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传了两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到底隐藏着什么细思极恐的阴谋?

秦皇岛的历史传说,你有老人讲起过吗?


被误传了两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到底隐藏着什么细思极恐的阴谋?

相传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后,就加紧修驰道、通水路、巡视郡县。

一日,秦始皇东巡至海,忽有齐国人拦驾驶求见。始皇问:“为何拦驾?”齐人答:“禀报大王,此地海里有三座仙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这仙山时隐时现,出现时,楼台亭榭依稀可见,钟鼓笙箫悠扬悦耳。仙人们驾云行路,飘飘洒洒,饮的是甘露水,吃的是长生不老的药。大王,若想万寿无疆,何不派人去寻些长生不老的仙药呢?”始皇听罢,半信半疑当即降旨,令齐人去仙山寻药。

几日后,齐人回来禀报始皇:“因为小人福浅命薄,仙山一直未现,是海上一阵飓风,把我们吹了回来。”始皇听后不悦,可转念一想,世上要讲福大命大之人,看来只有朕了,待朕亲临海边,眺望仙山罢!于是急令兵士速在海边山岩上筑造行宫,如今在北戴河金山嘴留下遗址。始皇住进行宫,待仙山再现。

果真,一日睛空万里,碧波如镜,万籁无声。海面忽地升腾一片光辉,光环中耸起三座小山。只见,隐隐山头见楼台,淡淡树影倚云栽,层峦叠翠,连绵数十里,忽如伞盖、忽如旗帜、若似浮图、若如城廊,殿阁兽脊,异态万千,变幻无穷,近半个时辰,仙山方消。始皇见状,大悦。从此坚信齐人之言。便令将士四处张贴告示,广招天下方士,共议求仙之事。

此时,燕国方士卢生见此告示后,毛遂自荐,到行宫拜见始皇。卢生说:“小人愿带弟子渡海为大王求取不老之药。”“有何把握?”始皇问。卢生答:“从前此地有两个方士,一个叫羡门,一个叫高誓,他们已得道成仙,住在仙山。他们若知道是为大王求药,定能应允。”始皇听后,万分高兴,忙说:“你若能求得仙药,寡人必有重赏。不知你何时动身?”卢生说:“大王,请允我三日,一要斋戒沐浴,二要朝拜仙山,还要置办些珠宝法器,以作见面之礼。另外,恳请大王为我们选一方风水宝地,由此入海。”始皇一听,“好!”遂传令兵马集中,分东西二路沿海滩选址。

两天后,东路人马回宫禀报:距碣石海岸不远处的海里,有一小岛,方圆数十里。小岛四面环水,岛上小山突兀,清泉飞瀑;苍松翠柏,一片葱绿;遍地野花,绚丽夺目。尤其那岸边细沙,金光闪亮,走在上面,象踩着柔软的绒毯。始皇一听,决计亲率兵马渡船登小岛查看。始皇一登上小岛不由赞叹道:“朕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竟未见如此奇丽山水。且这里风轻浪静,沙软潮平,极易船儿航行,入海之处,非它莫属!”于是,始皇就在小岛上住了一宿,只待即日入海求仙。

第二天一早,卢生和弟子韩终、侯公、石生等一身道装,在海边待命。始皇今天特别高兴,先把酒朝拜仙山,后令兵士将珠宝以及在小岛上采集的各种瓜果一并装船,以犒劳方士。随后,降旨入海。小船徐徐扬帆,乘风破浪,秦始皇则站在小岛山岩上,目视小般直至消失在海天尽头。

话说卢生和弟子们在海上飘泊多日,水尽粮绝。既没有找到仙山,更没寻到仙药。他们知道这样空手而回,定犯欺君之罪,要千刀万剐。无奈之中,卢生想出一计,他用黄缎子做了个符咒,上面写道:“亡秦者胡也”五个字,带弟子返回行宫。见到始皇后,谎称仙山上的仙人让将此速交秦始皇,不可耽搁。秦始皇见到“仙书”,心中忐忑,哪还成得求仙之事?忙率兵马日夜兼程回咸阳。而后征发大量民工,派大将蒙恬坐镇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余里,威振匈奴”。

后来,人们在秦始皇站立的小岛的山岩上,立碑为记,碑刻“秦皇求仙入海处”。而这美丽的小岛,几经沧桑,渐渐与陆地连在一起,人们为它起名叫“秦皇岛”。

孟姜女的民间传说

被误传了两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到底隐藏着什么细思极恐的阴谋?


孟姜女是江苏松江人,其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孟员外,姜女自小聪明伶俐,美丽可爱,家人爱若至宝。光阴飞逝,岁月如流,转眼间,孟姜女已到了亭亭而立之年,她出落的更加动人,心灵手巧,绝色的美貌远近称闻。

有一天,孟姜女作完针线,来到了后花园去散心,荷塘中荷花盛的正好,池水如碧。突然望见一只大蝴蝶飞了过来,他便轻手轻脚的过去,用扇子用力一扑,结果扑了个空,手里的扇子掉进了水池里,孟姜女非常恼火,于是她便卷起了袖子露出了手臂去捞,正在这里,她突然发现一个年轻人立在后花园的树下,孟姜女吓得大叫起来。孟员外闻讯赶来,非常的生气,他问年轻人为何私自来到别人的花园里,莫非有什么企图?年轻人忙解释道,原来他是姑苏人氏,名字叫万喜良。自幼通读百书,满腹经论,原想考个秀才,没有人知道秦始皇是为了修筑长城,四处抓丁,万喜良无奈只好匆匆逃走,一路乔装打扮,忍饥挨饿.受尽了苦头,正好路过孟员外家,就躲进来歇歇,不想惊动到小姐,真是多有得罪。说罢,他连连赔罪。

孟姜女在傍边偷偷的打量这个万喜良,只见他虽然满面风尘,衣衫破烂,却眉清目秀,知书达理,不禁暗暗心动,再一忖,自己刚才扑蝶时卷起了袖子,手臂被他窥到了,不禁满面飞红,转身逃走。

孟员外很同情万喜良的遭遇,于是就留他暂且在家住下,孟姜女悄悄的把心事告诉了老爹,员外一想,万喜良忠厚老实,再加上才华出众,到也乐意,于是,他来到了前厅,把这件事儿和万喜良一讲,万喜良连忙推辞,说:"我乃逃亡之人,能得员外收留已是感恩不尽,又怎敢有非份之想?”无奈孟姜女心意已决,非万喜良不嫁,最后万喜良答应了,孟员外乐得合不拢嘴,于是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给两个年轻人完婚。婚后的孟姜女和万喜良两下相好,非常恩爱,谁知噩运即来。

村里有一个无赖,垂涎于孟姜女的美色,三番五次上门求亲,都被孟员外给拒绝了,此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孟姜女完婚后,他不知从何处听说万喜良的身世,于是就跑到官府去告密。就在孟姜女新婚的两个月后,官兵从天而降,把万喜良给抓走了。从此孟姜女茶饭不思,日思夜想,牵肠挂肚。转眼秋去冬天来,北风呼哮,大雪纷飞,想到丈夫万喜良正在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过冬,便日夜赶制了冬衣,准备送到长城去。孟姜女千里迢迢送冬衣,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的往前赶,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的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万喜良呢?孟姜女四处打探,都说不认识这个人,她就挨个地方的走,相信终会找到丈夫。黄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她打听到了万喜良的消息。可是,万喜良已因劳累过度而死,被草草的埋到了长城下!孟姜女来到了埋着丈夫尸骨的地方,坐在城下,想着少年夫妻的恩爱,本想长相厮守,却怎料命运弄人,生生离散。千里跋涉,只为看见丈夫一眼,谁料到历尽了千难万险,却连丈夫的尸骨都看不到,愈想愈悲,便面向着长城日夜痛哭,只哭得天昏地暗,日月变色,生生如子规望月,杜鹃啼血,这一哭不饮不食,就是七天七夜,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巨响,只见飞沙走石,山崩地裂,长城倒了八百里,碎石下,现出了万喜良的尸体。

长城崩倒了八百里,早惊动了秦始皇,秦始皇大发雷霆,他下令把孟姜女捉来处死。可等到孟姜女出现在眼前,他被孟姜女的美貌惊得目瞪口呆,他要纳孟姜女为妃,孟姜女说:要我作你的妃子,除非你能作到三件事。第一、要把死难在长城下的民夫厚葬;第二、要修长桥一座;第三、要秦皇亲自披麻戴孝到坟前祭祀。

秦始皇都答应下来。于是长桥得建,死难的民夫得到了厚葬,秦始皇亲自披着麻衣来到了万喜良的坟前祭奠。一切过后,秦始皇想孟姜女跟他一起走,于是,起驾过长桥,孟姜女立在桥头,冷笑不已,她怒斥秦始皇:"暴君!在你的统治下,生灵涂炭,老百姓日夜煎熬于水深火热之中,你害死了我的丈夫,居然想要我作你的妃子?休要妄想!"说罢,抱着丈夫的遗骨,跳进了巨浪翻滚的大海。

望夫石的历史传说

被误传了两千年的孟姜女哭长城,到底隐藏着什么细思极恐的阴谋?

后殿之后,有大石一块,上面有几个石窝窝,传说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石上还刻有三个大字---“望夫石”顺治八年山石道白辉所书。凡到此的游览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个影,以寄托自己的美好的愿望。似只有这样才不枉孟姜女庙一行。

望夫石是怎么得名的呢?

传说孟姜女不远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孟姜女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里看得见呢,她焦急异常,便函在这大石上来回走动,急盼着天快点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足迹竟深深的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

望夫石在人们眼中成了忠贞的象征,许多诗人墨客曾在此挥毫遗墨,就连风流天子乾隆也在这望夫石上留下了亲笔御题。

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

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

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

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无妨.

小伙伴们之前有了解过吗??有没有不同版本呢?欢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