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3月5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通过最新一期市政府公报正式印发《深圳市人才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筹集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创新筹集工作机制,盘活各类社会存量用房,拓展人才和公共租赁住房的筹集渠道。


里面提及:城中村房源和经依法处理后的没收类违法建筑,满足安全条件的房源都可以筹集作为人才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这一举措,无非是要增加市面上的住房供应,深圳土地稀缺,无法新增土地供应,那就想方设法从存量用房中下功夫,为的都是完成二次房改中提及的170万套住房的要求。


深圳二次房改,要求从2018年起,在新增居住用地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只有40%。


也就是说每年要保证10万套左右的量,才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但商品房就算勉强完成,保障性住房的缺口也不小。


之前十二五规划保障性住房是完成21万套,而实际完成不过11万套,完成率不过50%,也就是说每5年就会有一半的缺口,大概是10万套,17年估计就是30多万套的缺口。


如今看来,想完成二次房改的计划,任重而道远。


但想从社会存量用房中下功夫,估计也会有弊端。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深圳是全国供需失衡最严重的城市,每年10万套的住房供应,对应的却是每年流入的近60万的人口,长期的供需失衡是推高房价的主要推手,而二次房改要求增加的这170万套住房,60%是保障性住房,只有40%是商品房,也就是说,于高流入的人口而言,未来可售的商品房是更少了。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保障性住房供应虽然增多,保障的却只有“住”的功能,而商品房背后的“教育”功能,保障性住房未能解决,这就造成市面上供应量是多了,打低的是商品房的租金,但却抬高了商品房的价格。


所以仅仅增加公共住房供应,究竟是稳房价,还是推高了房价?


可以肯定的是,保障性住房供应的增加,对商品房租金会有一定的冲击,加上深圳的现有住房结构中,占大头的是村民自建房,也就是城中村和小产权,这类房产占比超过50%,加上之后增加的保障性住房供应,这些对商品房的租金都有打击。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但业主在租金上吃的亏,势必会在出售价格上补回来。


而且物以稀为贵的道理,精明的业主比谁都明白。


所以仅仅只是增加公共住房供应,将城中村房子和违建房子改为人才住房,根本无法达到稳定房价的作用。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深圳的二次房改,是效仿新加坡,实现居者有其屋,但毕竟国情差距极大,像深圳这样能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并不多,但就算有财力去建保障性住房,但房子背后的众多资源呢?比如教育、比如医疗?


更何况我国的情况更为特殊,比如没有多样性的投资渠道、比如国人对房产的热爱,再比如丈母娘经济等等。


所以“租购同权”提出已久,但落地措施迟迟未见,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大的心愿无非是有房可住、有权可享。


而二次房改,仅仅是增加了短期暂住的功能,并未真正实现普通人的需求,而且还有可能带来反向作用,房价越涨越高,如果不提高土地供应,不增加商品房数量,所有的调控都稳不住房价。


何况目前深圳的供给结构本身也有问题,写字楼空置已经非常严重,前海还有成片的写字楼,而南山、福田的写字楼已经过剩,根据世邦魏理仕的监测和统计,2019年深圳写字楼供应创历史新高,而需求方却十分疲软,写字楼空置率同比上升8.7%,年末达到20%的高位。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南山密集的写字楼)


如此失调的供给结构,“轻住宅、重商业”很明显存在问题。


究竟如何能真正实现稳房价,无非就是增加商品房供应,方法就是拆掉城中村,盘活存量土地,多批市住宅用地,还有提高住宅的容积率,再有就是扩容。


除此之外,还想不到其他方法。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深圳的城市中心一路往西,房价也由东往西一路飙涨。但西部新房供应非常紧缺,基本是以存量房来交易,没有新房的限价,二手房肯定涨得快。


但随着西部新房的消耗,二手房价格的持续增高,势必会倒逼刚需不断往东走。


虽说深圳是一个没有新房癌的城市,但大多数年轻人也禁不住中心区的老破小,而会倒戈往东走。


东部的龙岗是目前新房供应最多也是成交最多的区域,下图为2月份新房成交数据,龙岗新房成交第一。


龙岗新房供应是多,但全市的需求更多,就像一吨沙子看似很多,但你得往一个海里倒,一吨沙远远无法满足一个大海的胃口。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当下深圳房价上涨存在板块轮动的,西部先涨,然后是东部核心板块,而无法接受西部房价的,自然会跟着脚印往东走,尤其是自住刚需。


当下西部优于东部,只是资金过分扎堆西部,已形成规模效应,资金东引较难,但供需缺口那么大,往东走只是时间问题。


那等东部新房也基本消耗完呢?就只能接受存量二手房的高价或者继续往外围走了。


如果房子供应迟迟未能解决、居住结构持续不合理、“租购同权”又迟迟未能有落地措施,商品房就只能价高者得,到时候再来想高房价下的人才外流和社会不稳,就有些迟了。


虽然深圳现在正在一步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增加人才房、安居房和公租房,试图让每个阶层各得其所,但却忘了补齐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短板,何况,租房住一向不是中国人的首选。


深圳是四个一线城市中落户最宽松的,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还一直萦绕在耳边,但背后一直默默用高房价去筛选,来了还得留得下来,才是政府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深圳又一期新政落地试行,未来房价是“稳”还是“涨”?


最近已经聊过很多扩容的话题,这是一个合理的想象和猜测。


因为土地就这么多,在有限土地上增加住房供应,能想的办法真的不多,把所有农民房拆掉?成本太高。把容积率无上限提高,去到10?以后新建住房一律50层甚至60层以上?居住体验感不好。


如何两全其美,只能适当往旁边拿点地,当然,这个举动不可能一下完成,也不可能一口气吞下东莞和惠州,但这也是一种备选方案,如果政府一点心思都没有,之前压根就不会想着将深圳地铁14号线延长至惠州了。


所有的东西,存在即合理,只不过需要寻求一种多方共存的平衡方案。


我们希望实现“居者有其屋”、“居者有其权”,也自然对扩容怀有一种希冀和信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