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於謙?

老冒574


于謙在明朝歷史上,絕對可以稱之為大忠臣。“土木堡之變”後,他成功打臉了遷都南逃的朝廷投降派們,當機立斷,另立新君,穩定了軍心。在“北京保衛戰”中強行湊了一批備用軍,橫掃瞭如日中天的瓦剌大軍。可以說,于謙用一己之力,使得明朝沒有成為第二個南宋。但就是這樣一個國之棟樑,卻在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後,含冤而死,下場令人唏噓。



于謙之死真的是因為記仇的明英宗小肚雞腸嗎?公元1449年,處於“極盛之天下”的大明朝,發生了一件,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的事,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人給劫走了,這場改變了大明國運的“土木堡之變”,也讓這位明朝排名第二的逗逼皇帝,變成了兩邊燙手的山芋。大明朝廷內部聽說皇帝丟了,猶如天塌下來一樣,混亂一片,在這個關鍵之時,于謙站了出來,做了三件事:

一是當朝打死了忽悠明英宗去送死的大太監王振的親信馬順,一舉鎮住那一大群貪生怕死的“南逃派”,從歷史的角度來說,于謙的做法是絕對正確的,如果真的遷都南京,那麼黃河以北的國土都將淪陷,重現北宋滅亡之景。二是提出擁立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繼皇帝位的建議,並得到孫太后和主要朝臣的大力支持。第三點更是讓瓦剌人一個頭兩個大,瓦剌太師也先想著白撿個大明皇帝,就挾持明英宗在邊關遊蕩,想佔點便宜,在聽說大明朝廷早已立新君後,也先憤怒的直接攻打北京。當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時,卻驚訝的發現,明軍早就列陣九門之外,一臉“來呀,老弟”的表情,就等著揍瓦剌人。原來於謙早就力排眾議,調派兩京,河南備操軍、備倭軍等入京勤王,全力準備“京師守衛戰”。

數月的血戰,瓦剌大軍被于謙臨時拼湊的二線部隊,打得落荒而逃,最終也先無可奈何之下,想把明英宗送回明朝。于謙親自站在城頭,用大喇叭喊話:這個皇帝我們不要了,送給你們玩了。你們明朝人怎麼這樣?我瓦剌太師不要面子啊。不過,明面上于謙喊著把明英宗送給瓦剌,卻在另一邊安撫景泰帝朱祁鈺,皇位大局已定,理應儘快接回英宗,吃了定心丸的景泰帝,立即派遣李實和楊善出使瓦剌,把兩頭都討嫌棄的英宗,贖回了大明朝。

歷經曲折回到大明的英宗,卻被弟弟朱祁鈺軟禁在南宮,當上了被囚禁的太上皇。英宗本已經心灰意冷,準備就這麼度過殘年,沒想到八年後,弟弟朱祁鈺突然病重,眼看就要死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投機小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發動了“奪門之變”,請出了英宗,成功讓他復辟。這位被關了八年的仁兄,腦袋都有點秀逗掉了,身邊的徐有貞立即提醒他,要趕緊除掉于謙等人,軟禁景泰帝,為什麼這些人這麼急著要殺掉于謙?

一、為了師出有名

八年來閉門思過的英宗,心態其實已經很平和了,他也明白當年于謙另立新君,是以君為輕社稷為重,一心救國作為第一考量。英宗重登帝位後,“復辟功臣們”讓英宗殺掉于謙,他內心其實是很掙扎的,直到石亨和曹吉祥等人,誣陷於謙想冊立外藩-襄王,這就戳中了英宗的軟肋,徐有貞又偷偷說了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英宗早就被奉為太上皇了,哪怕政變成功,法理上,他再當皇帝,也名不正言不順了。弟弟朱祁鈺病死後,理應由他的兒子繼位或者另立皇儲,所以擺在英宗面前,只剩下一條路,把朱祁鈺打成是篡了英宗權的“假皇帝”。那麼當年力推朱祁鈺上位的于謙等大臣,就必須都按照“謀逆罪”殺掉。這樣,皇位名正言順的還給了我英宗,豈不是爽歪歪?

二、政治鬥爭

“土木堡之變”後,徐珵是頭號遷都南逃派,被于謙當堂罵成了狗。景泰朝之後縮起了尾巴做人,為了容易得到提升進用,把名字改為“有貞”。徐有貞應該是朝臣中最忌憚又恨于謙的人。石亨本因違反軍法被削職,但于謙請景泰帝寬恕他,讓他總理十營兵。德勝門大勝後得到世襲侯爵,念及于謙恩情,就上書推薦他兒子于冕,結果卻被剛強正直的于謙斷然拒絕,還在景泰帝面前把石亨噴了個體無完膚,石亨更是又愧又恨。就這樣,于謙成了這些小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景泰皇帝病重後,于謙的最大後臺到了,之前與于謙的各種矛盾就集中爆發了。正是在這些小人的慫恿下,再造大明的于謙,被“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三、死於愚忠

其實在當時,于謙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制止“奪門之變”。政變前夜,于謙就收到了線報,奇怪的是他卻沒有阻止,而是作壁上觀。當時,他仍是一品太子少保兼大明兵部尚書。雖然明朝的兵部尚書,平時並不直接調兵遣將,但在有特殊情況發生下,京城四大營還是必須聽他的號令。參與“奪門之變”的,一共才幾個蝦兵蟹將,于謙一句話,這些人瞬間就會被守衛京城的將士們活剝了皮,但是于謙卻莫名其妙的保持了沉默,他的兒子于冕也幾次三番懇請父親能站出來表態,但是于謙卻認為這是他弟兄兩人的事,爭皇位畢竟是皇家內部事情,最後誰當大明的皇帝,我于謙一不貪財,二不圖利,對大明忠心耿耿,僅北京保衛戰的蓋世功績,足可擋住一切政治汙水。于謙過度的自信,卻忽略了人心的黑暗和政治的殘酷,愚蠢狹隘的明英宗復辟後,立刻昭告天下,廢掉了朱祁鈺的帝號,反其為“不孝、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不久朱祁鈺死後,諡號為“戾”,降為王,稱“郕戾王”,意思就是終生作惡的王,最後朱祁鈺也沒進明皇陵。不過,英宗到了晚年,最終還是醒悟了,他終於看清了石亨等人的嘴臉,知道冤枉了于謙,也明白了,景泰帝不立新儲,就是想還帝位給英宗的兒子朱見深,悔恨的英宗死要面子,只好讓兒子朱見深即位後,對叔叔和于謙都恢復了名譽。

于謙之死連後來修《明史》的人都看不下去,寫了句“死之日,天下冤之”。


大荒野史


明英宗朱祁鎮殺死救時名臣于謙,原因其實就一個字:蠢。

↑明英宗朱祁鎮是個很蠢的皇帝↑


當年明月在寫《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曾經用了很重的筆墨篇幅寫了朱祁鎮,尤其是誇讚朱祁鎮有一種獨特的個人魅力,能夠讓周圍人為之傾倒,佩服。

很多讀者聽完朱祁鎮的故事之後,都覺得此人真是一個好人,只不過很倒黴罷了。然而,縱觀整個明朝歷史,明英宗可完全談不上“英”這個詞,他不配。

就看誅殺于謙這件事吧。當時于謙的個人威望是沒得說的,北京保衛戰一戰成名,挽救大明江山於水火,可於謙這人,非常廉潔,性格清高,絕不願意與官場同流合汙,他不貪財,不圖利,也不求虛名,就是想給國家和老百姓乾點事實。

↑于謙完全可以躋身中華文明歷史上最頂尖最優秀的人物行列↑

也正因此,在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大明王朝沒人掌舵的危難之際,于謙果斷支持並且說服郕王朱祁鈺登基,安定天下之心。同時,于謙朝堂上強烈主戰,聲稱:“主張南遷的人,應該斬首!京師乃天下之根本,一旦遷都,就會變成第二個南宋了”

他義正言辭,說服了當時監國的郕王朱祁鈺,但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投降派官僚。

比如著名的投降派徐有貞,在朝堂上聲稱夜觀星象,天命已去,只有南遷才能避禍,弄得群臣人心惶惶,于謙上面那句話,直接打臉徐有貞,從此徐有貞成為被大家嘲笑的對象,是膽小鬼,是投降派的代表。

尤其是北京保衛戰成功之後,徐有貞更是斷了前途。

↑徐有貞是害死於謙的直接兇手↑

但小人的最大特點就是能折騰,臉皮厚,徐有貞通過討好大學士陳循(此人也是主戰派,但明顯不是于謙那種清廉之人),得以升遷。徐有貞還特意拉攏于謙門人,于謙不知內情,但他還是替徐有貞說話了,奏請景帝朱祁鈺讓徐有貞擔任國子監祭酒。

于謙之所以這麼做,絕不是因為他接受了徐有貞的賄賂,而是他打心眼裡就不認為徐有貞有多壞,儘管徐有貞提議遷都逃命,但當時情況危急,有這種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可朱祁鈺不幹了,他對徐有貞印象深刻,反問于謙:“這傢伙就是提議南遷的那個徐有貞吧,不是什麼好人!” 朱祁鈺的判斷是對的,徐有貞真的不是什麼好人。

↑朱祁鈺一直信任於謙,和于謙的君臣關係相處融洽↑

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鈺病重,當時太子已死,而朱祁鈺無後,身後事成為最敏感的話題,徐有貞和石亨等人搞了一次政治投機,策劃了奪門之變。

那麼,于謙呢?奪門之變這一晚,于謙在幹什麼? 實際上,于謙幾乎是第一批得知此事的大臣,當時于謙的兒子于冕跑來告訴于謙明英宗復辟時,于冕嚇得語無倫次,于謙並沒有做出任何實際行動,而是嚴厲警告兒子:“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明英宗朱祁鎮不知道的是,于謙在朱祁鈺病重期間,不斷遊說讓朱祁鈺復立沂王朱見深,也就是朱祁鎮的兒子,曾經的太子。

毫無疑問,于謙絕不是什麼景帝死黨,他心裡裝的只有國家社稷,只有蒼生禍福。 所以奪門之變後,于謙就當什麼事沒發生,他其實已經預料到,因為他當初在支持朱祁鈺稱帝時出了大力,如果朱祁鎮心眼小,怪罪於他,他遲早會獲罪甚至死亡。


↑明英宗朱祁鎮比較重感情,但絕不是好皇帝↑

果然,就在第五天,明英宗朱祁鎮就要殺了于謙。然而明英宗朱祁鎮對於謙印象並不差,大明江山畢竟是于謙保下來的啊,可徐有貞卻一定要于謙死,於是在朱祁鎮猶豫表示:“于謙畢竟對國家有功啊”,可徐有貞回覆了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徐有貞的邏輯陷阱是:于謙意欲謀反,謀誰的反呢?當然是阻止朱祁鎮繼位,謀朱祁鎮的反。可是這個邏輯的致命點在於,于謙謀反是為誰呢?為他自己嗎?當然不是!因為當時朱祁鈺還活著而且寵信于謙,那麼于謙想在朱祁鈺死後自立為帝?這在明朝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徐有貞通過這個邏輯陷阱是想暗示:朱祁鈺繼位不合法統,而明英宗朱祁鎮奪門有理。 朱祁鎮奪門有理,徐有貞們當然就有天大的擁立之功了。 如此矛盾漏洞百出的邏輯,竟然把明英宗朱祁鎮繞暈了,直到很久以後,李賢找機會向朱祁鎮指出:“您被徐有貞騙了!”

↑明英宗發現自己成為徐有貞們眼裡的傻子後,再也不提奪門之事了↑

明英宗還聽不明白。 李賢不得不把話說得更清楚些;“景帝朱祁鈺病重不治,又沒有兒子,帝位空懸,那麼唯一具備太子資格的,當然就是太上皇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朱見深當時才十歲,他如果繼位,不就相當於讓朱祁鎮繼位嗎?何況還有孫太后可以主持大局啊!!皇位還能旁落嗎?”

李賢繼續打臉明英宗朱祁鎮:“相反,奪門之變不但不必要,反而是最具風險的路,那晚要是出任何意外,太上皇您輕則被廢黜皇室身份,重則當場暴斃,還會連累子孫!”

李賢沒有進一步說出的是,當時于謙掌管兵部,兼總督軍務,牢牢控制京城兵權,于冕跑來告訴于謙奪門之變的時候,以于謙的能力和權力,完全能夠撲滅叛亂,還能把朱祁鎮徐有貞等人肉體消滅,因為朱祁鈺當時可是活著的,是正宗的事實上的皇帝,朱祁鎮憑什麼去反?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卻是民族脊樑↑


可是于謙什麼都沒做,當做沒事似的,顯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不顧個人安危的高尚品格。于謙默認了既定事實,因為他扶立朱見深的目的就是讓朱祁鎮復位啊,他不是為了朱祁鎮,不是為了朱祁鈺,他更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國家社稷。

可惜,明英宗朱祁鎮太蠢,真的太蠢,被徐有貞忽悠的很慘,最終害死了一代名臣良相於謙。

徐有貞壞,朱祁鎮蠢,最終公正不阿,清廉克己的于謙卻被殘酷殺害,但歷史最終是公正的,于謙永垂青史!杏卷不朽!


我見青史多嫵媚


于謙(1398—1457),字廷宜,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歷經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四位皇帝。

于謙的一生可高度概括為:對朱高力煦一罵成名;平反冤案,懲治惡史,百姓愛戴,為其立生祀;任河南山西巡撫,政績突出,被稱為“於青天”;夫人董氏病逝,一生無娶;領導北京保衛戰。

1449年土木堡之戰後于謙堅拒南遷,力擁景帝上位,全力抗戰,保衛了北京城,保衛了大明朝,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明英宗對如此功臣痛下殺手有以下幾點原因:

1、中國王朝自古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謙是景泰帝的權臣,英宗對他其弟恨之入骨, 再登皇位後必須打擊景泰舊臣。

2、土木堡之變導致22歲的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企圖用英宗要挾明朝,于謙朝堂上當眾高呼“社稷為重、君為輕”,拒絕和談並領頭擁立異母弟弟朱祁鈺上位。

3、明英宗被放回後被代宗軟禁7年,于謙支持並擁護朱祁鈺為皇帝。

4、于謙支持朱祁鈺廢太子朱見深,立代宗獨生子朱見濟為太子。

5、不殺于謙,奪門復位名不正,言不順。

于謙被殺罪名是“迎立外藩”。但迎立外藩是要用金牌召喚藩王入京的,而於謙沒動過金牌。於是英宗給安了個“意有之”的罪名殺掉了于謙。

于謙死後,明朝少一社稷臣,帝國國勢就此中衰,對士風臣心摧殘不可估量。文官集團逐漸結黨謀私、不顧國政的墮落之途,亦由此而發端。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歡迎賜教、轉發、點贊,祝您萬事順遂。

美麗青春您真痘


明英宗殺于謙,是明知殺錯了,卻不得不殺——瞧瞧,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棘手。

為什麼說殺錯了呢?

因為于謙是一個對大明江山社稷立下過巨大功勞的人。力挽狂瀾於既倒,可謂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于謙立下了什麼功勞呢?這要從大明正統十四年開始說起。

其時,明英宗朱祁鎮在位。從年號可以看出,他已經在位十四年。但由於繼位年齡較小(9歲),所以此時的朱祁鎮只有20多歲,算是個毛頭小夥兒。

這一年,大明北部的瓦剌部落突然發難,向大明邊疆發起了攻擊。這其實是常態,瓦剌是遊牧民族,並沒有地盤要求,無非是搶點東西。按照常態的處理,派一員得力干將領兵教訓一下就是了。

可明英宗朱祁鎮是毛頭小夥兒啊,毛頭小夥兒最容易衝動。衝動的結果就是御駕親征。大家都知道衝動是魔鬼啊,於是,御駕親征的結果就是,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了。史稱“土木堡之變”。

抓獲了大明皇帝,瓦剌很興奮,乘勝兵臨北京城下。

這時候,于謙出場了。當時,于謙的官其實並不大,只是個兵部侍郎。但緊急時刻靠的是本事,與官大官小的關係不是很大。

明英宗被俘後,大明朝廷亂作一團,主流的觀點是,北京城難保了,立即遷都南京。

但于謙說,不必遷。我能守住北京城。可是國不可一日無君,當務之急,先要立一個新皇帝。

太后一聽,靠譜。便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立為皇帝——史稱明代宗,把明英宗朱祁鎮尊為太上皇。把于謙升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保護北京城。

于謙確實有才能。一戰成名,打跑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瓦剌敗退後,明英宗朱祁鎮成了他們手裡的燙手山芋。本來打算挾天子以令大明,討點便宜,可人家大明立了新皇帝,朱祁鎮的話根本沒人聽。

殺了呢?瓦剌又不敢。因為大明的整體實力遠遠勝過瓦剌。真要殺了大明天子,大明怒了,也夠瓦剌喝一壺兒的。

思量再三,瓦剌做了一個英明決定:把明英宗朱祁鎮放回去吧。

朱祁鎮回到北京後,地位十分尷尬。因為他的弟弟朱祁鈺做皇帝上癮了,根本不願意歸還帝位。而且朱祁鈺已經控制了大明朝廷,沒人替朱祁鎮說話。於是,朱祁鎮就被朱祁鈺軟禁了起來。

注意,此時,于謙也沒有替朱祁鎮說話。畢竟,作為迎立新君的功臣,于謙沒必要給自己找麻煩。再說得露骨一點,于謙是朱祁鈺的人,而不是朱祁鎮的人。

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何況,朱祁鎮還沒死。畢竟當了那麼多年皇帝,也還是留下了一些心腹的。更何況,迎立新君這種天大之功,對於野心勃勃的人來說,誘惑力是相當大的。

於是乎,在失去皇位足足八年後,大臣石亨等人趁著朱祁鈺病重,突然發難,救出了被囚禁的朱祁鎮,重新把他推上了皇位。

石亨告訴朱祁鎮:皇位要想坐穩,必須清算朱祁鈺的勢力,首當其衝,就是于謙。

就這樣,朱祁鎮下令殺了于謙。同時被殺的,還有曾經效忠於明代宗朱祁鈺的諸多大臣。


趣談國史


于謙迎回明英宗,但沒處理好和明英宗的關糸。于謙擁戴景泰帝,卻冷落了迎回來的皇上。當景泰帝一手遮天,呼風喚雨時,可迎回來的皇帝還在囚禁中,失去過去威嚴和自由。明英宗這時是落地的鳳凰不如雞。由於景泰帝不講信用,出爾反爾,費去明英宗的兒子做太子,轉而立自已兒子做太子。人算不如天算,好景不長,景泰帝的兒子不爭氣,成了短命鬼早死之人。白髮人送黑髮人。景泰帝從心裡接受不了

兒子早死的事實,悲痛欲絕,大病一場,一病不起。景泰帝悲傷過度,無思進取,不理朝政,荒廢事業。于謙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點沒辦法。于謙多次勸景泰帝節哀順變,人死不能復生。可景泰帝太愛自己的兒子,要死去見兒子。于謙忠於景泰帝,沒少得罪明英宗。于謙深得景泰帝信任,加大力度打擊違法犯罪,得罪了權貴和朝中大臣。于謙身在官場,不知人心險惡,社會複雜,朝廷在風平浪靜中,充滿刀光劍影和血腥拼殺場面。于謙勢孤力危,孤掌難嗚。後來,景泰簾帝重病在身,一身重病,苟延殘喘,奄奄一息。明英宗趁機復辟當皇帝,殘殺病床上的景泰帝。由於于謙誓死不投降明英宗,明英宗不得不殺了于謙。正如,于謙不死,奪門之變就非法。于謙不怕死,敢於講真話。正因為如此,沒有于謙向景泰帝冤魂叫屈,奪門之變才正義呀!于謙死在對景泰帝的愚忠,也不生活在明英宗殘殺景泰帝的陰影中。于謙看淡個人生死,也要為大明努力,奮鬥,做貢獻。于謙為國家,人民利益而死,不是輕鴻毛,而是重泰山。


中國美6220


我來回答。

首先,于謙死的一點也不冤枉,因為“土木堡之變”,就是于謙下的套路。

忽悠皇帝親自上前線,又把朝中文武重量級大臣全都帶上,結果一戰全軍覆沒,這正是于謙想要的結果。

當時,于謙管後勤,從長城到土木堡,一點點距離,他就是不去救援。皇帝被抓了,他幾天時間,就把所有的糧草都搬回了北京城。並且成功在北京城阻擊了蒙古人。

各位大神想想,他于謙有本事在北京城打敗蒙古人,就沒本事把補給送給土木堡包圍圈裡的皇帝。這個道理,恐怕不成立吧。實際上他就是故意見死不救,隔岸觀火,幸災樂禍啊。

事後,由於重量級大臣都死光了,他于謙成了一言九鼎的大佬。這個結果,正是他于謙夢寐以求的。這套路,太深了。明英宗在戰俘營呆了幾年,終於明想白過味來了。“這一切,都他媽的是于謙下的套路,故意坑老子啊!”

所以,明英宗回來後,先是低調再低調。等時機成熟,立刻復辟。上臺後頭一件事,就是立刻殺了這個陰險的于謙。

臨死前,于謙還寫了一首《石灰吟》。沒用的,再多的石灰,也不能把他漂白了。

歷史上類似情況,不可勝數。人們都認為他們是忠臣。我看他們個個都是罪有應得。比如岳飛,限於篇幅,這裡不再贅述。

我可以穿越時空,看到歷史真相。司馬遷《史記》,七成都是假的。只能當小說演義看看熱鬧。

我如果說出來人類起源真相,恐怕地球人眼珠子都要掉下來了,上帝都得自殺。


老冒574


為什麼明英宗要殺于謙,因為于謙“愛國而不忠君”!君=朱祁鎮。

當年土木堡之變,22歲的朱祁鎮被瓦剌抓了俘虜。瓦剌企圖和大明談條件,最起碼用皇帝換點錢吧。誰知道51歲的于謙竟然在朝堂上高呼“社稷為重、君為輕”,放著皇帝親兒子兩歲的朱見深不擁立,另找了弟弟21歲的朱祁鈺來繼位。此罪一。

雖然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但誰都沒想到他能活著回來。而且“北狩”一年就回來了。在討論是否把太上皇接回來的問題上,于謙堅持要接,但向朱祁鈺保證還擁護他為皇帝。此罪二。

誰都沒想到派出的和談使臣,直接就把太上皇帶回來了,弄得所有人都措手不及。不管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見面是什麼場景,但哥哥被弟弟給軟禁在南宮,進行了各種封鎖。基本的物質條件也很差,一直七年時間。對於這個狀況,于謙也沒說話。此罪三。

坐穩了龍椅的朱祁鈺,已經不顧及在南宮軟禁的哥哥,堅持要廢了侄子朱見深的太子名分,把繼承權給了獨生子朱見濟。在這個問題上,于謙最後也投了贊成票。此罪四。

冥冥之中,又是誰也沒想到,立為太子的朱見濟在第二年就死了,只有五歲。而朱祁鈺再也沒生兒子。幾年後,又病病殃殃。被軟禁了七年的哥哥朱祁鎮看到了機會,一些大臣也發現了機會,於是“奪門之變”成功了。廢了朱祁鈺的皇帝稱號,殺了于謙。

朱祁鎮對於謙一定是恨的,因為並不忠於他,至於“北京保衛戰”的功勞已經成為過去。于謙在朝廷的人緣也不會好,各派新勢力也都樂得皇帝把他給辦了。

對於皇帝來講,忠於大明只是必要條件,到底忠於誰才是充分條件。所謂後來的後悔,並不是內疚,而是使得自己名聲不好的託詞。咋麼辦,沒有好辦法。到了朱見深繼位,來個平反昭雪。把責任推到前朝某些大臣身上了事。 這就是帝王心術。


幾葦渡


于謙這個人,真正做到了忠於國家社稷,而不是忠於某個人。


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落所擒,瓦剌攜明英宗進逼北京城,大明王朝危在旦夕,不少人主張南遷避難。這個人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力排眾議,堅決保衛北京城,與瓦剌決一死戰。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穩定人心,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君,這個做法和春秋時期宋國公子目夷對抗楚國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宋襄公不自量力,在沒有強大軍事力量的支持下,妄圖以仁義和周禮籠絡人心,當上霸主,反而弄巧成拙,被楚成王俘虜,目夷眼見營救襄公無望,逃回宋國都城。楚人兵臨睢陽城下,以襄公性命威脅宋人開城投降,宋人說宋國已另立新君,楚人要殺襄公便殺,並拼死抵禦楚人攻勢。可以說,這兩個人真正做到了為國盡忠,而不是狹義的效忠於某個君王,某個人。


于謙為的是大明社稷,絕沒有私心,打退瓦剌之後也是兢兢業業,恪守臣子本分,為大明盡忠。可英宗為什麼要殺這樣一個社稷之臣?


一·英宗雖然復辟,代宗此時仍在,代宗雖然是在危難之時登位,但畢竟是正統皇帝,自己搶奪帝位,難免代宗朱祁鈺他日復辟,于謙足智多謀,而且在朝中很有威望,眾多大臣都支持他,不殺他,自己如坐針氈。


二·朱祁鈺登位時,答應離英宗之子為太子,後來英宗之子被廢,英宗一脈與皇權徹底斷絕,英宗自然懷恨在心。


三·小人陷害和權力的誘惑。徐有貞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曾主張南遷,被于謙怒斥,徐有貞也並非一無是處,于謙還曾向代宗舉薦過他,但是代宗因為徐有貞主張南遷一事,對徐有貞向來鄙夷,沒有升遷徐有貞,徐有貞認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從此懷恨在心。復辟之後,大權在握,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徐有貞更要藉此機會除掉于謙。英宗也猶豫過,說“謙實有功”,徐有貞說“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意思就是說,不殺掉于謙,我們名不正言不順,反而可能被人斥為亂臣賊子。英宗知道于謙有經天緯地之才,能匡扶社稷,但是于謙不死,自己師出無名,就算做了皇位,朝中難免有大臣不服,皇位無法穩固,于謙和皇位,自然是皇位更重要。


于謙一生忠於國家,他的死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他是明代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嵩山派左盟主


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走向。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成為瓦剌攫取利益的最大籌碼。答應條件於國無利,更會讓瓦剌得寸進尺;不答應,人質在人家手裡,更何況人質是皇帝,誰也不敢承擔這個責任。

于謙等人擁立朱祁鈺,把朱祁鎮奉為太上皇,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皆大歡喜!

還在做俘虜的朱祁鎮可不會這麼想。他被拋棄了,曾經高高在上的皇帝,被人當成了棄子,生死未卜。他心中能不恨嗎?恨弟弟朱祁鈺,更恨于謙。

于謙在是忠於大明,還是忠於皇帝之間做出了選擇。他更忠於大明,在做出選擇的那一刻起,命運就已經註定了。而皇帝更希望的是臣子忠於自己,無論臣子做的選擇如何正確,對於皇帝來說都是不忠。不忠的人下場只有一個。殺雞儆猴!

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根正苗紅的皇位第一繼承人。朱祁鈺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繼位,從朱祁鎮的角度都屬於篡位,擁立者于謙自然是叛臣。朱祁鎮復辟後,為了樹立法理上的合法性,自然會把朱祁鈺繼位宣傳成非法,而於謙作為其中最大推手,罪無可赦。

於公於私,于謙非殺不可!


寒星針


一句話,於少保犯了幾乎所有中國式職場大忌,領導人必須辦他。



1、不拿領導當菜,這就是中國職場最大的忌諱,抱著企業利益高於一切這種傻叉想法的人,統統活不過兩集。於少保就是抱著“大明利益高於一切包括那個二百五皇帝”這塊石碑慘死的,英宗還在也先那裡視察,你就敢去工商局把法定代表人換了,還給所有分公司下令,朱祁鎮帶也先過來不準接待。你膽兒真夠肥的,這就算了,英宗回來了,你聰明點就挑唆景泰帝把他咔嚓了,免得將來算自己的老賬。或者你就私下去給前領導拜拜年,緩和一下關係,以後也可以少點風險,結果你不尿人家這壺,只會埋頭做事。真是一丟丟也不把領導放眼裡,他反水成功能夠容下你嗎,用痔瘡也能想明白。

2、專門得罪小人,職場人際完全沒有。每個公司裡面都有兩種人,能力極強的實幹型,能力負數的馬屁精,實幹型如果情商高一點,即使不和馬屁精扎堆,也不會去冒犯他們。寧願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和君子犯膩,他只會和你就事論事,招了小人,他就會把你整個人否了。而且通常情況下,小人很會哄領導高興,自己爸媽生日都不知道但知道領導體溫升降,他們最強悍的就是專門提領導喜聞樂見的建議,然後交給老實人執行。於少保得罪了小人徐有貞(而且還一度想宰丫的),自己還和老闆朱祁鎮犯葛,雙重作死,隨便刨個坑就把他辦了。

3、能力比領導還強,並且不知道收斂。這也是於少保職商負數的最大表現,英宗舉全國精銳被也先打得像花瓜似的,你帶著一幫子老弱殘兵把也先虐了。朱祁鎮:和你比人家真的是二百五羅。最可氣的是老百姓還那麼愛戴你,工作上完全沒毛病,金星見了你也只能說完美。下屬能力比領導強很常見,但你得有缺點讓領導握著,這樣領導才有安全感啊。張居正那麼牛同樣給大明續命,但貪得一塌糊塗,這種人領導用著多爽。你這全身上下沒有一塊彆扭肉,那就只能肉體上消滅你了。

所以于謙卒。

經過這次教訓後,于謙學乖了,成了一個處事圓滑,不與人爭鋒芒的情商大師,隨便怎麼擠兌也捧著對方,老闆愛他到不行,都想封他當娘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