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土話餃子叫什麼?

玲瓏剔透77364482


不請自來。

作為一個山東人,老家平度市屬於青島市的一個縣級市。

我們老家叫水餃就叫“餃子”,方言讀音是jiao zi 音調是二聲和四聲。現在其實已經很普遍了,也有叫水餃的,方言讀音是二聲和一聲。腦補一下讀出這個音調,當然不是普通話

貌似我們老家那塊就這麼叫。其他叫法也有,不過我是沒怎麼見過。當然一些別的東西,叫法和讀音會有一些差距,最典型的就是ga la哈哈哈,典型的山東叫法。

歡迎老鄉們補充指正哈哈哈


不當質檢員好多年


在我們老家,土話裡把餃子叫做“包子”,煮水餃的時候叫“下包子”。

很多外地人一聽,可能就覺得有點蒙圈了:什麼?把餃子叫包子,那蒸包叫啥啊?如果都叫“包子”,那怎麼分得清呀?

其實,我們這裡把蒸包叫做“大包子”,這樣就跟水餃區分開了。

餃子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據說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代表著新舊交替,寄託著人們關於“圓滿”的美好願望,是飲食風俗中必備的一道大宴美食。

每當家裡來客,或者是在外工作的人回鄉,家裡的女主人都會麻利地和麵、擀皮、調餡兒......不出一個小時,一盤盤香噴噴的餃子就端上桌了。

再搗些蒜泥,蘸著餃子吃,那才叫一個美味。

最幸福的場景,莫過於一大家子圍著一桌子吃餃子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直到把肚皮撐得鼓鼓的,最後再來一碗餃子湯。

在北方,有兩個節日是必須要吃餃子的:一個是冬至,一個是春節。

據說,冬至這天吃餃子,手腳就都不會凍傷。管不管用暫且不說,這已經漸漸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春節吃餃子也是從先祖時代就流傳下來的,當除夕夜零點的鐘聲響起,伴隨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家家戶戶都端著熱氣騰騰的水餃,期盼著新的一年幸福、團圓。

餃子餡兒的口味有很多,光我吃過的就有白菜肉、芹菜肉、蓮藕肉,還有大家最愛的韭菜雞蛋,這個餡料想怎麼搭配就怎麼搭配。

所以說,餃子雖小,卻能包羅口味萬千。

在北方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好吃不過餃子。吃遍山珍海味,人們最懷念的還是那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

因為,餃子在國人心中,已不僅僅是一種美食這般簡單,它更是代表了一種文化,和那融融親情。

兩把刷子寫作特訓營學員


書緣眾籌網


我們這裡的土話,把餃子稱為姑札(音),不知道寫出來是哪兩個字。而且餃子裡用到的肉餡,不是絞碎、剁碎,而是切碎。比黃豆還大的肥肉塊,對於不喜歡吃肉的人來說,還是挺難下嚥的。

前面有朋友提到“餶餷”,從發音上看,是骨叉,有一些近似。這其中的“餶”,是指麵食。“餷”是指熬煮,比如北方許多地方說餷粥。

《東京夢華錄》中,北宋的汴京夜市裡有一種“細料餶飿兒”。到了南宋,《武林舊事》中提到杭州的市面上有“鵪鶉餶飿兒”,應該屬於同一類的食物。揣測就是帶餡的麵食,接近餃子。

不過,古代小說中提到的餶飿兒的吃法有些奇怪,販賣者用盤子託著它叫賣,有人要吃的時候,賣家會用竹籤把餶飿兒串起來,灑一點鹽。這看起來像我們今天吃烤串,又讓人懷疑它是不是餃子。如果是的話,恐怕也是蒸餃或者煎餃,不會是水餃。

總之,我們這裡稱餃子為姑札,應該很有歷史了。過去生活艱苦,只有年節時才鄭重地吃一次,當然非常認真,名稱也馬虎不得。

還有,從前奶奶問我餓不餓,是問“飢困不飢困”,這個飢困就很有古意。齊東野語粗言之中,許多其實都曾經是書面雅語。


於左


俺老家就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山東莘縣,從小在老家依偎伯母長到八歲,兒時的記憶印象頗深,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肚子都吃不飽,娘(伯母)精打細算,勤儉過日子,常把野菜樹葉搭配著有限的糧食製成食物,一家人賴以充飢。一年難得吃幾次餃子。只記得過年吃餃子,我們那還有老人去世,按老人年齡包多少餃子的風俗,然後近門也會端幾碗餃子去祭奠,主家會留下一碗餃子。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美其名曰餃子,其實就是薄薄的麵皮,隨便弄些青菜餡,放些鹽,油調拌一下包住而已,就連過年的餃子也是有點肉末或煉過油的油渣渣,大部份是蘿蔔菜,過年看著娘自己趕皮自已包小包,彎彎的小包一圈圈擺在圓圓的面拍上(把茭草杆用針線繩穿連在一起製做的使用傢什〉



自己忍不住纏著娘也要包,記得娘說:小包不怕醜,來回三遍走。意思是包餃子要來回捏三遍,只要不露餡就好。現在想來,娘包餃子也很慢,一隻餃子來回捏三遍呢!也難怪一年難得吃幾次小包,怎能練出快手呢!這算是幼時最好的美食了。長大成家後,娘來我家,我總愛給娘包幾次餃子吃,看我包餃子很快,一捏一擠,娘會高興的說,俺妮真馬利兒,包的小包又快又好看!可惜娘早已去世,我再也無法對她老人家盡孝了!現在的餃子豐富多樣:



豬肉,



牛肉,羊肉,



魚肉,鮮蝦,



吃膩了肉餡,又吃野菜餡,三鮮餡,






可以說各式餃子應有盡有,飯店就有百餃宴,我常對孩子們說,現在食物太豐富了,生活太富裕了,天天都像過大年!哦,差點忘了主題,我老家那裡餃子叫小包,也有的叫扁食!村裡有人綽號叫扁食,小時候不知道啥意思,大了才知道原來扁食就是餃子!


哈哈😄


素彩生活


餃子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美食之一了,但是山東各地對於餃子的稱呼還都蠻有意思,我自己瞭解的大概有以下這麼幾種。

【包子】

額,確實沒錯,在濟南和淄博等地區人們就是把餃子叫做“包子”的,而對於外地人們通常認為的包子,叫法是“大包子”、“大菜包子”已做區別。如果倆濟南、淄博人的對話是“今天回家包包子吃吧。”,那麼說的一般就是包餃子;而當他們說“今天吃大包子吧。”,這就不是說吃的餃子很大,而是說吃通常意義上的“包子”。是不是有點繞,你們自己捋一捋。

【扁食】

在濟寧、菏澤、臨清等地區人們多稱餃子為“扁食”,據說最早“扁食”是指得跟餃子形式有點像的鍋貼,因為其形狀而得名,相傳始於元朝。後來因為運河開修,臨清、濟寧在當時都是河運重地,也受當時的元文化影響,這一稱呼也保留下來。

【箍扎】

這個稱呼是最奇怪的了,是煙臺、威海等地對餃子的叫法。因為在古代這些地方屬於古萊國,與山東省其他地方對比有著比較不同的生活和經濟環境,所以猜測語言上也融合、保留了一部分古萊語的詞彙。無論是“箍”還是“扎”都是這些地方比較常用的、形象的詞,人們形容“人擠在一起”就會說“箍紮在一堆”。

以上是我個人瞭解到的內容啊,歡迎小夥伴們補充和指正。關於餃子從古至今就有很多叫法,比如:牢丸、餃餌、粉角等等,如果你的家鄉對於我們常見的美食有什麼特別的稱呼,歡迎評論裡告訴我們啊!

對於美食、健康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個關注,以後一起分享相關的有趣內容哦!


啞巴美食家


水餃是北方人接待客人、重要節日最主要的麵食。但在山東各地的叫法卻不大相同。

水佼在山東濟寧、菏澤、聊城、等部分地區稱作扁食。

水餃在淄博、棗莊、濰坊、日照、濟南萊蕪等部分地區叫做包子,把蒸包叫做菜包子或大包子,也有的管水餃和蒸包都叫做包子。呵呵,是不是有點分不清楚了?

水餃在山東煙臺、青島、威海、等部分地區叫骨扎(gu zha)。這個名字是不是挺奇怪的?

還有許多地方就叫水餃。

各地雖然叫法不同,但水餃的叫法都通用。因為餃子都下鍋水煮。


二妮子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4735dee15408fce907b548ca946adbf7\

一米陽光溫曖你我


記得我在藥校上學時,因為我們學校學生大都來自於山東省十七地市的!同學之間也會把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一些方言拿出來給大家分享!我的家鄉屬於濟寧市,我們那邊對餃子成為(扁食)記得當時我給同學們說的時候,當時都又問了幾次,顯然很驚訝有這叫法!記得當時有個菏澤單縣的同學說他們那邊也是這樣叫!不過最近十多年大都也直接說水餃了!看到小編的問答。勾起我滿滿的回憶!家鄉童年時光以及上學時期和同學們拌嘴的時刻!


菲戈fig


我們這叫包子,我們市北部叫古扎!





八零後農村牛


山東人喜歡麵食,眾多面食中又以餃子為最,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好受不如倒著”。不過,山東各地對於餃子的稱呼各不相同,通過這些稱呼也可以看出各城市文化、語言上的差異。

1、餃子的本意是什麼?

先來看看“餃”的本意,餃,是會意字。從交,從食。而“交”是象形字,小篆中如同兩腿交叉,所以引申意為“交叉”。所以, 餃的本意就是“交叉”後可以吃的麵食。那麼“交叉”是什麼?無疑是指面與餡料的交叉。

“子”的本意又是什麼?子,是象形,甲骨文中如同孩子在襁褓中,頭、身、臂膀和雙腳並起來的樣子。因此“子”的引申意為“小”。這樣一來,餃子的含義就是指製作的很小的、面和餡料“交叉”(引申為包裹)起來的麵食。

也就是說,從這個意義上講,凡是符合上述製作方法的都是餃子。但是,為什麼在山東還有其他的叫法呢?這要歸功於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了。

2、濟南、淄博等地叫“包子”

濟南、淄博等地通常把餃子叫“包子”,而把人們通常認為的“包子”叫“大包子”。比如,濟南人說:“咱們回家包包子吃吧?”這一定是指包餃子;而淄博人說的“吃頓大包子吧……”並不是指包子特別大,而是指它不是餃子。

據《齊民要術》記載,餛飩、包子古時叫“餅”,都是把肉細磨後灑入或包裹進麵粉裡烤食、煮食,即所謂的“餅炙”。因此,包子的叫法還原了餃子的本來面目。濟南、淄博是魯中地區,古風保存完整,語言上較少受外來的影響,從包子的叫法上可見一斑。

3、濟寧、臨清菏澤等地叫“扁食”

濟寧、臨清等地通常把餃子叫“扁食”。這一叫法起源於元朝,在《三朝北盟會編》裡明確記述“餛飩、扁食乃金人御膳也”。這種稱呼的取意源自其外形,扁扁的,因此最早的扁食還指“鍋貼”。只是一個煮、一個煎或烤。

為什麼濟寧、臨清等地稱“扁食”?這是因為元朝時開挖修整大運河,濟寧、臨清(含東昌府聊城)等地都是運河重鎮,深受元文化的影響。另外,扁食的叫法在陝西也很盛行,有首陝北信天游唱道:“吃一碗扁食沒喝一口湯,沒打定主意上了人家的當。”

4、煙臺、威海等地叫“箍(gū)扎“

煙臺、威海等地通常把餃子叫“箍扎”。這一叫法非常的形象:兩隻手把麵皮一箍、一勒,就把餡料纏束、固定起來。無論是箍、還是扎,在青煙威三地都是常用詞,比如把一件東西收拾整齊,人們就叫“扎箍起來”。

煙威等地屬於古萊國,因為位於齊國以東,臨海而居,與山東內地相比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經濟環境,相對獨立的保留了古萊語的部分詞語。因此,這種從內陸傳來的麵食,青煙威的人們用自己的理解和叫法給予了形象的詮釋。

最後要說明的一點是,角子、角耳、餃子、包子、餛飩、鍋貼、水餃……這些叫法曾經不分家,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指用包裹有餡料的麵食,有烤制、水煮、煎制等方法,或者幹吃,或者連湯帶水一起吃。

通過餃子的不同叫法,我們也能看到山東大地的地區文化豐富多彩、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好吃不如餃子”,過去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得上的餃子,如今天天吃也不稀罕。吃完餃子才“倒”上一會兒,這日子就兩個字:舒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