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掛鉤!政策正在獎勵價值投資者

反向掛鉤!政策正在獎勵價值投資者

長期以來,由於A股市場對於股票減持以及交易流通作出一定的限制,創投基金一直面臨著退出難題。尤其在減持新規實施以後,退出難問題日愈凸顯。

曾有市場從業人員表示,基金投資到完全退出差不多需要十年之久,即使是解禁後便開始減持,也至少需要兩年半的時間才能實現完整退出。

辛辛苦苦把創業項目從小養大,投入了大筆資金也承擔了巨大風險,總算是多年媳婦熬成婆,最後減持卻還是困難重重。嚴重打擊了基金投資中小科技型企業的積極性。

為此,國務院曾在2016年9月發佈《關於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針對創業投資(基金)企業“研究建立所投資企業上市解禁期與上市前投資期限長短反向掛鉤的制度安排”。

“反向掛鉤制度”首次出現在國家頂層設計之中,市場從業人士對此極為期待。

“反向掛鉤制度”還在醞釀,先等來了減持新規。在減持新規中,並未對創投基金作出區別對待,這就意味著創投基金想要通過集合競價方式實現退出,理想狀態下一年最多隻能減持4%,對於持股比例較高的創投基金而言,減持退出將是一條漫漫長路,大大延緩了項目退出效率。

在萬眾期待下,首版《上市公司創業投資基金股東減持股份的特別規定》於2018年3月發佈,但僅一條“本只基金投資於中小和高新技術企業的金額佔比超過50%”的適用條件,就基本上將絕大多數創投基金擋在了門外,真正享受過政策紅利者寥寥,“反向掛鉤制度”成了一張畫餅。

對於創業投資基金而言,他們無意對公司生產經營實施控制,只想作為一名財務投資人,通過財務支持從企業獲取回報,並在企業上市後通過減持退出收回現金。

創投基金在企業上市後退出,並不代表他們不看好公司的未來發展,急於套現跑路,上市後減持是其正常的經營開展方式,這與公司控股股東或管理層減持存在本質區別。將他們框在同一套減持規則下,反倒有些“不近人情”。

因此,本次規則修訂,直擊“反向掛鉤制度”門檻過高的行業痛點。明確創業投資基金項目只需要滿足“早期企業”“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三個條件之一的,即可享受反向掛鉤政策,並通過取消大宗交易受讓方六個月鎖定期的限制,拓寬了創投基金可行的退出方式。

減持政策與實際持股時間長短反向掛鉤的方式,是真正對長線投資人與價值投資人的實質鼓勵。眾所周知,在越早階段投資科技型企業,需要面臨越大的風險。

而在過去規則的約束下,經過兩年左右時間的行業洗牌,投資機構對投資早期項目表現得越來越謹慎,甚至於市場出現過“早期投資已死”的論調。

正因如此,本次新規修訂中,對於這類價值投資者作出特殊鼓勵——截至首次公開發行上市日,投資期限在60個月以上的,減持股份總數不受比例限制,這無疑將會重新激活創投基金對早期優質中小企業的關注,為新生科技型企業的紮根生存提供積極作用。

通過差異化扶持與引導,鼓勵創投基金對中小企業進行長期投資,而不是上市前突擊入股。是真正看好科技型企業的長期發展價值,而不是搭上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實現一波套利。

創投基金的長週期特點,使得“投資——退出——再投資”的循環週期被拉得很長。如果再加上漫長的退出時間,資金的週期效率大幅降低。

此次新規得以將週期一定程度上縮短,有利於提高創業投資基金的流動性和週轉性,增加資金的再投資機會,拓展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循環力度,讓更多的企業得以收益。

還必須意識到的是,縮短了創投基金的退出時限,並不意味著創投基金就會在解禁期限屆滿後立即套現。作為財務投資者,其投資目標便是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是對公司發展的長期看好,自然不必要立即套現,而是會擇機賣出。

尤其是在公司股價出現非理性下跌時期,他們更不會在此時點恐慌性拋售,使得自己的持股價值減損。

因此,那些認為解禁就是股市的洪水猛獸的觀點,已經落後於當前的時代,減持已更趨於中性行為,不會對市場造成過分的壓力。他們將尊重市場規律和投資本質,通過專業判斷和理性決策,有序把握減持節奏。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月底,協會存續登記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8569只,基金規模8.63萬億元;創業投資基金8157只,基金規模1.19萬億元。

他們將趁著此次新規的春風,繼續扮演著耐心的價值投資者的角色,通過專業長線的投資,助力於更加優化的科技創新生態的打造。‍

反向挂钩!政策正在奖励价值投资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