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糖”竟然也是中藥?


說起麥芽糖,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是一種由玉米、大麥、小麥、粟或玉蜀黍等糧食經發酵糖化而製成的食品,由於地域不同,所用的原料也是不盡相同,麥芽糖也分軟硬兩種,軟者是剛剛製作完成的黃褐色濃稠液體,粘性很強。硬者則是軟者反覆牽拉,混入空氣凝固成各種形狀。其實麥芽糖也是一味中藥,在歷代醫書古籍中,還有個相當文雅的名字,膠飴。


“麥芽糖”竟然也是中藥?

麥芽糖

“麥芽糖”竟然也是中藥?

麥芽糖


臨床上膠飴主要用來補脾和胃,調理中焦。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所用飴糖的用意,都是以甘溫補脾、建中為目的。黃芪建中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均是由此而得名,飴糖首載於《名醫別錄》:“飴糖,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止血”。《本草綱目》亦云:“補虛乏,止渴止血。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咽痛,治唾血,消痰潤肺止嗽。健脾胃,補中,治吐血。”為什麼古人寫到膠飴的時候都會注重其補虛乏呢,現代研究表明,我們人類的腸壁對葡萄糖的吸收是受優待的 “主動轉運”,而對果糖則只能被動的靠“濃度差” 滲透吸收,像大棗、蜂蜜、蔗糖等等,都是由兩種果糖(葡萄糖+果糖)組成的雙糖結構,由於都含果糖,會增加虛弱的胃腸道的負擔。而麥芽糖則很特殊,是(葡萄糖+葡萄糖)組成的雙糖結構,麥芽糖被消化、拆解後就是兩個葡萄糖,麥芽糖在傳統農業社會里是很易得的,功效接近現代注射用葡萄糖的營養劑,我的個人猜想是,古人虛乏的時候,在這幾種易得的甜物中,發現食用飴糖最能夠補虛乏增強體力,慢慢古代醫家便把膠飴記載在各自的醫籍中。


“麥芽糖”竟然也是中藥?


那是不是所有人都適用膠飴呢?答案當然不是,南宋藥學家寇宗奭:“脾弱不思食人,若少用之,能和胃氣,多食則動脾氣”。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大發溼中之熱”。意思就是溼熱之人忌食。明代醫學家李時珍雲:“凡中滿吐逆、牙齒、赤目、疳病者,宜切忌之,生痰動火為最甚。”綜上所述,膠飴雖然可以補虛乏,健中健脾胃,但是容易生痰動火。引動溼中之熱,像胃脹、呃逆、嘔吐、齲齒、小兒疳積都是不建議食用的。從藥性上而言,麥芽糖性大溫,一般多用於陽虛證,陽實、陰虛、寒實證忌用。


“麥芽糖”竟然也是中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