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文天祥臨死前曾說,滿足一要求便投降,忽必烈為何還下決心殺之?

邱喜輝


文天祥的忠義是為國為民,絕不是為了腐朽的國君。因此,他在被擒後,從來沒有想過投降,也沒有提過任何條件。有感於這種忠貞不二的氣節,忽必烈準備放了他,但總有一些雞腸狗肚的漢奸,自己無恥的投降了卻也容不下他人的忠義。



文天祥20歲中狀元,23歲入朝為官,但當時由於賈似道禍亂朝綱,所以其正直的性格經常遭到打擊。

公元1275年,文天祥入京勤王,為了扭轉敗局,文天祥針砭時弊,指出了趙匡胤當年吸取五代時期軍閥割據的教訓,消除了藩鎮,所以致使軍力不振。如今再不改革,必將會使國家陷入外敵之手,所以文天祥建議將天下分為四鎮,分別設置都督來統帥各鎮。

看到這個政策,很多人都明白,一旦腐朽的宋廷放權,天下很可能會易主,但不放權,宋廷也會被蒙古人消滅。

陷入危亡的宋廷可能是與後世慈禧“寧予外敵,勿予家奴”的想法相同,所以否定了文天祥的建議。

很快,宋廷準備向元朝求和,於是派遣了文天祥出使元廷。文天祥會見元朝丞相伯顏時,據理力爭,怒斥伯顏,因此被伯顏囚禁。



公元1276年二月,宋廷投降,太皇太后謝道清、宋恭帝趙顯向元廷奉上玉璽,臨安府因此破城。

此時的文天祥正好逃脫元朝牢籠,開始在東南方向抵抗元軍的進攻。在抗元的路上,文天祥的妻妾兒女都成了俘虜,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投降。

公元1278年,張弘範率領軍進攻潮陽,在五坡嶺生擒文天祥。

文天祥被押往張弘範營帳時,左右皆逼迫文天祥行跪拜之禮,但文天祥誓死不屈,因此贏得了張弘範的尊重,被張弘範引為賓客。



張弘範知道文天祥在漢人心中的地位,所以想請文天祥勸降還在崖山抵抗的宋將張世傑。文天祥聽後斷然拒絕,並且寫下了這首千古名詩《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看到這裡,張弘範也不在勉強,而且還把文天祥的詩句保存了起來。

崖山之戰結束後,張弘範勸說文天祥,如果投降,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皇帝(忽必烈),必可為丞相。

文天祥聽後不為所動,所以張弘範將文天祥送往了當時的北京——元大都。



到了元大都,忽必烈下令優待文天祥,因為文天祥代表著漢族的人心,如果他能夠投降,更能體現元朝的正統性。

為了勸說文天祥投降,忽必烈派出了一波接一波的人。

第一個出馬的是南宋降臣王積翁,經過交談,文天祥根本就不同意投降,他對王積翁說;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

國家滅亡,文天祥只求一死,如果僥倖獲得寬赦,便以道士迴歸故鄉,或許將來可以作為世俗之外的人當做顧問。



看到勸說無望,王積翁聯絡了一些人,請求忽必烈放了文天祥,忽必烈心中也同意了王積翁提議。但本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想法,忽必烈又接連派出了幾個人。

一個是投降的宋恭帝。文天祥見到宋恭帝后,對著宋恭帝行了君臣之禮,之後說到君臣緣分已盡。所以宋恭帝勸說失敗。

下一個出馬的是元朝丞相阿合馬,阿合馬以武器逼迫文天祥投降。但此時的文天祥已經抱著必死的決心,所以,阿合馬也無功而返了。

最後,文天祥被擒的女兒寫信了,訴說了自己的悲慘處境。文天祥清楚,如果自己投降,那麼妻女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文天祥還是流著淚拒絕了,回信說,讓女兒好好活著,做一個好百姓,爹爹無法保護你們了。



所有人勸說無效,忽必烈親自出馬,許諾只要文天祥投降,便可以做元朝宰相。但文天祥回道:“天祥身受宋恩,身為宰相,如何能侍二主,只願一死。”

說到這兒,忽必烈軟下了心,準備放文天祥做一個道士,但這時一個雞腸狗肚的漢奸站了出來,這個人就是留夢炎,同樣是南宋末年的狀元宰相,他說;

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倘若把文天祥放了,他在江南號召百姓反抗朝廷,我們幾個人又將置於何地。

經過漢奸留夢炎的勸說,忽必烈最終處死了文天祥。


我是越關


歷史上真實的文天祥之死,可能要出乎大家的意料——

文天祥根本不想死,也根本沒把自己當成什麼“民族英雄”。

中學歷史課本中的文天祥,似乎是個為漢族命運誓死決絕降元的剛烈形象,真實情況可並非如此。

在文天祥的時代,並沒有漢族這個說法。文天祥本人,也不持任何民族主義立場。他對元朝的抗拒,主要是由於本人受過正統的儒家教育,是個有忠君思想的士大夫。

因此,文天祥拒絕元朝的招撫,是由於他是元朝遺臣,本身就不宜出仕新朝。

文天祥只求元朝別讓他當官,其他做啥都行。

這在史料中可是有很多證據的。

像是《宋史》就記載道,元世祖忽必烈派王積翁勸說文天祥時,他竟然回答道: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這段話中有兩個關鍵語句:

①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

意思是:只要別讓我當官,我甘願當一個被元朝蒙古人統治的順民。只要元朝朝廷對我文天祥有需要,我願意當個顧問啥的。

②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

意思是:如果一定要讓我文天祥當官,我一個士大夫只能一死了之了。

換言之,文天祥只是不想當官。只要不當官,就守住了士大夫的忠君體統,給元朝出謀劃策當顧問也無所謂。

除此以外,文天祥還有兩個弟弟,他在死前曾給弟弟文天璧寫信,明確支持弟弟去做元朝的官員,是為:

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


HuiNanHistory


忽必烈直到文天祥臨死前也沒下定決心要殺他,文天祥也不是在臨死前提的要求,而是在其被抓不久以後提的,這個時間與他的死之間相差了差不多有四年。


兩次自殺未遂

1277年12月,文天祥兵敗被俘。,趁機吞食腦子(過量食用可致死),以求自殺,但可惜,並沒有死,隨後,文天祥被押解去見元軍將領張弘範。張弘範企圖勸降文天祥,讓其勸降其戰略伙伴張世傑,被文天祥多次拒絕,最後還寫了《過零丁洋》出來“交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傳誦至今。

隨後,文天祥又被押解至燕京(即今北京),在路上,文天祥八天八夜未吃飯,以圖自殺,結果又一次活了下來,“既不畏死,何以畏生”,於是,文天祥又開始恢復吃飯。

“投降”條件

元世祖忽必烈想要更多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為他所用,而身為丞相的文天祥自然是他的首選,文天祥在看到忽必烈的招降聖旨後,提出了他“投降”的條件。

“國家亡了,我唯有一死以報國。倘若被寬赦,得以道士的身份返回故鄉,他日倒是可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假如馬上許以高官,豈不盡棄平生之抱負。”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宋史》

雖然有不少大臣為文天祥求情,放他回鄉為道士,但也有人提出文天祥一旦回到江南,號召抗元力量,又是一大威脅,最終此事也只能作罷。文天祥在燕京一共呆了三年,忽必烈也知道他英勇不屈,便也動了放了他的心思,可是碰巧又遇到江南有人借文天祥起兵,沒辦法,只得繼續關著文天祥了。

文天祥之死

1282年,元朝廷又來問文天祥,“汝何願?”文天祥答:承蒙宋恩,身為宰相,此生不願奉二姓,願賜一死則足矣。“

可是元世祖忽必烈仍然沒有下定決心,殺還是不殺。一會兒詔令要殺,一會兒又詔令阻止,只不過,就在這詔令之間,文天祥已經從容赴死了,終年四十七歲。

其衣服中留有絕命詩一首:”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想來,當初文天祥提出回鄉做道士,也只會是權宜之計,一旦得脫,便會如蒙元所想,去往江南,振臂一呼,四方響應,再欣抗元浪潮。只嘆未能如願,還要被一些居心叵測之人拿來嘲諷,真不值也。


水一白聊歷史


文天祥作為中國歷史上精忠報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被世人銘記,而且文天祥的精神長存於世。文天祥在南宋時期是非常有名望的人物,他也是宋末三傑之一,文天祥還是人人稱頌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文天祥的心中始終牽掛著天下,牽掛著百姓,也用自己的一生將“忠義”二字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小文天祥就立志長大要成為一名忠義愛國之士,那一年文天祥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就有機會步入官場為百姓謀福,為國家獻良策。不過那個時候的文天祥對官場習氣並不瞭解,雖然剛剛入朝為官時就擔任了直學士院等職。可是文天祥為人過於耿直,在上書時寫下來很多嘲諷官員的話語,所以文天祥當時結下了很多仇家,隨後文天祥就遭到了這些官員的集體彈劾,後來文天祥沒能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勝出,反而被罷了官。

失去官職的文天祥後來憑藉自己為國效力的忠心再次被皇帝重用,隨後朝廷派他去和元朝議和。結果在議和的過程中因為文天祥言辭過於激烈而被拘禁起來,不過這一次文天祥順利逃走了。逃走之後的文天祥集結兵力攻打元朝,後來因為作戰不利被元朝俘虜,從此之後文天祥就被關押在大牢中,身心備受折磨。

文天祥在關押的三年期間有很多人前來為他求情,希望忽必烈可以釋放文天祥,可是忽必烈又不是傻子,文天祥這樣對國家一片赤誠之心的人,放了他就等於放虎歸山,所以忽必烈沒有釋放文天祥,但是也沒有想到處置文天祥的方法。後來被關押的文天祥終於鬆口了,他還向忽必烈提出了一個要求,只要忽必烈答應了他的這一請求,文天祥就可以投降。

隨後忽必烈就讓文天祥說出了他的想法,原來文天祥是希望忽必烈想將他釋放,讓文天祥以道士的身份示人。文天祥還有充分的理由,他擔心自己以原來的身份投降會讓自己的名節受辱,所以這樣做更加妥當,而文天祥也表示願意投降。

不過忽必烈並沒有答應文天祥,因為忽必烈認為這只是文天祥的一個計謀,一旦將文天祥放出去,讓他成為道士,他依然可以一呼百應集結兵力和元朝對抗,所以忽必烈就沒有答應文天祥的這一條件。文天祥發現自己的計謀被忽必烈識破後,知道此生無望再為國效力,隨後就坦然赴死,直至離世都不忘忠義二字。


歷史小地主


我們首先要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遺民這個群體。遺民通常是指舊王朝滅亡後不願臣服於新朝統治的人群,他們的共同特點是隱居山林田園、不奉新朝的行政命令,不食新朝俸祿。大多數遺民基本都屬於前朝官僚、知識分子。

最早的遺民應該是屬於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他們隱居於首陽山,以采薇為食,最終雙雙餓死,留下傳唱千年采薇歌,講訴著他們對故國的忠貞。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後世遺民均以伯夷叔齊為典範,即便是態度軟化也僅僅是在新朝需要時候出山,以布衣的身份參與決策,事成之後繼續歸隱。

文天祥想要的就是這種狀態,他被俘後就曾經表示,他接受了南宋滅亡、大元統一區夏的現實,自己作為南宋丞相,不願侍奉二主,想要隱逸山林,有需要再出山幫忙,幫完了忙繼續歸隱。

對於元朝來說,文天祥如果不能為元朝所用,那隻能把他做掉。因為文天祥作為南宋丞相具備一定的號召力,如果把他放出去再繼續組織反元,那大元的面子往哪擱?而且,文天祥也沒想活,把他殺了正好成全他忠臣的名節。他給弟弟去信時候說: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隱。就是告訴他弟弟在元朝好好做官,延續家族香火,好讓他的死忠無後顧之憂。

所以,文天祥求死是求仁得仁,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因為歷代遺民都是忠君的楷模,歷朝歷代都要受到表彰。而且,這也和儒家的政治主張相契合,儒家主張忠君,而歷代遺民守節之舉是現成的樣板,所以遺民在歷朝歷代都被儒家所頌揚,而歷朝歷代得君主都願意頌揚這些遺民,好讓天下人都忠於自己。

所以說,文天祥放在其所處的時代是宰正常不過的,放在今天則是過時。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歷史上的文天祥,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忽必烈殺死他的,而是被輿論綁架而死的。

文天祥剛被俘的時候,是自殺過的,他服用了腦子(一種毒藥 ),但是沒死成,死的是他的助手。後來被俘的以後,他經過了絕食也沒死成,後來他想死的心也就淡下來了。在他見到當時元軍的統帥張宏範後,反而備受禮遇,之後文天祥也不時地發表“求死”言論,但行動就不見了。

忽必烈派人來勸降,文天祥的回答是,我深受國恩,現在國家亡了,我也只能以死報國,投降是不可能的,如果讓我當個道士,並且給你們做顧問也是可以的。這個時候的文天祥實際也也有了求生的慾望,但是如果要他為元朝出仕,那他會寧願選擇死亡。

關於一開始他求死的慾望很強烈,我們可以用現在保險公司的一般做法瞭解,如果你投保投了自殺險,那麼一般保險公司要兩年後才能給你生效,而一般人經過了2年的時間後,即便一開始想死的心很強烈,但經過了這段時間,一般也就不會想死了。

文天祥就是如此。

真正把他害死的,是言論。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留夢炎,他和文天祥一樣都是宋朝的狀元,也做了宰相,只不過他在宋朝滅亡之前就投靠了忽必烈,文天祥的存在對於他來說就是打臉的存在,顯得他就是那種賣主求榮的奸臣。

於是留夢炎要殺他。忽必烈見到文天祥後,希望文天祥能做他的丞相,文天祥拒絕了。忽必烈問文天祥想要什麼?文天祥說,一死而已。忽必烈命人帶下了文天祥。有一段時間,忽必烈想放了文天祥,但留夢炎堅決出來反對,他說如果文天祥放走了,他影響那麼大,萬一他組織造反怎麼辦?忽必烈也就沒有放了文天祥,一直把他關在牢裡。

其實元朝並不想殺了文天祥,如果要啥,張弘範就可以殺了他,因為張弘範有尚方寶劍,用不著等到四年之後再殺,即便是文天祥頂撞了元朝的宰相博羅,博羅氣的要殺了他,但是被忽必烈和朝中的大臣們阻止了。

另一個要殺文天祥的就是王炎午,原本是太學生,在文天祥起兵的時候曾經在文天祥的軍中做過一段時間,後來因為家中有事離開了文天祥。就在文天祥上京的路上,王炎午一路貼了文天祥的生祭文,按照王炎午的說法,1700多字,每個字都是巴掌大的大小,一路張貼,生怕文天祥看不到。

實際情況並不會有他說的那麼誇張,巴掌大的字,1700多字,放到今天也是超級大字報了,文天祥又是朝廷的重犯,一路上那麼多嚴加看管的士兵都是傻子麼?所以絕不可能有王炎午說的那麼誇張,但張貼卻是事實。

生祭文是什麼內容呢?意思就是文丞相世受國恩,年輕就中了狀元,後來還當了宰相,可以說是位極人臣。如今國家滅亡,應當要殉國,所以文丞相必須死。如果今天不死,明天到了北京之後就會被砍頭殺死,那樣的死法就很沒面子了。怎麼死呢?怎麼死都為文天祥想好了,可以是絕食而死,可以是撞牆而死,可以吃毒藥而死,可以溺水而死,總之,文丞相你是要死的,怎麼死看你自己了。

文中也闡述了自己和文天祥的關係,他認為文天祥對自己有恩,這個恩情如何報答呢?就是要文天祥去死。這是什麼狗屁邏輯!

所以在內外的輿論下,最終文天祥還是上了刑場,那天文天祥向著南方拜了拜,然後從容赴死。忽必烈感到後悔,命人到刑場刀下留人,但是已經晚了。

文天祥死後,王炎午又做了什麼呢?王炎午一直活到了70多歲,活得好好的,雖然沒有出來做官,但生活也是非常地愜意。

說到文天祥的死,王炎午說的淚流滿面,他也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所有人也都跟著淚流滿面,就是這種集體的無意識,殺死了一個人,在今天看來,又是何等的悲劇呢?

道德標準,是用來自律而不是他律。而王炎午這樣的人卻非常喜歡用道德去綁架他人,自己卻從不遵守這樣的道德,這又是何等的變態呢!

我們再看看王炎午的生活,在他晚年的時候,曾經做過一首《沁園春》:

又是年時,杏紅欲臉,柳綠初芽。奈尋春步遠,馬嘶湖曲;賣花聲過,人唱窗紗。暖日晴煙,輕衣羅扇,看遍王孫七寶車。誰知道,十年魂夢,風雨天涯!
休休何必傷嗟。謾贏得、青青兩鬢華!且不知門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誰家。世事無情,天公有意,歲歲東風歲歲花。拼一笑,且醒來杯酒,醉後杯茶。

好一個“暖日青煙,輕衣羅扇”,好一個“醒來杯酒,醉後杯茶”,文丞相慷慨赴死,那個天天叫嚷著要文丞相去死的人,卻“歲歲東風歲歲花”,也知是什麼心肝!

我們再看看這些偽君子,口口聲聲地要文天祥去死,自己卻逍遙自在,自己卻不願意去死,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有什麼資格要別人去做呢?

所以,我們縱觀整個事件不難發現,其實忽必烈並不想要文天祥去死,真正殺死他的,是留夢炎和王炎午之流,是輿論,是道德綁架,也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悲哀。


老威觀史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我個人還是認為可能如果同意文天祥的條件,那麼就有可能縱虎歸山,而且再加上當時朝堂還有很多其他人想要文天祥死,縱忽必烈有惜才之心,可是最後還是不得不殺,以求天下太平。

人物簡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出生,早些年見文天祥原名叫文雲孫,字宋瑞,後改為覆善,但是又改回來了,當他選中貢士後,就改名文天祥,據說,他在孩童的時候,看見學宮中所祭祀的鄉先生歐陽修、胡銓等人的畫像,溢號都為“忠”,所以他當時就感到非常高興,就說:“如果不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個,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他在二十歲就成為了進士,當時是宋理宗在為,在1256年,文天祥便考取了狀元,在宋代那個時候,文學相當發達,能考取狀元,足以見得文天祥的水平之高。開慶初年,元朝軍隊開始攻打宋朝,在鹹淳十年,由於長江上游告急,宋廷詔天下兵馬勤王,文天祥當時任贛江知州,他此時就號召聚集了數十萬的兵眾,之後一直在江西與元朝抗衡,直到1278年,在嶺南,被元軍千戶王惟義抓住。


從容殉國

文天祥被抓住後,由於當時忽必烈正在收集南宋有才能的官員,因此王積翁就推薦了文天祥,說”南宋沒有一個能趕得上文天祥的“,當時勸降文天祥用來很久,知道最後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以死報國,倘若能應為寬赦,我以道士的身份迴歸鄉里,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馬就給了高官,不僅亡國大夫不可以此求身存,而且還把自己的生平報復給拋棄了。”這就是在《宋史》中所講,文天祥投降的條件,不過當時劉夢炎沒有同意,害怕他他去江南號召人們抗元,把他們一起釋放的十個人置於何地。結果文天祥在燕京呆了三年,始終沒有屈服,忽必烈也想放了他,可是有人就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藉口,沒被釋放,結果在1283年1月9日,英勇殉國,給後人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們漢人的名族英雄,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敢於反抗,不論敵人多麼強大,而且即使被俘,依然忠心於國家,不判國,這樣一位名族英雄,應當永遠被我們所銘記所學習。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這個題目有點奇怪,歷史上宋丞相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後,在大都囚禁了三年,曾經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過一個要求,但這並不是什麼投降條件。

這件事見於《宋史》。

文天祥,字宋瑞,江西吉州人(今江西吉安),出生於公元1236年。南宋末年起兵抗元,後兵敗被俘,根據《宋史》記載,文天祥被俘後,元朝曾多方勸降,文天祥不為所動,在押解北上途中曾寫有著名的明志詩《過伶仃洋》。羈押到元大都後,元世祖忽必烈曾勸降文天祥,而文天祥則提出了要求“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即只求一死,以盡忠宋室。

最終元世祖下令將文天祥處死,在1283年報國。臨刑前,文天祥曾向南方遙拜,以示對宋王朝的忠心。“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

也正因為這種寧死不屈的骨氣,文天祥受到後世景仰。


海研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說文天祥是中國的脊樑。

然而,文天祥臨死之前,忽必烈曾派人來勸降,文天祥當時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只要滿足這個要求,他便可以投降,然而忽必烈不僅拒絕了要求,還殘忍地殺害了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278年的一天,文天祥正和士兵們吃飯,這時元軍突然襲來,文天祥猝不及防,成了俘虜。

文天祥早就料到了這一天,將事先準備好的龍腦塞入嘴裡,準備自殺殉國,然而因為龍腦放的時間太長了,失了效,所以文天祥沒有死成。

後來,元軍帶著文天祥來到了崖山,企圖讓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文天祥被逼無奈,寫了一守千古佳作《零丁洋裡嘆零丁》。

當元軍首領張弘範看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千古名句之時,默默地將這封信收了下來,他是識貨之人,這可是名貴的收藏品啊!


幸虧張弘範懂點文化,倘若換做一個大字不識的莽夫,或許直接就把信撕了,那麼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也就流傳不下來了。

第二年,崖山之戰爆發,陸秀夫抱著少帝投海自殺,十萬宋朝子民紛紛跳海自盡,南宋滅亡。

南宋已經不存在了,這時候張弘範再次勸降文天祥,只要他願意投降,可以力保他做個宰相,哪知道文天祥再次拒絕了,並且開始絕食,堅持了八天,沒死成。

這時候,忽必烈又派人來勸降,這時候派出的是南宋舊臣王積翁,王積翁“苦口婆心”地勸道:“現在大宋已經不在了,你這樣折騰下去有什麼意思呢?螻蟻尚且貪生,不如投降了吧!”


文天祥嘆了口氣,說道:“國家已經滅亡,我本想以身殉國,奈何死了兩次也沒死成,如果得到寬恕,我願做個道士,以平民身份出謀劃策是可以的,但讓我當官是萬萬不能的。”

後人解釋說,文天祥之所以這麼說,其實是想讓忽必烈先放了他,然後他再號召天下抗元,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王積翁見文天祥讓了步,急忙聯合十個南宋舊臣向忽必烈求情,期望他同意文天祥的要求,讓其出家做個道士。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忽必烈應該會同意王積翁的請求,然而,這時候有個人站了出來,說了一句話,結果直接判了文天祥死刑,他這樣說的:

“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意思是假如文天祥放出來了,回到江南又造反,那麼咱們這些曾經勸過他的人,豈不要遭大禍了嗎?忽必烈能輕饒了我們嗎?


說這話的人叫留夢炎,後來他在忽必烈面前再三請求處死文天祥,結果文天祥不幸遇害。

留夢炎是第二個秦檜。

400年後,乾隆看了這段歷史後,發了一通感慨:

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為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以降元。

意思是文天祥是上上等人,留夢炎是下下等人。

元朝滅亡之後,明朝齒於留夢炎的所作所為,下令禁止其後人參加科舉考試,留夢炎成了一個任人唾罵的大奸賊。


一半秋色


文天祥被擒後確實曾經向忽必烈提過一個條件,只可惜同樣是南宋狀元宰相的留夢炎深知文天祥的為人,阻止了忽必烈放走文天祥的想法,這個漢奸留夢炎一句話最終讓文天祥無法脫身繼續抗元,也堅定了忽必烈殺死文天祥的想法。

文天祥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在他二十歲的時侯,考取了進士,參加殿試寫了一篇“御試策”,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沒用草稿,宋理宗定位狀元,只不過為人剛直的文天祥仕途並不順,幾經沉浮後,在37歲的時侯退休了。

鹹淳九年(1274年),文天祥被起用,任命為荊湖南路提刑,第二年被委任為贛州知州。

德佑元年(1275年),南宋臨安城裡亂成一團,面對節節推進的蒙古兵,南宋各級官員紛紛棄職逃命,拋下66歲的謝太皇太后和4歲的宋恭帝趙㬎,南宋政權搖搖欲墜,就在這些文臣武將紛紛棄官逃命的時候,身為贛州知州的文天祥卻挺身而出,在接到朝廷詔令天下勤王的詔書後,文天祥捧著詔書痛哭流涕,隨即變賣家產充作軍費,集結了一萬多人向臨安進發勤王。

有朋友勸他說你這些人就是烏合之眾怎麼能擋的住蒙古的虎狼之師,文天祥回答道:“我也知道是這樣,只不過國家有難,徵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京,我深恨與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有風聞而起的人,那樣國家就有保障了。”



德佑二年(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為臨安知府,協助拱衛京師,蒙古大軍逼近臨安城的時候,左丞相留夢炎和右丞相陳宜中相繼開溜,謝太皇太后只好頒發懿旨,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去跟元軍主帥伯顏講和談判,文天祥到元軍營後與伯顏抗爭辯論,伯顏大怒把文天祥拘押起來。

在文天祥被拘押後不久,走投無路的謝太皇太后帶著宋恭帝出城向元軍投降。在宋恭帝投降後3個月,陸秀夫和張世傑在福州擁立趙昰為帝,是為宋端宗,而被元軍押解北上的文天祥找到一個機會逃脫,輾轉來到福州,與他們一起繼續抗元。

公元1276年7月到1278年12月,文天祥先後組織義兵對抗元兵,還一度收復了江西贛州、吉州等一些地方,可惜元軍勢大,文天祥在永豐被打敗,妻妾子女都被抓住,文天祥的摻議軍事趙時賞自稱是文天祥,被抓後遇害,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脫。文天祥召集殘兵駐紮南嶺,再後來轉移廣東潮州,準備和張世傑部會合,不幸軍中流行瘟疫,士兵死了幾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個兒子也死於瘟疫。

文天祥就這樣再敗再戰,一路轉戰到廣東海豐時,不料遭到張弘範軍隊偷襲,猝不及防的文天祥被元軍抓住,倉促之中文天祥想服毒自殺,但是沒死成。

元將張弘範抓到文天祥後,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傲視不屈,張弘範很佩服他,為他解綁以賓客禮節接待,隨後要文天祥寫信勸降張世傑等人,文天祥說:“我無法保衛父母,還要教別人背叛父母,可能嗎?”文天祥後來寫了自己過珠江口外的零丁洋時做的一首詩給張弘範,以示回答。

1279年二月,陸秀夫和張世傑帶著又擁立的趙昺來到廣東崖山,率領殘餘十幾萬南宋軍民與元軍展開戰鬥,最終慘敗,陸秀夫揹著宋帝昺投海自盡,張世傑船翻溺死,南宋至此徹底滅亡。


張弘範在崖山海戰後勸降文天祥,文天祥不為所動,張弘範感其仁義,派人將文天祥護送到京師呈見忽必烈,在路上文天祥絕食八天求死,沒想到仍然不死,於是他放棄絕食,決定與蒙古周旋到底。

忽必烈對於文天祥很欣賞,派了好幾撥人來勸降,當忽必烈派王積翁勸降文天祥的時候,文天祥說道:

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意思就是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迴歸故鄉,以後再以方外之身當顧問,那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與亡國的士大夫不能相容,而且把自己平生的抱負全都拋棄,那麼任用我有什麼用。

王積翁想想有道理,就想聯合其他幾個前南宋的官員去請求忽必烈放文天祥去當道士。這時候留夢炎跑出來說:

天祥出,復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

文天祥跑出去,又再號召江南百姓反抗,我們幾個會被置於何地。




文天祥提這個條件就是緩兵之計,本想著能放出去再戰鬥是沒希望了,此後忽必烈派了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痛哭流涕,北跪於地只說了四個字:“聖駕請回。”

忽必烈又讓在宮中為奴的文天祥妻女寫信給他訴苦,文天祥心裡也痛苦的很,但仍然不肯投降,寫了一封信回覆家人:“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文天祥被關了四年,始終不屈,最終被忽必烈賜死,臨刑前文天祥面朝南方跪下,從容就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