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各方”只有抱團取暖才能實現多贏

每經特約評論員 張敬偉

沙特代表的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和俄羅斯的減產協議沒有談攏,在原油市場引發一場“地震”。

3月9日,國際油價出現大跌,布倫特原油期貨一度跌超30%,日內最低價觸及31.38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跌20.25%,跌幅有所收窄。

這次油價大跌的背景是:3月6日,在維也納召開的OPEC+會議,沒能達成預期的減產協議。隨後,沙特掀起一波“價格戰”,大幅調低其不同級別的主要原油定價,削減幅度至少是20年來最大。這也是“壓垮”此次油價的“最後一根稻草”。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OPEC+會議達成的減產協議,本月就將到期。儘管3月18日還有一次會議,但若不能達成協議,4月1日OPEC國家和俄羅斯等其他產油國將各行其是,國際原油市場必將亂象紛呈。

筆者認為,本次減產會議破局,引發油價狂跌,一方面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蔓延之下市場面的正常折射,另一方面也有地緣政治、利益博弈等深層次因素。

眾所周知,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讓原油價格從百美元/桶,一度跌至20~30美元/桶。這讓OPEC和俄羅斯等產油國一度深陷危機邊緣,不僅貨幣大貶而且財政崩潰,委內瑞拉等產油國更是出現國內動亂。

這波原油價格狂跌,一方面是因為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收縮,原油需求下降,需求不足必然導致供應過剩,從而引發價格下跌。然而,由於產油國沒有其他的財政來源,又只能通過壓低價格的惡性競爭,從而形成國際原油價格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美國頁岩油技術降低了原油開採成本,加之美國加入到原油出口國中,供給過剩讓原油價格雪上加霜。當然,美國加入國際原油價格戰,也不排除為了控制原油價格主導權和佔據原油市場更多份額,為美國獲取經濟和政治利益。

痛定思痛,以沙特為首的OPEC國家和俄羅斯等產油國,開始協商通過減產來平衡市場供給,確保原油價格維持在合理水平。從惡性競爭到坐下來談判,這本是產油國維護共同利益的正常選擇。但是,減產固然對產油國有利,不過產油國內部存在利益糾葛,譬如OPEC是一個整體,俄羅斯等非OPEC國家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再如OPEC內部也有各自的聲音和利益選擇。在此情勢下,OPEC+會議破局可想而知。

除了上述因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也給全球市場蒙上陰影。疫情恐慌引發美國股市連續數日狂跌,三大美股股指上週跌超10%,成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糟糕的一週。

疫情帶來的全球市場不確定性,除了美股和全球資本市場的動盪,還可能造成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阻斷。因而,若疫情持續蔓延,或導致新一輪的全球經濟危機。市場收縮,原油需求減少,還會拉低原油價格。

當疫情“黑天鵝”變危機“灰犀牛”,原油價格的不確定性讓全球市場前景蒙上陰影。

3月18日,OPEC+會議將會繼續,屆時是否能達成協議,顯然考驗各方“智慧”。筆者認為,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蔓延,今年全球經濟很可能下滑,“OPEC+各方”只有抱團取暖,才能實現多贏。畢竟,惡性競爭的後果很嚴重,也是很多相關方不能承受之重。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