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說,可以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這樣有益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竹籬茆舍墨客


餐飲,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吃飯問題,它的背後是文化,是傳統,是習俗。不是說把三餐改成兩餐那麼簡單,因為它改的是一種歷經久遠的歷史性文化傳統習俗,說白了是一種文化傳承沿襲上的顛覆。

從歷史上來看,我們的三餐制是由來已久的,雖然其間有兩餐的時候,但只是礙於經濟條件不允許而已,缺吃少穿的時代,別說是三餐兩餐,能保證每日一餐都算不錯啦,所以這個沒有可比性和參考價值。我們追溯歷史可以發現,一日三餐正常有序的時代,往往也是社會發展最為穩定和諧的繁榮時期,而三餐秩序多變的時代,往往都是混亂不堪的時代。

一日三餐不但象徵著飲食,更象徵著“早中晚”一日三時,是已經滲入到人體生理機制內的生活習慣和下意識,如果一日三餐的規律亂了,那麼我們休息、生活、工作的生物鐘都將混亂,進而還會影響到人體生理機制的紊亂。所以,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講,改變了一日三餐的習慣,可能更不利於健康的發展,恰恰是無益的。

另外,飲食習慣的地區差異性也很大,像東北一些地方,很多人採取的就是一日兩餐制,上午10時左右,下午3時左右,這和當地的時間、休息、氣候是有很大關係的,白天時短,而且天氣寒冷使活動減少,所以人體消耗少,兩餐完全能夠滿足身體營養需求和平衡。


元芳有看法


在家的日子裡,我每天兩頓,早飯八點左右,晚飯三四點左右。我不是聽了專家的建議,而是,為了健康,為了吸收不了的能量,為了晚上睡得安寧,必須這麼做。我們的老祖宗,也沒有規定必須一日三頓;在山西山村,當地的農民,也是一日兩頓,沒見什麼不好。中國人,必須要改掉晚餐胡吃海塞的毛病,為了胃,也為了眠,部分人嘗試兩餐制,是完全有益的。


胡楊2020


每天吃三頓還是兩頓飯,作為耄耋之年老人,我的體會是,不要輕易改變自己多年養成的習慣,前幾年我試過,有人說年紀老了少吃為好,我試試晚飯不吃,結果沒過幾天發生低血糖,又改為三頓飯,不過晚飯只喝一袋奶吃兩片面包就行了,現在覺得挺好,交流一下,吃飯還是按個人習慣和自我感覺為好,不應隨意改變,適應能力不允許。


韓文軒511


不接受。我是一個十足的吃貨!有多能吃?一天四頓飯,早中晚加夜宵!晚上10點要是不吃飯,根本睡不著覺。前段時間調理身體,大夫跟我說,要想身體好,晚上9點以後不能吃東西。晚飯也儘量少吃!於是,我很聽話。結果沒出三天。我差點崩潰。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體會,餓的要命,又不能吃飯,還睡不著覺!大晚上12點了把我生生的餓起來,開車跑到燒烤攤擼了30串五花。這才痛快!

你們說,一天三頓都不飽的人,讓我吃兩頓。減肥嗎?對不起近幾年,我跟老公的目標就是各長15斤肉。


1個女神


位置:西部小縣城,農村

從小一直都是兩餐制,上午9-10點吃飯,下午4-5點吃飯。一天兩餐制,沒有任何問題。現在依然是這樣,不過上學的小孩,要跟隨學校的作息,是三頓飯。

其實吃兩頓還是三頓,主要還是看作息,白天工作安排的計劃。

今年疫情期間,在家辦公,我就是在家吃兩頓飯,早上8點起來,洗漱好,開始做飯,做好差不多九點多,吃完飯10點,然後開始辦公到下午3點多,然後開始做飯,5點左右吃飯,吃完飯如果任務沒有完成,再做一會就到7點。

其實吃幾頓飯主要還是看時間的安排,因為上班,所以人都必須保持一致,所以才是三餐制,但是你會發現大家到4點左右都會餓。

農村人的作息:早上六點起來地裡幹活,到九點多回來,做飯,10點吃飯。休息一下,再去幹活,5 6點吃飯,吃完飯,再幹活到7.8點。

兩餐制最大的好處是,不會太晚吃飯,晚上不會餓。當然前提條件是你11點前睡覺


文行忠信


看自己情況。至少在我個人來說,一日兩餐沒什麼問題,反而腸胃很舒服。從三餐到兩餐,有個過程,剛開始中午不吃會很餓,就吃些水果或喝個湯,後來餓的時間慢慢推移,從一兩點到三四點再到五六點,基本也就是晚飯了。現代人營養過剩,勞動量又不大,兩餐的營養絕對夠用。當然,對於體力勞動者或許這樣不行,所以還是要看個人情況。


無言的老任


過去,我小時候,早上上學,九點回家吃早飯,然後十點到校下午四點半放學吃飯,農業社勞動也是同樣,一日兩頓飯。只有老人飯後還要勞動,晚上吃兩片饃倒頭便睡,沒有夜生活。

老人瞌睡少,四五點在被窩裡講故事,蠻有意思。


用戶684665180674


專家說改一日兩餐益於身心健康。這位專家的角度可能是看現在身體超重與肥胖的人很多,三高人群以及腦梗心梗的也是高發,讓人們少吃一點。

“管住嘴”少吃一餐肯定會益於身心健康。

但是吃東西的時候能分泌多巴胺,使人非常愉悅,所以對很多人來講,三餐改兩餐可能做不到。

根據我的經驗與研究,如果想多吃也可以,就是你必須要加量邁開腿,運動時也會分泌多巴胺,這樣吃的快樂又動的快樂,應該身心更健康。

我有一群鍛鍊身體的朋友,他們大多數的做法與我相同。

我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注意哦,就是邁開腿了,也要嚴控脂、糖、鹽的攝入量。

我一日三餐每餐的量都比較大,早餐:酸奶,一隻煮雞蛋,一碗稀飯,兩隻饅頭,中餐:米飯,足量的蔬菜,肉類少許,晚餐:紅薯,再加上足量的蔬菜,另外三餐之間都補充足量水果,因為我不吃飽人感覺很難過,容易產生焦慮。我不吃零食與添加糖。

我吃的這些食物都很普通,但我吃的特別香,可以用狼吞虎嚥來形容,這就是充分運動的效果。

我每天鍛鍊三次,每次半個小時,就在家鍛鍊,一種非常簡單不用學,效果好的方法。我頭條有悟空回答介紹:《最好的健身方式》附有演示視頻。

適當多吃多動的好處:

食物一般都含有人體需要的營養,比如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蛋白質等等,而食物中大多數都富含熱量,人體並不需要太多熱量,多了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

吃的少有可能營養不良,吃的多有可能營養過剩,而運動可以消耗過剩的熱量,促進營養的吸收。


跑者博士


我國的“一日三餐制”是建國後形成的。解放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農村多為“一日二餐”,這個習慣可能與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糧食不足有關!國人目前的“一日三餐制”是建國後蘇聯專家向中國政府建議的,是介於人體營養的需求考慮,有些人甚至一日四餐,因為解放後我國很多人參加了社會主義建設,他們在工廠上班多為“三班倒”形式,有些上夜班的人回家後還得加夜餐……改革開放後,大家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了,一日三餐都跟豐富。但問題也出在這個“豐富”上,目前我國患“三高症”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已經過億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其原因出於“營養過剩”!出於健康的考慮許多專家提出國人的“一日三餐”改為“一日二餐”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也就是說讓我們每天攝入的營養讓身體充分吸收而不能過剩,因為營養過剩就會給健康帶來威脅!當然在營養攝入上是不能一視同仁的比如: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之間的營養攝入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腦力勞動者因為工作環境原因體力消耗少出汗少(空調),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以嘗試“一日二餐”。而體力勞動者體力消耗大、出汗多清淡的飲食會導致營養不良而出現各種疾病,可以繼續保持“一日三餐”但切忌暴飲暴食,應時刻觀察是否出現“三高症狀”。我個人覺得不管是“一日三餐”還是“一日二餐”必須因人而異絕不能過於教條!同時我也建議向西方國家那樣實行“分餐制”的飲食習慣,這才是防止疾病傳播和健康的飲食標準!


拂曉的泉水


現在的人吃幾頓飯都要磚家操心了嗎[驚呆]那咱們老百姓多讓人費心啊[汗]

以前有部電視劇的臺詞,不餓的時候吃飯是不道德的[噓]餓了還不吃飯的,那是減肥的[撇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