最高成就,漸漸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導致朝政失控最終引發盛衰分水嶺的“安史之亂”。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驕奢淫逸卻是人之大忌,連偉人都難逃出本性的禁錮,作為普通人更是必須要嚴於律己,才能保持品行的端正。

杜甫是經歷“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的代表人物。對於開元盛世他是這樣說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官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卻發出這樣的感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對於唐玄宗最簡潔有力的評價莫過於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寫道:“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


3、前清盛世

從平定三藩之亂開始,到白蓮教大起義爆發結束,約為115年,主要君主有: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主要包括康熙之治、雍正革新、乾隆之治。

康乾盛世

康熙是清朝入關前的第一位皇帝,在入關前還經歷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但是嚴格來說清朝入關前只能是北部一個武力值強大的遊牧部落。

順治入關後著手第一件事情就是“漢化”。 實施“以漢治漢”的政策,倡導“以文教治天下”,崇尚理學。甚至康熙自己穿上了“儒服”以儒學領袖和天下師自居,並宣稱“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

順治在位十八年,這十八年裡外部打入中原的滿族貴族基本已經漢化完成,開始自居正統,天命所受。

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究竟哪一個成就更高?

康熙

康熙繼位的時候,天下基本安寧。但是做了三件事情奠基了“康乾盛世”。

第一件:除鰲拜,鞏朝政。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位極人臣,年僅十六歲的順治知道,不除去鰲拜,皇室紛爭將會不斷,甚至引發諸侯戰亂。於是康熙設計假裝沉迷庫布,暗地裡調走鰲拜在京中的親信,最後來了個甕中之鱉。

除掉朝中的威脅,實權到手之後,康熙開始把目光看向外部。

第二件:平三番,固天下

三藩王之所以形成勢力過大,割據一方是因為清朝入關初期,對於遼闊的國土鞭長莫及,力不從心,於是封:

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

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

耿仲明為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

等到康熙執政之後,三王已經是手握重兵,權利遠遠超過地方官員。

康熙十二年,看到康熙決議削藩的意志,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治國,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其餘二藩王隨之響應,戰線從雲南到湖南、廣東、福建,戰火紛飛。

一直持續了三年,大小戰鬥讓吳三桂財力,兵力都跟不上,不下紛紛出逃叛變,最終吳三桂鬱悶交加之下中風死去。

第三件:逐沙俄,治蒙古。

1、早在明末的時候,沙俄就市場騷擾中國黑龍江邊界,1683年9月,康熙皇帝對盤踞在雅克薩孤城的俄匪多次放出了投降不殺的善意警告後,據守雅克薩孤城的托爾布津自恃城高牆厚拒不投降。
康熙派出多名大將圍困,經過兩年的反擊終於將沙俄侵略者趕出邊界,然後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兩國的邊界。
2、明末清初時候,外蒙古由成吉思汗後裔土謝圖汗部、扎薩克汗部、三音諾顏部分別佔據,為了邊界的安定。康熙抓住有利時機,通過賞賜,宴請,冊封,化解了各個部族之間的矛盾,使他們盡釋前嫌。

另外還在會盟宴會上,對內蒙各旗給予了一定的獎勵。還共同商討北部邊疆的相關事宜,還按照內蒙古設旗的辦法,對喀爾喀各部編設了盟旗,從而最終確立了對外蒙古的統治和管轄。

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究竟哪一個成就更高?

雍正

經過康熙多年內外多重治理,等到雍正繼位的時候,大清朝野平穩,內外安寧為了國家更加富強,雍正採取了許多舉措。

第一、整飭吏治
雍正本人做事雷風厲行,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
第二、徹查貪汙
康熙時期雖然國力鼎盛,但是大小官員上賂下賄的風氣異常嚴重,貪汙腐敗屢禁不止,雍正通過多種舉措在段時間內將貪汙現象整治到最低。
第三、改土歸流
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取消了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加固了清朝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

乾隆

雖然在雍正一朝大清的經濟、軍事各方面都達到康乾盛世的巔峰,但是也留下了不少的隱患。例如重農輕商、文化專制、實行海禁。

乾隆上位之後對這些舉措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要知道此時歷史的車輪已經進入了十八世紀,在西方現代科學已經開始萌芽的時期。

在此一百年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開始,蒸汽機也早已經發明,五十年後法國人將發明第一輛汽車,現代武器已經開始逐漸取代了冷兵器時代,而這個時候我們的乾隆大帝在做什麼呢?

第一、實行全面海禁,實施閉關鎖國,並大放厥詞:“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日用有資,並沾餘潤。”
第二、強化文化封鎖,禁錮百姓思想。要知道此時西方世界正在文化復興,科技爆炸式增長,而乾隆大帝正加強愚民政策。
第三、縱情揮霍,放肆貪汙。站在康雍兩朝打下的堅實基礎上,乾隆不僅毫無作為,還活得像一個敗家子,最終讓大清走向滅亡,讓中華民族走向悲痛的深淵。

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和康乾盛世,三大盛世究竟哪一個成就更高?

小結:

康乾盛世在康熙、乾隆二朝經濟、軍事儲備其實已經很充足,之所以晚清出現喪權辱國,只要因為對文化的禁錮,導致思想停滯不前;閉關鎖國導致與世界脫節;民族歧視導致人才的丟失。

這讓我們明白:無論國家或者個人,文化是一切的基礎,驕傲是苦痛的媒人。

三、三大盛世的對比


1、文景之治締造於漢朝,至今漢民子弟人為之驕傲,只因為文景之治在秦朝統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固了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都領先於世界,讓中華民族凝聚成一個符號。

2、唐朝的開放和包容至今依舊傳為美談,文化和藝術的全面開花,讓中華文化更上了一層樓,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產生至今仍不曾消淡的影響。

3、康乾盛世更像是一首激昂的落幕曲,那是日落前的獨自狂歡,回首清朝,除了苦痛的呻吟,沒有其他的可以回憶。


結語:

無論曾經經歷過多少的煌煌盛世,亦或是苦痛,這些都已經風消雲逝,中華民族依舊要踏步向前。在經歷了近代多重的苦難之後,如今的中華民族將會更加茁壯。蟄伏於身後的力量將在不久的將來,閃出左耀燕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