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傳了兩千年的孟姜女哭長城,到底隱藏著什麼細思極恐的陰謀?

秦皇島的歷史傳說,你有老人講起過嗎?


被誤傳了兩千年的孟姜女哭長城,到底隱藏著什麼細思極恐的陰謀?

相傳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中國後,就加緊修馳道、通水路、巡視郡縣。

一日,秦始皇東巡至海,忽有齊國人攔駕駛求見。始皇問:“為何攔駕?”齊人答:“稟報大王,此地海里有三座仙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這仙山時隱時現,出現時,樓臺亭榭依稀可見,鐘鼓笙簫悠揚悅耳。仙人們駕雲行路,飄飄灑灑,飲的是甘露水,吃的是長生不老的藥。大王,若想萬壽無疆,何不派人去尋些長生不老的仙藥呢?”始皇聽罷,半信半疑當即降旨,令齊人去仙山尋藥。

幾日後,齊人回來稟報始皇:“因為小人福淺命薄,仙山一直未現,是海上一陣颶風,把我們吹了回來。”始皇聽後不悅,可轉念一想,世上要講福大命大之人,看來只有朕了,待朕親臨海邊,眺望仙山罷!於是急令兵士速在海邊山岩上築造行宮,如今在北戴河金山嘴留下遺址。始皇住進行宮,待仙山再現。

果真,一日睛空萬里,碧波如鏡,萬籟無聲。海面忽地升騰一片光輝,光環中聳起三座小山。只見,隱隱山頭見樓臺,淡淡樹影倚雲栽,層巒疊翠,連綿數十里,忽如傘蓋、忽如旗幟、若似浮圖、若如城廊,殿閣獸脊,異態萬千,變幻無窮,近半個時辰,仙山方消。始皇見狀,大悅。從此堅信齊人之言。便令將士四處張貼告示,廣招天下方士,共議求仙之事。

此時,燕國方士盧生見此告示後,毛遂自薦,到行宮拜見始皇。盧生說:“小人願帶弟子渡海為大王求取不老之藥。”“有何把握?”始皇問。盧生答:“從前此地有兩個方士,一個叫羨門,一個叫高誓,他們已得道成仙,住在仙山。他們若知道是為大王求藥,定能應允。”始皇聽後,萬分高興,忙說:“你若能求得仙藥,寡人必有重賞。不知你何時動身?”盧生說:“大王,請允我三日,一要齋戒沐浴,二要朝拜仙山,還要置辦些珠寶法器,以作見面之禮。另外,懇請大王為我們選一方風水寶地,由此入海。”始皇一聽,“好!”遂傳令兵馬集中,分東西二路沿海灘選址。

兩天後,東路人馬回宮稟報:距碣石海岸不遠處的海里,有一小島,方圓數十里。小島四面環水,島上小山突兀,清泉飛瀑;蒼松翠柏,一片蔥綠;遍地野花,絢麗奪目。尤其那岸邊細沙,金光閃亮,走在上面,象踩著柔軟的絨毯。始皇一聽,決計親率兵馬渡船登小島查看。始皇一登上小島不由讚歎道:“朕遊遍天下名山大川,竟未見如此奇麗山水。且這裡風輕浪靜,沙軟潮平,極易船兒航行,入海之處,非它莫屬!”於是,始皇就在小島上住了一宿,只待即日入海求仙。

第二天一早,盧生和弟子韓終、侯公、石生等一身道裝,在海邊待命。始皇今天特別高興,先把酒朝拜仙山,後令兵士將珠寶以及在小島上採集的各種瓜果一併裝船,以犒勞方士。隨後,降旨入海。小船徐徐揚帆,乘風破浪,秦始皇則站在小島山岩上,目視小般直至消失在海天盡頭。

話說盧生和弟子們在海上飄泊多日,水盡糧絕。既沒有找到仙山,更沒尋到仙藥。他們知道這樣空手而回,定犯欺君之罪,要千刀萬剮。無奈之中,盧生想出一計,他用黃緞子做了個符咒,上面寫道:“亡秦者胡也”五個字,帶弟子返回行宮。見到始皇后,謊稱仙山上的仙人讓將此速交秦始皇,不可耽擱。秦始皇見到“仙書”,心中忐忑,哪還成得求仙之事?忙率兵馬日夜兼程回咸陽。而後徵發大量民工,派大將蒙恬坐鎮修築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餘里,威振匈奴”。

後來,人們在秦始皇站立的小島的山岩上,立碑為記,碑刻“秦皇求仙入海處”。而這美麗的小島,幾經滄桑,漸漸與陸地連在一起,人們為它起名叫“秦皇島”。

孟姜女的民間傳說

被誤傳了兩千年的孟姜女哭長城,到底隱藏著什麼細思極恐的陰謀?


孟姜女是江蘇松江人,其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孟員外,姜女自小聰明伶俐,美麗可愛,家人愛若至寶。光陰飛逝,歲月如流,轉眼間,孟姜女已到了亭亭而立之年,她出落的更加動人,心靈手巧,絕色的美貌遠近稱聞。

有一天,孟姜女作完針線,來到了後花園去散心,荷塘中荷花盛的正好,池水如碧。突然望見一隻大蝴蝶飛了過來,他便輕手輕腳的過去,用扇子用力一撲,結果撲了個空,手裡的扇子掉進了水池裡,孟姜女非常惱火,於是她便捲起了袖子露出了手臂去撈,正在這裡,她突然發現一個年輕人立在後花園的樹下,孟姜女嚇得大叫起來。孟員外聞訊趕來,非常的生氣,他問年輕人為何私自來到別人的花園裡,莫非有什麼企圖?年輕人忙解釋道,原來他是姑蘇人氏,名字叫萬喜良。自幼通讀百書,滿腹經論,原想考個秀才,沒有人知道秦始皇是為了修築長城,四處抓丁,萬喜良無奈只好匆匆逃走,一路喬裝打扮,忍飢挨餓.受盡了苦頭,正好路過孟員外家,就躲進來歇歇,不想驚動到小姐,真是多有得罪。說罷,他連連賠罪。

孟姜女在傍邊偷偷的打量這個萬喜良,只見他雖然滿面風塵,衣衫破爛,卻眉清目秀,知書達理,不禁暗暗心動,再一忖,自己剛才撲蝶時捲起了袖子,手臂被他窺到了,不禁滿面飛紅,轉身逃走。

孟員外很同情萬喜良的遭遇,於是就留他暫且在家住下,孟姜女悄悄的把心事告訴了老爹,員外一想,萬喜良忠厚老實,再加上才華出眾,到也樂意,於是,他來到了前廳,把這件事兒和萬喜良一講,萬喜良連忙推辭,說:"我乃逃亡之人,能得員外收留已是感恩不盡,又怎敢有非份之想?”無奈孟姜女心意已決,非萬喜良不嫁,最後萬喜良答應了,孟員外樂得合不攏嘴,於是擇了一個良辰吉日,給兩個年輕人完婚。婚後的孟姜女和萬喜良兩下相好,非常恩愛,誰知噩運即來。

村裡有一個無賴,垂涎於孟姜女的美色,三番五次上門求親,都被孟員外給拒絕了,此子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孟姜女完婚後,他不知從何處聽說萬喜良的身世,於是就跑到官府去告密。就在孟姜女新婚的兩個月後,官兵從天而降,把萬喜良給抓走了。從此孟姜女茶飯不思,日思夜想,牽腸掛肚。轉眼秋去冬天來,北風呼哮,大雪紛飛,想到丈夫萬喜良正在修長城,天寒地凍,無衣過冬,便日夜趕製了冬衣,準備送到長城去。孟姜女千里迢迢送冬衣,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知飢渴不知勞累,晝夜不停的往前趕,歷盡了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

可長城下的民夫數以萬計,到哪裡去找萬喜良呢?孟姜女四處打探,都說不認識這個人,她就挨個地方的走,相信終會找到丈夫。黃天不負有心人,終於有一天她打聽到了萬喜良的消息。可是,萬喜良已因勞累過度而死,被草草的埋到了長城下!孟姜女來到了埋著丈夫屍骨的地方,坐在城下,想著少年夫妻的恩愛,本想長相廝守,卻怎料命運弄人,生生離散。千里跋涉,只為看見丈夫一眼,誰料到歷盡了千難萬險,卻連丈夫的屍骨都看不到,愈想愈悲,便面向著長城日夜痛哭,只哭得天昏地暗,日月變色,生生如子規望月,杜鵑啼血,這一哭不飲不食,就是七天七夜,只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只見飛沙走石,山崩地裂,長城倒了八百里,碎石下,現出了萬喜良的屍體。

長城崩倒了八百里,早驚動了秦始皇,秦始皇大發雷霆,他下令把孟姜女捉來處死。可等到孟姜女出現在眼前,他被孟姜女的美貌驚得目瞪口呆,他要納孟姜女為妃,孟姜女說:要我作你的妃子,除非你能作到三件事。第一、要把死難在長城下的民夫厚葬;第二、要修長橋一座;第三、要秦皇親自披麻戴孝到墳前祭祀。

秦始皇都答應下來。於是長橋得建,死難的民夫得到了厚葬,秦始皇親自披著麻衣來到了萬喜良的墳前祭奠。一切過後,秦始皇想孟姜女跟他一起走,於是,起駕過長橋,孟姜女立在橋頭,冷笑不已,她怒斥秦始皇:"暴君!在你的統治下,生靈塗炭,老百姓日夜煎熬於水深火熱之中,你害死了我的丈夫,居然想要我作你的妃子?休要妄想!"說罷,抱著丈夫的遺骨,跳進了巨浪翻滾的大海。

望夫石的歷史傳說

被誤傳了兩千年的孟姜女哭長城,到底隱藏著什麼細思極恐的陰謀?

後殿之後,有大石一塊,上面有幾個石窩窩,傳說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腳印。石上還刻有三個大字---“望夫石”順治八年山石道白輝所書。凡到此的遊覽者一般都要在望夫石旁留個影,以寄託自己的美好的願望。似只有這樣才不枉孟姜女廟一行。

望夫石是怎麼得名的呢?

傳說孟姜女不遠千里尋夫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可到時天色已晚,城門四閉,無法過關。孟姜女非常著急,夜不能寐,便登上鳳凰山,立在一塊大石上向遠處的長城眺望,但夜色茫茫,哪裡看得見呢,她焦急異常,便函在這大石上來回走動,急盼著天快點亮,好早日過關與夫團聚。不想一夜之間,足跡竟深深的印在了石頭上,於是後人便把這塊大石稱作望夫石。

望夫石在人們眼中成了忠貞的象徵,許多詩人墨客曾在此揮毫遺墨,就連風流天子乾隆也在這望夫石上留下了親筆御題。

悽風禿樹吼斜陽,尚作悲聲吊乃郎.

千古無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為綱常.

由來此日稱姜女,盡道當年哭杞梁.

常見秉彝公懿好,訛傳是處也無妨.

小夥伴們之前有了解過嗎??有沒有不同版本呢?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