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王朝的國號是依據什麼定的?例如唐,宋?

芬芳杜若


歷史上的王朝國號來源都是有一定標準的,基本上要麼是先人所創立的國家,要麼就是所繼承的爵位,不會像契丹和女真兩族平白無故創造一個國號出來的。


秦朝統一天下以後,仍以秦為國號,而秦這個國號的由來則是因為周王室東遷洛邑,秦國先祖嬴非子護駕有功,所以特許可以在秦地建邑號稱嬴秦,從此秦國開始走上諸侯爭霸的歷史舞臺。

漢、魏、晉、隋、唐、宋幾朝都是因為開國君主所獲得的爵位而來,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他與西楚霸王項羽之間的戰爭也被稱為“楚漢之爭”。

魏國是因為曹操在東漢末年被封為魏王;晉朝也是因為司馬懿被封為晉王;隋朝的來源是楊堅之父楊忠被封為隨國公,後來楊堅根據讀音改成“隋”;唐朝則是因為李淵繼承的是唐國公的爵位,然後國號就定成“唐”;宋朝是因為趙匡胤登基之前曾經擔任過歸德軍節度使使,而歸德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地方,所以趙匡胤的國號叫做宋。

元朝的國號叫做“大元”,取自漢族經典著作《易經》中的句子“大哉乾元”;明朝建國時期朱元璋本來想叫“大中”的,可惜後來占卜沒通過,後來還是以“明王出世”的讖言以“大明”為國號;清朝本來努爾哈赤時是叫“金”國的,後來皇太極認為明朝屬火德,清朝要滅明朝,於是改成滿語裡發音一樣,但是漢字表意是水德的“清”。


飛凡看歷史


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中,經歷了諸多朝代,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而每個國號由來的背後也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比如,就拿我們常說的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來講。

1.唐朝

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由於早年立下赫赫戰功,故在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在隋朝土崩瓦解之際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廢楊侑建立新朝。由於太原被稱為唐地,同時又是李氏江山的發源地,再加上早年祖父被追封為唐國公,故李淵取國號為“唐”。

2.宋朝

後周時期,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歷經沙場,戰功顯赫,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周世宗柴榮死後,其七歲的幼子宗訓即位。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帝。由於趙匡胤之前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所以稱帝后他就以宋州的“宋”字為國號。

3.元朝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自《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字,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圖騰、信仰的宗教等有關。

4.明朝

明朝的國號與明教有一定關係,明教是公元三世紀時波斯人摩尼創立的。經過幾百年的傳播後,在中原有了廣泛信眾。元朝末年,百姓不堪壓迫。這時的朱元璋投奔了紅巾軍,尊“小明王”為主,因此他也就和明教的“明”字結下了不了之緣。故在朱元璋稱帝后,用“明”作為朝代的國號。

5.清朝

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滿族則是女真族的一部分。明末時期,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斷絕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所以清太宗皇太極將“女真”改為“滿州”,將“金”改為“清”。


爆款歷史


在我國曆史上以姓氏作為國號的只有南北朝時期的陳朝,其他朝代都是以封地和封號作為國號。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秦朝開始分析一下,我國曆史的封建王朝都是以什麼依舊來定國號的?

1.秦朝

秦朝的前身為秦國,秦國的祖先為秦非子。因為養馬技術一流,周孝王將秦地封給了非子,成為周朝的附庸國。所以,秦朝是以封地為國號。

2.漢朝

漢朝的建立者為劉邦,劉邦為秦朝的一個亭長,秦末大亂,劉邦響應號召歸附楚國貴族項梁的軍隊。後來項梁戰死,鴻門宴後項羽封劉邦做好漢王。楚漢之爭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就以“漢”作為國號。

3.晉朝

晉朝的建立者為司馬炎。司馬炎的父親為司馬昭。司馬昭在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奐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司馬昭去世以後,司馬炎繼承父親的爵位,並逼迫魏元帝禪位,司馬炎就以“晉”為國號。

4.隋朝

隋朝的建立者為隋文帝楊堅,楊堅的父親名叫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時封楊忠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後楊堅逼迫北周靜帝禪讓為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以封號為國號建立“隋朝”。

5.唐朝

唐朝的建立者為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建立後,李虎被追封為唐國公,其子李昞世襲唐國公。李昞去世以後,兒子李淵世襲。隋末大亂,李淵在晉陽起兵,後攻入長安,加封唐王。隋朝滅亡以後,李淵建立唐朝,以封號作為國號。

6.宋朝

宋朝的建立者為趙匡胤,趙匡胤出生于軍人世家,高祖和曾祖都在唐朝做官,祖父在後唐做刺史。趙匡胤早年投靠郭威,後來郭威稱帝建立“後周”。郭威去世時皇帝還小,趙匡胤成為禁軍統帥,後來被大臣“黃袍加身”做了皇帝。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是宋國的封地),遂以宋為國號。

7.元朝

元朝的建立者為忽必烈,他是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的弟弟。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發佈《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以“大元”為國號。

8.明朝

明朝的建立者為朱元璋,朱元璋家貧,曾做過和尚,後投靠紅巾軍郭子興,郭子儀又投靠明教小明王,朱元璋曾向其稱臣。雖然朱元璋曾被封為吳王,但是明教勢力強大,根據傳說明教有明王出世。1368年,朱元璋遂以“大明”為國號。

9.清朝

清朝的前身為後金,後金的建立者為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死後,兒子皇太極改後金為清。皇太極在改國號前,廢除了“女真”族號,改為“滿州”。而“滿州”在滿語中的音為“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所以,皇太極以“清”作為國號。還有一個說法,“金”和“清”同為諧音,而金國曾經被蒙古所滅,漢人也比較憎惡金國,皇太極為了籠絡人心於是改“金”為“清”。


謀士說


中國歷史上王朝的國號都是大有來頭的,很少有拍腦袋而來。

先秦以前,大多以地名為國號。如秦王朝的祖先,因在周代商時站錯了隊,被罰去秦地為周王養馬。周幽王時犬戎攻破豐鎬兩京,秦襄公保衛周王朝有功,正式獲封成為諸侯,經過五百年幾十代君主努力奮鬥,基本上沒出現昏君,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統天下,嬴政由秦王變成了始皇帝,秦國也由此變成了秦王朝。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響應,秦二世而亡。因當時流傳“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立國號為“張楚”,大概是張揚光大楚國的意思吧。項羽是楚國貴族後代,奪得天下後,理所當然自封“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在鴻門宴上放過了劉邦,但仍不忘打壓,故意將劉邦分封到漢中偏遠之地,為“漢中王”。劉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得關中後,即自封為“漢王”。消滅項羽後,自然由“漢王”變成了“漢皇帝”,成了“漢高祖”。

漢朝自漢武帝之後,由於皇帝幼小,大權逐漸旁落於外戚之手,最後被外戚王莽取而代之,漢王朝滅亡。王莽是個典型儒生書呆,一拍腦門,新王朝國號就叫了個“新”,這個最不象國號的國號。也許國號真的不能草率,拍腦門的後果真的很嚴重,不過十五年,“新王朝”便土崩瓦解。

光武帝劉秀是漢皇室後裔,奪得天下後,自然不忘“漢”字大旗,國號依舊為“漢”,定都洛陽。歷史上為了有所區別,因此把劉邦定都長安的漢朝稱“西漢”,把劉秀定都洛陽的漢朝稱“東漢”,三國時也一樣,劉備定都成都的漢朝稱“蜀漢”,當時的叫法都是一樣的,前面那個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被傀儡皇帝(漢獻帝)加封為魏公,後來到魏王,他兒子曹丕承襲了“魏王”稱號,代東漢後國號自然就稱“魏”了。

隋文帝楊堅先是外戚,被封為“隨國公”,取代西魏,一統天下後,嫌“隨”字有個走字底,擔心一不小心竊來的王朝就“走”掉了,但又捨不得這個正統名號,遂去掉“辶”字底,改國號為“隋”。可是怕什麼來什麼,只二世,到隋煬帝時瞎折騰,煌煌大隋果然“走”亡掉了。

唐高祖李淵,七歲時承襲隋朝“唐國公”封號,公元618年起兵反隋,佔領長安後,國號自然就是“唐”了,到公元907年滅亡,得國289年。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皇帝柴榮親信,任殿前都點檢。柴榮出師未捷身先死,趙匡胤則趁機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由於趙匡胤在後周時任歸德軍節度使,藩鎮所在地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取代後周後,仍定都開封,立國號為“宋”。

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宋王室南渡,爭得半壁江山,定都杭州,國號仍稱“宋”。歷史上為了有所區別,稱定都開封的“宋”為“北宋”,定都杭州的“宋”為“南宋”。與西漢東漢有所不同,西漢東漢沒有承續關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北宋南宋是有承續關係的,實際上是同一個朝代,只是疆域縮水了。

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滅掉了南宋,定都大都(今北京)取易經“大哉乾元”(偉大的開始)之意,立國號為“元”。

朱元璋明朝的“明”來源有點複雜,滅元朝前稱吳王,驅逐蒙元之後定都應天府(今南京),立國號為“明”,一說來源於“明教”,一說來源於陰陽五行,明主火,克北方之水,有點說不清。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明朝建州女真人,起兵反明後,立國號為“金”。因歷史上早有“金朝”,所以明朝人稱其為“後金”。努爾哈赤兒子皇太極繼位後,為拉攏北方漢人(岳飛抗金故事廣為流傳,漢人對“金”和“女真”深惡痛絕),遂改女真族為滿族,改“金”為“清”,“清”主水,“明”主火,取陰陽五行水滅火之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西風東漸,建立了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一一中華民國,王朝封號遂成歷史。


雲卷飛山


歷史上王朝定國號,就像給自己取名一樣,都是有講究的。

一般取名的方式有四種。

第一種,以封地命名,這種命名方式比較普遍,像商朝因為其受封於商,所以就定國號為“商”。周發源於周原(陝西岐山),定國號為“周”。這個取名方式一般是比較古老的方式,畢竟還沒有完善的國家體系,那時候的國家更像是後來的諸侯王。


第二種,以君主封號命名,例如劉邦被封漢中王,所以定國號為“漢”;曹操被封為魏王,等到他兒子上位代漢後就改國號為“魏”。這種定國號的方式,更像是一種順理成章繼承,這個時期活好的定立,應該是最講究的,一般都會聯繫到“夜觀天象”這類操作。

第三種,以發祥地命名,最著名的屬趙匡胤,他兵變宋州,所以定國號為“宋”。這種命名方式可能是源於一種心靈寄託。


第四種,從古籍中選取元素取名,元朝就用的這種取名方式,“大元”這個國號來源於《易經》“大哉乾元”。這種取名方式一方面可以顯示古籍意思,就一個“大”。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剔除蒙古這個外來詞給華夏子民帶來的對立感。


總結,大到一個王朝定國號,小到一個家庭長輩給新生兒取名,方式雖然各有不同,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選取一個有寓意,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名字。

以史明鑑,以古悟今,我是燊旭,歡迎評論點贊。


燊旭


周:“周”是族名,據甲骨文和金文,周字本義為田間種禾,與種植有關。周是一個重農的民族。其始祖棄,即后稷,教人耕種。

秦:按《說文》,秦為禾部字,本意為一種禾名,用作牲畜飼料。所以秦本意是一種穀子的名字。秦的祖先是靠種”秦“養馬而受封的,所以就把秦作為國名。

漢:劉邦被立為漢王,都於南鄭,為秦漢中郡,漢指漢水。戰國文字中,漢水的漢有美義,古人又將銀河稱作天漢。根據“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本應為關中王,卻被項羽封為漢王,王巴蜀、漢中。劉邦盛怒,蕭何安慰說: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就接受了漢王稱號,並且統一後繼續作為國號。

新:改舊、更新的意思。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故國號為新。

魏、晉、隋、唐都是以先前受封爵位為國號。

宋:趙匡胤曾任宋州節度使,便以宋為國號。

大元:取自《易經》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乾為純陽之卦,能以陽剛之氣始生萬物,並使之亨通暢達,和諧順利,居正不偏。元為四德之首。

大明:朱元璋曾追隨白蓮教韓山童,其倡言”明王出世“。其子韓林兒尊為“小明王”,朱元璋國號大明承襲韓林兒”小明“

大清:”大“字沿襲前朝,清有清平的意思,即太平盛世,有王者風範。或者也有認為以五行相剋來說,明屬火,明國姓硃色赤,為火色,清字帶水,水克火,寓意滅明。總之取清字有壓制明的意思。


歷史中行走


這個一般跟開國皇帝或者其先輩的封號、封地有關

下面就以歷史上幾個大一統的王朝為例:

1·大秦

早期的秦人給周王室養馬的,由於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當時的都城鎬京,秦襄公由於保衛周王室有功,被正式封為諸侯國,國號為秦,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後來就是我們熟悉的奮六世之餘烈,震長策之於宇內的秦王嬴政,覆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國號沿用曾經的“秦”。

2·大漢

大漢是由漢高祖劉邦開創的。

秦末天下大亂,諸侯並起,經過相互征伐,最後剩下劉邦和項羽兩個勢力最大的諸侯。起初,項梁立楚王的後代為楚懷王,說“先入關者為王”,後來劉邦率先攻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項羽晚了一步,退軍霸上,後來項羽逐漸掌權,廢除楚懷王,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把漢中、巴蜀等貧瘠之地封給劉邦,封劉邦為漢王,國號以封地為號,定為“漢”。

3·晉朝

晉朝是由晉武帝司馬炎建立。

國號的為“晉”是因為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曾被魏帝曹奐封為晉公,後來加封為晉王。後來,司馬炎廢魏建晉時,就以其父的封號為國號。

4·大隋

隋朝由隋文帝楊堅建立。

國號是因為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皇帝封為“隨國公”,後來楊堅世襲了爵位,後來北周靜帝禪位於楊堅,楊堅就以封號為國號,定為“隨”,但是後來覺得隨有走的意思,怕不吉利,就改為“隋”。

5·大唐

大唐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的。

國號由來比較簡單,就是因為李淵曾經被封為“唐國公”,後來建國時,以封號定國號為“唐”。

4·大宋

大宋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

五代時期,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駐軍宋州,後來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定國號為“宋”。因為趙匡胤是由宋州節度使發跡的,所以以發跡地明朝為國號。

5·元朝

元朝是由元太祖忽必烈建立的,在定國號時,考慮到元朝前身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所以用過“大蒙古國”的稱謂。後來忽必烈想著國號如果還以曾經起初之地、封邑之所或者封號為國號,不足以提現新朝的盛大,所以後來忽必烈頒佈《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選用“大元”定為國號。元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6·大明

明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的國號來源有不止一種說法。按照朱元璋的意圖,起初打算以“大中”為國號。後來,為了體現繼承韓山童、韓林兒的“大小明王”之號,定為“大明”。後來有說是因為宗教,就是白蓮教,其前身為“明教”,跟影視劇上的類似,當然不是真的如那樣,而且朱元璋手下,真有一幫明教徒,用“明”做國號,以體現正統,也應了明教“明王出世”的預言。還有種說法就是以明喻火,元朝為金,以五德始說,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7·大清

大清的國號來自於皇太極時期。“清”的由來有這麼幾種說法:第一種就是“掃清廓清”的意思;第二種就是清就是青,青是北方信奉薩滿教所崇尚的,滿洲也是信奉薩滿教的,所以取名“大清”。第三種就是五德之說,明為火德,清為水德,水能夠克火。


鑑春秋


歷史上王朝的國號是依據由什麼決定呢?大致有五個來由:最早期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比如唐,李氏江山,發源地在太原,也是稱之為唐地,可以追溯到三皇時期,帝堯,帝堯是陶唐氏,所以也叫唐堯,子孫世代居住的地方也叫唐地~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元:源自《易經》中的第一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元既有大之意思,也有始之意。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千年以來唯一以為農民皇帝,他的勢力多來自紅巾軍起義,有傳言是明教起義,而且起初打的旗號是“小明王”~還有明字中有日月所以天下大明!值得一提的是,朝鮮的名字也是朱元璋起的,意味朝日鮮明之國。

清:清的國號本來叫”金“,後來為避免與前朝的金重疊就改成讀音相近的”清“。而且”大清“源於蒙古語中的”daicing\

有李行天下


歷史上王朝的國號確定一般是依照以下幾個方式:


一、開國者發源地

先秦的王朝國號大多是因為其發源地。比如,夏、商、周、秦等,都是因為該王朝的主體部落或王族祖先起源於這裡,所以才定地名為國號。

二、開國者的爵位

部分王朝的開國者因為受到前統治者分封了爵位,因此他在建立王朝的時候便使用自己的爵位來給國家命名。比如隋文帝楊堅承襲父親的隨國公爵位,唐高祖李淵曾被封為唐國公等。

三、開國者發跡地

多被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所採用,在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時期尤為多見,如前燕、後燕,前蜀、後蜀等。

四、開國者姓氏

這類情況比較少,春秋末三家分晉的趙(趙籍)、魏(魏斯)、韓(韓虔)三國就是採用了建國者的姓氏。

五、沿襲以往王朝

南北朝的北周、五代十國的後周、武則天的大周等,都因為標榜自己尊崇周禮,祈禱國祚像周王朝一樣長,才定下國號。另外如五代後漢劉知遠也是如此。

六、其他

如我們所熟知的明朝,因為朱元璋出身紅巾軍,而紅巾軍信奉光明教,或明教,所以採用明為國號。清朝既有采用蒙古語的因素,也有暗合漢文化中五行相剋、循環往復的考量(明為火德,清為水德)。


以上便是我國曆史上王朝確定國號的所採用的依據。


強哥說文史


既然題主提到了唐朝和宋朝,那就以這兩個王朝為例。

先說唐朝,唐朝開國皇帝是李淵,李淵的爺爺是北周時期八柱國之一的隴西郡公李虎,其父親是李昞,在李虎死後,世襲隴西郡公,後改封為唐國公,李昞死後,由李淵世襲唐國公,

晉陽起兵,建立國號“唐”,來源於其世襲封號。

再說宋朝,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然後“黃袍加身”,由於趙匡胤當時是宋州節度使,所以直接就以封地建立國號“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