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後帝國王國的崛起——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導語: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擁有著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和最發達的體系,在公元前數百年之前,它們先後崛起於大陸的兩端,一個在地球這端,而另一個,則在地球那一端。

偉大的國度自然有它無法代替的方面,悠遠的文明總會有它綿遠流傳的地方。

漢帝國大概崛起於公元前3世紀末,大致持續了將近400年,幾乎的同時羅馬崛起,從共和國發展成為帝國,發生的時間極為短暫。

漢帝國和羅馬帝國,這兩個被廣泛相傳的超級大國,在歷史上曾經留下輝煌的神話事蹟,到目前還在被世人爭論和研究。

公元前後帝國王國的崛起——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這是中國古代上最為重要的時期,不管是在歐洲還是亞洲,朝代更替頻繁,內部秩序變化,整個世界重新構建了一個新的形勢!

從歷史記載上上發現,不管是從誕生、頂峰、沒落、滅亡,它們都有很多共同點,再加上當時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匈奴。

眾所周知,漢帝國崛起開始就一直和匈奴不斷產生摩擦,最後演變成一場場的戰爭,而漢帝國在長期的鬥爭中終於取得了勝利。公元1世紀末,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內附於漢。不同於漢帝國的命運,由於北匈奴一路北上,前往西歐,最終在4世紀的時候推動日耳曼族大遷徙,造成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換句話說,羅馬帝國也是間接滅亡於北匈奴之手。

公元前後帝國王國的崛起——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向匈奴投降的漢王朝)

兩大超級大國的創建歷程

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的開闢之路是相同的,它們都始於戰爭,都是從武力中產生的,唯一不同的確是過程,前者靠征服,後者靠統一。

羅馬帝國一開始是以共和國為版圖所存在的,羅馬帝國在其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和演變最終成為跨越三大板塊的巔峰存在。早在共和國早期,公民就是羅馬內部最核心的存在,城邦即公民,而當時的羅馬,將城邦周圍的人和城內的所有人歸結於自己城邦的公民,並且把同時代"手下敗將"的意大利人和拉丁人當作自己的同盟者。

隨著羅馬的擴張,在創建行省的時候將戰敗者當作臣民。

羅馬是一個對外征服的國家,他們是征服者,因此他們的公民是國家權力的主體;行省征服下的被征服者是臣民,因此他們是國家權力下的犧牲品,是統治者眼中國家的財產!

公元前後帝國王國的崛起——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羅馬征服意大利)

當然,羅馬的文明是當時同時代的文明所不能媲美的。"戰利品"的地位雖然不能和真正的公民相當,但地位也差不到哪裡去,更可況當時的行省都享有地方自治權。

公元1至2世紀,羅馬逐漸賦予行省更多的權力,直到公元3世紀初,羅馬境內每個公民都享有公民的權利和待遇,都被賦予了羅馬公民的頭銜!

漢帝國是秦帝國的繼承者。

秦始皇對於戰敗國的百姓並沒有下達特定的命令,也沒有讓自己本國的百姓權利高於其他六國的百姓,兩者之間並沒有政治地位上的區別。

漢高帝在打敗楚國,重新編制百姓等級時候,也是僅僅將王侯貴族和奴隸和一般百姓相互區分,其餘的所有人都是"編戶齊民"。前者的意思是編入戶籍,後者則是地位平等。

從等級上劃分,當時有"爵級"作為階梯,對所有人開放。

漢帝國在統一的過程中,更偏向於民心的收服,兩個不同國度的統治者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區別。

兩大超級帝國的軍事發展

公元前2世紀左右,漢帝國和羅馬幾乎同時在歐亞大陸崛起。前者繼承了先秦時期的大型弩機,也逐漸掌握了早期的拋石機技術。後者接手了希臘人研發的弩炮技術,並且也研究出了更新的扭力拋石機。

由於作戰方式的差異,漢帝國在軍事上的發展之路過於狹隘。不同於羅馬帝國的進攻對象更為廣泛和地區的多樣,它的對手只是草原堡壘和西域土城,在機械動力方面並沒有太大的需求,只是從防禦敵人突襲和進一步控制地區的方面考慮,統治者也僅僅加深了大型土牆的攻擊策略。羅馬在進攻過程中,不僅要用弩炮置於戰艦攻擊要塞,由於升級的土牆防禦很難攻破,他們還需要深入敵人城池內部,如此防密嚴實的計謀,對於他們的敵人來說,也是過於輕鬆的。

公元前後帝國王國的崛起——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阿米達要塞的羅馬降軍)

高難度的對手成就自身的成長,如此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式和路徑對比,讓兩個帝國在後期爆發出了截然不同的戰爭面貌!

公元3-4世紀,衰退的羅馬遭到了波斯的強烈攻擊。儘管波斯相較於羅馬並沒有什麼強大的武裝器械,但是波斯週期性的繁瑣攻擊使得羅馬還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再加上內部的紛亂,羅馬實在過於吃力。羅馬的抗壓能力在戰爭中不斷訓練和培養出來,被逼迫升級的戰術使得羅馬建立了極為堅固的城堡——頂級城防水準的君士坦丁堡。

同時期的漢帝國也遭遇了同樣的困難,由於叛軍的作亂,朝廷崩潰。

握有軍權的新興諸侯相互之間開始火拼,這時候的漢朝的城池防禦已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同樣有了一樣的難關,因為防禦者有了不下於攻擊者的火力程度。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遵循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水戰策略,最終克服了難關。

公元前後帝國王國的崛起——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漢朝的東方技術體系)

漢帝國,也同樣有了進步。

兩大超級帝國的經濟進程

古代東西方之間曾經存在著一條著名的通道,(商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漢帝國和西方交往的根本命脈,當時的漢帝國經濟發展如此繁盛,絲綢之路在其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後帝國王國的崛起——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陸上絲綢之路)

公元前2世紀,蔥嶺以東尚未打通,只能依靠蔥嶺以西來持續商業發展。直到公元前121年、119年霍去病、衛青率領漢帝國軍隊打敗匈奴,佔領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算是開啟了真正的征程。

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漢帝國的商品被不斷運輸到西方,如衣服、香料、鐵器等,與此同時,羅馬帝國的玻璃器皿、毛織品也不斷運輸進入漢帝國。

各種宗教在就在這時候大量傳入漢帝國,形成了悠遠發展的宗教文化。

除了這一條大陸的絲綢之路,《漢書·地理志》中記載,還存在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公元前後帝國王國的崛起——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海上絲綢之路)

公元166年,東羅馬帝國使節訪問東漢帝國,同樣是通過這條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才得以到達。

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在這時候由於經濟的交往逐漸頻繁往來,兩國之間的經濟也通過交融變得更加交融、匯聚。

兩大超級帝國的文化交融

華夏文明和西方文明開始了交流!

羅馬帝國和漢帝國都是多民族的國家,同樣都有一個民族在其中佔據重大的地位。但是從各自的具體情況分析,兩者又存在很大的不同。

羅馬帝國中羅馬族佔據主要地位。羅馬人的構成體系主要是意大利人和希臘人,前者是打下江山的重要力量,後者是羅馬文化的前導者。

羅馬人將除了自己認可的兩類族人稱為內部人員,其他民族在他們看來就是純粹的"蠻族",他們處於異己地位。

羅馬人雖然在羅馬帝國中佔據有一個特殊的地位,但是他們的劣勢同樣很明顯——人數。

整個羅馬帝國在文化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尤其在東西兩方,他們的文化實際是不統一的。羅馬帝國中有著突出文化傳統的是東部各族,有著文化建樹的是希臘人。

公元前後帝國王國的崛起——漢帝國和羅馬帝國

(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

實際來講,"羅馬化"在當時的程度並不深入,單單從語言方面來講,東部通用希臘語,而西部,則是通用拉丁語,這才是羅馬化的區域。

漢帝國,顯而易見,漢族佔據主導地位。

漢族是由先秦時期的華夏族與夷狄各族融合而成的,原來還有華夷風俗等各方面的不同,隨著逐漸的融合,各民族逐漸融為一體。

華夷交融而成的民族共同體,到了漢族統一稱為"漢人"。

漢族人在漢帝國中佔據大多數,這是羅馬帝國所不同媲美的。漢族不僅在人數上是國家的整體,且在文化上也是國家的主流。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脈傳統在漢族這裡有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

結束語:漢帝國和羅馬帝國,各有各的傳承和發展,繼承精華,去除糟粕。通過對比,我們能夠很好地清楚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的借鑑之處以及要吸取教訓的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