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歷史人物讓毛澤東發出“再讀此傳,為之神往”的評價?

lianzichen


能讓雄才大略的毛主席都為之讚歎的人物是南北朝的白袍將軍陳慶之。

但白袍將軍的一生雖然征戰無數,終究沒有把處於亂世南北朝的中國給統一。而毛主席英明神武生於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清朝末年,一生指揮大大小小戰役無數,在有生之年率領我黨建立了新中國,結束了中國長達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讓外國軍隊從此再未踏上中國半步。

毛主席在長達幾十年生涯中,曾多次拯救中國於危難之中。1950年當聯合國軍的炮火穿過中朝邊境的鴨綠江落到中國東北境內,宣稱是誤炸。當時中國國內一窮二白,被敗退的國民黨軍隊搬空了重要的工廠設施和大量的黃金儲備,而唯一有工業基礎的就是東北三省。面對這樣嚴峻的情況,毛主席力排眾議做出抗美援朝的偉大決定,成功迫使世界兩強之一的美國在朝鮮簽下停戰協議書。

1956年為了抵制美蘇兩大國的核訛詐,全球軍事裝備競賽的加速,毛主席提出了要花12年搞出中國的核彈、導彈、衛星,這就是著名的兩彈一星工程。面對在蘇聯專家的撤離的情況下,中國在1960年研製成功了原子彈。正是由於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在中國當時極度困難的情況下,自力更生成功完成了兩彈一星工程,為後來改革開放打下了安全和平的基礎。


陸棄


1969年,76歲的毛澤東在湖北武昌。是日晚,白露橫江,月白風輕,毛在一本書上又圈又點。心潮澎湃之餘,奮筆疾書:“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毛澤東究竟讀得是一部什麼樣的史書?原來是《南史·陳慶之傳》。毛澤東對書中將領陳慶之情有獨鍾,一讀再讀,在書中又圈又畫,到處划著重線,並做了許多批註。

問題已經回答完畢,對於《南史-陳慶之傳》不再累述。倒想借此機會重點談談毛澤東。

最讓我感動的歷史人物——毛澤東。他通讀史書,知識淵博。

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人才輩出,歷朝歷代的英雄更是層出不窮。 如果縱論五千年華夏文明和歷史變遷,到毛澤東逝世為止,數歷史英雄人物,還是當屬偉大領袖毛澤東!且前無古人。 毛澤東主席是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史學家、讀書家、書法家、詩人。 僅這些名副其實、實至名歸的尊敬的稱謂,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到毛主席離開我們為止,獨此一人!在世界人類歷史長河中,照樣也是無人能及!

1、毛澤東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範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的財富,同樣也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信仰和靈魂。

2、毛澤東的軍事才能無人能及,他指揮的遠遠超越了教科書水平的精彩戰役,數不勝數。比如一場經典戰役“四渡赤水”,毛、蔣雙方戰略謀劃水平,高低立現。毛澤東以非凡的膽略和智慧,導演了四渡赤水這一精彩絕倫的戰爭活劇。到陝北建立紅色政權,運用調虎離山,聲東擊西,金蟬蛻殼,走為上策等等戰略戰術,令蔣介石、李宗仁、胡宗南這些國民黨黨首暈頭轉向。毛澤東主席的軍事奇才,讓所有交戰的敵人聞風喪膽、望塵莫及。解放初期毛主席坐鎮指揮的“三大戰役”,更是如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勢不可擋。瞬間解放全中國。抗美援朝,出兵朝鮮同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一決雌雄,讓美國佬首嘗敗績,俯首稱臣。

3、毛主席的人格魅力無人能及:毛澤東的幽默隨和、遠見卓識,毛澤東的人格魅力,讓中國幾代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連政治傾向迥然不同的國民黨和外國人也被征服。

4、毛主席的歷史知識冠絕古今:毛澤東主席對中國各朝各代歷史史料、人文風情、歷史故事,一一通曉,可以信手拈來。

5、毛澤東主席的詩詞:磅礴大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6、毛澤東主席的書法:行雲流水,氣勢如虹,獨樹一幟,獨成一派。 毛主席的英雄事蹟,太多太多,時間關係,只能概括描述一點點一點點。


華海影視工作室


毛主席,是著名的軍事家、文學家、詩人、革命家、政治家,他一生喜歡讀書,除了看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等書外,毛主席也喜歡看我國的古典文學、歷史書籍。毛主席在讀《南史》時,在讀完陳慶之傳後發出“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白袍將軍陳慶之:

陳慶之,今江蘇宜興人,南梁著名將領。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是一位深得民心、軍心的儒將。陳慶之出身貧寒,少為梁武帝蕭衍的隨從,很受其信任,在蕭衍稱帝后被封為主書,後中年領軍,被封為武威將軍、宣猛將軍等職,帶兵有方。梁大通元年,與領軍將軍曹仲宗、尋陽太守韋放會攻北魏渦陽。


僅率麾下200騎奔襲,破其前鋒,旋引還,與諸將連營而進,與魏軍相持,魏軍築13壘,陳慶之領兵夜襲,陷其4壘,迫魏將投降。大通二年十月,為飆勇將軍,奉命護送降梁的北海王元顥北還。次年四月,乘虛北上,擊敗傭兵7萬的魏將丘大千,旋於考城大敗魏將元暉業2萬人。五月,又引兵西進,連拔滎陽、虎牢二城,護送元顥入洛陽。

陳慶之以數千之眾,取32城,威震中原,後因魏軍重兵進攻,遭慘敗,逃回江南。中通二年,領兵攻魏,連敗魏三刺史。大同二年。破東野將軍侯景,進號仁威將軍。大同五年,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諡號“武”。


司馬長史


眾所周知,毛澤東主席酷愛讀書,不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毛主席每天都會給自己留出來一部分時間讀書,這是他一生的習慣,中國的《二十四史》在毛主席手中被翻得滾瓜爛熟,僅《資治通鑑》就前前後後讀了17遍,而題目中所提到的“再讀此傳,為之神往”就是毛主席在閱讀《南史·陳慶之傳》時發出的感慨。

陳慶之又是何人?能讓一代偉人毛主席發出如此的感慨,他又做過哪些驚天動地的事情得以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號,下面我們就共同來了解下這位南北朝傳奇名將。

陳慶之的從軍之路

陳慶之出生在南朝的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按照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像陳慶之這樣的寒門子弟是壓根沒有出頭的機會的,好在在他之前出了個宋武帝劉裕,劉裕雖自稱是漢楚王劉交之後,但無從可考,就算是真的,到了他這一代,也已經過去了500多年,劉裕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街頭小混混”,但劉裕代晉稱帝后,也宣告了普通人也能一睹王謝堂前燕的風采。

陳慶之參加部隊的年齡還是比較早的,在他十七歲的那年,他就跟隨了後來的梁武帝蕭衍,蕭衍稱帝后,陳慶之也被封為將軍,但此時的陳慶之並沒有得到重用,一則是他的年紀小,二則他之前實在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戰功。

在朝中安穩的度過了十年,這十年中,他循規蹈矩的上朝,勤勤懇懇的做事,顯然一副“庸吏”的模樣,讓蕭衍都誤以為他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華。

一身白袍,渾身是膽

此時與梁朝對立的是北魏,不過此時北魏已經到了末期,朝政大權已經旁落到軍閥爾朱榮的手裡,北魏貴族元灝不不甘心祖宗的江山就此改姓,又苦於自身沒有實力,於是他乾脆跑到了建康,哭爹求孃的懇請蕭衍為他做主。

可惜此時的梁武帝痴迷於佛教,至於北魏的內亂也沒放在心上,但中國人自古就講究面子,別人來求救了,一口回絕雙方臉面都不好看,因此梁武帝就很敷衍的答應了元灝,派出了可有可無的陳慶之為將,帶著7000人就開始了北伐。

只是讓梁武帝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無心插柳,差點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一直默默無聞的陳慶之卻讓所有人刮目相看,他帶領的7000南軍,從淮南渡過淮河,以宿州符離為起點,攻滎陽,陷睢陽,對北軍發起了猛烈的攻勢。

只見陳慶之身著一身白袍,每次衝鋒必身先士卒,7000南軍如同打了雞血一般,北軍丟盔棄甲,陳慶之一路向西,連續攻下32座城池,最終兵臨洛陽城下,洛陽守軍早就被天神下凡的陳慶之嚇破了膽,還沒攻城,洛陽城上就高掛白旗,曾經的中原王朝的首都就這樣被陳慶之不費吹灰之力拿下。



後方不穩,功敗垂成

短暫的繁華過後,洛陽失守的消息傳到鄴城,爾朱榮也醒過了神,他親自率領50萬大軍出征,誓要奪回這座千年古都。此時的洛陽城內,陳慶之已經扶元灝稱帝,但自知兵微將寡的他,決定北渡黃河,紮下營寨,準備與洛陽形成掎角之勢。

但此時的元灝卻耍了壞心眼,他怕自己將來控制不住陳慶之,他先陳一步,派使者前往建康報喜不報憂,希望梁武帝不要再派兵前來,目的是怕勝利的果實落入南梁之手。

梁武帝信以為真,面對陳慶之的求救他不聞不問,陳慶之在重重包圍之下,最終寡不敵眾,被爾朱榮趕出了中原,陳慶之被迫化妝成了一個和尚,這才躲過了層層關卡,最終得以逃回江南。

陳慶之以7000部隊深入敵境,前有敵軍,後無糧草保障,用了短短4個月的時間,創造了戰爭史上的神話,其作戰風格大有霍去病的遺風,只可惜梁武帝並非是漢武帝。毛主席在閱讀陳慶之傳的時候,除了對史學家描寫的生動畫面而動容,也對陳慶之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的壯舉而神往吧。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令毛澤東主席都如此欣賞的人自然是超群絕倫的人物,他就是南朝著名的白袍將軍——陳慶之。

首先,中國人對於羽扇綸巾的儒將,總是有所偏愛

例如蘇軾稱讚周公瑾,後世的人喜歡諸葛亮,都體現出這樣一種偏好,而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身為武將,但射箭卻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於騎馬,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不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儒將式的人物嗎。

其次,在這個宇宙中凡是完美的事務就會趨於崩潰,所以要想在某方面做到完美是很困難的,正因如此,人們才對於完美總是趨之若鶩

例如,乒乓大魔王張怡寧豪取兩個大滿貫就令人印象超級深刻。放到軍事領域也一樣,說起三國演義人們定然先想起趙雲,無他,常勝而已。陳慶之同樣是一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將軍,而且每次作戰總是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少勝多,絕地反殺,豈能不令人心馳神往?

第三,文武雙全,自古出可為將,入可為相,文科安邦,武能定國的人物,總是被人們倍加推崇。

根據史書上所載陳慶之不光打仗是第一流的,對於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這樣文武雙全的人物,任誰能不欣賞。

最後,就是人們對於天才總是津津樂道

天才的最高等級則是“生而知之者”,生下來就會連學習都不需要,例如霍去病連兵書都不看卻打得匈奴望風披靡,陳慶之同樣可以視為另一位軍事界的生而知之者,絕對的天才,從小陪著梁武帝下棋下了好幾十年,俄頃領兵,便戰功彪炳。

這樣一個幾乎集齊了人們所稱道、所欣賞、所追求的一切完美因素的人,一個幾乎沒有學習過程直接領兵作戰便攻必取戰必克,屢次以少勝多的天才將領,同時還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治國人才,豈能不令人感嘆:“再讀此傳 為之神往”呢?


盤達說


毛主席讀《南史.陳慶之傳》,圈點滿幅,更加批註道:“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硃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云,義興郡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土南北朝時代南朝梁武將,優秀的軍事家,傑出的指揮官,一生征戰勝多負少,尤其擅長以弱克強。著名的護元顥還北之役,使白袍將軍之名從此威揚天下。


本非將種,自有夢想

公元502年,正值中國的南北朝時期,在推翻東昏侯暴政的一年之後,南齊宗室蕭衍在建康接受了齊和帝的禪讓,改國號為梁。南朝的第三個朝代,就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這時的陳慶之,只有18歲,出身平凡,也沒有出眾的弓馬武藝(射不穿札,馬非所便),但憑著儉樸低調的為人處事,以及陪領導下棋的經歷(蕭衍酷愛圍棋,且喜歡通宵對弈,只有陳慶之每叫必到),得到梁武帝蕭衍的信任,先是被任命為主書(管理文書的文職,等同秘書),後來又授奉朝請(閒散文職,有資格參與朝會)。

按理來說,這本應是高俅那樣的投機者成功發跡的故事,這樣清閒富貴的生活,已是多少布衣夢中的巔峰,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相信都可以讓人感到心滿意足。(不管你們滿不滿足,反正換了我肯定是非常地滿足哈。)

但陳慶之卻並不這樣想,出人意表地,他散盡家財,挑選並招募優秀江淮子弟以及流落到南朝的強壯北人入伍,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夠與他們一起征戰沙場,為國效力。(朝臣私結軍伍還不受猜忌,這得和皇帝有多鐵啊……)

文官陳慶之就這樣一直堅持著夢想,直到他41歲的那一年。

圖一:網上找到的古裝帥哥圖,但衣著服飾不是那個年代的說……


中年為將,自顯鋒芒

南北朝是一部紛亂的歷史,雙方的宗室、將領互相傾軋、背叛、投靠,南北之間的往來總是那樣的熱鬧。

1. 普通六年(525年)正月

41歲的陳慶之終於迎來了第一次領兵出征的機會,準確地說,是當保鏢。

北魏宗室,徐州刺史元法僧發動叛亂失敗,在彭城向南梁投降,梁武帝按照對方要求,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梁軍前去接應。

任務完成回師之後,陳慶之馬不停蹄,接著擔任宣猛將軍,率領2,000梁軍,由文德主帥,送豫章王蕭綜(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進入徐州,兵鋒直向北方。

同年五月,北魏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軍20,000前來迎戰。元延明派遣魏將丘大千先修築營壘,意圖拒梁軍於國門之外。陳慶之領梁軍向營壘進逼,只用了一通鼓的時間就將魏軍擊潰。

六月,徐州的頭號人物蕭綜和梁話、淮陰苗文寵一行三人,乘夜離開梁軍,投降北魏。天亮後,梁軍發現蕭綜等人的房門始終緊閉,正在驚疑不定時,聽見魏軍在城外叫陣:“汝豫章王昨夜已來,在我軍中,汝尚何為!”梁軍搜查全城,發現蕭綜確實失蹤,於是軍心大亂。

魏軍乘勢入城,梁軍迅速潰散,緊接就是一場追擊戰,魏軍從彭城一直打到宿豫,幹掉了七成以上的梁軍,並重新奪取了之前被攻佔的城池。

這是一場慘烈的失敗,但敗者中並沒有陳慶之。

他當機立斷,“斬關夜退”(我的理解是梁軍一整天都在彭城內搜索蕭綜,直到夜晚,陳慶之預感次日魏軍將發起攻城,於是在全軍混亂的情況下,帶領本部2,000人馬向南突圍),所轄的部隊全部生還。

(存疑:因為徐州是兩國交界,南北戰線的焦點,也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結合梁軍的戰損情況,判斷梁軍數量應當在8,000至10,000人左右,陳慶之本部人馬的數量為2,000,護送豫章王入徐後與主帥文德以及徐州守軍會師,向北方擺出攻勢。)

這場戰鬥,摻雜了政治因素在內,雙方的宗室都因為內部鬥爭,出現了叛逃情況。陳慶之在這種風雲突變,詭譎莫測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冷靜,迅速作出正確反應,已經證明了他是一名合格的將才。

不過,也有可能是他長期圍棋鏖戰,打磨出來的功夫。以戰為棋,不亦快哉。


2. 普通七年(526年)

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陳慶之為假節、總知軍事。魏豫州刺史李憲遣其子李長鈞築兩城以拒之,陳慶之攻拔兩城。十一月,李憲力屈而降,陳慶之入據其城。此次作戰後,陳慶之轉為東宮直閣(即直閣將軍,是值守皇宮的武官),賜爵關中侯。

這裡的兩城,應當理解為與壽春成犄角相望的兩座兵寨,或指月城(城門外所築用以屏蔽城門的半圓形小城),翼城等,而不是真正的城池。因為古代築城耗費人力物力相當可觀,夯土需要時間乾燥,加上天氣和季節的影響,不是年內就可以築成兩座城的。後面亦同。

圖二:其實我認為更大可能是兩座獨立的兵寨

3. 大通元年(527年)

陳慶之與領軍曹仲宗進攻渦陽(今安徽蒙城),。北魏遣徵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等率馬步150,000來援,前軍至駝澗,去渦陽40裡。陳慶之慾前往迎戰,但韋放認為:“敵人的前鋒部隊必然是精銳部隊,如果和他們戰鬥中勝利,也不足以成為功績,相反,如果戰鬥失利的話必然給我軍士氣造成不利影響,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以逸待勞,不如別去攻擊”。

陳慶之卻說:“魏人從遠方而來。現在已經疲憊不堪。他們離我軍那麼遠,必定對我軍不會有疑心,趁他們隊伍還未整齊,人員還沒聚集,應當挫其銳氣,出其不意,沒有不勝利的理由,況且我聽說敵人的營寨附近,樹林非常的茂盛,所以他們一定不會夜出,各位如果存在顧慮,那就讓我獨自領兵攻打他們吧。”

於是,首戰告捷。

陳慶之以200騎兵趁夜色突襲初到戰場的敵軍前鋒部隊(如果史書描寫魏軍150,000人沒有誇大,那麼按五軍劃分,其前軍的數量約為2,000~3,000人),是很有可能達到“擊破”的效果的。因為沒有記載魏軍傷亡情況,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次通過破壞營防、焚燒輜重或軍械為主要手段,來打擊敵軍士氣的臨時行動。

結果如陳慶之所願,魏人震恐。

圖三:陳慶之的200騎具備短距突擊力,很有可能是具甲騎兵

接下來是持續一年的枯燥的拉鋸戰,陳慶之和諸將佔據渦陽城,與魏軍相持,雙方交手上百次,彼此都很疲勞(師老氣衰)。北魏援兵又想要築壘於梁軍後面。曹仲宗等唯恐腹背受敵,打算撤軍。陳慶之立節仗于軍門說:“我們來到這裡,已經過了一年了。耗費的軍糧兵器巨大。士兵們沒有戰意,都想著退兵,怎麼是為了功名?只是為了聚集在一起搶劫而已。我聽說過置之死地而後生,需要等到敵人聚集到一起然後與之戰鬥。你們想要班師,我另有密詔,你們想要班師違反密詔的話,便依據密詔處罰。”曹仲宗聽從。

圖四:只找到漢節,作為節杖的示例圖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陳慶之銜枚夜出,陷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其餘九城,兵甲猶盛。乃排列俘馘(通常指敵人的左耳,作為戰功統計;這裡應指逐趕戰俘作為衝鋒的炮灰部隊),鼓譟而攻,遂大奔潰,梁軍乘勢追擊,大敗魏軍,俘斬甚眾,渦水為之斷流,又降城中男女三萬餘口。

圖五:鉗馬(用器具包住馬口)銜枚是古代夜襲的要求,發聲者死,枚失落者死

渦陽之役,是陳慶之的首場勝利,意義重大。其中兩次夜襲,體現出陳慶之鮮明的作戰特點:善於使用少量精兵,在敵人意識鬆懈時(比如夜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敵人防禦陣地或營壘,並且通過戰略轉進等方法,將戰果擴大。


觖望風雲,自綻芳華

大通二年(528年)四月,由於北魏權臣爾朱榮發動了河陰之變(一場針對皇族和朝臣的血腥屠殺,從此掌握北魏權柄),北海王元顥投降南梁,央求南梁幫助他撥亂反正。梁武帝接納了他,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飈勇將軍,領7,000人馬,送元顥還北。

大通三年(529年)四月,元顥到了渙水,即皇帝位,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都是不要錢的官職,目的在於綁定陳慶之和他的軍隊,順便讓自己的帝位穩固一些),軍隊從銍縣開拔,到達睢陽。魏軍守將丘大千率70,000軍隊(此處數量可疑),分築九城以相拒。陳慶之從早晨開始發起攻擊,一直打到下午(自旦至申),攻克了三個營壘,丘大千投降。

當時北魏的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領羽林庶子20,000人趕來救援梁地和宋地,屯據在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這座城四面環水,守備嚴固。陳慶之命令部隊在水面築壘(對此理解為在護城河建造跨河兩岸的大型塔樓),攻陷城池,全殲魏軍,生擒元暉業。梁軍直趨大梁,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

元顥非常高興,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仍率眾而西。

又有北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70,000人(此處數量可疑),據守滎陽(今屬河南)抵禦元顥。魏兵精銳強悍,滎陽城險要牢固,陳慶之未能攻下。時魏將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9,000,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騎10,000,據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前後繼至,旗鼓相望。

這時滎陽還沒攻下,梁軍將士都感到恐慌,陳慶之解下馬鞍餵馬,對將士們說:“我們到這裡以來,屠城略地,實在不少;你們殺了無數的平民。元天穆的士兵與我們都是仇敵。我們只有7千人,敵人有30餘萬,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理當不會讓我們生存。我們不能和敵人的騎兵在平原上交鋒,應該攻破他們的城壘,各位別自相猜疑,免得死在戰場。”,

(存疑:這不可能是陳慶之的原話,因為戰場上全部敵人:滎陽守軍加各路到場的援軍,總數尚不足100,000,而且當時北魏正集中力量平定各地內亂,去年八月爾朱榮鎮壓葛榮領導的河北起義剛結束,現在正在鎮壓流民;而元天穆還在山東那裡對付邢杲那支“逾十萬”的義軍,洛陽等腹心地帶空虛,前來應戰的各路人馬又組織倉促,300,000這個數字實在有些誇張,也不可能出自陳慶之的口中。)

戰鬥在動員之後打響,只用一次擊鼓,梁軍中的壯士:東陽宋景休、義興魚天湣便首先登上城牆,滎陽終於被勝利拿下。不久,魏軍圍城,陳慶之率騎兵3,000背城而戰,再次擊破敵軍,魯安在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都單騎逃跑。

攻佔滎陽,是梁軍首次出現大量傷亡的一場硬仗,計有500人戰死,為此梁軍“俘楊昱,殺其屬下37將,生刳其心而食”,以告慰袍澤英靈。

陳慶之收繳了大量滎陽的儲備(牛馬谷帛不可勝計),進赴虎牢,爾朱世隆棄城逃走。北魏孝莊帝元子攸恐懼,出奔幷州。北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領群臣備下法駕,迎接元顥入洛陽宮。

元顥“龍顏大悅”,改元大赦,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這是對陳慶之的第三次綁定,如果北魏局勢未明朗,食邑肯定沒希望;如果大局已定,陳慶之也不可能留在北魏作貳臣)。

這時,北魏大將軍上黨王元天穆(這是個猛人)與王老生、李叔仁又率軍40,000殺來,攻陷大梁後,分遣王老生、費穆帶兵20,000,佔據虎牢,派遣刁宣、刁雙進入梁、宋地界,陳慶之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只帶著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梁武帝聽到捷報,再賜手詔給予嘉勉。

至此,從銍縣出發直到洛陽,歷時140天,平32城,47戰,陳慶之所向披靡。因為麾下軍士全體穿著白袍,所以有洛陽童謠傳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元顥據守洛陽的這段時間,也是南北聯軍蜜月期結束,開始出現裂痕的時候。據說元顥終日沉迷酒色,並縱北魏兵大掠洛陽,對南梁軍則處處猜忌提防。

於是,65天之後,北魏將爾朱榮、爾朱世隆、元天穆、爾朱兆等眾號稱百萬,挾持著魏孝莊帝元子攸(爾朱榮擁立的傀儡皇帝,後被絞殺)來攻洛陽,陳慶之為爭取戰略主動,渡過黃河駐守北中郎城(今山東萊州境內),雙方在三天之內共進行了11場戰鬥,梁軍傷亡慘重被迫撤退,之前所得城池全部失守。

因為魏軍損失也不少,而且當時天氣炎熱,爾朱榮也有心先撤退整頓,這時有個善觀天象的人叫劉靈助,他對爾朱榮信誓旦旦地說:“不出十日,河南大定。”

爾朱榮於是堅定了信心,與元顥再次會戰於河橋。元顥大敗,於大通三年七月廿一日(529年8月11日)逃亡到臨潁時被擒殺,洛陽重新歸入北魏勢力。

此時在北魏,梁軍已經沒有繼續戰鬥的理由。陳慶之率領殘餘騎步兵結陣向東撤離,正逢嵩山附近河流水位上漲,被爾朱榮親自追擊而至,南梁軍最終“死散略盡”。

陳慶之於亂軍中逃出生天,剃去鬚髮,化妝為僧人,潛行至豫州,有本地人程道雍等將他偷偷地送出汝陰。回到南梁後,梁武帝仍然因為他的戰功,除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戶。

還北之役是由一場場慘烈的戰鬥串連而起,在外無援軍,內有豬隊友的情況下,7,000白袍軍越戰越少,最終導致失敗。

陳慶之的指揮沒有問題,出問題的是南梁的政治策略和元顥個人。

一方面,梁武帝希望以有限投入獲取最大收益,並不想傾一國之力壓注在元顥身上;

另一方面,陳慶之雖利用北魏內部矛盾的時機成功地“乘虛陷滎陽”,但由於元顥在北魏的政治基礎太過薄弱,才能和情商也太低,既沒有去試圖爭取爾朱榮麾下的勢力重新選擇站隊(元天穆等都是北魏宗室),又沒有過人的胸懷將依附自己的胡羌勢力整合,統一交由陳慶之指揮,使得數量有限的白袍軍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反撲浪潮,無法補充兵員,導致後續乏力,難以為繼,終於倒在回家的路上。


揚名竹帛,自遠槽櫪

雖然護元顥還北以失敗告終,但陳慶之的個人勝利還在繼續。

陳慶之任北兗州刺史時,有個名叫強的和尚自稱皇帝,土豪蔡伯龍起兵響應,人數約有三萬,攻陷了徐州北部,濟陰(今山東菏澤境)太守楊起文棄城逃跑,鍾離(今安徽鳳陽境)太守單希寶被亂軍殺害,結果被陳慶之奉詔,在12天內討平,蔡伯龍、僧強被斬,首級被傳四方。

中大通二年,梁武帝任命陳慶之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陳慶之包圍懸瓠(今河南汝南),破魏潁州刺史婁起、揚州刺史是雲寶於溱水,又破行臺孫騰、大都督侯進、豫州刺史堯雄、梁州刺史司馬恭於楚城。此後又免除了義陽的兵役,停止水運補給,並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大同二年(536年),東魏(北魏於534年分裂為兩魏)派遣侯景,率領70,000人攻打楚州,並乘勝進軍淮上,還寫信勸陳慶之投降。梁武帝急忙派湘潭侯蕭退、右衛將軍夏侯夔等前去增援,援軍趕到黎漿時接到消息,陳慶之已經擊破東魏部隊,侯景拋棄輜重,冒著大雪逃走,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進號仁威將軍。

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州民李昇等八百人表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以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賜鼓吹一部,諡號“武”,還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他會喪。陳慶之的長子陳昭襲封他的職位。

“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硃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 蕭武帝蕭衍因渦陽之役,勉勵陳慶之的原話。

圖六:南北朝,南梁時期地圖


最後是彩蛋:白袍軍中一蛟龍

528年,有一位叫楊忠的勇士,隨北海王元顥一起投奔南梁,並加入陳慶之的軍隊。在參與元顥還北之役後,留在北方,成為西魏宇文泰麾下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魁偉雄壯,巨力過人,曾空手搏虎,併力拔虎舌(《周書》:獨當一猛獸,左挾其腰,右拔其舌)。

他的兒子就是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建立統一國家的隋文帝楊堅。

由此可以想見,在陳慶之任朝廷散官的這段時間內,許多勇猛能戰之士集聚在他身邊,並最終成立了一支機動力強,服從性高,敢打硬仗,百戰百勝的軍隊。

一支7,000人就敢打遍半個中原,最終如流星墜散,只成就一人英名的鐵軍。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補遺:

由於那個時代南北政權長期對擂,王朝走馬燈似地更替不休,不同史書因政治宣傳需要,記載的內容出入極大,導致史學界至今對陳慶之的戰績都保持爭議。

然而,陳慶之的善戰是不爭的事實,他在各次大小戰役中表現出的能攻擅守,善於以少勝多的卓越能力,相信不會有人持有異議。

本文著重講述陳慶之的精彩戰例,史書中如存在有過於不靠譜的兵員數字,見仁見智,由讀者朋友自行判斷真偽。其他部分如有錯誤,還請各位讀者朋友給予指正。



【關注歷史,堅持原創,見仁見智,歡迎交流,我是夜未央】


萬里長空夜未央


問題:哪位歷史人物讓毛主席發出“再讀此傳,令人神往”的評價?

前言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其人格魅力彪炳青史,其豐功偉績有目共睹:

高瞻遠矚的治國方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才幹,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獨樹一幟,自成一體的書法造詣。他的出現是華夏民族的幸運,是勞苦大眾的福份,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驕傲。



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博文強識,文史兼修,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史鉅著《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的精緻解讀伴隨其終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最善於用辯證唯物主義的史學觀看待過往,同時與現實生活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對於歷史人物,有批判也有讚賞,有思考也有總結。正如他在《沁園春•雪》中的描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知識彎弓射大雕……”

大氣磅礴,氣吞萬里,一針見血。

據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主席讀書有精讀和泛讀之別。其中特別提到在閱讀《南史》第六十一卷《陳慶之傳》時,在該書封面上,用粗重的黑鉛筆劃了“讀過兩遍”的圈記。在目錄“陳慶之”三字旁,劃了兩條著重線。同時,在“傳記”開篇的天頭上,連劃四個大圈,又用他蒼勁的筆跡,醒目地標寫著“陳慶之傳”四個大字。在第一段介紹“陳慶之”生平的地方,毛澤東富含深情地批註:“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一九六九年六月,主席在武昌期間考察,再讀此篇文章,內許多地方毛澤東又圈又點,劃滿了著重線,這一系列舉動足見他閱讀之專注和傾情,文內歷史人物對主席的觸動。

陳慶之何許人也?

簡單介紹如下:(由於篇幅所限,詳情敬請查閱《南史·陳慶之傳》)

陳慶之,字子云,漢族人,祖籍義興國山,即今天的江蘇省宜興。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年時期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文武有德,勇冠三軍。



其前半生,由於出身寒門沒有背景,長年不得重用,幾乎視為空白。直到41歲獨立領兵,和歷史上很多名將相比,雖然戰鬥生涯只有15年,但屢立戰功,最善於以少勝多,出奇致勝。

他天生身體文弱,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但是卻富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


陳慶之性格謹慎,無論真偽,但每次奉詔都要沐浴更衣,淨身相迎;他生活儉樸,只穿麻布素衣,而且不好絲竹聲色;他雖身為武將,但善撫士卒,官兵一致,能使部下為其赴死。陳慶之是一個能取己之長補己之短,剛柔並濟的文雅儒將。

終年56歲,戎馬15年死於任上。

結論:

在燦若星辰的歷史長河中,歷史人物如過江之鯽,為什麼主席對“陳慶之其人”情有獨鍾?

也許是相同的出身門第?也許是相同的經歷(夾縫中生存)?也許是相同的個人特點(智勝於勇)?也許是相似的戰鬥經歷(以少勝多)?……總而言之,能夠讓文治武略的毛澤東感到欽佩的人,自有其欽佩的道理!

為了表達對領袖毛澤東主席的敬仰之情,賦填詞兩首作別此次問答!

【江城子•領袖毛澤東1】

文/兵法天下【原創】

難捱寒夜度悽惶。

萬家殃,恨離傷。

血染赤旗,擎鍔慨而慷。

真理追尋終不倒。

長夜漫,凜寒霜。

書生意氣志剛強。

唱瀏陽,舉南昌。

麾仗臨風,戰地盡英殤。

蕩定劫難修大業,和風起,世輝煌。



【沁園春•領袖毛澤東2】

文丨兵法天下【原創】

橘子洲頭,湘江流咽,亂世紛紜。

恰風雲際會,山河破碎,神州動盪,黎眾哀怨。

胸濟蒼生,書生奮起,萬里征塵半世春。

痛思定,歷艱難險阻,力創三軍。

遊離巧避奇奔,救危難,用兵真似神。

忍燃萁煮豆,韜光養晦,輕揮旌羽,氣定乾坤。

持久論兵,決勝千里,倭寇喪魂蔣殺身。

得民意,再進京趕考,後世崇尊。


再次感謝悟空問答!感謝文友提問邀答!

【溫馨提示:兵法天下,詩詞文化。原創不易,碼字辛苦。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頭條有緣,文筆相見。如果您認可“兵法天下”,敬請點贊轉發,雅評留言——這叫“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您的鼓勵是我們緣份的見證】


兵法天下


讓毛澤東發出“再讀此傳,為之神往”的人物是南北朝出生寒門的著名將軍陳慶之。為人忠正耿直,有膽,有識,有才,建有赫赫戰功。



《陳慶之傳》載於《南史》第六十一卷,毛澤東在此傳封面上,用著重的黑鉛筆劃了讀兩遍的圈記。在目錄“陳慶之”三字旁邊,劃了兩條著重線。在傳記傳篇天頭上,連劃四個大圈,又用他蒼跡的筆跡,醒目的標寫著“陳慶之傳”四個大字。在第一段介紹陳慶之生平地方,毛澤東富含批註: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1969
年6月3日,毛澤東在湖北武昌文內許多地方,毛澤東又圈又點,劃滿了的重線,足以見毛澤東閱讀之專注和傾情。

問題已答完,藉此我想說毛澤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億萬窮人翻身得解放,當上了國家的主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吃水那能忘挖井人,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舉世無雙的偉大領袖,偉大導師毛主席,人民想念您!


盲客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一代偉人毛澤東喜歡讀史,對於很多的歷史人物都有著自己精闢的見解!一首《沁園春.雪》更是表達出自己對我國古代偉大帝王的獨特認識!而當毛澤東看南史-陳慶之傳的時候,發出了:“再讀此傳,為之嚮往!”如此好的評價!那麼,能夠讓毛主席發出如此高之評價的歷史人物,到底有多厲害呢?

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大紛亂的時代,俗話說亂世出英雄,而在南北朝年間,不知道出了多少英雄。而在這其中,執牛耳者必有陳慶之!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大將。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字子云,出身平凡。幼時隨雍州刺史蕭衍起兵入建康,任奉朝請。

生活在南北朝時代的陳慶之可以說是不幸的,同時也是幸運的!

不幸的是,陳慶之並非出身士族,在南北朝期間,九品中正制牢牢地把寒門子弟阻擋在建功立業的大門之外!出身庶族就意味著建功立業基本與你無關,那可真的才是報國無門,即使才幹再大,可問題是朝廷不給你機會!

不過,陳慶之也並非完全的不幸,因為他跟對了一個主人——梁武帝蕭衍!陳慶之幼時是蕭衍的小書童!公元502年,蕭衍入住健康,建立南梁,陳慶之被蕭衍封為主書,當時他才年僅18!而主書一職不過是從七品的小小文官!可並不是什麼武官戰將,而且在之後的二十年間,陳慶之基本就沒有得到任何機會能夠展現自己的天賦,梁武帝也沒有委派過任何實際的重要工作!如果事情按照這樣發展下去,過去陳慶之就會被歷史所埋沒,或許南史對於陳慶之的記載或許就不是那些一個又一個驚人的戰績,而可能就間斷的寫著:xxx年,陳慶之卒…!如果是這樣的話,歷史就少了一個優秀的將領,多了一個主書罷了!不過,亂世這種,總會給英雄機會的,很快機會就來了。


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亂失敗,投降南梁,並將徐州拱手送給南梁,對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蕭衍自然不會不要!於是,蕭衍命陳慶之為威武將軍,帶兵去接應元法僧。這次接應行動很順利,而後陳慶之即被任命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 但是徐州此時還並沒有真正落到南梁手中,所以蕭衍馬上派自己的兒子蕭綜前去接管徐州,並且派陳慶之帶領兩千人馬隨之前往徐州!

因為徐州對北魏非常重要,所以北魏立刻調集元延明、元彧率領兩萬人馬阻截蕭綜。元延明派別將丘大千修築堡壘阻擋梁軍前進,梁軍陷入非常不利的局勢之中。

然而誰都沒想到,從來沒有指揮過大型戰役的陳慶之,竟然指揮自己手下兩千步兵以硬碰硬的方式打的北魏大敗虧輸!梁書中用“進薄其壘,一鼓便潰”八個字記述了陳慶之以摧枯拉朽的攻勢撕破敵人的防線。

雖然首戰告捷,但是卻發生了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事。一天夜裡,蕭衍的寶貝兒子,梁軍主帥蕭琮竟然扔下整個大軍,隻身一人投降了魏軍。主帥投降北魏,失去中樞的梁軍發生混亂,魏軍趁亂攻擊,梁軍損失慘重。陳慶之所部因為陳慶之的沉著指揮,帶領所部突圍!雖

公元526年,南梁乘北魏內亂派安西將軍元樹進攻壽春,由陳慶之隨同並負責軍事上的指揮。此戰中南梁獲得全面勝利,奪取壽陽等五十二座北魏的城池,此戰之後蕭衍賜封他為關中侯。從此之後,陳慶之已經成長為優秀的將領!


七千白袍軍轉戰千里奪取北魏首都

公元528年,北魏宮廷發生政變,爾朱榮誅殺胡太后,並縱兵在河陰屠殺北魏宗室、以及北魏大批官員,這就是歷史有名的“河陰之變”。河陰之變導致北魏宗室官員人心惶惶,也由此這北魏宗室,北海王元顥投降南梁,要求蕭衍支持自己成為北魏的皇帝。於是蕭衍派遣陳慶之率領七千人護送元顥北上。(歷史上對蕭衍為何只派遣七千人北上,持有許多觀點,不過總的都得出蕭衍此時對局勢的確判斷失誤了!若是,蕭衍派遣更多兵力北上會如何,可惜沒有如果!南朝損失一次統一南北的最佳機會!)

不過,七千孤軍北上,或許梁武帝也只是讓陳慶之裝裝樣子罷了!不過,這次七千人的北伐,戰果確實是極其輝煌的,堪比南方數次北伐之前列,關鍵是陳慶之北伐兵力只有七千,面對的可是北魏成萬成萬的鐵騎!

陳慶之北伐第一戰是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守將丘大千,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在陳慶之出道時,被陳慶之用兩千人馬擊破堡壘的魏將。邱大千此時擁有七萬重兵把手睢陽,他在睢陽城外連築九道營壘,企圖阻擋陳慶之。可是陳慶之僅用手下七千遠征軍用了一天不到的時間就連克邱大千三座營壘,之後戰鬥沒有再繼續下去,因為丘大千被嚇尿了,率領剩下的人馬投降。(此戰,北魏七萬大軍做足了準備卻連阻擋陳慶之一天時間都做不到。)

二戰元暉業

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兩萬,駐守考城(考城城四面被水包圍),元暉業想憑藉考城天險阻擋陳慶之。結果,陳慶之在水上築起浮壘,輕鬆攻克考城,並且生擒元暉業。

攻克考城後,七千大軍繼續向西進發,此時,北魏大軍主力在北方圍剿葛榮義軍,魏軍暫時沒有人敢阻擋這位戰神將軍和他的七千神兵,所以一路上守將望風而降。

戰滎陽

不過,陳慶之的輕鬆進軍很快就結束了,因為北魏內部的農民起義以及其他叛亂都已經被平定,北魏開始轉過頭來對付陳慶之!楊昱率領的七萬羽林軍,將陳慶之擋在了滎陽。而此時元天穆正率領大軍日夜兼程趕赴滎陽,準備圍殲陳慶之。而另一支由爾朱世隆率領的一萬人馬進駐虎牢關,截斷陳慶之的退路。此時,駐守滎陽的七萬羽林軍裝備精良,滎陽又是城高池深,固若金湯。且元天穆帶來的更是久經沙場的北魏精銳騎兵。北魏這次是鐵了心,要把陳慶之這支無敵大軍圍殲在滎陽城下!

一開始圍攻滎陽並不順利,滎陽難以攻克,而北魏援軍也剛好趕到,出現在陳慶之軍隊後面,梁軍此時腹背受敵,危在旦夕,梁軍軍心已經開始動搖!而陳慶之在這個時候展現了他動員士兵的高超手段,他給士兵釋放了巨大的精神原子彈,,使得將士個個情緒激昂,摩拳擦掌。最後終於在梁軍前仆後繼的攻城下,完成了在元天穆形成包圍前攻克滎陽,且生擒楊昱。 之後,陳慶之更是趁元天穆大軍剛到,陣腳未穩的時機,帶領三千騎兵反撲魏軍,結果幾萬魏軍竟然被三千人打的全線潰敗,元天穆隻身帶領幾十騎倉皇北逃。

兵不血刃克洛陽


而後,陳慶之乘勝奔馳虎牢關,此時駐守虎牢關的爾朱世隆見到陳慶之的軍隊,馬上就被嚇尿了,爾朱世隆一點都沒猶豫,馬上放棄虎牢關逃跑了。而後,魏孝莊帝元子攸也被陳慶之嚇破膽,立馬拋棄洛陽,跑到了長子!就這樣,陳慶之以區區七千人馬,轉戰千里,完成了南北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驕人戰果!

提一句,最後面對爾朱榮的百萬大軍,陳慶之也沒有敗!只不過是敗在大自然面前!


淘戰史


《隋朝那些花花事兒2:亂世終結者》講述了:侯景之亂後,蕭梁親貴陷入內戰,不久,陳霸先起兵統一江南,建立陳。北方的拓拔魏勢力被最後消滅,北齊、北周互相爭雄,在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中,北齊陷入了極其瘋狂極其荒誕的政局內耗,高歡的三個兒子相繼做了皇帝,開始極為荒淫糜爛的宮廷生活,國力也日趨衰微。北周卻在武帝宇文邕的勵精圖治下,日趨強盛,最終打敗北齊,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此時,楊堅已經粉墨登場,在北周王朝中歷經數次生死大劫,劫後重生,羽翼漸漸豐滿。在宮廷權臣與皇族內線的幫助下,楊堅竊取了北周政權,以外戚而控制天下,剷除異己,扶植黨羽,很快登基坐殿,建隋開皇。他建隋後立刻厲兵秣馬,鐵騎縱橫南北,先對北方突厥各部落的分化瓦解,並進而控制,緊接著揮師南下,踏碎了陳後主的詩情畫意。亂世終結,天下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