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安排后路?

清代诗人田雯曾作诗感叹戚夫人:谁教玉体两横陈,粉黛香消马上尘。 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咏古》

译文:戚夫人是刘邦的爱妃,虞姬是项羽的爱妾,无论是兵败的项羽,还是成功的刘邦,他们都没有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女人,刘、项两家看来是打了个平手。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安排后路?

戚夫人与刘邦剧照

从清代诗人田雯的《咏古》中可以看出,田雯是在讽刺刘邦,他认为项羽兵败没有选择,只能让虞姬死,而刘邦是胜利者却没有保护好戚姬,所以刘邦应当为戚夫人的死负直接责任,那么田雯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刘邦晚年,在他的后宫中发生了一场残酷的夺嫡之争,最后以吕后的完胜和戚夫人的完败而告终。刘邦生前已经预料到戚夫人母子的结局,并派周昌保护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但是却没有给戚夫人安排后路,最终导致戚夫人被虐杀。

刘邦生前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不惜任何代价,铲除异姓诸侯王,还搞了个白马盟誓,非刘姓不能为王。后来吕后封诸吕时,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所以说刘邦为了保护自己的江山不落入他人之手,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他却在保护戚夫人上做得不够,至少没有努力过。

如果刘邦给戚夫人预留一道诏书,在危急关头,戚夫人可以拿出刘邦的遗诏为自己保命,但是刘邦却没有这么做,那么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安排后路呢?首先要从夺储之争说起。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安排后路?

吕后剧照

(一)刘邦立太子过于草率,先立后废困难重重

汉二年四月,刘邦彭城之战战败后,仓皇而逃,来到戚家村,刘邦感觉很累,于是坐下休息。不一会儿,刘邦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是项羽的追兵。

在危急关头,刘邦看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一对父女,刘邦走上前去,告诉父女二人,他被人追杀,姑娘好心将他收留,并让刘邦躲进枯井里。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刘邦脱离了危险,刘邦为了报答父女二人的救命之恩,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娶了这位姑娘,她就是后来的戚夫人。

汉二年六月,刘邦此时只有两个儿子,即庶长子刘肥和嫡长子刘盈,刘邦在只有两个儿子的情况下匆忙立了刘盈为太子,此时刘盈只有五岁。

随着刘盈一天天长大,刘邦觉得刘盈仁弱,不能担当大任,在这期间戚夫人为刘邦生下一子,取名刘如意。有了刘如意以后,刘邦越发觉得刘盈没担当,慢慢地就有了废太子的想法。

刘邦东征之时,吕后留守关中,而戚夫人常常跟随刘邦出征,日夜在刘邦面前哭泣,要求刘邦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自此戚夫人公然走上挑战皇后之位的道路,而且也得到了刘邦的支持。

当刘邦提出废立太子之后,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太子是国家的根基,根基动摇了便会迎来动乱,尤其是叔孙通,他以死相谏,刘邦无奈之下只好跟大臣们说:“我是开玩笑的,你们别当真”。

在封建社会废长立幼是关联到国家的大事,选立容易,废黜艰难,选立太子时,大臣多半不干涉,但是想要废黜,除非太子犯下大罪。如果刘邦不那么匆忙的立太子刘盈,而是等到对孩子有所了解以后再做决定,那么立刘如意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安排后路?

刘邦剧照

(二)刘邦一直大力支持戚夫人,为何最后选择单方面停战?

刘邦废立太子的消息很快传到吕后那儿,吕后惶恐不安,一次刘邦与大臣们商量废立太子之事,遭到周昌的强烈反对,吕后在旁边偷听,退朝以后,吕后见到周昌立即跪倒在地感谢周昌。

后来吕后准备找大谋士张良商议,但是张良向来不喜欢多管闲事,要想让张良献计,谈何容易。于是吕后让自己的哥哥吕泽半路劫持张良,吕后为了让张良出谋划策,可谓是死缠烂打。

张良无奈之下替吕后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商山住着四位白胡子高人,皇上先前几次请他们出山为官,都遭到拒绝,如果太子用谦卑的语言带着厚礼请他们出山,或许事情会有转机。”吕后依计而行,成功把四位老人请出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山四皓。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安排后路?

吕后剧照

一次刘邦举办酒宴,让文武百官参加,戚夫人陪侍,刘邦突然看见太子身后跟随四个白胡子老人,他好奇地问他们的来历,四个老人依次向刘邦报上自己的大名,刘邦听后大吃一惊,问他们:“我先后几次请你们出山都遭到拒绝,你们还特地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为什么现在愿意出山辅佐我的儿子?”

商山四皓回答:“陛下向来不尊重儒者,而太子仁厚。”刘邦听后让他们好好辅佐太子。随后,刘邦指着商山四皓的背影对戚夫人说:“太子的羽翼已丰满,我无能为力。”刘邦认为商山四皓代表天下舆论,如果与之抗衡,恐怕结果不会太好,从此以后刘邦再也没有提废立太子之事。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安排后路?

戚夫人剧照

(三)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留后路?

当刘邦单方面宣布停战之后,他预料到了自己爱子的结局,于是派周昌去赵国做国相,辅佐赵王刘如意,刘邦认为周昌曾经有恩于吕后,或许将来能够护刘如意周全。

周昌能保护刘如意?是刘邦想得太简单还是对爱子保护不够?笔者认为是刘邦没有尽力而为,周昌作为臣子并不能保护刘如意,刘邦为爱子还是做得不够。而且刘邦临终前也没有给戚夫人留一条后路,刘邦这么做无非是牺牲美人来稳固自己的江山罢了,为什么这么说?

刘邦是一个政治强权的人,他把权力看着高于一切,笔者可以为大家举例说明权力在刘邦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

彭城之战刘邦败逃,在途中遇到自己的一双儿女,于是刘邦带着孩子们赶路,多了两个人马车自然跑得慢些,后面又是项羽的几千追兵,刘邦情急之下将自己的儿女先后几次踹下马车,后来连赶车的车夫夏侯婴都看不下去了,他把孩子们抱上马车继续赶路,刘邦为此先后几次想杀夏侯婴。

还有一次是刘、项两家在广武对峙,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吊于热锅之上,以此来要挟刘邦投降,刘邦却说:“我们结拜过兄弟,我的爹也是你的爹,如果把爹烹了,记得分我一杯羹”,刘邦说完就走了。

刘邦精明一世,为何生前不给戚夫人安排后路?

鲁元公主剧照

所以说刘邦为了自己的江山连父亲、儿女都可以不要,更何况美人?其实当政治领袖面临江山美人之争时,他们当然会毫无悬念的选择江山。比如项羽在穷途末路时跟虞姬道别,唐代的李隆基最后也是选择了江山。

刘邦老谋深算,他不可能不知道商山四皓是张良制造的舆论假象,就算他把四个老头杀了又如何?但是他没有,因为刘邦怕了,吕后的哥哥和妹夫都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如果刘邦坚持废长立幼,无非是单方面的与功臣派和外戚派作斗争。

而戚夫人不同,他是只身一人来到刘邦身边,无权无势,刘邦是她唯一的依靠,刘邦为了大汉王朝的稳固,只能抛弃美人戚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