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丨二十六年前赴京領獎,省市縣三級電臺報道


文丨朱鵬源


直到今天,我還保存有近30年前的3張新聞單位用稿通知,關於自己的。

26年前,1994年的酷夏,19歲的我,剛從江蘇省當時為數不多的重點中學、老家最好的中學——揚州市寶應縣中學畢業,那時候已經領到今天的211高校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的錄取通知書。

我就讀的這所高中,是一所百年名校,一直英才輩出,以前的不說,僅當代就有許多傑出校友:

原駐印度、俄羅斯大使、現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前揚州市長、國臺辦常務副主任李炳才,範承祚、劉新生、趙振宇3位原駐外大使‧‧‧‧‧‧

從偏僻落後的農村初中,考進繁華熱鬧的縣城高中,面壁苦讀了3年;馬上很快又要到國際名城大明故都去,繼續4年的追夢之旅。

在整理行裝,準備前往大學報到的前夕,我突然接到了來自北京的一則通知:高考前夕寫的一首詩歌《走進七月》,在全國性徵文比賽中獲獎了,主辦方希望前去參加活動。

這,真是錦上添花、雙喜臨門啊。

快20歲了,天天就知道學習,我還從沒有去過省城南京,更別提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了。

於是,我決定,去看看。

不久,動身赴京了。多年過去,現在去北京已經家常便飯,對當時情狀的記憶已經不太清晰;總之,反正肯定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哪裡都很新鮮驚奇。

在那裡的短短几天裡,開了會,領了證書和獎牌,結識了同時獲獎的江蘇老鄉、當時在新疆奎屯市擔任文聯主席的著名微型小說作家劉殿學老師等人。

進大學後,我和原籍鹽城的劉老師還有聯繫,在《青少年日記》的”名人訪談“欄目裡,給他寫過專訪,他還準備幫我出版作品集。

沒想到的是,我的這次獲獎經歷,被寶應人民廣播電臺、揚州人民廣播電臺和江蘇人民廣播電臺三級媒體,在七、八、九三個月份分三次各自報道——這對一個準大學生來說,當時應該是多麼開心的事情啊。

後來,自己也從事了新聞工作,迄今非正式工作近30年,正規從業21年。

後來接觸過這幾家電臺的一些領導和同行,自己的大學同學在他們那裡,有的也已經做到中層。

——我如果不說,他們不會知道:多年前,我的名字也曾經在他們單位的電波里傳出,飛往全縣、全市、全省。

前幾年,看家鄉縣誌和報紙,偶然發現自己的這樁往事被記載在”寶應縣20世紀100年大事記“裡,看來至少我的子孫後代,以後會有尋找他們祖先足跡的文本印跡了。

需要解釋一下的是,我父親雖然是六十年代的老高中生,因為被人胡說為“富農家庭出身”,沒有讀成上大學,後來一直在基層政府幹到退休,曾是一名公務員,但我母親是位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所以稱我”農家子弟“,應不為錯。


似水流年丨二十六年前赴京領獎,省市縣三級電臺報道


似水流年丨二十六年前赴京領獎,省市縣三級電臺報道


似水流年丨二十六年前赴京領獎,省市縣三級電臺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