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说,可以将餐饮制度改为一日两餐,这样有益于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吗?

竹篱茆舍墨客


餐饮,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吃饭问题,它的背后是文化,是传统,是习俗。不是说把三餐改成两餐那么简单,因为它改的是一种历经久远的历史性文化传统习俗,说白了是一种文化传承沿袭上的颠覆。

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的三餐制是由来已久的,虽然其间有两餐的时候,但只是碍于经济条件不允许而已,缺吃少穿的时代,别说是三餐两餐,能保证每日一餐都算不错啦,所以这个没有可比性和参考价值。我们追溯历史可以发现,一日三餐正常有序的时代,往往也是社会发展最为稳定和谐的繁荣时期,而三餐秩序多变的时代,往往都是混乱不堪的时代。

一日三餐不但象征着饮食,更象征着“早中晚”一日三时,是已经渗入到人体生理机制内的生活习惯和下意识,如果一日三餐的规律乱了,那么我们休息、生活、工作的生物钟都将混乱,进而还会影响到人体生理机制的紊乱。所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改变了一日三餐的习惯,可能更不利于健康的发展,恰恰是无益的。

另外,饮食习惯的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像东北一些地方,很多人采取的就是一日两餐制,上午10时左右,下午3时左右,这和当地的时间、休息、气候是有很大关系的,白天时短,而且天气寒冷使活动减少,所以人体消耗少,两餐完全能够满足身体营养需求和平衡。


元芳有看法


在家的日子里,我每天两顿,早饭八点左右,晚饭三四点左右。我不是听了专家的建议,而是,为了健康,为了吸收不了的能量,为了晚上睡得安宁,必须这么做。我们的老祖宗,也没有规定必须一日三顿;在山西山村,当地的农民,也是一日两顿,没见什么不好。中国人,必须要改掉晚餐胡吃海塞的毛病,为了胃,也为了眠,部分人尝试两餐制,是完全有益的。


胡杨2020


每天吃三顿还是两顿饭,作为耄耋之年老人,我的体会是,不要轻易改变自己多年养成的习惯,前几年我试过,有人说年纪老了少吃为好,我试试晚饭不吃,结果没过几天发生低血糖,又改为三顿饭,不过晚饭只喝一袋奶吃两片面包就行了,现在觉得挺好,交流一下,吃饭还是按个人习惯和自我感觉为好,不应随意改变,适应能力不允许。


韩文轩511


不接受。我是一个十足的吃货!有多能吃?一天四顿饭,早中晚加夜宵!晚上10点要是不吃饭,根本睡不着觉。前段时间调理身体,大夫跟我说,要想身体好,晚上9点以后不能吃东西。晚饭也尽量少吃!于是,我很听话。结果没出三天。我差点崩溃。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体会,饿的要命,又不能吃饭,还睡不着觉!大晚上12点了把我生生的饿起来,开车跑到烧烤摊撸了30串五花。这才痛快!

你们说,一天三顿都不饱的人,让我吃两顿。减肥吗?对不起近几年,我跟老公的目标就是各长15斤肉。


1个女神


位置:西部小县城,农村

从小一直都是两餐制,上午9-10点吃饭,下午4-5点吃饭。一天两餐制,没有任何问题。现在依然是这样,不过上学的小孩,要跟随学校的作息,是三顿饭。

其实吃两顿还是三顿,主要还是看作息,白天工作安排的计划。

今年疫情期间,在家办公,我就是在家吃两顿饭,早上8点起来,洗漱好,开始做饭,做好差不多九点多,吃完饭10点,然后开始办公到下午3点多,然后开始做饭,5点左右吃饭,吃完饭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再做一会就到7点。

其实吃几顿饭主要还是看时间的安排,因为上班,所以人都必须保持一致,所以才是三餐制,但是你会发现大家到4点左右都会饿。

农村人的作息:早上六点起来地里干活,到九点多回来,做饭,10点吃饭。休息一下,再去干活,5 6点吃饭,吃完饭,再干活到7.8点。

两餐制最大的好处是,不会太晚吃饭,晚上不会饿。当然前提条件是你11点前睡觉


文行忠信


看自己情况。至少在我个人来说,一日两餐没什么问题,反而肠胃很舒服。从三餐到两餐,有个过程,刚开始中午不吃会很饿,就吃些水果或喝个汤,后来饿的时间慢慢推移,从一两点到三四点再到五六点,基本也就是晚饭了。现代人营养过剩,劳动量又不大,两餐的营养绝对够用。当然,对于体力劳动者或许这样不行,所以还是要看个人情况。


无言的老任


过去,我小时候,早上上学,九点回家吃早饭,然后十点到校下午四点半放学吃饭,农业社劳动也是同样,一日两顿饭。只有老人饭后还要劳动,晚上吃两片馍倒头便睡,没有夜生活。

老人瞌睡少,四五点在被窝里讲故事,蛮有意思。


用户684665180674


专家说改一日两餐益于身心健康。这位专家的角度可能是看现在身体超重与肥胖的人很多,三高人群以及脑梗心梗的也是高发,让人们少吃一点。

“管住嘴”少吃一餐肯定会益于身心健康。

但是吃东西的时候能分泌多巴胺,使人非常愉悦,所以对很多人来讲,三餐改两餐可能做不到。

根据我的经验与研究,如果想多吃也可以,就是你必须要加量迈开腿,运动时也会分泌多巴胺,这样吃的快乐又动的快乐,应该身心更健康。

我有一群锻炼身体的朋友,他们大多数的做法与我相同。

我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注意哦,就是迈开腿了,也要严控脂、糖、盐的摄入量。

我一日三餐每餐的量都比较大,早餐:酸奶,一只煮鸡蛋,一碗稀饭,两只馒头,中餐:米饭,足量的蔬菜,肉类少许,晚餐:红薯,再加上足量的蔬菜,另外三餐之间都补充足量水果,因为我不吃饱人感觉很难过,容易产生焦虑。我不吃零食与添加糖。

我吃的这些食物都很普通,但我吃的特别香,可以用狼吞虎咽来形容,这就是充分运动的效果。

我每天锻炼三次,每次半个小时,就在家锻炼,一种非常简单不用学,效果好的方法。我头条有悟空回答介绍:《最好的健身方式》附有演示视频。

适当多吃多动的好处:

食物一般都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比如说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蛋白质等等,而食物中大多数都富含热量,人体并不需要太多热量,多了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

吃的少有可能营养不良,吃的多有可能营养过剩,而运动可以消耗过剩的热量,促进营养的吸收。


跑者博士


我国的“一日三餐制”是建国后形成的。解放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多为“一日二餐”,这个习惯可能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粮食不足有关!国人目前的“一日三餐制”是建国后苏联专家向中国政府建议的,是介于人体营养的需求考虑,有些人甚至一日四餐,因为解放后我国很多人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他们在工厂上班多为“三班倒”形式,有些上夜班的人回家后还得加夜餐……改革开放后,大家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了,一日三餐都跟丰富。但问题也出在这个“丰富”上,目前我国患“三高症”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已经过亿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其原因出于“营养过剩”!出于健康的考虑许多专家提出国人的“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二餐”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也就是说让我们每天摄入的营养让身体充分吸收而不能过剩,因为营养过剩就会给健康带来威胁!当然在营养摄入上是不能一视同仁的比如: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营养摄入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脑力劳动者因为工作环境原因体力消耗少出汗少(空调),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以尝试“一日二餐”。而体力劳动者体力消耗大、出汗多清淡的饮食会导致营养不良而出现各种疾病,可以继续保持“一日三餐”但切忌暴饮暴食,应时刻观察是否出现“三高症状”。我个人觉得不管是“一日三餐”还是“一日二餐”必须因人而异绝不能过于教条!同时我也建议向西方国家那样实行“分餐制”的饮食习惯,这才是防止疾病传播和健康的饮食标准!


拂晓的泉水


现在的人吃几顿饭都要砖家操心了吗[惊呆]那咱们老百姓多让人费心啊[汗]

以前有部电视剧的台词,不饿的时候吃饭是不道德的[嘘]饿了还不吃饭的,那是减肥的[撇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