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臨死前曾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為何還下決心殺之?

邱喜輝


在宋朝的末年,蒙古的鐵騎將這個漢人的政權所征服,大宋面臨了再一次的亡國之辱,而在這個時候,有一位大臣很是堅定的想要和蒙古繼續死磕,而這個人便是我們都較為熟知的愛國人士————“文天祥”。

在後來文天祥還是被忽必烈抓住,因為這位皇帝欣賞他的愛國之情,皇帝決定想要勸降他歸順自己,但是文天祥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異常的堅決,他明確了自己生是宋朝的人,死是宋朝鬼的決心。

自古以來,很多朝代的第一位君王,都會想要招降被自己打敗朝代的臣子,因為這樣的人往往在那個時候,對於這個國家的人民起到了一種“表率”的作用,就對一些人而言,自己的國家亡了,但還是有一些前朝的臣子在,他們對於故國的信仰就還在,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清朝年間的朱三太子,可以將這個已經幾乎是穩定下來的朝代,弄的是焦頭爛額,這是因為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還是對前朝擁有相對的感情,這就更別說在當時漢人被蒙古打敗,將要接受被奴役的生活一樣。

所以忽必烈能夠招降他,等於是從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漢人百姓對於故國的思念,對於故國的嚮往,他在招降這個宋朝名士後,一定會在外大肆的宣揚,並且對其提供更多優待的條件,為的就是讓眾人看到,在他元朝做官,比他在宋朝做官要強個千倍萬倍,從而蠱惑和扼殺了一些民眾的反抗之心。

在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後,身為元朝的統治者是一定會料到的,因為如果他很簡單的就被招降,那也就看不出這個人所帶來的價值了,所以忽必烈也在慢慢的和他玩心理戰,他想要從心理上將這個人擊垮,然後再將其籠絡到自己的麾下,因為在他以往的經驗來看,這些文人學者,不過是在利用這樣的方法來捍衛自己的忠心,作為一代文人,他們看重的是氣節,所以一、兩次的推脫是正常的。

於是在忽必烈再一次勸他投降的時候,他害怕自己的死板會惹怒這些人,於是便和他們玩了一玩文字遊戲。他對蒙古統治者說:自己投降可以,但是我投降能不能不在你的朝中做官,讓我剃度出家,為元朝盡一份自己別樣的力量。

其實,就文天祥開出的這樣一個條件,在我看來是值得玩味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出他絕不是一個死板的人,而且也不是那種只會罵侵略者的愚忠,他明白自己性命的作用,他想要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元朝的統治者對自己放鬆警惕,這樣既能保護住自己的命,而且又能從一定程度上保住自己的氣節,更重要的是,一旦他能夠活著出家,他就有了一定的資本去謀他的復國大業。

所以元人統治者們看出了他這樣的把戲,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一個名士,一定不會甘於出家,安安心心的在我們的統治下過活,他之所以這麼說,只是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他之所以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其實就是為了在後來能夠找到機會對付我們。

所以在後來,元人自然就沒有滿足他的這些條件,因為他開出的這些條件,雖然看起來沒有任何威脅和隱患可言,但是卻有著很深的反噬作用。所以放掉了他,饒了他的性命等於是一種放虎歸山,要知道當時即使在宋朝中央已經同意投降了的時候,這位人臣還堅決的想要和他們進行抗爭,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元人只會給他兩個選擇,要麼歸順在朝中為官,要麼就取了他的命。


木劍溫不勝


我們首先要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遺民這個群體。遺民通常是指舊王朝滅亡後不願臣服於新朝統治的人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隱居山林田園、不奉新朝的行政命令,不食新朝俸祿。大多數遺民基本都屬於前朝官僚、知識分子。

最早的遺民應該是屬於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他們隱居於首陽山,以采薇為食,最終雙雙餓死,留下傳唱千年采薇歌,講訴著他們對故國的忠貞。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後世遺民均以伯夷叔齊為典範,即便是態度軟化也僅僅是在新朝需要時候出山,以布衣的身份參與決策,事成之後繼續歸隱。

文天祥想要的就是這種狀態,他被俘後就曾經表示,他接受了南宋滅亡、大元統一區夏的現實,自己作為南宋丞相,不願侍奉二主,想要隱逸山林,有需要再出山幫忙,幫完了忙繼續歸隱。

對於元朝來說,文天祥如果不能為元朝所用,那隻能把他做掉。因為文天祥作為南宋丞相具備一定的號召力,如果把他放出去再繼續組織反元,那大元的面子往哪擱?而且,文天祥也沒想活,把他殺了正好成全他忠臣的名節。他給弟弟去信時候說: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就是告訴他弟弟在元朝好好做官,延續家族香火,好讓他的死忠無後顧之憂。

所以,文天祥求死是求仁得仁,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因為歷代遺民都是忠君的楷模,歷朝歷代都要受到表彰。而且,這也和儒家的政治主張相契合,儒家主張忠君,而歷代遺民守節之舉是現成的樣板,所以遺民在歷朝歷代都被儒家所頌揚,而歷朝歷代得君主都願意頌揚這些遺民,好讓天下人都忠於自己。

所以說,文天祥放在其所處的時代是宰正常不過的,放在今天則是過時。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歷史上真實的文天祥之死,可能要出乎大家的意料——

文天祥根本不想死,也根本沒把自己當成什麼“民族英雄”。

中學歷史課本中的文天祥,似乎是個為漢族命運誓死決絕降元的剛烈形象,真實情況可並非如此。

在文天祥的時代,並沒有漢族這個說法。文天祥本人,也不持任何民族主義立場。他對元朝的抗拒,主要是由於本人受過正統的儒家教育,是個有忠君思想的士大夫。

因此,文天祥拒絕元朝的招撫,是由於他是元朝遺臣,本身就不宜出仕新朝。

文天祥只求元朝別讓他當官,其他做啥都行。

這在史料中可是有很多證據的。

像是《宋史》就記載道,元世祖忽必烈派王積翁勸說文天祥時,他竟然回答道: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這段話中有兩個關鍵語句:

①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

意思是:只要別讓我當官,我甘願當一個被元朝蒙古人統治的順民。只要元朝朝廷對我文天祥有需要,我願意當個顧問啥的。

②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讓我文天祥當官,我一個士大夫只能一死了之了。

換言之,文天祥只是不想當官。只要不當官,就守住了士大夫的忠君體統,給元朝出謀劃策當顧問也無所謂。

除此以外,文天祥還有兩個弟弟,他在死前曾給弟弟文天璧寫信,明確支持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員,是為: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


HuiNanHistory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說文天祥是中國的脊樑。

然而,文天祥臨死之前,忽必烈曾派人來勸降,文天祥當時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只要滿足這個要求,他便可以投降,然而忽必烈不僅拒絕了要求,還殘忍地殺害了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278年的一天,文天祥正和士兵們吃飯,這時元軍突然襲來,文天祥猝不及防,成了俘虜。

文天祥早就料到了這一天,將事先準備好的龍腦塞入嘴裡,準備自殺殉國,然而因為龍腦放的時間太長了,失了效,所以文天祥沒有死成。

後來,元軍帶著文天祥來到了崖山,企圖讓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文天祥被逼無奈,寫了一守千古佳作《零丁洋裡嘆零丁》。

當元軍首領張弘範看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千古名句之時,默默地將這封信收了下來,他是識貨之人,這可是名貴的收藏品啊!


幸虧張弘範懂點文化,倘若換做一個大字不識的莽夫,或許直接就把信撕了,那麼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就流傳不下來了。

第二年,崖山之戰爆發,陸秀夫抱著少帝投海自殺,十萬宋朝子民紛紛跳海自盡,南宋滅亡。

南宋已經不存在了,這時候張弘範再次勸降文天祥,只要他願意投降,可以力保他做個宰相,哪知道文天祥再次拒絕了,並且開始絕食,堅持了八天,沒死成。

這時候,忽必烈又派人來勸降,這時候派出的是南宋舊臣王積翁,王積翁“苦口婆心”地勸道:“現在大宋已經不在了,你這樣折騰下去有什麼意思呢?螻蟻尚且貪生,不如投降了吧!”


文天祥嘆了口氣,說道:“國家已經滅亡,我本想以身殉國,奈何死了兩次也沒死成,如果得到寬恕,我願做個道士,以平民身份出謀劃策是可以的,但讓我當官是萬萬不能的。”

後人解釋說,文天祥之所以這麼說,其實是想讓忽必烈先放了他,然後他再號召天下抗元,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王積翁見文天祥讓了步,急忙聯合十個南宋舊臣向忽必烈求情,期望他同意文天祥的要求,讓其出家做個道士。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忽必烈應該會同意王積翁的請求,然而,這時候有個人站了出來,說了一句話,結果直接判了文天祥死刑,他這樣說的:

“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意思是假如文天祥放出來了,回到江南又造反,那麼咱們這些曾經勸過他的人,豈不要遭大禍了嗎?忽必烈能輕饒了我們嗎?


說這話的人叫留夢炎,後來他在忽必烈面前再三請求處死文天祥,結果文天祥不幸遇害。

留夢炎是第二個秦檜。

400年後,乾隆看了這段歷史後,發了一通感慨:

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為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以降元。

意思是文天祥是上上等人,留夢炎是下下等人。

元朝滅亡之後,明朝齒於留夢炎的所作所為,下令禁止其後人參加科舉考試,留夢炎成了一個任人唾罵的大奸賊。


一半秋色


我是七哥

我之前回答過這個問題,文天祥被元軍俘虜之後,一直被忽必烈關押。

忽必烈聽聞文天祥才能出眾,不忍殺他,想將他收入麾下。於是,便派遣王積翁勸降文天祥。(忽必烈 劇照)

文天祥與王積翁本是南宋朝臣,面對王積翁,直言自己的立場:

我作為南宋臣子,誓死衛國,保留愛國節操;投降元朝,馬上就獲得元廷的高官,這完全有違自己的民族氣節。

如果忽必烈仁慈,願意放了自己,我不接受元廷的高官,只願意做一介道士,以閒散高人的身份,指導下朝廷的事情。如果這樣也不行,就直接殺了自己吧。

這是文天祥的大概意思。(王積翁 劇照)

作為同僚的王積翁,很佩服文天祥的才幹與氣節,也是他向忽必烈推薦的文天祥。所以,王積翁決定聯合南宋的朝臣,聯名上書給忽必烈,請求放了文天祥。

但同時南宋同僚的留夢炎,十分反對王積翁的建議,認為,文天祥出獄之後,必定反叛元朝,到時候,恐怕自己這些曾經保薦文天祥的臣子,遲早要掉腦袋啊。

最終,在留夢炎的阻撓下,大家不敢向忽必烈保薦文天祥。(留夢炎被後人所唾棄,後世浙江科舉考試,凡是姓留的考生,都要先寫自己非留夢炎後人,才能考試)

隨後,忽必烈與眾人商議,覺得文天祥作為南宋臣子中的楷模,殺了可惜,留他一命,也能懷柔南宋臣民,最終商議,釋放文天祥。

但剛商議完,江南地區就開始接二連三的起義,而且都是打著文天祥的旗號,什麼解救文天祥出獄的口號都有,在加上元朝丞相阿合馬刺殺一事,也有人懷疑與文天祥有所牽連。

這些事情的發生,讓忽必烈敲定主意,斬殺文天祥,以絕後患。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你看看大千世界,升級認知![鼓掌]


歲七夸父


文天祥作為中國歷史上精忠報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被世人銘記,而且文天祥的精神長存於世。文天祥在南宋時期是非常有名望的人物,他也是宋末三傑之一,文天祥還是人人稱頌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文天祥的心中始終牽掛著天下,牽掛著百姓,也用自己的一生將“忠義”二字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小文天祥就立志長大要成為一名忠義愛國之士,那一年文天祥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就有機會步入官場為百姓謀福,為國家獻良策。不過那個時候的文天祥對官場習氣並不瞭解,雖然剛剛入朝為官時就擔任了直學士院等職。可是文天祥為人過於耿直,在上書時寫下來很多嘲諷官員的話語,所以文天祥當時結下了很多仇家,隨後文天祥就遭到了這些官員的集體彈劾,後來文天祥沒能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勝出,反而被罷了官。

失去官職的文天祥後來憑藉自己為國效力的忠心再次被皇帝重用,隨後朝廷派他去和元朝議和。結果在議和的過程中因為文天祥言辭過於激烈而被拘禁起來,不過這一次文天祥順利逃走了。逃走之後的文天祥集結兵力攻打元朝,後來因為作戰不利被元朝俘虜,從此之後文天祥就被關押在大牢中,身心備受折磨。

文天祥在關押的三年期間有很多人前來為他求情,希望忽必烈可以釋放文天祥,可是忽必烈又不是傻子,文天祥這樣對國家一片赤誠之心的人,放了他就等於放虎歸山,所以忽必烈沒有釋放文天祥,但是也沒有想到處置文天祥的方法。後來被關押的文天祥終於鬆口了,他還向忽必烈提出了一個要求,只要忽必烈答應了他的這一請求,文天祥就可以投降。

隨後忽必烈就讓文天祥說出了他的想法,原來文天祥是希望忽必烈想將他釋放,讓文天祥以道士的身份示人。文天祥還有充分的理由,他擔心自己以原來的身份投降會讓自己的名節受辱,所以這樣做更加妥當,而文天祥也表示願意投降。

不過忽必烈並沒有答應文天祥,因為忽必烈認為這只是文天祥的一個計謀,一旦將文天祥放出去,讓他成為道士,他依然可以一呼百應集結兵力和元朝對抗,所以忽必烈就沒有答應文天祥的這一條件。文天祥發現自己的計謀被忽必烈識破後,知道此生無望再為國效力,隨後就坦然赴死,直至離世都不忘忠義二字。


歷史小地主


這個要求似乎成為了有些意圖抹黑文天祥不是個民族英雄的最主要的一個所謂的“證據”。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宋史.文天祥列傳》),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因被陳懿出賣,致使被張弘範所俘虜,後送至燕京,此時忽必烈派福建道宣撫副使王積翁前來招降。



但王積翁的招降並沒有成功,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以死報國,但如果元廷能夠放過我,我願不再反抗元朝,而是迴歸故鄉,做一個閒雲野鶴的道士,此後如若元廷願意,我可以以世外人的身份前往元廷做一個顧問。而如果我投降,元廷立即給以我高官,我也放棄我自己的志向,唯唯諾諾的接受。那這樣的我,試問你們元廷還願意用嗎?”。

這個條件乍看起來,很多人肯定會認為文天祥之所以不想投降,是因為他在乎自己的名聲,不想做一個遺臭萬年的宋奸,因此才不願意降,其實從內心的深層次來說,文天祥還是想降的。但是,事實上真是這樣的嗎?



當然不是。

文天祥之所以會說出這個條件,只是權宜之計,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能夠逃離元廷的控制,從而有機會再次招募士兵反抗元朝,光復大宋,而不是為了顧及名聲,利用另一種形式去投靠元廷,從而贏得榮華富貴。

其實從史書中種種的記載,我們亦可知文天祥絕非是一個貪生怕死之徒。

第一件事、景炎三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因被人出賣,被張弘範俘虜。在被俘虜之前,文天祥眼見逃脫不了,遂欲吞食龍腦自殺,但因事件太匆忙,致使劑量不夠,因此自殺失敗。



第二件事、在忽必烈決定殺文天祥之前,想最後在招降一次,他問到文天祥:“有何願望”,文天祥的回答是:“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朝,希望賜我一死”。

第三件事、在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場行刑的那天,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什麼話要說?如果此時你答應投降,還能免死”,而文天祥卻不為所動,他正義凜然的說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而後他又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在給他指了方向後,文天祥就向南方恭恭敬敬的跪拜,然後說道:“我無愧矣”。



從種種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文天祥絕非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文天祥是一個民族英雄,是大宋忠臣這點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就如近代某位領導者所說:“(文天祥)代表整個中華民族之精神與人格,併為整個民族萬古不磨的光榮”,他是宋末元初那個亂世難得的忠義之士,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宋忠臣,而且他的忠,很純粹,很單純,就是為了中興大宋。


澳古說歷史


公元1278年11月,元軍攻入廣東潮陽縣境內,文天祥倉促率軍與元軍將領張弘範交戰,結果兵敗被捕,文天祥想吞藥自殺卻未能如願,最後被士兵押送到張弘範的面前。

當時,左右官員都命文天祥向張弘範行跪拜之禮,但文天祥卻傲視不屈,張弘範很佩服他的氣節,便以賓客的禮節接見他,並帶著他一起來到厓山觀戰。

隨後,張弘範要求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卻回答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這可能麼!”

後來,架不住張弘範強迫索要書信,文天祥在經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時,便寫下名傳千古的詩歌《過零丁洋》給張弘範,以示答覆,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97年2月,張弘範率領的元朝軍隊在崖山大敗張世傑的南宋軍隊,這一戰宋軍幾乎全軍覆沒,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八歲的皇帝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張世傑隨後也溺水身亡,南宋就此覆滅。



厓山之戰後,張弘範特意在軍中置酒宴犒軍,並再次對文天祥勸降:“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卻留著淚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張弘範自知無法招降文天祥,便派人將其護送到京師,交給忽必烈處理。在路上,文天祥一心求死,所以連著絕食八天,卻最終還是沒有死成,這時文天祥的求死慾望也就降了下來,他開始正常吃飯,並決定和元朝斡旋到底。

等到文天祥來到京師後,恰逢忽必烈正在大範圍搜尋有才能的南宋官員,於是王積翁便趁機向忽必烈力薦文天祥,表示整個南宋都無人出其右。忽必烈聽後大為震撼,便派王積翁前去勸降文天祥。

面對王積翁的勸說,文天祥回覆了這樣一段話:“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倘若元廷真願寬赦我,那就讓我出家做一個江湖道士了此殘生,這樣將來還可以以顧問身份為元廷效力。但是,如果現在立即給我高官,這不僅讓我對不起那些為國家而犧牲的同僚,更是讓我把自己平生所信奉的東西都給丟棄,這樣的我又有什麼用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文天祥給忽必烈提出的要求,就是放他到外面出家做一個脫離塵世的道士,不再過問朝廷政事。至於將來,必要時他可以以道士的身份來給忽必烈提一些治國的建議,兼任忽必烈的顧問,這就像當年的丘處機對於成吉思汗一樣。

王積翁聽了文天祥的話,也覺得有道理,畢竟文天祥內心的忠義二字,也是需要時間來磨平,總不能讓人家一轉身就背信棄義,那也實在太無恥。所以事後王積翁便聯合十個原先的南宋官員,一起向忽必烈求情,希望能夠釋放文天祥,讓他出家做一名道士。

忽必烈本想同意,結果這時候一個叫做留夢炎的大臣站出來反對。

這位留夢炎和文天祥一樣,都曾是南宋的狀元郎,後來文天祥擔任右丞相,而這位留夢炎則擔任左丞相。但後來在元軍進攻杭州時,文天祥選擇誓死抗元,而留夢炎則率眾投降。



投降元朝的留夢炎為忽必烈鞍前馬後地忙碌,還親自勸降了一大批南宋官員,由此他自己也做到了元朝丞相的位置。

因為文天祥與留夢炎的共同經歷和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留夢炎自然對文天祥充滿怨恨,他害怕文天祥將來會取代自己的位置。

所以,在忽必烈有心要釋放文天祥時,他便跑出來對忽必烈說了這樣一番話:“你今天釋放文天祥,明天他又跑到南方號令江南義士抗元,這置我們於何地呢?”潛臺詞就是不要因為一個文天祥,就將我們這些積極歸降的人置於尷尬位置,否則我們會寒心的。

由此,忽必烈便決心不釋放文天祥,而是逼他投降,否則就處死。最終,文天祥在經受了長達三年的各種勸降以及五花八門的酷刑後,選擇英勇就義,從而兌現了自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承諾。

至於這位留夢炎,雖然對元朝有著天大功勞,但無論是元代官修《宋史》,還是明初編訂的《元史》,都沒有留夢炎傳記,他如同遺臭萬年的秦檜一樣,其為後人所不齒。後來乾隆更是下令,凡留姓子孫參加科舉考試,均需先聲明非留夢炎後代,才有考試資格。


我是趙帥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得糾正一下,文天祥,恪守忠義,於困頓斗室之中甘之如飴,寫下流傳千古的《正氣歌》,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投降呢?面對元朝宰相,面對忽必烈,他都是長揖不跪!他身為南朝宰相,他治下的百姓失去了一切,他文天祥,又怎麼能例外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啊!這是多麼高傲的吶喊,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這又是多麼堅定的決心!

面對元朝宰相他說,“臂如父母有疾,明知不可療治,但無不下藥治病之理啊”他更說,“亡國之人,不可再辱,願求早死”!面對忽必烈他說,“天祥受宋恩,無事二主之理”他想和他的國家,他心中的理想,他信仰的道統一起離去,沒有半分的留念!

當元人將他大女兒的信送到他手中試圖以家人要挾他屈服的時候!他說“國事至此,於義當死,願柳女兒女好做人民,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他徹底的放棄一切,只為了他心中的三綱,道義!

忽必烈是真的希望文天祥投降,然而多年來土牢的困頓,各色人等的勸說,甚至用他的家人威脅都沒有作用,他想從文天祥身上找出點什麼!或許他永遠也找不到,因為那樣東西,就是我們漢民族的魂,它的名字,叫道統!於是絕望的忽必烈只能殺了文天祥,行刑當天,他還猶自嘆息“好男子,惜不為我用啊!”

文天祥被殺害於大都,也許是因為土牢的陰暗,他已經喪失了方向感,於是他向周圍的人詢問,“哪裡是南方啊?”周圍的人告訴他,他整理衣冠,向南方叩拜,向他的國家,他的人民道別!

死後,有人在他的衣袖中發現了這樣一段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啊!”一個人一生要做到至死無愧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我們沒理由忘記這樣的男兒!他閃爍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必將永遠傳唱他的《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上則為河嶽,下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我叫阿狗


文天祥是南宋未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他在英勇就義時寫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報國大義凜然寧死不屈錚錚鐵骨的精神,令人蕩氣迴腸可歌可泣的壯舉表現出英雄的氣節和愛國情懷深深融入世代人血液情感之中以此為座標榜樣力量激勵鼓舞后人忠於民族報效祖國凌雲壯志,在元軍順江而下之際文天祥變賣家產充軍費積極組織各路人馬抗擊元軍輾轉廣東多地與元軍交戰,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元軍所俘元軍主將讓文天祥規勸南宋大將張世傑率軍歸順元軍被文天祥斷然拒絕被押解京師,忽必烈為能迅速平定南宋軍民抗元義士對文天祥百般勸降利誘文天祥以一臣不侍二姓回絕了忽必烈,文天祥對南宋從小:到大赤城眷戀和情懷都難以割捨和泯滅有國才有家無論高管厚祿都絲豪改變動搖文天祥對南宋滿腔熱血愛國情真文天祥仍堅貞不屈選擇了捨生取義慷慨就義的報國之心讓南宋軍民矢志不渝堅持到底決心和意志讓南宋重新振作重現光芒輝煌。至於什麼投降條件是為了政治需要添寫的吧,正是有了文天祥民族英雄的精神也使我們在抗日戰爭抗美援朝中也激發我們民族愛國奮戰的精神和鬥志和勝利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