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民國時期,出現了一套特殊的小說——《中國曆朝通俗演義》,作者是蔡東藩。作為演義,這套小說與《三國演義》有相似之處,比如它們都用半文半白的語言寫成,並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添加了小說的曲折性和故事性,但《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特殊的一點在於:演義融入了作者個人的價值觀念,有一定思想性,換句話說,作者不再是一個說書人,而變成了一個現代作家。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蔡東藩

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本來演義這種文學體裁已經過時,不再適合現代人的閱讀節奏,但蔡東藩在撰寫《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時候,不僅加強了內容的歷史性,同時以古喻今,寫出了自己的拳拳愛國之心,這兩個特點使得這部作品有了質的提升。

蔡東藩創作的起因

蔡東藩撰寫《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原因,與20世紀20、30年代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訴求一致,那就是有感於國家危亡,想要改變疲敝的現狀,尋找一條救國之道。蔡東藩作為科舉出身的舊知識分子,本來對清廷還抱有一定幻想,認為只要朝廷內部有人幡然醒悟,國家還有希望。然而,等到他補了一個知縣的職位後,親身經歷了清廷的墮落,於是憤而辭官,返回家鄉。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擁護共和的革命人

蔡東藩親歷了辛亥革命,看到了人民群眾在此過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於是思想發生變化,他認為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想要救國,必須依靠百姓,但限於各種條件限制,中國當時教育水平很低,百姓文化水平不高,無法發揮自身的潛力,於是蔡東藩萌生了教育救國的想法。

教育的實質,乃是教化百姓,讓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蔡東藩決心向百姓普及歷史知識,希望他們從歷史的經驗中學習到拯救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蔡東藩是舊式科舉出身,文學和歷史水平很高,再加上他思想前衛,閱讀了大量翻譯的外國作品,形成了一套混合著中西方價值觀的思想體系,這為他撰寫《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提供了知識基礎。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促成蔡東藩撰寫《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的企圖。1914年,袁世凱廢除了《臨時約法》,妄圖恢復帝制,破壞共和,蔡東藩得知後悲憤交加,決心寫成《清史通俗演義》。他的目的是想通過這部小說,批判帝制的落後,喚醒人們對於袁世凱野心的警惕,使得岌岌可危的民國得到拯救。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蔡東藩在撰寫《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時候,下了一番苦功夫,我們至少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發現兩個寫作特點。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袁世凱

高度尊重史實

蔡東藩寫作的第一個特點,就是高度尊重史實。他著書的出發點是普及歷史知識,幫助廣大人民理解現實政治,並宣傳革命理念,所以既不能胡說八道,也不能擅自篡改史實,否則就失去了教化人民的意義,他自己也表示寫作原則以“歷史真實為第一義”。

在《唐史通俗演義》自序中,他寫道:“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另外,在《宋史通俗演義》自序中,他又表示宋史內容龐雜,以訛傳訛的內容過多,所以在寫作時“常取存疑或折衷方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對“燭影斧聲”的解讀,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暴斃的原因很蹊蹺,民間傳聞是宋太宗趙光義覬覦寶座,弒兄篡位,然而並沒有證據,於是蔡東藩在《宋史通俗演義》中說“遍考稗官野史”也沒有言之鑿鑿的說法,關於民間“弟害兄”的說法,他不做判斷,只是將種種傳聞列在書中,由讀者自行判斷,評論。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蔡東藩

寫歷史,繞不開稗官野史。蔡東藩在寫演義時,對稗官野史的內容十分敏感,即使要用,也非常謹慎,必須要有正史旁證。與正史有出入,或屬於孤例無法自證的內容,他一律以正史為準。比如在《宋史通俗演義》中寫到華山隱士陳摶,他放棄了民間傳聞將陳摶當做神仙的看法,而是直言不諱地指出陳摶只是一個隱士,雖然“獨行高蹈,不受塵染”,但如果將他視作神仙,肯定是不恰當的。呼籲讀者們提高判斷能力,不要人云亦云。

另外,演義內容肯定包括一定的加工創造,歷史中有些事件在史書上沒有提及,但為了可讀性和故事性,蔡東藩進行了有限的想象和杜撰,不過,他的加工與《史記》類似,不改變事件性質,不增減事實,只是用個人的看法豐富歷史的厚度。比如《宋史通俗演義》中寫楊業被俘,寧死不降,臨死前大呼:“寧為楊業死,毋為李陵生。”這是模仿了民間“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的說法。他自己也在文中說明,這兩句話都不在正史中記載,他只是藉助楊業之口,表達一種愛國主義思想,以警醒後人。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蔡東藩著書,謹慎而細膩,雖然他寫得多半算是小說,但他秉持著“史家”的態度,不敢信口雌黃,這種高度尊重史實的姿態,使得《中國曆朝通俗演義》成為了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小說。

愛國主義情懷

蔡東藩寫作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一般的舊體演義,只是為讀者打發時間,獲得閱讀愉悅感的廉價讀物,沒有多少移風易俗的功能,也缺乏教化人民的責任感。而蔡東藩的寫作出發點,本來就是想拓寬讀者的歷史視野,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所以,在文字中不斷地展現對中華文化的自豪之情,表達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蔡東藩的愛國主義情懷,不是舊式文人對於往日秩序的懷念,他經歷了辛亥革命,思想上了一個層次,所以他擁護共和,反對帝制,對於共和制度的建立者和擁戴者孫中山、黃興和蔡鍔無比崇敬,比如他在《民國通俗演義》中為孫中山作詩道: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孫中山

“功成身退不貪榮,讓位非徒踐夙盟。細數年來諸鉅子,如公才算是真誠。”

對於孫中山不貪戀權勢的做法大加讚賞。在寫到黃興之死時,他也寫詩哀悼:

“才經湘水賦招魂,日上扶桑倏又昏。偏是偉人多短命,人生天道兩難論。”

蔡鍔維護共和,堅決反對袁世凱稱帝,蔡東藩稱讚蔡鍔的“倒袁護國”行為是為國為民的壯舉,給予蔡鍔“再造民國”的評價。

除了擁戴共和制,蔡東藩對“五四運動”也青睞有加,在《民國通俗演義》中,他對於喪權辱國,麻木不仁的決策者大加撻伐,稱讚參加“五四運動”的學生“為國家力爭領土”。他之所以贊同愛國學生的勇敢行為,是擔心“志士灰心,英雄短氣”,以至於“大好河山,將隨之而俱去也。”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五四運動中的愛國學生

從《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字裡行間,我們都能讀到蔡東藩噴湧而出的愛國熱情,面對危害國家的行為,他時而憂心忡忡,時而悲憤異常;對於各種愛國志士,他也不吝筆墨,衷心褒揚,大家讚美,可以說,《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就是一部宣揚中華文化,關注國家問題,為中國發聲的愛國主義著作。

蔡東藩歷史通俗演義小說的意義

作為清末民初讀著聖賢書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實事求是地說,除了擁戴共和的先進觀點外,蔡東藩還具有時代的侷限性,遺留了一些前現代的價值觀,比如“忠義孝節”等,然而瑕不掩瑜,作為一個古典愛國者,他著成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共十一部,近五百萬字,具有至少三個積極的意義:

首先,《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教化意義。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史書更是卷帙浩繁,普通中國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對本民族歷史有一個大致瞭解,《中國曆朝通俗演義》的作用,就是化繁為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小說形式,將歷史講述一遍。他的作品高度尊重史實,雖然借用了演義的筆法,然而事實上卻是在普及歷史知識,對於教化人民起到了積極作用。

蔡東藩的《中國曆朝通俗演義》表達了什麼?

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

其次,《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對文學的貢獻。

蔡東藩的作品,將史書作為寫作根據,把史實當做描述對象,但又不是還原歷史,而是加入了一些想象的成分和文學的修飾,這種把現實與文學相結合的寫法,啟發了一批記者和文字工作者,為“紀實文學”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

最後,《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傳播了愛國思想。

在蔡東藩的年代,國家內憂外患不斷,世界大勢波橘雲詭,很多中國人失去了奮鬥方向,也喪失了文化自信,整個社會散發著迷茫和絕望的氣息,蔡東藩寫成《中國曆朝通俗演義》,彷彿一面鑼鼓,在萬籟俱寂中奮力一敲,驚醒了一些人,通過他充滿愛國主義情感的敘述,很多人的愛國熱情再次被喚醒,人們對於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生出了熾烈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