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一統亂世的朝代都比較短命?

天地玄黃日月盈


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要提出一點疑義。秦、西晉和隋都是大動盪後的統一王朝不假,都是短命王朝也不假,但並不是所有大動盪統一王朝都是短命王朝,比如說經歷了五代十國戰亂後的北宋,就存在了接近170年。

我們可以稍微分析一下秦、西晉、和隋這三個王朝的特點,那就是它們的第二任皇帝要麼昏庸,要麼殘暴,反觀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雖然不是千古明君,但作為皇帝還算是合格。也就是說,秦、西晉和隋如此短命和它們的皇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先看秦,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但這個帝國卻僅存在了15年,二世而亡。我們都知道,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但是他本人還是一個比較殘酷的帝王。北築長城,男修靈渠,中建阿房,徵調了大量民夫,導致民怨四起,始皇帝尚能壓制。但到了秦二世手上,朝政掌控在趙高手上,二世作為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導致秦的覆滅。

再看西晉。西晉王朝實在是一個窩囊到了極致的王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繼承了父輩的家底取得曹魏得了天下,但作為開國地位,他不是明君。到了第二任皇帝司馬衷那就更不用說了,智商有問題,很有可能是個弱智,這樣的人怎麼能掌控如此龐大的政權。於是導致賈南風亂政和八王之亂,最終被內遷的匈奴所幹掉。

最後來看隋朝。隋文帝楊堅可以說的上是明君了,雖然是得了自己外甥的天下,但作為皇帝還是值得稱道的,在位期間隋朝國富民強,政治清明,但到了第二任皇帝隋煬帝楊廣手中就不一樣了。楊廣弒父殺君奪得皇位,同時又是野心勃勃,為人殘暴。先是修建大運河,不知徵調了多少民夫,導致天下再無寧日,隨後有西征高麗,深陷戰爭的泥塘無法自保,最終導致自己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身死國滅。


小鎮月明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亂世呢?一個是週末春秋戰國時期,另一個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晉大一統時間太短,因此這段歷史一同列為魏晉南北朝亂世)。而兩個大動亂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卻來的十分短暫。秦、隋皆二世而亡。西晉比較特殊,它是長達三百餘年魏晉南北朝混亂時期的短暫統一,大一統時間僅存在37年,也是短命鬼。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延續數百年。秦“奮六世之餘烈”,並在進行商鞅變法後快速發展,最終滅六國統一中國,在我國曆史上是里程碑的一刻。但為什麼就二世而亡了呢?首先是國家機器出現了問題,朝廷腐敗,奸臣當道,嚴刑峻法,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秦實行郡縣制,貴族地主的權利不在有保證,所以社會矛盾巨大,揭竿而起。



魏晉南北朝也堪稱民族的災難,當時戰亂頻發,人口銳減,後終於統一於隋。隋亦短命。隋朝除了因大興土木,大搞軍事,人們怨聲載道,給反抗帶來條件以外,還有壓制舊的士族門閥帶來的動盪,隋煬帝被關隴集團拋棄。隋朝發明的科舉制就是為了壓制士族,維持政治平衡。所以也很快滅亡。


西晉

西晉算是大動盪的小插曲。西晉的滅亡是由於內部權力的鬥爭和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藩鎮林立,皇帝呆傻。內鬥導致“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士族門閥政治腐朽程度不言而喻,這種政權斷不能長久,而權力鬥爭正好把歷史推了一把,加速了腐朽政權的滅亡。


大動亂後一統政權不能久持的共同規律

表象:秦、隋後的漢,唐王朝長命在於它改革比較合理化,不激進,保證了一些人的利益。漢實行郡國制(非秦的郡縣制),唐也公開尊重士族階級(非隋的大力打壓)。歷史的發展也是權力的發展,皇帝為了維護統治就要集權,避免某些勢力根深葉茂,集權就會影響到其他利益集團的生活。

因此改革不能用力過猛,想一氣呵成的解決矛盾就容易引發紛爭。大的動亂必然因為大的矛盾,歷史是逐漸發展而不是跳躍性發展的,強勢改革跨過了過度階段,這必然會造成不穩定的局勢。

深層的原因:大動亂的後遺症不能馬上消失,探索者身份的秦隋必然會悲劇。西晉統一了全國(曹魏算是制度的探索者),把腐朽的門閥制度推向高峰,埋下禍根。好的政策是實踐出來的,後來的大帝國也是藉助了短命王朝的經驗,才維持了長久的穩定。


泊圖泊途


新統一的王朝主要亡於沒有得到原敵對勢力的上層社會的認可與支持,也沒有及時處理好原來的社會既得利益者和統一後的社會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分配關係。所以新王朝很亂,矛盾激烈,最終必須打破以後,重新洗牌,爾後再誕生的王朝,則是利益達成平衡和妥協的結果!這就是秦、西晉、隋,短命的原因,也是漢丶唐開國即迎盛世的原因!


鬼影147951010


對於題主的統一王朝都短命不敢苟同。一個王朝能否持續統治要看他制定的一些國策是否符合當前情況和執行力是否堅決,比如漢朝的休養生息,垂拱而治,執行了幾代人,國家由弱變強。大亂之後就是大治,劉邦的手下對他說,馬背打仗,下馬治國,不能用同一個套路去應對。前者急,後者緩。治國如烹小鮮,要掌握火候,慢慢來。劉邦明白了這個道理,他的帝國延續下來,那些不懂的當然身死國滅,早早結束。


靜夜思160519196


雖然這三個王朝都是短命王朝,但是要強行跟大動亂後的王朝都短命扯上關係我是不贊成的。這裡面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每一個王朝建立前不經過了大動亂嗎?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宋建立之前有五代十國。明建立前也有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國家都是處在動盪之中。

如果非要找出一些原因,我想就是政治的延續性,在亂世中必定有亂世的治理方法,比如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富國強兵,但是這些法到了秦國統一天下後就不太適用了,和平年代再去用嚴刑峻法就是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導致了陳勝吳廣起義。再比如西晉時期繼續了曹魏的政策大量少數民族內遷,導致中原之地本末倒置,少數民族力量開始強大,本來這些少數民族是因為戰死用來充當兵員充當戰鬥力的,但是到了西晉一統,這些少數民族就成了隱患了,最終西晉一內亂這些少數民族趁機而起滅亡了西晉。至於隋朝是太著急了,中央集權,政治改革,科舉制度,這些都嚴重影響到了老的士族階級利益,所以才會引起天下的反抗。

另外一個就是這三個王朝很不幸,他們的二代君主都不怎麼樣,胡亥只知道吃喝玩樂享受的公子哥,國家被趙高搞的烏煙瘴氣。晉惠帝司馬衷是個智障青年根本無法掌握國家,為了爭權國家被八王搞的奄奄一息。隋煬帝楊廣雖然個人能力不錯,但是正因為能力強,折騰起國家來也是狂風暴雨,結果是國破身死。


在野小將


歷史大動盪後的統一王朝都很短命,這個說法目前站不住腳,沒有必然聯繫。雖然秦、西晉、隋都是如此,但這三個朝代滅亡原因是各不相同。


要找其中一個共同點的話,秦和西晉有共同點,我認為是:經歷了大分裂時期後的中國,統一後,重新建立起了新的社會政治秩序和結構,而此時的制度還無法適應當下的社會發展,從而讓國家秩序顯得比較脆弱,如果稍微不慎,也就會覆滅。而隋朝也是個意外。


秦朝

秦始皇統一後,徹底消除分封制,改為郡縣制,極大削弱的其它各國的貴族權力,所以一有點動盪,則群體響應,從而導致秦國滅亡。


而之後的漢朝,則一改做法,採用郡縣制和封國制並存的制度推行,直到漢景帝繼位後,才開始削藩,全面落實郡縣制,但也導致了七國之亂,還好社會已經穩定下來,沒有發生大動盪。


西晉

西晉是第一個由世家大族完成統一的朝代,採取的九品中正制,也完全是為士族服務的,而九品中正制度的缺陷,就是讓士族官僚把持朝政。晉武帝為了提高權力穩定,所以就大封同宗子弟為藩王,以對抗士族力量。但萬萬沒想到皇室力量發展太大,沒有了制衡,導致了八王之亂。


隋朝

八王之亂後,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段分裂時期,直到隋朝統一。隋朝統一後,也清楚九品中正制肯定不行,所以才創立了名存千古的科舉制。但隋朝的覆滅和科舉制的執行好像沒多大關係,因為科舉制選拔官員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還沒有等到科舉制完全落實,隋朝已經滅亡了。


隋朝的滅亡主要還是在人為,是歷史中的一個意外,如果不是隋煬帝,換一個性格稍微溫和點的皇帝,或許開創中華第二個盛世的就不是唐朝了,可能就是隋朝。


蘇蘇看歷史



那年花開YX月正圓


第一,大家都習慣了。秦之前的春秋戰國,都亂了快五百年了。魏晉南北朝也是五百年左右。大家從出生到死亡,天下都亂成一窩粥,都認為亂世天經地義。突然間統一了,反而不習慣。

第二,統一的第一代往往雄才大略,第二代放蕩愚蠢,敗了江山。比如秦二世,隋煬帝,硬生生把一個鐵桶江山毀了。

第三,剛統一天下反對勢力很多,很強大。

秦統一後,到處都是六國殘餘勢力。這些叛軍積少成多,陰魂不散,處處找機會,伺機而動。秦始皇霸氣,鎮得住。秦二世廢物一個,管不住。自然天下大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