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怎麼破解?

近二十多年來,中國醫院出現了一個怪現象,表現為大醫院或者是某個地區的幾家龍頭醫院人滿為患,但其他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卻門可羅雀。其原因一方面是人們對基層醫院不信任,認為基層醫院水平不行,都一窩蜂選擇大醫院就診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與大醫院為了效益,不管是疑難大病,還是闌尾炎等小病,都去收治有莫大關係。要改變這一點,我覺得必須做到以下幾方面:

(1)提高基層醫院診療水平,建立最適當的大醫院支援基層機制

由於大醫院的虹吸效應,基層醫院病人少,醫療水平得不到提高,記得2000年之前,鄉鎮醫院都可以做基本的手術,現在呢?鄉鎮醫院還有多少能開展基本的手術?為破解這一難題,必須建立縣級醫院支持鄉鎮一樣的機制,然後地市級醫院支持縣醫院,省級醫院支持地市級醫院,真正做到小病不出鎮,中等病不出縣,大病不出地市,省級大醫院只管高危疑難雜症。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怎麼破解?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理順支持費用,不能讓支援醫院和去支援的醫生免費支援,也不能讓受支援醫院完全負擔。必須醫保或者政府出錢購買這部分服務。可以借鑑國外模式,像以色列的比較大的醫院的醫生,在公立醫院一般就上3天班,其餘2天都去私立醫院或者下級醫院坐診、做手術,一方面提高了醫生收入,另一方面解決了大醫院排隊的難題,實為一舉多得。更重要的是,這種支持費用不能像以前的會診費一樣,定了200塊錢,幾十年不變!

另外,還要保證基層醫院的設備、藥品、耗材等的使用,有句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人,沒有設備藥品耗材支持,肯定不可能做好。

(2)必須強行推廣分級診療

分級診療喊了很多年,可是難以落地。要想推行分級診療,必須強制性推廣,只靠引導顯然不行。必須大幅提高基層醫院報銷比例,大幅提高大醫院的診治費用,降低大醫院報銷比例,最好是根據病種確定大醫院報銷比例,對於基層醫院完全能處理的疾病在大醫院就診不予報銷,但對於大病、疑難病例、複雜病例即使在大醫院也應該保證很高的報銷比例。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怎麼破解?

舉個例子,比如闌尾炎,在基層醫院就診做手術,報銷應該達到90%以上,如果到縣醫院做,只報銷50%,如果直接到省級醫院做,對不起,不報銷,即使你家住在省人民醫院旁邊,也不可以直接到省人民醫院就診做手術。只有做到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分級診療。

(3)嚴格防止大醫院跑馬圈地,造成虹吸效應

現在大醫院是越來越擴張,全球最大醫院竟然到了上萬張床位,不管是疑難的大病,還是簡單的闌尾炎、順產、剖宮產,為了利益來著不拒,就造成了周邊下級醫院難以發展。因此國家應該出臺強制性政策,禁止大醫院盲目擴大床位、新建院區,而是將資金投到基層。對規模過大的醫院該拆分就拆分,該限制就限制。

降低大醫院對簡單病、下級醫院能處理的疾病的收費標準,從而斬斷其利益動機;對劃分為下級醫院能處理的疾病但暫時因水平不能治療的,出臺政策鼓勵醫生去下級醫院進行坐診手術。

如果能做到以上三條,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將得到緩解。當然,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以國內實情,以及各種利益關係,這個不可能實現,只能慢慢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