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可勝的“甲午海戰”,為何會遭受失敗的結局?

半城煙沙斷橋雪


“原本可勝”這個論斷不知道題主的依據是什麼?

北洋水師號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然而,從1874年開始建設水師,到1888年北洋海軍初步成軍以後,這隻艦隊的建設之路,就矛盾重重。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來源自經費。北洋海軍草創,定額經費是每年200萬兩白銀,但因為朝廷腐敗,以及其他反對派從中阻撓,每年到北洋海軍賬上的也就100萬兩上下,這些經費用於北洋海軍的日常運轉已經非常困難了,所以前期購買的軍艦裝備,都是專門上奏單獨申請的,到了後來,戶部上奏禁止海軍外購軍火,由此使得北洋海軍的發展完全陷入停滯。

而我們再來看看日本海軍的情況,日本近代海軍始建於1868年,比清朝趙了幾年,1870年5月,日本兵部省擬製了一個建造200艘軍艦為中心的建設強大海軍計劃,但由於財政困難而夭折。國了三年之後,又提出了一個18年造艦計劃,準備建造鐵甲艦26艘、大型艦14艘、中型艦隻312艘、小型艦16艘、運輸船16艘、共計104艘。

很遺憾的是這個計劃,日本內閣沒有批准。儘管如此,日本海軍發展到甲午海戰前,已經擁有各式軍艦31艘,比北洋少了12艘。日本海軍跟北洋海軍一樣,同樣遇到了資金不足的問題,所以第一期的海軍發展計劃並沒有完成。

在這種艱難情況下,明治天皇下諭令,從內庫撥出了30萬日元作為海軍的補助費用。雖然30萬隻是天皇一年活動經費的十分之一,但他的舉動令全國華族和官員為之感動,紛紛捐款,後來的議員們也把薪水的四分之一拿出來捐助海軍建設。所以從經費上講,日本比清廷要佔優勢的。

北洋海軍到了後面這幾年,都處於停滯發展的階段,裝備不更新,炮彈不添置,海軍組織形式還屬於封建軍隊,而日本海軍已然是一支近代化的海軍部隊了。

從戰艦數量上來看,北洋似乎佔據到了壓倒性優勢,但自家人知道自己事,李鴻章在開戰前夕,對朝廷的回覆是,北洋海軍可用的軍艦僅僅只有八艘。而“亞洲第一”這個稱號,是在1888年,自取得這個稱號之後,北洋再沒有添置一艘新軍艦,再沒有購買過任何軍火,而這一時期,正是海軍艦艇涉及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原先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艦艇,放在10年之後,早已經處於落後水平了。

同時,就是李鴻章說的這八艘軍艦,當時的技術狀況也讓人堪憂。主力艦“定遠”、“鎮遠”服役年限都在十年以上了,其他六艘也在6、7年上下,基本處於瀕臨淘汰的邊緣,而且北洋海軍日常的出巡任務十分繁重,長時間的高強度使用,對軍艦的鍋爐動力系統產生了嚴重的消耗,使得軍艦的速度變慢,丁汝昌曾多次申請大修,但都得不到朝廷的回覆。

更誇張的是,為海軍提供燃料的開平煤礦,為了經濟利益,無恥地將原先供應給海軍的優質煤都替換成了劣質煤,本身艦艇動力系統已經開始老化,再加上使用劣質煤,情況可想而知。

北洋海軍當時的炮彈也嚴重不足,當時海軍的高爆彈都是購買軍艦時附帶的,年代非常久遠,儘管船員百般愛惜,但當時的情況已經不能讓人放心了,而國內的製造水平有限,只能製造實心彈和普通高爆彈,且高爆彈在戰前也只生產了100多顆,這100多顆還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不能充分爆炸。

反觀日軍的主力艦,專門製造了剋制“”定遠”、“鎮遠”的三艘“松島”級戰艦,還有同時代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艦“吉野”。對比北洋海軍8艘動輒服役7年以上的軍艦,日本軍艦9成以上都1891年以後服役的,在這些軍艦上,裝備了大量的舊式軍艦的殺手鐧,兩支海軍其實已經分處於兩個時代,亞洲第一海軍的名號早已經乾杯日本聯合艦隊佔去了。

我們甚至不用去分析戰爭怎麼打,就能看得出,這一戰還沒開始打,北洋已經輸的差不多了,除非日本海軍的戰略指揮比北洋還糟糕,不然筆者實在想不北洋海軍如何“可勝”的?


青年折緣


原本可勝?拜託,別搞笑了。當時只有不瞭解中日之間力量差距的主戰派(你也可以理解為光緒的班底)以及軍事素質高超、戰鬥意志高昂的北洋海軍下級水兵認為此戰必勝,李鴻章以及海軍高級軍官都不對戰勝抱有希望,尤其是海軍軍官基本上都是抱著必死的心態指揮戰鬥。
實際上,這和清政府高層缺乏戰略眼光以及政治鬥爭導致的,你也可以理解為人禍。後果就是嚴重依賴外購的北洋海軍裝備老化過時。

北洋海軍成軍時期正是Lisa海戰船頭對敵作戰思路為指導的時期,艦船設計建造都是按照這個思路來的。所以,北洋海軍艦船的共同點就是在船頭方向佈置大口徑主炮,炮位較少,主炮射速慢;戰時排成橫隊衝亂敵軍陣型,以船頭的大口徑主炮以及撞角、魚雷擊沉敵艦,也就是亂戰。

而且,北洋海軍在發現敵軍後就按照就根據提督丁汝昌的三條命令擺開了橫隊:姊妹艦或同一小隊的兩艘軍艦要共同行動,作戰或防守時要互相配合;艦艏必須始終朝向敵艦作戰;所有戰艦必須跟隨旗艦進行運動。可以說,北洋海軍的陣型以及各項命令就亂戰來說,沒有任何問題。北洋海軍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人禍。

第一、《停購船械案》的通過徹底卡住了北洋海軍的脖子。《停購船械案》是當時清流派領袖、戶部尚書翁同龢搞出來的,因為北洋海軍由李鴻章一手建立,而且作為北洋通商大臣也具有對北洋海軍一部分軍事指揮權,所以同李鴻章有私仇的翁同龢就以卡海軍脖子的方式來整李鴻章。

北洋海軍軍艦全為進口,嚴重依賴外購,所以翁同龢可謂是徹底斷絕了北洋海軍購買軍艦的途徑,因為當時本國造艦最高水平就是平遠這種岸防艦,巡洋艦、鐵甲艦這類大型戰艦根本生產不了;同時,海軍軍艦的維護、保養工作則依賴外購,所以海軍不僅無法更換戰艦,就連戰艦基本維護保養工作都做不到,更遑論更換艦炮、改造戰艦了。

更何況,北洋海軍成軍後戰艦就迅速過時,因為當時海軍強國掀起了海軍革命,由於中口徑的速射炮的出現,海戰從橫隊重回縱隊,以兩舷密集的火力來打垮敵軍。北洋海軍拜翁同龢所賜,完美的錯過了這場海軍革命。

第二,清政府高層缺乏戰略眼光。北洋海軍的建設始於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籌議,因為清政府的目的就是強化渤海海防拱衛京畿。所以北洋海軍在1888年成軍之後,由於擁有當時亞洲第一鐵甲艦以及其他各型軍艦,清政府就徹底飄了,認為渤海海防堅不可摧。

這種想法也給翁同龢口實,要不然《停購船械案》這種透露著自私和愚昧的提案怎麼會被通過?

當時清政府的短視,並沒有給海軍建立完善的保障系統,只有一個旅順船務能夠容納海軍戰艦,導致海軍戰艦無法快速修復,這點劣勢也在海戰之後體現出來。日本海軍很快便修復了主力艦的戰傷,因為日本海軍的船務比北洋多的多;而北洋海軍的旅順船塢,卻得所有戰艦排著隊進去,連傷勢最重的來遠都沒修完。
而且,在後勤供應上北洋海軍還有短板,因為外購這一渠道被掐斷,北洋海軍很難獲得開花彈,而本國又生產不了開花彈,天津制器局只能生產穿甲彈。所以海軍庫存開花彈並不多,開戰後不到關鍵時刻,不會用開花彈射擊,只能用不會爆炸的穿甲彈頂上。更嚴重的是,平遠的主炮沒有開花彈,只有穿甲彈。

第三、劣質的煤炭。按照規定,供應給海軍的煤炭應該是塊狀的優質五槽煤,可是負責提供煤炭的開平礦務局把優質煤炭用於出口,出口對象甚至包括日本國,而提供給海軍的都是散碎的劣質煤炭。劣質煤炭燃燒不充分,無法為戰艦提供充足的動力,還會加速鍋爐的損耗,戰前很多戰艦的鍋爐即將報廢。北洋海軍戰艦因為長期使用劣質煤炭,戰艦速度大幅降低,航速最快的致遠級速度從18節降低到12節,而編隊航行時只能維持8節左右的航速。更何況,劣質煤炭因為其燃燒不充分會產生濃煙,不利於艦隊隱蔽,日本海軍就因為濃煙比北洋海軍提前一個小時發現對手。
而且,由於航速大幅降低


,北洋海軍根本無法衝亂日本海軍的隊形。因為日本海軍有大量的新船,甚至還有服役不到一年的戰艦,且不存在劣質煤炭的問題,所以日本海軍航速遠高於北洋海軍,而北洋海軍反而陷入極為不利的炮戰當中。

第四、艦炮和炮彈不如人。之前說了,北洋海軍缺乏開花彈以及速射炮,即便是改裝,因為北洋海軍各艦普遍偏小,也沒有太多的空間進行改裝。
比如說旗艦定遠艦,其長度只有90多米,不到百米,排水量也只有7000多噸,而且心在體量太小兩座主炮炮臺都擠到了一起,可以說根本沒有多少改造的空間。其他的巡洋艦也不過是2000多噸的體量,也沒有多少空間佈置炮位。

而日本海軍則趕上了海軍革命的步伐,大量更新戰艦,尤其是更新密佈速射炮的戰艦。
松島艦,裝備一門大而無用的320主炮,但是120速射炮多達12門。
嚴島艦,同樣裝備



一門大而無用的320主炮,10門120速射炮。
橋立艦,裝備同嚴島一樣
千代田艦,裝備8門120速射炮

吉野艦,裝備4門152速射炮,8門120速射炮
秋津洲艦,裝備同吉野艦


浪速艦,裝備2門260主炮和6門150速射炮高千穗艦,裝備





同浪速艦

所以,日本海軍主力艦主炮副炮炮位加起來有83位,加上扶桑、比睿、赤誠、西京丸則達到了120位;北洋海軍炮位只有57位,比日本海軍少了一半;在速射炮的數量上,日本海軍有76位,而北洋海軍只有致遠級兩艦裝備了10門速射炮。所以,在火力上以及持續上北洋海軍遠不如日本海軍。

而且,日本海軍大量裝備裝填苦味酸火藥的開花彈。苦味酸極為活躍,一碰就著炸,哪怕是引信失靈只要遇到撞擊就會爆炸起火。而北洋海軍的開花彈則是裝填黑火藥,黑火藥不如苦味酸活躍,而且得益於德國克虜伯公司技術不過關,經常有臭彈。

海戰並不是比體重,而是比的事裝備和官兵的軍事素質,因為海軍是一個技術軍種,對裝備和高素質官兵依賴遠強於陸軍。陸軍尚且可以憑藉血氣之勇來彌補裝備和軍事素質的差距,而對海軍來說,血氣之勇和精神原子彈一個意思。而且北洋海軍的將士們也不乏血性,戰時各艦得輪機兵把自己鎖在輪機艙裡,可以說是放棄了逃生的機會;大量的軍官在戰艦沉沒後選擇與艦同沉;海軍提督丁汝昌負傷後既不去軍醫院就醫也不進鐵甲堡躲避,而是坐在司令塔外面的走廊裡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經遠艦二副陳京瑩給父親寫信表達報國的決心,並叮囑老父勿以兒為念,而且經遠艦軍官幾乎全部殉國;來遠艦一名炮手被彈片削掉腳後跟依然拼命運送炮彈;定遠艦一名炮手被彈片削去頭蓋骨,候補炮手立即運下戰友的屍體並遞補空缺;海軍軍官甚至穿著禮服指揮戰鬥。因為北洋海軍高級軍官幾乎是抱著必死的心態指揮戰鬥,戰後劉步蟾拒絕方伯謙搖尾乞憐的時候如是說:

此吾不與也,且大東溝之役,彼固知全軍將覆,且欲脫身事外,袖手以觀我輩之淪亡,彼已於大局何?

從劉步蟾彼固知全軍將覆一句,可見北洋海軍高級軍官都知道取勝的希望渺茫,且是九死一生的戰鬥;而且由此可見,除方伯謙之外,北洋海軍高級軍官都已經做好了以身殉國的心理準備。
北洋海軍可以說是一流的軍人,三流的裝備;而日本海軍則是三流的
的軍人,二流的裝備。因為日本海軍一直在不遺餘力的購買新式軍艦和新式裝備,所以裝備優勢足夠彌補軍事素質的劣勢;而北洋海軍則一直停滯不前,即便是有更多高素質的血性兒郎,也是無濟於事。

所以,北洋海軍的將士們駕駛著過時且嚴重老化的戰艦、操作著落後的火炮、使用著即將報廢的鍋爐,頂著敵軍密集兇猛的火力,和優勢敵軍血戰了五個小時而沒有崩潰,重創至少四艘敵艦,粉碎了日軍攻擊在鴨綠江口卸載的登陸部隊的企圖。可以說,北洋海軍雖敗猶榮!
最後,向英勇奮戰的北洋海軍將士們致敬
!向中國第一代海軍先輩們致敬!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甲午海戰失敗的結果與其說是戰爭的失敗到不如說是中日雙方政治較量的失敗!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使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1853年美國海軍強行踹開了日本的大門,要求與日本進行通商。日本也有進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風險。

19世紀60年代清朝意識到了自己的落後開始興辦洋務運動。幾乎在同時日本也認識到了自己的落後也開始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中日兩國在當時處境相同,做法也相同,但是最終的命運卻不盡相同。

導致最後結果不相同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清朝當時改革的決心沒有日本徹底。清朝當時高層的想法是想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來繼續維護自己的統治,而日本則是想徹底的改革來進行強國。雙方的出發點就是不一樣的。清朝是能改革就改革,不能改革就算了。反正我的統治是不能動搖的。而日本是必須要改革成功,要不日本可能就完蛋了。

雙方決心的不同體現在了不同的方面。清朝當時購買的軍艦有的時候也還是為了撐門面。滿足自己天朝上國的心理。從而購買了許多的軍艦。但是卻沒有足夠的訓練費用。戶部總是以各種藉口不給軍艦撥訓練的費用,而慈禧也藉著自己過壽而動用海軍的軍費。這些做法都最終導致軍艦成了擺設。而日本當時舉國之力購買的軍艦都是為了保證他們能夠作戰的。在日本覺得自己準備的差不多的時候他就開始準備對清朝開戰了。

當時中日雙方就這樣的狀態戰爭不用打也幾乎能預料到結果。戰爭的結果也不用多說,北洋水師以致遠為首的五艘戰艦被擊沉。民族英雄鄧世昌壯烈殉國。開戰時致遠艦的主炮竟然沒有幾發炮彈。這就好像老虎沒有牙齒一樣。購買致遠艦主炮炮彈的費用被慈禧挪去過生日用了。就這樣的水師焉有不敗的道理??

戰敗以後李鴻章去日本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這場戰爭才就此結束。慈禧過了自己這輩子最貴的一個生日。

在甲午海戰以後,日本又在後續的戰爭中派軍艦偷襲威海衛軍港的軍艦。將港內剩餘的主力艦全部炸沉或擊沉。清朝花費巨資打造的亞洲第一的水師就此灰飛煙滅了。


南宮雁門說史


甲午海戰的失敗並不是意外,而是意料之中。

北洋水師建立初期,規模上確實超過日本艦隊,讓日本人各種羨慕嫉妒恨。但也正是落後於中國海軍的現實,刺激了日本奮起直追,瘋狂擴充軍備。在1890年,日本海軍經費佔到國家預算的10%,到了1892年,軍費比例猛增到40%以上,為了購買軍艦,日本發行了大量海軍公債,還呼籲國民為海軍建設捐錢捐物,連日本天皇都用皇室經費來支持海軍。

與此同時,反觀清朝的情況如何呢?從1888年到1895年這段時間裡,北洋艦隊在初具規模之後,竟然停止了發展,沒有再增加一艘艦船。而且,就在1892年中日局勢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情況下,戶部居然為了慈禧太后的壽宴籌款而停購軍火兩年。在當時清政府看來,北洋水師用來看家護院就可以了,這點艦船已經足夠,為什麼還要再買。

北洋水師停止發展,日本艦隊奮起直追,這一進一出,雙方原本的差距被迅速拉平。而且,日本軍艦購買時間比較晚,艦齡更短,航速更快,火炮射速也更快。到了甲午海戰爆發前,日本海軍不但總噸位已經超過了北洋水師,綜合實力也是後來居上,取代了北洋水師的亞洲第一位置。

對於北洋水師的外強中乾,李鴻章其實心知肚明,所以當朝鮮局勢動盪,引發中日兩國關係緊張時,他始終採取帶有妥協性質的防守態度,希望通過外交途徑和平解決。至於北洋水師的作用,用他自己的話來講,也就是做猛虎在山之勢,起到一定戰略上的威懾,嚇嚇人就可以了。

北洋水師的失敗,跟當時的環境因素有很大關係,清朝內部的腐敗,統治者的不作為,守舊派的極力阻撓,而且滿漢有別的官場規則,讓身為漢人的李鴻章一直受到統治者的提防,甚至為了壓制李鴻章,不惜削弱北洋海軍,減少經費,不重視其發展,這些都使得這支艦隊不能始終保持高水平,甚至後來下降到成了唬人的工具。


關河南望


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

1、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充軍備,戰爭危險日益迫近的緊要關頭,清朝反而放鬆了國防建設,以財政緊張為由,削減軍費預算,從1888年開始停止購進軍艦,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

2、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朝屈服。中國方面,戰前則沒有明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計劃。

3、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近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作用遠比古代更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軍事家中,李鴻章特別重視武器裝備。由於他的大力倡導和運籌,推動了洋務運動,組建起北洋海軍和新式陸軍,有利於提升軍事實力。但因為李鴻章把武器作用極端化、絕對化,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

4、主觀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戰前,清政府不認真準備,戰爭爆發後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貽誤戰機,如平壤之戰,威海衛之戰的慘敗。慈禧太后在國家危難之秋,大搞萬壽慶典,不惜挪用軍費,置國家利益於不顧。

政治腐敗必然會影響到軍隊建設,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屢戰屢敗,潰不成軍,沒有打過一次勝仗,這和軍隊綜合素質低下是有直接原因的。當時全國的軍隊中,北洋軍是最好的,但即使是北洋軍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軍紀渙散、操練廢弛、貪汙腐化、精神萎靡等。







極限智慧


“原本可勝”?這個命題是不成立的。甲午戰爭,是日本侵略者蓄謀已久的一場戰爭,早在戰爭爆發前,日本舉國做了充分的戰爭準備和動員。再看清政府這邊,朝廷上下,意見不一,對戰爭的認識也不足,更有輕視日本者大有人在(包括光緒皇帝本人),另,北洋水師,雖然在噸位上超越日本聯合艦隊,但,北洋水師的裝備比起日本聯合艦隊來說,顯得有點落後,機動性差。

再加上,除了鎮遠、定遠二艦外,另外的超勇、揚威等艦噸位很小,這也是日本聯合艦隊在海戰中抓住北洋水師的致命弱點————避重就輕,以它機動性的優勢,優先擊沉了超勇等艦,再用螞蟻戰術,輪番鎮遠、定遠。

除了機動性優勢外,日本聯合艦隊在火炮上也優於北洋水師。日本的吉野、西京丸、浪速等艦,都配有最先進的火炮,而北洋水師的火炮明顯要落後日本聯合艦隊一檔。

所以總得來說,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限於時間,暫說這麼多。甲午失敗,原因很多!!


匡秀才是也


甲午,即便在一百多年後,依然是個讓中國人五臟六腑不停翻騰的詞兒!

我不知道題主說“原本可勝的甲午......”是從何說起?但都不重要了。畢竟歷史沒有如果,畢竟———甲午戰爭我們慘敗!慘敗!慘敗!

那麼剩下值得思考🤔的就是為何會慘敗?互聯網上、歷史課本上已經闡述了很多觀點、很多理由,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思想等等方面,無不涉及。

站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來看,甲午戰前的中國經濟超過日本,軍事裝備也不弱日本,政治上全國政令統一。。。到底輸在哪個關鍵節點呢?

回看當年日本🇯🇵,同樣被大炮軍艦打開國門,同樣西洋人曾經橫行街頭,同樣學習西方工業化,引進西方軍事裝備,唯一不同關鍵點在於日本完成了全民族政治整合,而大清王朝至死也沒能徹底整合各族政治力量,以至於各族、各階層各自為戰,只管自己一畝三分地。

看似強大的清王朝,自此開始,走向轟然倒塌。。。



拉動時間軸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失敗後,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為甲午戰爭畫上了一個十分悲劇的句號。

而關於中國為什麼會敗,一百多年來,一直是歷史學家研究的話題。

很多人會說,是因為中國的國力比日本弱,北洋水師的裝備不如日本聯合艦隊。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翻閱史書,我們可以明確的發現,當時的北洋水師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德國的鐵甲艦,法國巨炮,英國的艦船,可以說,北洋水師是花巨資打造的一支當時數一數二的世界級艦隊。

反觀日本,都是一些落伍,價格低廉的艦船,其威力是遠不如北洋水師的。

而中國的國力當時並不弱,在甲午戰爭前,中國的GDP仍然是日本的數倍,經濟遠遠地超過了日本,而且地大物博,資源也是日本所不能及的。但既然如此,中國為什麼會敗呢?

這就需要我們拋開這些表面現象,看深層了原因了,在當時的滿清政府,雖然有像李鴻章這樣的洋務派官僚。但就整體而言,封建的清朝政府是不配擁有勝利的。封建國家永遠是封建國家。整個國家的體制落後,是無法改變的。

當時的大清已經病入膏肓了,李鴻章想要憑一己之力救國是不可能的。在它籌備北洋水師的時候,就時時刻刻的面對著那些守舊大臣的阻擾。他們一直在想盡辦法削弱新軍,比如有大炮,不給他們提供炮彈,所有號令都要聽主將指揮等等。

李鴻章在對抗這些守舊派的過程就花了不少的力氣。當時慈禧還挪用北洋水師軍款,弄到自己的大壽上了。

而且就人員素質而言,大清根本就沒有具備能夠統領北洋水師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是陸軍軍官出生,又是舊軍閥官僚主義,根本就不懂什麼現代化海戰。而同樣,北洋水師的官兵,根本就不知道現代戰爭是怎麼樣的,他們和身經百戰的日本海軍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所以說,甲午海戰之敗,不是日本人靠著運氣勝利的,而是腐敗的晚清政府根本不配贏得這場戰爭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1.首先我不知道樓主為什麼會認為甲午戰爭,滿清會贏?誰給你的勇氣?一個政權的腐敗肯定是勝不了新興有活力的政權。慈禧的600萬白銀慶祝生日和天皇一天只吃一碗米飯支持前線,高下已定。國力再強掌握在落後者手中也無用。以慈禧為首的滿清人,居然敢向世界宣戰,這種不學無術,不肯看世界的智商做為領導者,註定必須失敗。

2.滿清軍隊的腐敗已經有足夠多的故事,就不在重複。但是,滿清政府大多勢力認為,這是李鴻章與日本的戰爭,其他派別還幸災樂禍,這也是失敗的必然因素之一。

3.封建制度的國家必然被資本主義制度國家打敗,這是從集權模式和人才選拔使用模式來就是註定的。任人唯親是最大病根,北洋水師的領導者沒有一點海軍知識,看不懂航海圖,不知道大炮射程,在西方國家軍隊簡直是不可理喻。

4.最後,感謝滿清大敗,把這個倒退人類歷史的政權消滅根基。當然,我也從來不支持日本,他們畢竟也就比滿清進步一小步而已。


一生做一件事老馬識圖


之所以慘敗主要還是統治階級內部盲目自動,苟於求合未做好戰前的充分準備工作。其實以北洋艦隊的實力可以排在世界上前七名,而且北洋艦隊的噸位遠大於日本的吉野艦隊。但由於當時清廷最高統治者不重視海防,把用於艦隊維護和更新設備的基金用於光緒大婚及為慈禧太后重修圓明園,導致北洋艦隊年久失修,許多炮彈打出去都是空炮。再加上當時的李鴻章過分愛惜自己的北洋艦隊一看情形不對就命令艦隊撤回黃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