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巷名的由來

青龍巷因青龍宮而得名,位於泉州古城城南片區,全長二百三十五米,寬五點五米,由北向南延伸到優美的南環城河,就像一條青龍蜿蜒入河。住在這裡的老人們說,此巷原叫“新巷”,解放後才改為“青龍巷”,如今仍有很多老人習慣把這裡叫做“新巷”。

青龍巷古民居群規劃範圍南起港仔乾,北至橫街,東起斗門頭,西至青龍巷與聚寶街之間的中間地段,是泉州市區一條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民居街區之一。

青龍巷在宋代即已初具規模,迄今有上千年的歷史,古語說“金青龍、銀聚寶”,“青龍”指青龍巷,“聚寶”指聚寶街,足以證明青龍巷曾有的繁華富庶。青龍巷在古代有許多當鋪,是外國商人兌換貨幣的重要場所。其南邊的“龍頭”部分是當時的碼頭,亦稱“車橋頭”,設有“來遠驛”,用於接待蕃商。

原本整條的青龍巷都是古民居,遺憾的是,經過歲月蹉跎,這些古民居不是被翻新就是被破壞,現在只剩下散落的幾座。


解放前,青龍巷的模樣跟現在完全不同,路中間有一條明溝,旁邊全是碎石子。“小時候我們就在溝邊玩的。”大概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才鋪上了青石板路。因為當時泉州糖菸酒公司的倉庫在巷子裡頭,經常有貨車進出於此,石板路因為有縫隙,路面容易被破壞,後來這裡就被改造成現在的水泥路了。

人物

李妙青

舊址

青龍宮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華僑樓,氣勢弘

青龍巷5-7號:李妙森故居

青龍巷有典型的清代閩南傳統的院落式民居,也有本世紀初從東南亞歸國的華僑興建的中西合璧式洋樓,青龍巷5-7號便是精緻的紅色外牆磚雕和天花板倒蓮花雕飾,獨特的西式窗欞,使得這些民居別具特色。  

位於“龍頭”的第一棟古民居,是旅居菲律賓的華僑李妙森的故居。傳統的磚雕配上南洋的特色瓷磚,西式建築的柱子配上閩南建築的外牆,最有特色的就數這些進口瓷磚上印有印度教色彩的“象頭人身”圖案,至今鮮豔如新。屋內有四根起支撐作用的柱子,同時兼有排水功能,構思十分巧妙。

這是印度神教中的象頭神。據說東海鎮石頭街也有一戶人家有此瓷畫。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瓷畫象頭神的形象,都是象頭人身,大耳長鼻,頭上束寶箍,腦門上有瑞花,眉心中有吉祥痣,嘴角伸出兩支長牙(一支在戰鬥中折斷),項掛珠串,彎曲的長鼻卷著一樣什麼東西;肩部生有四手,手腕戴珠鐲,上兩手執繩索和不知名的法器,下右手捧著一件卵形物,下左手空掌;身上斜披紅色帔巾,坐在長方形的須彌座上,右腿屈起,左腿垂下,赤裸雙腳,都束珠環;背靠橢圓形光屏,光屏邊緣的焰火是黑色的,邊緣的中間是一隻牛頭;須彌座右邊地上匍匐著一隻黑老鼠,它是象頭神的好朋友。

象頭神的傳說

印度教是世界七大宗教之一,形成於公元前四世紀前後。元朝時印度教隨著海上交通的頻繁也傳來泉州。

象頭神是印度教神話中毀滅之神溼婆的兒子。神話中,溼婆的妻子雪山神女烏瑪因喝了濺到恆河裡的一滴水,生下一個兒子,被土星之主沙尼的險惡眼睛看了一眼,孩子的頭就從脖子上掉了下來,溼婆和烏瑪悲痛欲絕。在創造之神大梵天的指示下,他們派了僕人難丁去找一個面朝北方的活物的頭顱。難丁找到了天帝因陀羅坐騎伊羅婆陀大象,它正好面朝北站著。

難丁戰勝了天帝,把大象的頭砍了下來帶回來。溼婆就把大象的頭安在兒子的脖子上,竟然復活了,名字叫加納沙,意即群王,負責管理一群愛搗亂的小神。智慧女神送給加納沙筆和墨水,使他成為學識之神,同時也是商人和旅行者的保護神。大地女神則送給他一隻老鼠,作為他的坐騎,但是老鼠太小,無法負載加納沙,它就跳到加納沙的背上,兩個成了好朋友。因為加納沙把人和象的智慧結合在一起,心地善良,神通廣大,獎善罰惡,在戰鬥中勇敢堅定,人們都尊他為象頭神。許多地方都建起了象頭神廟。印度民族主義運動激進派領袖蒂拉克,曾利用對象頭神的祭祀,掀起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的鬥爭,使象頭神成為民族神的象徵。

這樣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築能夠得到進一步保護,也是泉州歷史上多元文化並存的最好見證之一。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青龍巷13號:菲律賓華僑樓

黃姓華僑建於1948年。是青龍巷裡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華僑建築之一。

青龍宮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青龍宮內所奉祀的神是保生大帝。泉州人稱保生大帝為花橋公、大道公、吳真人。吳真人名(音滔),字華基,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乃北宋時閩南一帶名醫,具有濟世救人醫風,四處行醫,救人無數,被譽為“神醫”。相傳吳真人曾治癒宋仁宗母后乳疾;明代,再傳其弟子,又治好永樂皇后乳疾。故宋明之際,吳真人的封號有真人、侯、公、真君、大帝。如今,閩臺各地對吳真人的崇拜極為普遍,吳“醫神”與“海神”媽祖並尊為“海峽保護神”,臺灣奉祀吳“醫神”的廟宇有160多座,泉州青龍宮是閩臺親密關係的具體見證。

祖輩榮,耀後人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青龍巷53號:林宅

“亞元”的木牌匾,寂寞地立在林家的正廳大門前,它的左右兩邊,兩副托架已經鏽跡斑斑,空蕩蕩的位置上,曾經有過的莊嚴只能憑空想像。主人家介紹說,這裡曾經並列著三塊匾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三項榮譽的見證,可惜其他兩塊在“文革”期間不知所終,只剩這一塊“亞元”的匾額了。

林家的古厝,算是青龍巷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古建築之一,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多處需要修繕的地方,比如被歲月壓彎的橫樑。古早的時候,林家門前有個大埕,比現在的路面要低三個臺階。那時候,整條巷都比現在的路面要低。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榕樹茂,蔭古厝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青龍巷64號:吳宅

吳宅現在的主人是陳氏,但鄰居們提起古大厝,還是習慣說“吳的”。這裡出過一個“木偶世家”。如今他家門前還有一個已經掉了漆小牌子,寫著“泉州××木偶劇團”,接待我們的阿婆說,那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以前家裡的前輩還在的時候,因為喜愛木偶,自己組織了一個表演團,街坊鄰居經常來請去表演,漸漸地名氣就大了。在阿婆的房間裡,我們還看到了泉州木偶劇團成立50年之際發給阿婆的先生——陳清波的一張榮譽證書,感謝他對木偶藝術事業的貢獻。

吳宅的大門古香古色,最有特色的是屋頂上生長著一棵巨大的榕樹。阿婆說,那棵榕樹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從它密密麻麻的根鬚上就可以看出來。如今這大樹的枝葉已經將大半個庭院的上空庇廕住了,不時有雀鳥的歡叫聲傳來。阿婆說,她還是懷念以前的青石板路,“那時候這條巷子多清幽啊……”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泉州古城廿四巷:青龍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