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钟士季——钟会谋反的另一种思考

写在前面


263年,钟会伐蜀,这个一直是司马家的铁杆的钟会居然谋反了,而且司马昭在事后处理的时候显得异常的宽容,仅仅处死了钟会的两个养子,其家族还继续做官。这种反常的情况无不透着诡异。有关钟会谋反的种种分析似乎都显得过于刻意,我对此有两种看法,今天这里先给出一个另类的思考,那就是,钟会真的谋反了吗?


千古奇冤钟士季——钟会谋反的另一种思考




在正文开始之前,按照《晋书》和《三国志》的记载,先把整个时间表列出来:


263年十二月二十一,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钟会上表司马昭说灭蜀成功,司马昭下令把原益州分成梁州和益州两部分,准备钟会、邓艾二人一人各领一州;

263年十二月二十四,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司马昭借天子名义正式下诏封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

263年十二月下旬某日,也许是二十四日同一天,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邓艾上书要伐吴;

263年十二月下旬某日,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司马昭告诉卫瓘,让他劝邓艾以后注意,任何事情都不要自作主张;

263年十二月下旬某日,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邓艾再次上书要伐吴,同时为自己辩解。钟会、师纂、胡烈都密告司马昭邓艾有反意;

264年正月初一,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洛阳。司马昭正式下令让邓艾进囚车;

264年正月初三或者初四(《三国志》和《晋书》的记述不一致),邓艾在成都,钟会、卫瓘、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带皇帝以及10万兵驻扎长安;

264年正月上旬某日,邓艾在成都,钟会、姜维在涪城,司马昭在长安。卫瓘去成都,囚禁邓艾;

264年正月十五,邓艾(囚车)、卫瓘在成都,司马昭在长安。钟会、姜维到成都。钟会令邓艾出发,钟会收到司马昭的来信,说自己在长安;

264年正月十六,邓艾在途中,卫瓘、钟会、姜维在成都,司马昭在长安。钟会矫郭太后遗诏起兵谋反;

264年正月十八,邓艾在途中,卫瓘、钟会、姜维在成都,司马昭在长安。钟会、姜维死于乱兵之中。卫瓘派田续追上邓艾囚车,杀邓艾父子;

264年二月初一,卫瓘在成都,司马昭在长安。司马昭下诏特赦在蜀地的将士。




下面是结论。钟会谋反了吗?没有,一切都是虚构了,千古奇冤钟士季。


钟会以前是司马昭的情报头子,属于文职人员,从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而且按照本来的意图,伐蜀之战就是打到汉中的一场形式大于内容的战争。但是,因为邓艾的突然兵临城下导致蜀国投降了,这一切本不在出兵前的预案中。急匆匆进入成都后钟会压制不住要对蜀国兵将报仇的将士,急于用铁腕弹压时激起兵变,被杀。死后卫瓘为了推卸责任,利用乱局编造出钟会谋反的结论,把一切黑锅都甩给了钟会。


千古奇冤钟士季——钟会谋反的另一种思考


<code>                    1 /<code>


在263年钟会伐蜀之前,蜀国和魏国常年交战,彼此双方死于敌手的将士不计其数。两汉时期直到魏晋南北朝,“家族”的观念始终高于“个人”和“国家”。因此,对魏国将士来说,蜀国是具有血海深仇的国家,进入蜀地的魏兵,无疑也都怀有为家族报仇雪恨的念头。

钟会作为首都的文职人员,掌兵的经验就是来自书本,很容易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进入蜀地后下达的命令是严肃军纪,并因为自己的“名士控”病犯而和投降的蜀国主帅姜维称兄道弟起来。


千古奇冤钟士季——钟会谋反的另一种思考


“会于是禁检士众不得钞略,虚己诱纳,以接蜀地之群司。”

——《三国志·钟会传》

这无疑与魏国出征将士的主流思想相左。

而当钟会一死,根据史书记载,蜀国将士死伤无数,刘禅的太子刘璿,顺便说一下,此字念xuán,姜维的妻子儿女,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将诸如张翼、蒋斌都被杀,即可作为魏兵之前就存着报仇的心态的佐证。

<code>2/<code>

钟会从初出征到和姜维对峙剑阁关,其史书上的描述完全不是一个意图谋反抓兵权的样子,而仅仅是“立威”,而谋反的三日记载则有许多不合“谋反”常理的地方。


甚至,在《晋书》里说,当司马昭听到钟会谋反的消息,他都不信,认为是诬告——

“及钟会谋反,审问未至,而外人先告之。帝待会素厚,未之信也。”


按照上面的时间表,钟会正月十五才到成都,正月十六猝然发难,而且在这之前,无论是《晋书》里的记载,还是《三国志》里的记载,都是大后方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神预言宣称钟会要谋反,但所有的预言都是根据钟会的性格做的推断,必要的直接谋反证据是一件也没有。但是和钟会一起在前线的将领们,他们分别是夏侯和(夏侯霸的弟弟)、羊琇(辛宪英的儿子,羊祜的堂弟)、杜预(位列武庙的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卫瓘(西晋名臣),这些人哪一个不是人精,在《晋书》中都有各自的传记。然而这些人,都没有预感到钟会要谋反,而当钟会把他们关起来矫诏发难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脸的WOC。所以,要说钟会早有反心,他身边的人精都没看出来,反而是洛阳的亲友团都看到了,这是说不通的。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跳出“谋反”这个框框,单看钟会的行为的话,那么其所作所为神奇般的完全符合“弹压乱兵”的观点。

<code>3/<code>

这里举几个例子:

所有将领关押,但基本上没有任何安保措施,该传出去的话一条没少的传了出去。

士兵进攻成都,城内的钟会反而问姜维应该怎么办?

都已经公然叛变了,居然才给合伙人姜维发武器

这几条被认为是钟会仓猝起兵没做好准备的直接理由。但是,如果是弹压乱兵呢?士兵作乱,作为主帅的钟会把手下将领先都召集起来希望和平解决,并不想把高层一网打尽。士兵哗变反攻本方大本营,钟会当然慌了神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后果。事到关键时刻才不得已给自己并不太信任的姜维发武器,这时已经火烧眉毛了。

而且,钟会召集大家时的“矫郭太后诏”也有可能是“矫司马昭诏”,钟会试图用司马昭来恐吓已经不听他的将士们。没有司马昭的10万兵,也没有和皇帝一起去长安。一切都是钟会自己虚构出来的。

<code>4/<code>

然而,钟会还是没能压住所有人,自己被杀了。

等到士兵该抢的抢了,该杀的杀了。就剩下怎么收尾的工作了。卫瓘虚构出这么一个“钟会谋反”的命题,来洗白自己。

而在洛阳的司马昭也不是不知道这里面的小九九,但他又能怎么做呢?摆在他面前的无非两条路:第一,承认钟会谋反,然后重赏“平叛”有功的将士,大家一起哈皮一下;第二,严惩作乱者,杀害主帅等同于谋反,这样十余万士兵全都是谋反的重罪,很有可能他们就此割据蜀地另立朝廷了。你要是司马昭,你会怎么做?

司马昭没有别的选择,只好捏着鼻子承认钟会“谋反”,并真的配合卫瓘的书信做出“临幸长安”与钟会“相见在近”的事实。但是他知道,钟会始终是被冤枉的,既然不能公开平反,那么只好厚待钟会的家族了。

至于卫瓘等人,胁迫了司马昭。司马昭可不是什么唾面自干的人,只不过回师后忙着称王,要处理卫瓘需要等到朝堂平稳的时候偷偷摸摸的找别的理由干掉,可惜没等到找到这个理由,他自己中风死了,阴差阳错的,造成了史书上记载的情况,而真相其实则是——

“呕心沥血晋司徒,千古奇冤钟士季”


千古奇冤钟士季——钟会谋反的另一种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