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曾向忽必烈提過一個投降條件,要求很簡單,為何還是被殺?

ft2883407


忽必烈是有放了文天祥的想法,但是,叛宋的漢奸卻非要他死。

在說文天祥這件事前,我們先說兩個“漢奸”!

在戰場上,為國捐的的人又很多。一時興起,激情澎湃時捨身取義的也大有人在。但是,像文天祥這樣,忍受住時間考驗,最終慷慨赴死的,真是世間少有的英雄!


汪精衛是近代史上最大的漢奸,但是,他不是一開始就想當漢奸的。汪精衛年輕的時候,也是愛國的革命者。在他27歲的時候,他曾策劃謀殺清朝的攝政王載灃。他的妻子陳璧君,就是被他的英雄舉動感動了,在他行刺的前一天“獻身”給他。此時,汪精衛夫妻都還是愛國革命者。

可是,等到1938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以後,汪精衛夫妻竟然一起投日了。。。兩人經河內逃往上海。1940年,汪精衛組建了偽國民政府,夫妻二人一起給日本人當狗。

洪承疇在被皇太極俘獲之前,是明朝的薊遼總督。剛被抓住時,洪承疇也是一臉正氣,絕食數日,拒不肯降,要為大明“捨身取義”。還把來勸降的官員都給罵走了。

據說,後來他見到孝莊太后以後,不知為何,忽然想通了,投降了滿清。要知道,此時的大明還以為洪承疇戰死了,正在為他進行哀悼。洪承疇後來也被清朝乾隆皇帝列入《貳臣傳》!

文天祥是有機會被放走的,但是,被漢奸攪黃了。可是,我覺得就算是忽必烈放了他,他回去以後照樣會起兵反元。

文天祥被俘以後,絕食八天。很多投降元朝的宋官都來勸他,都被罵走了。宋朝的狀元宰相留夢炎來勸文天祥,結果被文天祥罵“無父無君”!留夢炎因此懷恨在心。後來,忽必烈派人問文天祥如何才肯降。

文天祥答覆:"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迴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呢?"

忽必烈在原來的宋朝官員勸說下,也有放他走的意思。可是,就在此時,留夢炎提出反對意見:"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十人於何地?"

(我相信,文天祥回去以後,就算是不起兵反元,也不會再回來效忠元朝的。)

因此,忽必烈沒有放了文天祥,還是把他繼續關在監獄了。這一關就是三年多,文天祥依然不投降元朝!在這三年裡,民間經常有人假借宋朝皇帝和文天祥名義造反。

後來,忽必烈猶豫再三之間,同意了文天祥“賜我一死”的請求。不過,忽必烈馬上就後悔了,又下詔阻止行刑。可惜,晚了一步,文天祥已經被殺。

文天祥在刑場上從容不迫,問明哪裡是南方後,對著南方叩頭三次。然後,慷慨就義。其衣服上有遺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被俘三年多都不投降,坦然選擇慷慨就義。真是真英雄、大丈夫。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在獄中寫下的《正氣歌》,將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士人風骨”表現得淋漓盡致。文天祥,是一個悲劇的人,從他擔任宰相的一刻起,就是悲劇。因為氣數已盡的南宋王朝任命他為宰相,不是為了讓他一抒胸中才學以報國,而是讓他以宰相的身份去向已經兵臨臨安城下的元軍談投降條件,這對於一個一心報國的忠臣而言,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南宋滅亡後,文天祥輾轉各地,召集義軍抵抗元朝,但是終因力量懸殊而兵敗被俘。文天祥被俘之後,元軍將他押解至大都。元世祖忽必烈是一個漢文化造詣比較深,且心胸寬廣的君主,他對於文天祥非常欣賞,希望文天祥能夠投降。於是,他先後派了元朝丞相伯顏,宋朝少帝,以及宋朝舊臣留夢炎去勸說文天祥,最後甚至親自出馬,文天祥均不為所動。最終,一代忠臣文天祥在元大都菜市口英勇就義,時年四十七歲。

當時,文天祥的確曾經提出過一個可以“投降”的條件,據宋史記載,文天祥說過這樣的話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大概意思,就是說,文天祥覺得,身為宋朝臣子,故國方滅便投奔新朝,這是沒有氣節的行為,元朝也不屑於用這樣的二臣,因此他希望能讓他先回鄉當幾年道士,之後再以方外之人的身份為元朝效力。
實際上,這個條件是不可能被元朝政府答應的,因為一旦讓文天祥離開大都,那麼他一定不會去真的安安心心當道士,而是會四處招兵買馬,以圖反抗元朝。文天祥在此之前曾經被元朝俘虜過一次,但他最終逃脫,繼續反元。所以,文天祥的這個條件,是斷斷不可能被答應的。

在文天祥被關押期間,各地頻繁爆發反元起義,都打著營救文天祥丞相的旗號,這對於元朝統治者而言,是值得警惕的。再加上,留夢炎等南宋舊臣,因為自己是降臣,被文天祥這樣一襯托,顯得非常尷尬,故都欲除之而後快,這些南宋舊臣紛紛勸忽必烈殺掉文天祥。


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之下,最終忽必烈下定決心,殺掉文天祥。

最後,筆者以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來結束這篇短文: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庭州行者


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下,文天祥向忽必烈提出的投降條件是放了自己,然後去做個普通的道士!這看起來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可是為啥還是被殺了呢?我主要是站在忽必烈角度分析的,因為人是他殺的!原因主要無外乎兩條!

第一條:忽必烈不可能放虎歸山

首先,簡單的說下文天祥的為人。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愛國志士。至於文學上的成就我就不多說了,主要看看文天祥如何救國抗元以及他的愛國之心!我總結了四條如下:

1.傾盡自己的所有家產組建軍隊抗擊元軍

2.不斷的擁立新皇帝穩定局面,繼續抵抗

3.樂此不疲的號召全國愛國志士,奮起反抗

4.被俘以後,被關押三年,至死不投降

只可惜文天祥也是生不逢時,如此之人才卻遇上了無可救藥,腐敗無能的南宋王朝,可以這麼說,因為文天祥的存在給忽必烈在滅亡宋國,開疆拓土的道路上添了非常大的麻煩!作為元軍首領,在文天祥關押了三年之久後親自勸降,文天祥還是寧死不屈,只能殺了他!忽必烈心裡很清楚,這樣的愛國志士一旦放了,說不定又會掀起波浪。畢竟宋朝剛剛滅亡,局面不穩定,文天祥的號召力影響力如此之大,忽必烈不能掉以輕心!

第二條:忽必烈是元軍統領,位居大可汗

忽必烈作為蒙古族部落的大可汗,是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孫子,志向遠大,肩負著統一全國的重任,所以他的這種身份就決定了做事必須果斷,判斷必須準確,不能心慈手軟,不能聽之信之!文天祥說的出家做道士在忽必烈心中根本站不住腳,因為這是緩兵之計,忽必烈此等人物,此等身份可不是虛的。想必忽必烈也是看透和摸透了文天祥的真正想法,就是自己在惜才也得忍痛割愛!

個人覺得文天祥愛國之心並無錯,錯在自己太固執,不識時務。墮落腐敗的宋朝不值得他這樣賣命!文天祥投降之意不真誠,忽必烈是不會輕易放走他,即使不殺文天祥,估計也得囚禁一輩子!同時,文天祥自己也早就有了以死報國之心,每次有人去勸降,他都要求賜死,這也算是被殺原因之一吧!個人觀點僅此而已,喜歡的點個贊,關注噢!


舞動的史者


先分享一下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四周星”這幾個字可以看出,文天祥起兵抗元到失敗被捕有四年的時間。那麼這首詩什麼時候寫下的?有什麼樣的背景?聽我從頭道來。



文天祥,字宋瑞,吉州密丞人。博學多才,20歲中進士,在殿試當中被皇帝欽點第一名,也就是狀元。在宋、蒙聯合滅掉金國之後,蒙古又開始了滅亡南宋的戰爭。時間推進到1273年二月,忽必烈攻下樊城,襄陽不保,蒙古大兵順江而下,直逼臨安。這時的皇帝是隻有4歲的宋恭宗趙顯,臨安頓時亂作一團。謝太后下旨勤王,只有在贛州做官的文天祥和鄴州的張世傑響應。

當蒙古統帥伯顏帥軍到達臨安城下時,謝太后讓丞相陳宜中去和談,陳宜中害怕被扣押,辭去了丞相職位。於是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去和伯顏和談。文天祥據理力爭,問得伯顏無言以對,於是就把隨從吳堅、賈餘慶放回,把文天祥扣留。

1276年,臨安城破,伯顏押解文天祥,幼主趙顯會元大都。在經過鎮江的時候,文天祥趁機逃走,經過揚州,從海口坐船到了溫州。在那裡,他遇到了張世傑、陳宜中,他們共同輔佐趙顯的哥哥繼續抗元,1278年12月,文天祥在廣東的五坡嶺被俘,當文天祥被押解到潮州的時候,南宋降將張弘範讓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文天祥嚴詞拒絕,並寫下了《過零丁洋》表達自己的心願。

到了元大都,忽必烈一心想求得南宋人才,他聽到王積翁說:“南宋人才,沒有一個比得上文天祥。”於是他就派南宋前丞相留孟炎去勸降文天祥,被文天祥怒斥“無父無君”,留孟炎憤恨而歸。

在接下來的三年當中,忽必烈又派了張弘範、宋恭帝趙顯、文天祥的妻子兒女去勸降文天祥,文天祥始終不為所動。忽必烈看到文天祥始終不降,即愛惜他是個人才,又被他的高風亮節所感動,打算放他走。

公元 1283年農曆一月初八,忽必烈最後一次召見文天祥。問他:“你有何所求?”文天祥說:“我受宋朝恩惠多年,官至丞相,身為宋臣,絕不事二主,但求一死。假如能讓我以道士的身份南歸,假以時日,了卻凡塵,我可以以顧問的形式為你效力。”忽必烈一聽,有緩和的餘地,滿口答應。這時,漢奸出來了,就是被文天祥罵了個狗血噴頭的留孟炎。

他站出來說:“陛下,文天祥身為丞相,在南方的威望猶在,如果放他回去,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必然起來反抗朝廷。再說,你放他回去,我們十個舊臣的老臉往哪兒擱?”忽必烈一聽,也是這麼個理於是下旨處決文天祥。可惜一代英才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卑鄙小人之口。他之所以選擇死,是因為他有比活著更高的人生追求!

臨行之日,文天祥問了一句“我的事情算是了結了,哪是南方?”遂整理衣冠,三叩之後,慷慨赴死。


元世祖忽必烈認為他高風亮節,又愛惜他的才能,一心想把他招降,在放他走的那一霎那卻死在了奸佞小人之口。可惜,可恨。

在文天祥被俘期間,張世傑在南方擁立趙芮繼續抗元,在崖山之戰中,張世傑三面被圍,打算接上小皇帝突圍,而趙芮坐的船由大臣陸秀夫保護著,他不知道來接小皇帝的船是不是有詐。於是他對皇帝說“國家至此,臣不想陛下再受靖康之恥,以身殉國的時候到了。”趙芮說:“全憑愛卿處置。”於是陸秀夫,背起小皇帝縱身一躍,跳進了茫茫大海中。張世傑也被颶風打翻進海里,以身殉國。


見小皇帝以身殉國,廣大軍民紛紛跳海。崖山之戰後,風平浪靜,蒙古軍隊打掃戰場,發現海上竟然漂浮著十萬南宋軍民的屍體。從此“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品讀春秋001


漢奸翻案成風,自然也有替民族英雄抹黑的事件。就有人說文天祥曾經向忽必烈提出過投降,雖然英勇就義,但不免給他的“忠誠度”打上一點折扣。


文天祥兵敗之後,被元兵俘虜,押往大都,在忽必烈和南宋投降大臣的百般勸降之下,文天祥不為所動,甚至破口大罵,以死來捍衛南宋忠臣的形象。

而《宋史》中卻有這樣一段記載,大概意思是說:“文天祥在被囚禁期間,曾經提出過一個要求,投降元朝作為大臣這是辦不到的,如果忽必烈能開恩,讓自己以一個道士的身份緩衝一段時間再出來做皇帝的顧問,這種做法還是可行的”。

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有人詬病文天祥的地方。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文天祥提出的不過是緩兵之計,他在牢中的三年,無時無刻不在心想復國,而從來都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而忽必烈此時已經統一全國,他要文天祥投降自然是要瓦解南宋軍民的反抗情緒,只會給他一個虛設的職位把他高高供起來,而絕不會“放虎歸山”,給自己留下隱患。

文天祥自己也清楚,如果接受了忽必烈的職位,自己即使出來也會使自己的號召力大打折扣,唯有以道士的身份,才能回到南方,重樹“反元”的大旗。

然而忽必烈不會答應,文天祥也壓根就沒想過投降,最終文天祥被殺害在了監獄之中,用生命捍衛了忠臣的尊嚴。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一生最真實的寫照,不容任何噴子抹黑。作為中國人的脊樑,忠烈公的愛國情懷和視死如歸的氣魄也是我等後繼之輩終生學習的楷模!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文天祥的名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去年,網絡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消息,岳飛、文天祥、霍去病等歷史名人,被“請”出了教科書,這個消息剛一出現,便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都在痛心於民族英雄不被後世所認同。

這樣的情緒漸漸積累,迫使教材編制部門發文闢謠。

這樣一個小事情,就可以看出來,像文天祥一樣的民族英雄,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是不容動搖和非議的。

文天祥的一生,可以看作是一個書生,對“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的不懈追求,這樣的追求,從春秋時期,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形成在中國人的思維之中,可以說是溶於中國人血脈裡的一種認知。

年輕時候的文天祥,正是處於南宋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固然,當時的南宋王朝,還沒有滅國的危險,但當北方的金國覆滅,元朝統治整個中原,蒙古鐵騎飲馬長江,整個國家的局勢變得岌岌可危。

這樣的局勢,雖然危險,但卻不是一個死局,因為南宋王朝百年的積累,讓很多像文天祥一樣的文人,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樣的局勢。

初出茅廬的文天祥,還是太過年輕,太過天真,朝局的腐敗,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他想要改變,顯得微不足道。漸漸的,他雖然也是朝廷命官,卻漸漸被核心層疏遠,被派到北方當使者,被扣押,然後,又逃了回來。

朝廷的變現,以及整個南宋王朝的風氣,讓文天祥很失望,只是元朝的進攻,讓文天祥來不及失望,就開始扔下筆桿子,拎起大刀,和蒙古人開戰,然後,失敗;然後,再戰,然後,再失敗;最後,兵敗被俘。

如果真的做不到“平天下”,好歹可以“盡人事”,至少文天祥是這麼作的。他的很多戰友,在被俘後,都被處死,唯有文天祥,他的名聲已經被忽必烈知曉,這樣一來,他沒有當場死去,而是在元大都羈押了四年之後,才被處死。

在羈押的四年裡,文天祥的一腔熱血漸漸平息,變得如海平面一樣的平靜,平靜而暗藏洶湧。他不像一開始表現得那般的憤怒,也不像被羈押時那般的無助和痛苦。他變得異常平靜而理性,這樣的情緒,讓文天祥更加強悍,這是像張弘範之流無法撼動的。

在忽必烈最後一次給他伸出橄欖枝的時候,文天祥並沒有痛罵、也沒有輕蔑,只是很平靜的說:“我的國家已經滅亡了,我是南宋的臣子,當然要為了自己國家,以死盡忠,這是我的選擇,你們無權干涉,如果你們想要放了我,那我就當一個雲遊的道士,我也不做官,也不會為你們元朝的朝廷服務,但如果有朝一日,你們對治國有什麼想法,我倒可以給你們排憂解難。”(這段話不是原話,是按照原話的意思概括出來的,原話大家可以自己查閱資料)。

這話說出來之後,立刻讓忽必烈和張弘範等人很是尷尬,長達四年的羈押,實際上是要擊潰文天祥的意志,但現在看來,他的意志,越發的強大不可動搖。

這樣的說法,似乎不太好理解,但如果瞭解什麼叫無欲則剛,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無論是憤怒,失落,痛苦,這些情感,都是慾望的體現,不論這種慾望來自對生存的渴望,對權力財富的渴望,對名譽貞節的渴望,只要有慾望,就會有弱點,而文天祥的平靜,是放棄所有慾望的平靜,甚至連名譽都已經不在乎了,這樣的人,還怎麼可能被擊敗?

文天祥在最後一刻,已經徹底放下了一切的慾望,如此一來,一切在文天祥眼中都已經不再重要,有人說,文天祥的死也和一些漢奸的卑鄙心思有關,這樣的關係或許有,但在忽必烈眼中,這些人無關緊要,更不會因為這些漢奸,左右自己的判斷。


小小嬴政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這首絕命詩,慷慨激昂,使得後世的英雄好漢、仁人志士紛紛以他為榜樣,前赴後繼。



公元1256年,集英殿中,文武百官嚴肅地站列兩旁,趙昀慵懶地坐在龍椅上,時不時打個哈切,然後看著眼前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頭頭是道地答著議論策對並以法天不息為題。引得殿內的人,忘乎所以地聽著,趙昀也一反常態,津津有味地聽著。最後趙昀親自欽點他為進士第一名,這個二十歲的年輕人就是南宋最著名的愛國大臣文天祥。


可惜南宋的腐敗已經深入骨髓了,昏庸的統治者,單憑一個文天祥是無法面對忽必烈的鐵騎。南宋的領土江山不斷淪陷,文臣武官紛紛投降,只有文天祥變賣家產,招兵買馬繼續抗元。公元1278年,文天祥因兵敗江西空坑,輾轉經南嶺,繼續追隨已經亡國的南宋小朝廷。可惜於同年12月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轟轟烈烈的抗元就此結束。

元朝內,忽必烈對文天祥甚是欽佩,想要招降文天祥,憑藉他的氣節來令中原文人士大夫臣服。可惜他太低估文人氣節了,文天祥軟硬不吃,連續三年都為是他動搖自己從容就義的決心。最終走上了斷頭臺,結束了一生“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的抗元生涯,或許這也是一種解脫。



據《宋史》記載文天祥也說過可以降的條件: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翻譯過來的意思:“國家滅亡了,我甘願赴死,如果元朝皇帝寬容,讓我以道士身份回家鄉,日後再以方外之人身份做皇帝顧問,那也可以。如果要我立馬做元朝的官,非但對不起那些殉國的士大夫們,也會把我平生的志向和氣節全毀了,若是這樣重用我又有何用呢?”

留夢炎勸忽必烈:不能放文天祥回去,因為他不可能安心做道士,一定會繼續組織民間群眾繼續抗元,後患無窮。忽必烈三思以後拒絕了這個條件,文天祥唯一生的希望也就此破滅了。

無論如何,文天祥終成歷史,但他的豐功偉績,愛國精神永為後人所傳承。

作者:安夏丨history。關注不迷路喲!


安夏丨歷史君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

第一,文天祥在監獄中確實提過條件,但準確的說文天祥的條件並不是投降的條件。

文天祥是宋末著名的愛過將領,曾多次組織義軍反抗元軍,後兵敗被俘。文天祥被俘之後曾多次絕食明志,再此期間元朝曾多次派人勸降文天祥,文天祥也確實提過條件,但確切的說,文天祥的條件並不是投降條件。

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遂遣積翁諭旨,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宋史》

忽必烈尋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王積翁說,在南宋沒有比過文天祥的。於是忽必烈派王積翁(傳旨)勸降,文天祥說,國家已經滅亡了,我本應該與國家共存亡。如果元朝朝廷寬釋,能夠讓我作為一名道士回到故鄉, 等以後有機會了我會以塵緣之外的身份給元朝做顧問,這樣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求我現在就做元朝的官員,不但沒有與自己的國家共存亡,而且還有放棄一生的報復(忠君愛國),這樣的一個人你們還用嗎?

在文天祥的這句話裡,並不是向元朝投降,"儻緣寬假"如果遇見朝廷的寬赦,是文天祥被動的接受朝廷的釋放;“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明確了自己不做元朝的官員而只是做一名道士,對於元朝廷的也只是做做顧問(提提意見)。

因此,文天祥所提的要求其實準確的講並不是投降的要求,但即便是這個要求,王積翁也是勸忽必烈釋放文天祥做道士去的,但是宋朝投降的留夢炎不同意,擔心文天祥名氣太高重新招募義軍反抗元朝。

積翁欲合宋官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宋史》

第二,文天祥為什麼最終還是被處死了?

文天祥為什麼最終還是被元朝處死,實際上元朝對於處置文天祥也是十分頭疼的問題,元朝廷其實十分想要招降文天祥,在文天祥嚴詞拒絕之後忽必烈也對文天祥的處理意見也是十分的糾結。

召入諭之曰:"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俄有詔使止之,天祥死矣。—《宋史》

<strong>忽必烈召見文天祥問,你還有什麼要說的?文天祥說,我受宋朝的恩典做了宰相,怎麼可能侍奉兩個朝廷?希望可以賜我一死我就滿足了。忽必烈還是猶豫不決不忍心,讓人把文天祥押下去(處死)。旁邊的大臣還是建議同意文天祥的要求(做道士),忽必烈答應了。立刻下令停止處死文天祥,但是這個時候文天祥已經死了。

文天祥死的原因大致可以兩點說明:

1.不能放,文天祥在宋朝陣營中的名氣太大忠誠度太高,一旦釋放很可能會再次成立義軍與元朝抗衡。留夢炎的話其實並不是假話,而且文天祥在監獄中所說的條件確實存在謀求脫身之後再次組織力量反抗元軍的打算。

六月,入興國縣。七月,遣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濚等盛兵薄贛城,鄒洬以贛諸縣兵搗永豐,其副黎貴達以吉諸縣兵攻泰和。吉八縣復其半,惟贛不下。臨洪諸郡,皆送款。潭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鬥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起兵邵、永間,複數縣,撫州何時等皆起兵應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皆遣人如軍中受約束。——《宋史》

文天祥具備一呼百應的實力,一旦將文天祥釋放那麼文天祥完全有能力組織力量,文天祥的名望與知名度都是元朝所忌憚的;

2.不能留,文天祥的忠誠度太高,高到讓元朝廷無所適從,對於文天祥這樣的忠誠分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說降,一旦成功可以形成很大的輿論效應,但是這樣的人很難投降;如果抓住不放也不殺多少會讓反抗元朝的力量中有一個精神支柱,對文天祥實施營救或者以文天祥為輿論支點增強反元的實力。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宋史》

至元十九年,有閩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變。未幾,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時盜新殺左丞相阿合馬,命撤城葦,遷瀛國公及宋宗室開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宋史》

元朝廷其實也不願意殺死文天祥,因為文天祥名氣太大,如果元朝釋放了文天祥會給自己增加“印象分”多少會收服一些宋人遺民的心,也會招納更多宋朝有才能的人。因此忽必烈包括元朝廷對於文天祥的態度都是十分糾結的。


古事今説


文天祥是無可爭議的民族英雄,為反元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前面有蒙古鐵騎虎視眈眈,後面還有奸佞小人拖後腿,南宋終究沒有擺脫滅亡的結局。

文天祥有沒有選擇自殺?

在兵困難逃的危急時刻,文天祥是選擇自殺的,但是他吞食的大量“龍腦”,並沒有致死,於是落到了元軍手裡。

在南宋晚期,南宋已經處於全面的弱勢,只能夠被動挨打,文天祥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儘管文天祥有以死報國之心,終究迴天無力,就連殉國都做不到,慘遭俘虜。

南宋滅亡,“崖山之後無中華”。

文天祥被俘以後一直不肯投降,更不要說向元朝官員卑躬屈膝,為了打擊文天祥的信心,元兵迫使文天祥在元朝的艦隊上,觀看了南宋的最後一戰“崖山海戰”。

其實,以當時南宋發達的航海業,完全可以逃走,苟延殘喘,以途東山再起。但是南宋軍民選擇了孤注一擲、背水一戰,但是結局卻是以近20萬南宋軍民,全軍覆沒告終。

最終,有近10萬南宋軍民跳海殉國,“崖山之後無中華”足見其殤。

文天祥最終有沒有選擇投降?

其實在文天祥到達元大都以後,遭到了多次勸降,其中包括忽必烈,但是文天祥一直沒有同意。最後雙方僵持之下,文天祥表示自己不願意做官,可以去當一個道士。

忽必烈確實對文天祥的節操感到欽佩,想要釋放文天祥,讓文天祥安心當一個道士。很多投降忽必烈的官員,也都勸說忽必烈釋放文天祥,但是隻有一個小人留夢炎,堅決不同意“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留夢炎,曾經也是南宋的宰相,但是在元朝的兵威之下卻棄官而逃,後來率眾投降元朝,並招攬了一大批降臣,遭到了後人的鄙視、唾罵。

後來有人假冒文天祥的名義刺殺元朝丞相,忽必烈終於下定決心處死文天祥,卻又反悔要追回命令,但是文天祥已經從容就戮、向南而死。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