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

额登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孟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他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人性本善。《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便出于孟子。


孟子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生而具有“仁义之心”(也就是“良心”)这个“仁心”并非仅仅圣贤才有,而是人皆有之。只不过圣贤能够保有此心,而一般人经常会遗忘此心。遗忘并不意味着这种良心是“无”,只是没有将那本心保持好。孟子又将这种心称为“不忍人之心”。


他说,假如有一个婴儿将要掉到井中,每一个见到此情形的人都会起怵惕恻隐之心而想去救他。这并不是因为与婴儿的父母有交情,也不是为了赢得乡邻的赞誉,更不是因为婴儿的哭声令人心烦意乱。孟子认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内在具有的行为倾向。人心所具有的这种倾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这四种心又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孟子说四心是仁义礼智之四端,所谓“端”,就是萌芽、开始,孟子认为,如果人能够保持和扩充这四心,自然就会成为君子甚至是圣贤。


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其原意是指人皆具有善端,内在地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儒家重视成圣成贤,向来认为人之所以为圣贤,在于对圣贤所制定的规则(礼乐)的遵守,简而言之,就是主张以外在的形式来规范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圣贤的标准;而孟子认为,人能成为圣贤,是由于他保持了人所具有的内在的良知从而把成圣成贤的根据从外在的礼转向内在的仁,这是对儒家学说的重要发展。


尚武菌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我们很多人都在相信或者坚持着性善论,至少面子上,嘴上。这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做为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千百年来争论不断,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误解曲解者有之。

那么要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试着从这几方面来做简单的解释,并非全然正确,只是为好学者,提供一点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方向。

首先我们先来讨论,“性善论”中的“性”是什么?是人性?还是天性?我们回归文本,看看孟子怎么说。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第一个性,其实就是一种事实描述,可以说是事物的本性,但是孟子接着说“君子不谓性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前面说的那些都可以被称为“性”,只是君子不把他们称为“性”而已,那么君子把什么称为“性”呢?

我们都知道,孟子师承子思,子思在《中庸》开篇中就说到“天命谓之性”,孟子坚信并继承了这种思想,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里孟子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儒家内圣功夫学,即尽心到知性,进而到知天。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孟子在这里面做了发展理解,并不是说人到了五十就会知道天命,而是经过五十年不断的修养自身,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种拥有大智慧的境界。换句话说,到那时,也就明白了孟子的“性善论”了。

接着,我们讨论孟子的“性善论”到底是什么?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出处。

但是这里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孟子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什么?我们突然知道一个孩子掉进井里了,最初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一个小孩,是我们的同类,现在有生命危险,我们需要去救,应该去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心里肯定是有想法的,至于说,我们把这种救人的想法付诸行动了与否,不在讨论范围内。而这种心理活动中,人都是或者大多数人都是想救人的,这就是孟子说的“性善”,或者说是天性善。


最后,我们需要讨论的,孟子所谓的“性善”不是把他做了一个命题拿来研究讨论的,而是将他作为一个真理来使用的。换句话说孟子不是在讨论性为啥是善的,而是在告诉人们,人是否有善性存在?得到肯定答案后,再讨论,为什么要把善看做性,以及这样又怎么样怎样的好处?由此可以知道孟子“性善”的全部内在逻辑:承认人皆有善性,人应当在有限生命中不断培养这种“善性”,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到最后知天命,方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样呀!这个过程就是“人弘道”的过程,也是逐渐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安意如


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最重要一点要明确孟子为什么要提倡性善论。简单的讲,孟子以性善论来探讨人性,是为了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而发展成了“仁政”思想,要求实行王道政治,从而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孔子尚仁,却没有明确的界定“仁”,如此便将问题留给了后来者。后世儒家学者便试图从性的角度来对其进行界定,到了孟子时期便直接以道德评价之善恶来谈论人性,进而探讨“仁”了。

孟子的性善之论,是通过与告子的辩论体现出来的。关于两人具体的探讨内容,记载在《孟子·告子》中。告子的主要观点是性无善恶、仁义皆外,主要是从生物本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孟子则认为人类只有讲仁义道德才能区别于禽兽。孟子基于这一立足点,进而提出来“四心”的概念,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而提出仁、义、礼、智四端。从仁、义、礼、智四端出发,孟子提出来著名的“性善论”。

孟子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对孔子“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发展出了“仁政”思想,并论证了“仁政”思想践行的可能性。孟子以一种善意的心态去看待社会人生,相信人是具有自我完善的可能的,寄希望于人能以自己心中的仁义礼智的自我完善来求得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人道。这固然有过于理想化的一面,但却是追求人类社会完美和谐的重要思想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块瑰宝了。

从上文中,大体上我们能看出孟子“性善论”的目的所在了。孟子以性善来作为道德人应有的一种存在方式,确立起一个个人品德根基,从而来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以求达到儒家的“大同”境界。以“性善论”为基础,进而阐述“仁政”思想,在治理社会上达到王道政治的局面,最终把人类社会建设成大同社会。

另一方面,孟子也承认社会存在着恶的现象的,他认为这主要是由社会外界环境所施加给人的,这就更需要王道政治来改善人类社会所处的环境了。同时,孟子认为人是有欲望的,只不过人对于“欲”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便是后世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来源了。

整体来看,性善论实际上是社会文化长期发展累积起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种体现。性善论作为儒家思孟学派的重要思想,是与整个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基于战国时期社会现实情况而提出的政治方案的一种,并对后世儒学及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阙里文道


性善论不等于人本来就是善

对于孟子之「性善论」,最大的误会大概就是认为人本来就是善的,或者人一出生就是善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之端。这是人所固有的,非后天勉强而成的。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人性所固有的,只不过是仁义礼智之「端」,只是具有善端而已。并不是说人本来就纯粹是善的。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认为,人与禽兽,所异者实在不多。人是有很多方面和禽兽是一样的。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本来就善呢?所以,以为孟子言「性善」,就是说人本来就是善的,或者初生时就是善的,都是对孟子的误会。

那既然如此,孟子为何依然说人性是「善」的呢。

因为我们说的是「人」性。人是具有很多和禽兽相同的地方,但是你能把人和禽兽相同的部分,任何禽兽都具有的属性,称之为「人性」吗?那岂不是禽兽也有人性?所以,「人性」,只能就人之所以为人的那部分属性而言。如果把人和禽兽共同的部分叫做人性,便是孟子所反驳的:「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凡同类者举想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明白这一点,通常人们对基于于孟子「性善论」误会而发出的诘难也就可解了。人们总是说,孟子既然说性善,可你无法不承认,人是有食色利欲的本能的,难道这也是善吗。现在我们知道,人的食色利欲,孟子也是承认的呀。只不过在孟子那里,那是人和禽兽共有的东西,不能叫人性。我们说的人性,是就人之所以为人的那部分而言的。

人之所以为人的那部分人性,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孟子所谓的性善论,其实是一种价值的自觉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你做一件事出于利益也好,或者其他方面的考虑而做一个决定,在你的内心深处,会有一个不受任何你的意志和利益影响的价值判断,做出「应不应该」的判断。比如,你抢劫,你是为了钱,你也这么做了。但你内心会有一个「不应该」的判断。这种价值的自觉,就是孟子所言之善端。

当你见到某种事情时,觉得「不应该」,这边是恻隐之心。

对这种「不应该」表现出否定和抗拒,这就是羞恶之心。

当自己所得时,会有一种「应得不应得」之自觉,这就是辞让之心。

基于以上,人对人的主张行为生出「合理不合理」之自觉,便是是非之心。

人的这种价值自觉,便是德性之源。如孟子所言,这四种心,只是善端,还得扩而充之,「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才是仁义礼智。

所以,孟子「性善论」乃是说,人本具善端,具有善的种子。人据此价值自觉扩充而为善。所以人就要「存其心,养其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但是如果人被各种环境事件所蒙蔽,没有很好地存心养性,善端没有被扩充,本心被蒙蔽了。这种情形就叫「放心」,「放」取散失意。这时候,恶就出来了。所以人就要把这「放心」给找回来。「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孙虚白


孟子说:“仁,人心也。”仁就是孟子的性善论,仁就是人心所具有的本质,仁即是心的所固有的。而这个固有的仁的人心,就是孟子所说的本心。孟子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人心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所以他的学说也被称为心学。

孟子深入的对心和性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心性之学。

孟子认为这种善良的本心就是从“恻隐之心”等体现出来的。而本心就是落实在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品质之中。这是人人所固有的。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就是人人所具有的仁的体现,也就是仁爱之心。

落实到平常生活之中,就是同情心。对于别人的同情,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同情,甚至对于天地中万物的同情和热爱,都可以是恻隐之心的表现。也就是博爱的情怀的体现,对于每一个人必然是具有的。有值得同情的事物出现时,我们的这种恻隐之心就会自然的显现出来。

 


常德微媒


人性出自天性胜于天性,这是天行健自强不息之本意。天性是复杂的,根基于生存延续利乐资源的争夺,而人性相对简单一些以仁爱慈悲为本初。所以,人性本善是没有问题的,而人性的恶源于生存竟争,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西方文化根源是神文化所以以人性恶为根基以详尽的律法及维护个性个人权利的宗旨得天之力之助,近现代创生了发达的物质财富及先进的科技能力。而天之力的终极价值是天道天性,而人类的终极价值是和谐的家及爱情,所以理性逻辑物欲发展到极致的发达国家到了瓶颈,不知所终而疯狂逐乐:贫富悬殊到了极端性混乱吸毒婚姻如同儿戏等现象很大程度地削弱了人们的愉悦度和安全感,说实话日益淡漠的亲情关系和夫妻和谐度,会从根本上扼杀人性的幸福指数,会使人类走向厌世和毁灭,这不是危然耸听,而是事实!人类该复归本性了,那就是仁爱,仁爱才是人性的终极救赎!



阳光明贞


孟子的追求,是要天下人人尽尧舜。

但荀子反其道而行之。荀子要让天下人人尽大禹!

尧舜禹,都是三王!

但是,尧舜留下的都是德政和鸡汤故事。

而大禹,留下了九鼎,镇压世界。

留下了治水的功绩,垂则万世!

这就是孟子和荀子的区别。

尧舜二帝禅让,却被活活饿死。

大禹家天下,从此封建社会两千年。

有朋友会说封建是不好的,但是任何制度存在都有其优越性,更何况是这种传承了两千年的制度。

如果你相信人人本善,那么你如何在社会上混下去?

所以,孟子说推崇备至的性本善是给我们信仰,而荀子交给我们的性恶论却是在教我们生存。


斗柄指西


孟子是孔子逝世后一百年的人。也是孔子的三传弟子。他从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那学习儒家学说。后来的儒者将“孔孟”并称,因为孟子被认为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正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先秦时期,就有很多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但“性善论”是孟子第一个提出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学说就是一个字“仁”,孔子说“仁”即“爱人”,并认为具有爱人品质的人,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遵守自己的阶级地位的条条框框。并给出了具体实行“仁之方法”:即忠恕之道:(自己喜欢的)推己及人和(自己不喜欢的)勿施于人。孔子满口仁义大道理,却没有从逻辑上论证“仁之合理性”,就是没有解释为什么我要做个好人。这会导致儒家思想在传播过程中的说服性降低。因为在没有健全法制的先秦时期,做坏人的成本往往更低。

而孟子填补了孔子“仁之合理性”的空白。这是在孔子学说原来的大路上填补了一个大坑。“性善论”让孟子成为战国时期名声大噪的学者。 关于“性善论”有一个误区,它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都是尧舜,是圣人;也不是说,人性就像一张白纸洁白无瑕。孟子知道人也是“半兽人”:承认人性中夹杂着“原始的兽性”,需要后天的规矩来约束,否则“半兽人”会在月圆之夜(比喻彻底失控时)变为狼人(比喻坏人)。但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是因为人有动物缺少的“四端”,用他的原话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四端”是四粒人性善的种子,如果人能有好的后天环境和规矩中成长,四粒种子就能自然发育成,儒家所说的四大品德之参天大树:仁义礼智!
并且孟子拿出了几点重要证据:

(一)孩提时候的“良知良能”

所谓“良知良能”就是人天生的知觉和天生的能力,不需要后天学习的,就具备善。因为小孩子是最淳朴的他们不需要学习就能知道亲近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兄长。引用孟子原话即“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二)他人危急瞬间的恻隐之心

人如果看见其他人有危险,会不经考虑的伸出援救之手。这不是因为这个被救的人是自己的亲朋,也不是要扬名乡里,更不是怕自己不救人担上恶名,而是在危机的时刻,人的恻隐之心体现了出来。

(三)违法犯罪后的半夜良心发现

孟子认为,即使是大奸大恶的人,也有良心。虽然白天做了坏事,但是在夜深人静时候,他的良心会痛。而这是野兽不具备的。

总之,孟子成熟的“人性善”学说,进一步完善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当年青山


不准骂人,心平气和的说,以理服人。孔子是神学家,他所说的鬼神是每一个人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物质,所以,孔子是唯物论者。孔子认为:人性有善恶,要用鬼神来规范人的行动,让人向善的方面发展。所以,孔子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孟子的性善论恰好与孔子的善恶论相冲突,所以,孟子的思想与孔子的不一样,是实足的唯心论者。


生命解码之易學堂


面对恶的时候,我们用善去面对,面对善的时候,我们要用恶去面对,如果单一性善性恶论,善恶会流逝的。孟子是不是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时期因为恶太多了,所有应该要提倡善,荀子为啥要提性恶论呢?因为他在阐述社会的本源,社会现状,而不是人的本性,荀子前面的都是在纠正人性,而只有荀子在纠正社会问题,所有荀子有着道家思想,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法则,维护自然环境,让人得到自然生长,这就是天道,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