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主導全球市場:明星基金折戟 資金往何處流?

疫情主導全球市場:明星基金折戟 資金往何處流?

外匯天眼APP訊 : 從2月20日至3月12日,美股累計跌幅約20%,進入技術性熊市。一切始於兩週前,美股遭遇史詩級單週暴跌,跌幅超10%,波動率一度逼近50。

在市場巨震下,多家老牌對沖基金也遭遇重挫。截至上週,據悉元盛資本(Winton)的基金當時在新冠肺炎引發的拋售中損失了近9%,而文藝復興科技(Renaissance Technologies)旗下量化股票對沖基金上個月直接下跌了7%。在突發事件導致市場急轉直下的情況下,華爾街最受歡迎的趨勢跟蹤策略往往導致基金虧損加劇,但也有多策略對沖基金逆勢跑贏。

近期,香港恆盛資管(Persiste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投資官黃昕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疫情影響下,投機性 交易平倉、程序化交易觸發拋售、ETF被動投資遭遇大量贖回、長期投資機構開始減倉,一個鏈條導致美股持續承壓。美股未來能否有效反彈,關鍵要看夏天前疫情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各界關注的是,究竟哪個市場才是資金的“避風港”,且新興市場跑贏美國的週期是否已經來到。

黃昕認為,美股和新興市場往往是蹺蹺板的關係,2017年的貿易摩擦中斷了新興市場本該開啟的上升週期,“當前週期已經到了新興市場,只是轉折點還有待觀察,疫情的防控則是關鍵,但若全球因疫情而陷入衰退,新興市場也難獨善其身。”

疫情主导全球市场:明星基金折戟 资金往何处流?

趨勢跟蹤策略加劇市場波動

截至北京時間3月12日凌晨收盤,美國三大股市再跌近5%,歐股五連跌深陷熊市。當前,全球病例逾11.5萬。世界衛生組織(WTO)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全球大流行特徵。

當前的不利因素在於,當年SARS和H1N1爆發時期,美股都位於低位,而此次疫情爆發前,美股已經有泡沫化跡象。“美股已經在週期末端,本身也有修正的需要。再加之過去多年來,ETF等被動性投資不斷擴容,2004年時ETF規模約338億美元,而2018年擴16倍。”黃昕表示。 也有觀點認為,被動型ETF做的並不是價格發現,市場暴跌時存在助跌作用。

此次,美股跌勢如此之猛、維持如此久,是因為不同投資力量造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黃昕認為,第一波拋售的很可能是那些投機者;隨著跌勢擴大,拋售力量轉換到CTA(趨勢型商品交易顧問策略)、風險平價策略(risk parity),這些交易的拋售閥門被陸續觸發;隨後,ETF等被動投資也會遭遇贖回、加劇拋售;最後,一些中長線的投資者(如養老金、捐贈基金、社保基金等)也會開始調整投資組合,調倉出於其對經濟前景轉差的預期。

具體而言,CTA策略追逐短期趨勢,當市場的廣泛下跌行情形成下降趨勢時,CTA基金將隨行就市,啟動強制拋售模式,加劇市場拋壓。高盛早在2018年就測算,CTA基金持有約700億美元美股多倉,在全球股市持有約1900億美元多倉。此次遭遇衝擊的部分明星對沖基金也是使用類似趨勢追蹤的策略。

“股票市場的非線性因素一直存在,這種因素在危機時候就會強化。而電腦算力在不斷上升,代替了很多人工的工作,這一趨勢難以逆轉,只能不斷優化策略和算法。”黃昕稱。

此外,流動性問題也導致避險資產黃金一度大跌,近期金價弱於預期。“早前可能因為部分信用債遭遇到了局部流動性緊張,於是出現拋售黃金而換取流動性的問題。”黃昕認為,之所以目前黃金漲幅低於預期,也是因為早前低利率、通脹推動黃金上漲的邏輯,目前已切換到了通縮風險,這也因為疫情可能導致全球供需兩端都出現問題。

至於美股能否反彈、波動率能否回穩,比起看央行和政府的政策,關鍵要看疫情能否在夏天前控制住,若是,各界仍認為在大量流動性和低利率支持下,美股會出現報復性反彈。

資金何處避險?

轉視中國,疫情正得到有效的控制。2月20日至3月10日,美股暴跌超15%,而A股跌幅僅3%。為了遏制病毒的蔓延,中國採取的嚴格防控手段,而這也將難以避免地對經濟造成影響。

此時,中國是否真的是資金的“避風港”?這一輪週期新興市場能否跑贏美國?

黃昕分析稱,美股和新興市場往往是蹺蹺板的關係。80年代是新興市場跑贏,當時“亞洲四小龍”騰飛帶動了市場繁榮;90年代則是美股跑贏,這也受到當時的科技革命驅動;而後週期又來到新興市場,直到次貸危機在美國先爆發,而美股在流動性支持下率先復甦,09年以來美股跑贏;本來新興市場的騰飛週期從2017年顯現了一些跡象,但由於貿易摩擦的原因,擴張被迫中止。

“其實當前的週期已經到了新興市場,只是轉折點還有待觀察,要看美國處理得好,還是新興市場處理得好。”他稱。不過,若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那麼新興市場也難以獨善其身。

高盛近期表示,疫情是中美等市場走勢出現差異的主要原因,市場表現和疫情發展具高度相關性。中國疫情目前看已經得到控制,但也有觀點認為,風險在於投資者可能忽略了海外疫情的爆發強度,全球衰退風險或拖累中國企業盈利和經濟狀況。

早前,之所以外資願意增配中國,原因也在於當新興市場出現大幅回撤時,一般中國的相關性更低。“根據相關壓力測試,中國銀行的不良債務佔比也在不斷下降,降至GDP的3%左右。同時,中國電子商務的滲透率在全球領先,中國還會在基建方面運用更多資本,因此中國資產在目前是相對安全的。”

黃昕也表示,當前有三個創新方向,不會過多受到經濟週期或疫情的影響——5G、物聯網不斷落地;電子商務滲透,軟件升級;在生物醫療方面,基因測序、癌症精準治療等的突破備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