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白族的起源及文化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點,最早的白族先民是由洱海邊上的土著昆明人,以及青藏高原南下的第1人羌人等多種民族融合而成的。白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散居在雲南各地,貴州、四川以及湖南等地也有白族,白族現有人口約為193萬。

白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擅長種水稻,大理的雪梨、賓川的橘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商業、手工業也較為發達。

白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有大理、劍川、怒江三種方言,用漢字的音和義再加上一些新造的字來記錄白羽,被稱為白文。白語中含有大量的漢語借用詞,漢文也很早就成為白族人通用的文字了。白族主要崇拜本主,本是本來的本,主是主人的主。本主就是村社神。本主被認為是保佑本境之王,各個村子的本主都不一樣,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歷史人物、民族英雄等。白族還信奉道教和佛教,19世紀70年代也曾經傳入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但是影響都不是很大。

白族在立法、建築、醫學、史學、文學、音樂、舞蹈、戲曲、繪畫、雕刻等方面都有創造和成就。大理崇聖寺三塔、劍川的石寶山石窟、雞足山建築群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望夫雲、美人石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霸王鞭、八角鼓舞是白族民間最普遍的舞蹈,多在喜慶的節日當中舉行。白族的扎染技藝與繞三靈習俗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扎染技藝就是佈置好了之後,棉布織好了之後要染色,怎麼染?把布紮起來,然後進行染色,染出來之後布上面有花紋,就是扎染技藝,繞三靈是個習俗。扎染技藝和繞三靈這一習俗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平壩地區,白族的住房多為瓦房,佈局一般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築形式,山區就不是這種形式了,山區的住房都是上樓下就的茅草房,上面住人,下邊是放牲口的地方,叫上樓下就馬的茅草房。高寒地區則是單間或者是兩間相連的垛木房,用橫木垛成的。山上的樹木垛木,剁出來的多木筏。白族崇尚白色,白族的服飾,男子的服裝,各地大致都相同,婦女的服飾各地有所差異。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套黑領褂,大理一帶的婦女多穿白色的上衣,外套黑絲絨短褂或者是紅色坎肩,穿藍布寬褲,以繡花布或者是彩色的頭巾來把頭纏上。腳穿繡花鞋,一般佩戴銀飾,白族姑娘的頭上帶來的銀飾是有講究的,顯示的是什麼呢?顯示的是風花雪月。風花雪月怎麼講呢?白族姑娘頭上的頭飾,垂下來的穗子象徵著下關風,豔麗的花是象徵著上關花,頭頂上的白色代表蒼山雪,彎彎的造型代表洱海月,就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所以放在一起顯示的就是風花雪月。

平壩地區的白族多食大米和小麥,就是主食。山區的白族則是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洋芋北方的同學一聽到洋芋,不知道這個是什麼食品,不知道這什麼食物,什麼叫洋芋?很簡單,一說你就知道了,學名叫馬鈴薯。馬鈴薯根據地域的不同,經常會有各種的稱謂。在雲南、貴州一帶就稱馬鈴薯為洋芋。那麼東北各省馬鈴薯叫什麼?叫土豆。山東魯南地區還叫地蛋,土地的地,雞蛋的蛋,各地方叫法不一樣,實際上就是馬鈴薯。

山區的白族吃玉米、土豆、蕎麥,拿這些食物作為主食,主食以蒸煮為主,蔬菜的品種,蔬菜的品種非常豐富,輔食則是以豬肉為主,除了用豬肉做各種炒菜以外,還喜歡醃製、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等精美風味的食品。臨河而居的白族還擅長水仙的烹飪,河裡的魚、蝦擅長烹飪,白族都喜愛用糯米釀造白酒,用大米制作餌塊、餌絲。白族最負盛名的菜式砂鍋弓魚,弓是弓箭的弓,砂鍋公魚。品什麼茶呢?叫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傳統的品茶藝術和待客的禮儀。

白族的傳統節日也很多,主要有三月街繞三靈、耍海節、火把節。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傳統盛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在每年的3月15日開始在蒼山中和峰下舉行,為期5~7天,後來就逐漸發展成為物質交流的盛會,屆時還要舉行賽馬等文體活動。三月街已經成為當地各族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民族團結的重要節日。

中國的少數民族,白族的起源及文化


中國的少數民族,白族的起源及文化


中國的少數民族,白族的起源及文化


中國的少數民族,白族的起源及文化


中國的少數民族,白族的起源及文化


中國的少數民族,白族的起源及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