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英国等于死亡?为何二战时德国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静夜史


二战的进程中,欧洲战场上,战火纷飞。战争刚开始时,斗争最为激烈的两个国家,就是英德两个国家。你来我往,整个欧洲除了中立国之外,剩下的便是英国,这个昔日的“

大英帝国”,此刻正在接受战火的考验。但是当欧洲的战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为什么德国非要撕毁条约,挑战苏联而不死磕英国呢?本文带领大家一起探索一番。

一、英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德国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的始发地是从英国开始,并且以此带动整个欧洲的发展。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最大的好处便是,开通了世界性的贸易。同时这让英国在世界的航海中,船流不断。随处可以见到英国的贸易公司。绵长的海岸线上,英国的商船随处可见。同时还伴随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并因此还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让英国在整个欧洲屹立不倒。

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这就使得英国在各个方便都可以很稳定地发展。尤其是军事方面,在武器装备等军事装备面前,英国也是做足了准备,毕竟所有的贸易都是从海上获取,英国的皇家海军,在世界上可以称之为最强。这在后来的一战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这个英国最古老的海军,后来在海上为英国争夺海上霸权,为英国的经济也做足了贡献,足见皇家海军的强大。

反观德国,在二战的过程中,不论是从工业方面还是经济实力这块,虽然都是略高于英国。可是德国在没有发动战争之前,一直都是身居内陆。面对英国这个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以及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国家,根本不是德国所能比拟的。

二、英吉利海峡一个天然的屏障

英吉利海峡,对于英国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对外堡垒,进可攻退可守。不管是海军还是空军,都可以作为强大的后援。即使是在二战最紧张的时候,英国的海军和空军,都展示了非凡的战斗力。

由于英国一直依赖于海军的保护进行海上贸易,英国的经济来源也是对外贸易的结果。所以英国开辟新航路后,就大力发展海军。然而德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即使是拥有海军的实力,但是如果想要达到英国这种军事实力,还是有很多路要走的。毕竟造船也是需要时间的。

就拿二战来说,原本德国高层预计制造的战舰,一直到战争开始都没有造出来。

但是英国那边,皇家的海军,依然伫立在那里。英吉利海峡,德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还有就是英吉利海峡的风浪,海军实力的差距,让德国海军在二战中,虽然也有些胜利,但是终究还是没能打得过英国。

三、英德双方的战斗比拼

德国在对英国可作战的飞机总共有2000多架,轰炸机和战斗机在数量上平分秋色。然而,英国有着当时先进的雷达技术,而德国却没有这个技术,就相当于在天上飞着,德军飞机大都暴露在了英国军方的视野当中。此外,虽然英国可作战的飞机只有700多架,但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成熟的飞机制造工业,可以十分迅速地将飞机进行维修和补充,而这一点是德军无法比拟的。

在后来德军对英国的首都伦敦进行了轰炸,紧随其后,英国也对德国柏林进行了报复。在双方持续很久的,不仅是海军还是空军的大比拼上面,双方都没有占到好处,以至于德国领导层制定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搁浅。所以说,德军面对这个难啃的骨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之后,只能转而向东,然而东面便是刚刚和自己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

四、宁可挑战苏联,也不死磕英国

其实德国高层的心中非常清楚,如果继续再对英国进行军事进攻,想必德国恐怕就要灭亡。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向东发展呢?虽然苏德刚刚签订协议,但是战争面前,那只是一张纸而已。很快苏德战争,就这样莫名地爆发了。还在被蒙在鼓里的苏联人,则陷入了彻底蒙圈状态,以至于在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苏联军队损失惨重。

或许在战争初期,尝到甜头的德军,便大规模地向苏联进军。以至于出现了一句“三个月消灭苏联”的口号,可见其猖狂程度。

总结

或许就是因为英国这块骨头太过于难啃,想着先解决德国的大后方苏联,然后调转过来对付英国。可惜这个想法不错,只不过最终德军还是被阻挡在了西伯利亚当中。虽然在对苏的战争中,取得了不少的胜利,但是西伯利亚的一场大雪,让德军重新上演了拿破仑的悲剧。


闲来读史


这个问题不复杂。攻击英国要跨越英吉利海峡,而当时的英国海军比德国强大,空军也不弱,而英国陆军与德国抗衡处于劣势。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希特勒看到了英国的身后,还有一个更强大的美国。




牧马人1720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上的一些东西不言,就二战欧洲的状况,希特勒的德国犯最大的错误,就是在没有荡平英国的前题下,反而用重兵去攻打苏联。这也是促使德国失败的重要因素。大家想一想,苏联接近北极气侯天气恶劣不说,国土面积之大纵深之长,人口数量又是欧洲第一。这得需要多少的兵力,多少的后勤补给才能左右驰骋。虽然当时的德国很强大,但还不足以占胜苏联。前法国拿破仑的军队就是前车之鉴。

反过来涚一下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虽然称霸世界多年,但只是蛋丸之岛国,抛开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及人口,本国的国土面积及人口完全有限。希特勒的德国在拿下法国,征服了整个西欧以后,根本不用去管苏联,还继续和苏联友好。下一步将充分利用这些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及德国整个的军力去征占英国,我想拿下英国丝毫没任何问题,何其说进攻英国等于死亡!英国一灭,自然也就孤立了美国,但是综合当时各种因素来看,这种理念这种公式不成立。但硬有如果加上假如的话,其结果自然就会形成德,美,苏三大势力这样一种格局。


岁月静好7684209691403


好多军史专家都认为,二战时候,如果德国先拿下英国,有了一个巩固的后方再去收拾苏联,战场要对德国要有利得多。没有英国做“内应”,美国在欧洲开辟战场也要困难许多;因此说,德国先跟斯大林摊牌是个战略失误。

希特勒听到这观点一定会跳起来:难道就你们懂军事,我是白痴?我何尝不知道先收拾英国是上策,我得收拾的了啊!


德国之所以没有先进攻英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军力量的制约

众所周知,二战初期英国在希特勒对欧洲张开血盆大口以后,彻底反思了张伯伦的绥靖主义,积极派兵参加了法国的抗德战争,但是因为战术的失误,战争以惨败告终。英国军队被德国人打得满地找牙,溃不成军。

德国军队决心乘胜追击、彻底征服英国,但在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他们被英吉利海峡拦在了岸边,看着煮熟的鸭子飞了,气得嗷嗷直叫。

德国人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直到英军老巢呢?海军不行。为什么海军不行,都是因为那一纸条约:《凡尔赛条约》。

一战德国失败后,为了惩罚德国,不让它具备再次发动战争、作死的能力,协约国逼迫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国防能力进行了诸多限制,仅仅让它具备自卫能力,不许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于拔掉了老虎的牙齿。

希特勒掌权以后,为了实现它称霸欧洲的野心,在机密状态下突破条约的限制进行疯狂扩军备战。

为什么是机密状态呢?因为德国经过二战惨败,还要承担战争赔款,国力有限。德国羽翼未丰不能跟协约国翻脸,不能公开撕毁条约,也害怕对方有所警惕。所以扩军备战就像做地下工作,偷偷摸摸进行。

比方说训练陆军的是不让军人穿军装,穿着运动服,就说我们开运动会。征兵的时候对外说我们不是征兵,是招收警察。


研制大炮的时候把突破条约限制的大炮在地下室组装,试验的时候躲到山沟里去进行。总之,什么都要伪装,都要打着民用的幌子。

就是训练空军飞行员也要用滑翔机来进行,对外说他们是民间组织,是飞行爱好者,为了参加滑翔比赛。

可是海军训练就不行了,必须要有战舰,可是战舰是个大家伙,无法遮人耳目。造出的战舰必须要在水里试验,一试验不久露馅了吗?总不能弄点小木船去训练海军,那样也起不到训练效果。

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的海军只能装备6艘战舰、6艘巡洋舰,而且有排水量限制,装备的火炮也不得突破规定,条约还不让德国发展潜艇。


但潜艇是在水下试验的,体积也小,所以德国的潜艇数量和性能都非常厉害。但进攻英国的时候,潜艇不能运兵。没有大型战舰不能运兵,民船运兵的话又没有安全保障。要知道当时英国的海军力量很恐怖,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这样一来,进攻英国的难度就提高了。

二、掌握不了制空权

我们说了,进攻英国没有战舰可以用民船,但民船没有自卫能力,想要安全运兵越过英吉利海峡必须要用空军掩护,可是德国的空军力量也不行。

从数量上讲,德军的空军战机数量确实比英军要多一些。但当时德军的战机质量较差,航程有限,无法在英国上空长时间作战。而英军本土作战,优势很大。


经过长时间的鏖战,德国空军没有击败英国空军。没有掌握制空权的德军,击败英国海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三、意识形态的原因。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个反人类的法西斯主义者,他反对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但他更仇视共产主义。

因为德国实行的是西方市场经济,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跟德国的经济体制有冲突。

而且希特勒宣扬日耳曼民族是上等人,德意志优先,德国人就应该奴役其它民族;而共产主义则提倡人人平等,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所以希特勒把社会主义的苏联看做洪水猛兽,看做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因此,希特勒选择了放过英国,先消灭苏联。即使德国先进攻苏联,也不能说就是下策。如果不是美英对苏联提供援助,苏联可能就顶不住亡国了。到那时,德国人就轻而易举收拾英国。一旦那样,英国就会陷入困境,美国人想帮忙也无从下手,这也正是美国和英国不遗余力支持苏联的原因所在。


小约翰


希特勒第三帝国路线图分三步:

一、收服一战失地。

二、帝国版图往东发展吞并捷克和波兰,往南到巴尔干。

三,继续往东征服苏联,消灭共产主义者,成为欧洲霸主。

他走第二步时英、法对德宣战,他必须回手把法国和英国打趴下,才能回来攻苏联。他和他的政党一直企图联合英国+法国傀儡对付苏联,都被拒绝。他如此执着消灭共产主义的目标,以至于征服法国和英吉利海峡空战后还突袭苏联。

试想,如果希特勒不攻苏联,或者英国政府答应他组成联盟攻苏联,现在欧洲大陆的霸主还是第三帝国。



幻想的野草


宁可挑战苏联这不死磕英国?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德国这个国家的悲哀,地处欧洲腹地,西有英法,东有苏联,一战时就被东西夹击两线作战,地理位置的不利使之始终处在战略的被动之中,当一战失败后,德国的高层们一直在研究如何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在对波兰动手前,首先与苏联签订了互补侵犯条约,暂时的避免了两线受敌。

当暂时没有了东线的威胁,德军摧枯拉朽的闪击了英法的盟友波兰,迅速调转枪口就对准了英法,长驱直入的进攻,法国投降,英国通过敦刻尔克狼狈撤回英伦三岛,结果就是德军百万大军看着英吉利海峡望洋兴叹。

对于希特勒与他的将军们来说,英吉利海峡简直就是不可吴越的鸿沟,二流的海军无力支持德军登陆作战,在经过了劝降与英伦空战的失败后,留给德军的时间不多了。

是的,留给德军的时间不多了,与苏联的互补侵犯条约,双方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德军知道苏军在大清洗后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毫无作战能力,在与芬兰的战争中充分的暴露了这点,所以知道苏联不会选择在这个节点捅刀子,而苏联对自己目前的形势更是心知肚明,不过没想到英法这么不经打,本想等英法与德军打的焦灼时再背后发动进攻,结果没几个月法国居然投降了…

结果就是,苏联集结起了军队,全部部署在了边境处,丝毫没有梯次防御的架势,军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军备,作战参谋们一直在研究德国地图…

德军的高层们自然知道苏联在做什么,既然两线作战不可避免,那就趁苏联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首先开战吧,反正英军被打的毫无反击能力,暂时是没能力反攻回来的。

结果就是“巴巴罗萨”行动开始,苏德战争爆发…









轮子上的旗梹


德国只能磕死,如果他死磕英国的话。虽然二战初期德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欧洲大陆,但席卷不了英国,因为英国有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峡。要死磕英国,德军必须跨越海峡登陆英国作战,但是德国拿不下对英作战的制空和制海权。

我们先来看看那时的英德军事力量对比,就知道德国为什么如果死磕就只能磕死了。三大军种中,陆军方面,德国毫无疑问占据绝对优势,1939年时就有100个步兵师和6个装甲师。而英国,只有10个步兵师,不及德国的十分之一。英军虽也有坦克,但并无专门的装甲部队。

空军方面,英德两国有一拼。1939年,德军拥有战斗机1000架,轰炸机1050架。而英国的这两个数字,分别是780架,890架。但是,英国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飓风式战斗机和喷火式战斗机。而且英国空军的人才储备,也不是重整军备后的德国空军可比的。

早在1938年,英国就在自己的海岸上建起了5座雷达站,另有15座在建。所以当战争来临时,英国早已有了敌机即将到达的警报链,并为攻击敌机提供了准确信息。这也是不列颠空战,德军损失惨重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里还没有包括英联邦其他国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印度等国的空军,还有波兰、比利时、法国、捷克等国撤退到英国的空军,以及由美国志愿者组成的“飞鹰中队”,都加入了不列颠空战。这些所有力量加在一起,盟军的力量,远强于德国空军。

希特勒上台后,制订了全面发展陆海空三军的10年计划,但实际上这个计划主要是发展空军和陆军,并不包括海军。希特勒对海军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曾对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说,德国海军,主要用于防卫,以及攻击敌国的商船队。

另一个原因则来自纳粹二号人物戈林。戈林长期担任空军总司令,还曾经是德国经济部长。对来自海军的所有要求,不批物资,不给预算。邓尼茨担任潜艇部队总司令后称,要打赢未来任何一场与英国的战役,他至少需要1000艘潜艇。

但是,到二战爆发时,他只有57艘。除此之外,那时的德国海军,只有2艘战列舰,2艘装甲舰,6艘轻型巡洋舰,3艘重型巡洋舰,22艘驱逐舰。随后不久“俾斯麦号”建成投入使用,是当时德国最先进的战列舰。

而此时的英国皇家海军,有15艘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184艘驱逐舰,66艘巡洋舰,60艘潜艇,45艘护卫舰和巡逻舰。所有这些舰船,超过一半装备了现代科技和武器,另有在建即将投入使用的各种战舰不计其数。这些数字,同样不包括撤退到英国港口的法国军舰。

不列颠空战之前的挪威战役,德国虽然大获全胜,但也损失了10艘驱逐舰、1艘重型巡洋舰、2艘轻型巡洋舰,4艘潜艇。制空权久久拿不下,制海权更是遥不可及,所以希特勒登陆英国本土作战的“海狮计划”,就只能永远地取消了。

希特勒不死磕英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英国并没有德国急需的战略资源,如石油、金属材料和粮食。希特勒仇视斯拉夫人,但并不仇视英国人,视英国人为近亲。他之所以打英国,其实是希望英国政府坐到谈判桌上来,和自己结成同盟。既然打不下,他就只能放弃,转而专打苏联。


世界真的很大


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这么几点:

1.首先是德国能够很快的占领整个法国,打败当时号称世界第一的陆军部队,使得德军高层中的很多人对于德国陆军的战斗力有过度的自信(事实是当时的德国陆军确实举世无双);

2.其次德国不是不想占领英国或者使其屈服,在法国战争结束后至苏德战争开始前的很大一段时间内,德军一直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对英作战准备。包括潜艇狼群战术围困英伦三岛,大量轰炸机轰炸英国工业设施等,也提出过许多渡海作战的设想。但英吉利海峡毕竟不是一条河流,另外英伦三岛地理形势特殊,完全被大海包围,而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数一数二的。简言之,制海权一直牢牢的控制在英国人手里,制空权的争夺中德国也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导致德国从海上轮渡登陆基本不可行(后来盟军的诺曼底登陆那是掌握了绝对的制海权与制空权的),从空中大量投掷伞兵也会牺牲巨大。就算有少许人能踏入英国,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后勤补给随时有被掐断的可能。

3.另外去挑战苏联的原因有很多,归纳下有这么几点:首先是德军高层对于自己部队战斗力的高度自信,另外对于苏联特别是高加索一带的油田等战略资源的觊觎,还有希特勒通过很多间谍及侦查人员的情报得出苏联地大但军事实力不强,容易被迅速打败等。所以综合很多原因,德国舍弃英国,挥师东指。

其实以当时的眼光来看,德军的很多选择也是在当时条件下最理想的。首先法国战事一结束希特勒就想与英国和谈,但是丘吉尔是个顽固派,而希特勒又拿远在海上的英伦三岛毫无办法;对苏战争一个是为了获取大量的战略资源,另外一个其实也是趁着对方没有防备先下手为强(个人认为当时的情况下苏德早晚都会有一战),而且对苏战争在初期的战术方面非常成功,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反抗的勇气与决心,还有苏联巨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强大的战争工业水平及众多的人口,更加高估了东方盟友日本的战略水准(拖入中国战争泥潭久久不能解决,没有在东方以战略性威胁苏联,无脑向美国开战等等)。

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阿踏米


随着“巴巴罗萨”行动的一声枪响,德国拉开了东进苏联的序幕,苏联与德国开始了数年的鏖战。

苏德战争的爆发是突然的,盟军原本以为德国会执行“海狮行动”登陆英伦三岛,谁也没有想到希特勒愿意放弃征服英国的冲动。

只是隔着海峡发动隔靴搔痒的空袭,转身将苏联拖入火海。那么为什么希特勒愿意放弃多年来的计划经营而去挑战庞大的苏联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德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德国需要的是什么。

这个时期的德国已经通过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发动了“闪电战”,迫使法国投降,占领了欧洲大陆大部分的地区。

换句话说,纳粹德国已经征服了欧洲。但是欧洲的资源有限,无论是钢铁还是煤矿,与德国的需求还有一段差距,德国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

并且德国此时最缺少的战略物资也是德国装甲部队的立身之本---石油。欧洲大陆已经被希特勒控制,资源已经被发掘。

但是希特勒的纳粹军队仍然面临着巨额的资源匮缺。希特勒此时的重点是找到新的开发区,重新获取石油等战略物品。

英国本土的区区三岛的资源能满足希特勒庞大的资源需求吗?毫无疑问的是不能。

英伦三岛在希特勒潜艇的包围下本身就即将崩溃,如果庞大的装甲部队进攻,取得的资源根本无法补充部队的消耗。


再加上英国本土的岛屿地区极其不适合大规模的装甲作战,纳粹德国精锐部队难以发挥实力。强行登陆英国本土还会遭到英国民众激烈的反抗,部队又会受到严重的损失。

所以,英国并不是那个时期进攻的最佳目标。反观苏联,不但有广阔的国土与德国连接,而且大部分都是平原地区,特别适合德国装甲集群的高速移动。

再有苏联丰富的资源令德国垂涎不已。苏联便是德国进攻的上佳目标。

希特勒最终的目标是征服世界,迟早要和苏联决一死战,而继续拖下去让苏联越来越强大更加不利于德国。所以希特勒便下令入侵苏联,放弃了与英国死磕。


小司马迁论史


二战德国望洋兴叹,英吉利海峡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德国是看着英国唾手可得,但无奈海军实力太弱,只能拼空军,结果英吉利空战又失利了,损失惨重,最后无奈的德国只能用潜艇对英国执行封锁,到1943年大量装备雷达和声纳后,德国潜艇也被破解了!

二战前期德国确实有些所向披靡,1个月时间瓜分了波兰,39天就拿下了法国,整个北欧基本就是军队开过去接收,反抗都很少,又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英国陆军虽然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撤走了,但是同样损失惨重,根本没有了反击德国的可能性,更何况英国还要将关注点放在北非和巴尔干半岛上去!


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作为依仗,那时候还是大英帝国,还是世界第一海军,相反德国的海军相当弱小,欧洲列强中除了苏联海军实力弱以外,就数德国海军了,要想登陆英国,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大英帝国皇家海军,虽然德国制定了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但希特勒知道贸然执行恐怕所有德国官兵全部都得在英吉利海峡喂鲨鱼了!德军潜艇确实很强,但是这些深海杀手也就只能夜晚执行突袭任务,也不能运兵啊!

最后德英来了一场空军对决,也就是著名的不列颠空战,目的是逼迫英国投降。不过很遗憾,虽然空战给英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但是英国空军依靠雷达预警以及主场优势,成功的战胜了德国,特别是德军的飞行员损失惨重,一旦在英国被击落就代表着要么牺牲,要么被俘虏,最后希特勒不得不放弃英国,采取潜艇来封锁英国的资源。

这时候的英国其实是没有任何反击能力的,能够自保就不错了,德国显然也明白这一点,于是开始放弃英国将主要精力放在防御松懈的苏联身上。这时候的斯大林因为有一个和平协议,确实防御松懈,甚至还有执行着大清洗运动,整个苏军从高层军官到底层军官2/3被清洗,甚至4个元帅清洗了3个,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特别是波兰战争、苏芬战争,德军对苏联的战斗力看得清清楚楚,果然在前期一击即溃,第一年就消灭苏军400万,如果不是美国及时帮忙送来海量物资,组建了反法西斯同盟,个人还真不看好

苏联,即使到了战争后期,苏联军队战斗力都远远低于德国,目前世界排行的王牌飞行员们、王牌坦克等等,哪个不是在苏联军队上获得的战绩,只是越往后德国资源和战争潜力不足,如果德苏单挑,恐怕后果难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