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專家表示疫情仍是可控的,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則認為:沒這麼樂觀,除非疫苗問世


世衛專家表示疫情仍是可控的,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則認為:沒這麼樂觀,除非疫苗問世

3月12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宣佈:COVID-19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 pandemic.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了114個國家和地區,導致12餘萬人感染,超過四千人喪生。北京時間3月12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其定性為全球大流行。

“定性為全球大流行的標準大概有三個條件,一是人傳人,二是致死率高,三是世界流行。新冠肺炎疫情早就符合這些條件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流行病學資深終身教授張作風對《知識分子》說。

繼1918年西班牙流感、艾滋病、以及2009年H1N1流感之後,新冠肺炎(COVID-19)成為又一個全球大流行疫病。“最近20年全球流行的疫病從涉及的國家到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都沒有這次這麼嚴重”,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陳錚鳴對《知識分子》說,“我認為至少十天前WHO就應該宣佈,現在有點太遲了。宣佈之後,就可成為各國加強防控的政策依據”。

世衛專家表示疫情仍是可控的,英國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則認為:沒這麼樂觀,除非疫苗問世

截至3月12日7:53,新冠肺炎已出現在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導致125865人感染,4615人死亡。圖源:www.arcgis.com


WHO總幹事譚德賽在發佈會上指出:“這是第一次因冠狀病毒導致的大流行。” 此前,冠狀病毒導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徵)與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都未被宣佈為全球大流行。在宣佈將醫療緊急事件提高到最高級別後,譚德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仍有被控制的希望,並敦促各國行動起來遏制疫情發展。

張作風說:“WHO宣佈疫情為全球大流行對全球經濟,政治,和社會都有很大影響,能夠敦促各國政府部門、基金會和救援組織來集中精力防控。”本次新聞發佈會上,WHO再次呼籲各國:立即啟動並升級應急措施;對民眾進行風險教育並加強自我保護;尋找、隔離、檢測、治療每一例病例並追蹤密切接觸者;準備好醫院系統;保護並培訓醫護人員。

在2月底,《自然》和《科學》雜誌就曾分別發文,稱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已經全球大流行,但WHO卻沒有將其定性。2月24日,譚德賽表示,新冠疫情尚未演變為大流行,但世界應該為 “潛在的大流行” 做準備。2月26日,他再次對此進行解釋,認為如果使用全球大流行,會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並表示WHO此前已經宣佈冠狀肺炎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拉響了全球公共衛生的最高警報,目前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發佈會上,譚德賽說:“自我們得知第一批病例時,WHO就進入了全面應對模式,每天都呼籲各國採取緊急和積極行動,已經大聲敲響了警鐘。”

截止到3月11日,已經有八個國家報告了超過一千個病例,全球範圍內已經有超過12萬人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針對這一情況,譚德賽表示:“在過去的兩週內,中國以外的新冠肺炎病例增加了十三倍,受影響的國家增加了兩倍。在接下來的幾天以及幾周內,我們會看到確診病例、死亡病例以及受影響國家的數字仍將進一步攀升。”

新冠病毒令人震驚的擴散嚴重程度受到WHO的深切關注,同時,多國領導人應對疫情的不作為程度也令人震驚,WHO對此急為關注。“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有些國家缺乏能力,有些國家缺乏資源,有些國家缺乏決心。”

譚德賽認為:“人們不應該因為新冠疫情變為全球大流行而恐懼。該術語的出現也並不意味著與病毒的戰鬥已經結束。”將本次疫情描述為全球大流行,不會改變WHO之前對疫情威脅的評估,也不會改變WHO目前的行動。譚德賽強調:“這不僅僅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更是一場關乎方方面面的危機,因此所有人都必須參與這場鬥爭。”

在1月30日,WHO就曾在中國感染病例急劇增長時將該疫情宣佈為全球緊急事件。而現在,意大利爆發的疫情已經導致了超過800人喪生,與此同時,該國的確診病例超過了12000,而這一數字還在急劇上升,已經僅次於最早爆發疫情的中國。伊朗以及韓國的確診病例也分別超過了9000與7000。目前超過90%的病例都分佈在四個國家之中。

這些國家都採取了包括封城在內的極端措施來減緩病毒傳播,中國和韓國的疫情也因此得到了有效控制。基於此,儘管已經將本次疫情宣佈為全球大流行,譚德賽仍表示本次疫情是可控的。但是,陳錚鳴表示:“我沒這麼樂觀,除非疫苗問世。”

此外,停工、停課、禁止聚集、封鎖邊境等管控措施的實施,會對社會和經濟造成衝擊。“所有國家都必須在最大程度上保護人民健康、減少對經濟和社會的衝擊與尊重人權之間取得平衡。”譚德賽說:“對於正在處理群體傳播以及社區傳播國家來說,它們面臨的挑戰並不是能否做到控制疫情,而在於是否願意做。人們需要團結起來,一起去冷靜地做正確的事情來保護全人類,這是切實可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