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竟然也是中药?


说起麦芽糖,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一种由玉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而制成的食品,由于地域不同,所用的原料也是不尽相同,麦芽糖也分软硬两种,软者是刚刚制作完成的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强。硬者则是软者反复牵拉,混入空气凝固成各种形状。其实麦芽糖也是一味中药,在历代医书古籍中,还有个相当文雅的名字,胶饴。


“麦芽糖”竟然也是中药?

麦芽糖

“麦芽糖”竟然也是中药?

麦芽糖


临床上胶饴主要用来补脾和胃,调理中焦。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用饴糖的用意,都是以甘温补脾、建中为目的。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均是由此而得名,饴糖首载于《名医别录》:“饴糖,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止血”。《本草纲目》亦云:“补虚乏,止渴止血。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治唾血,消痰润肺止嗽。健脾胃,补中,治吐血。”为什么古人写到胶饴的时候都会注重其补虚乏呢,现代研究表明,我们人类的肠壁对葡萄糖的吸收是受优待的 “主动转运”,而对果糖则只能被动的靠“浓度差” 渗透吸收,像大枣、蜂蜜、蔗糖等等,都是由两种果糖(葡萄糖+果糖)组成的双糖结构,由于都含果糖,会增加虚弱的胃肠道的负担。而麦芽糖则很特殊,是(葡萄糖+葡萄糖)组成的双糖结构,麦芽糖被消化、拆解后就是两个葡萄糖,麦芽糖在传统农业社会里是很易得的,功效接近现代注射用葡萄糖的营养剂,我的个人猜想是,古人虚乏的时候,在这几种易得的甜物中,发现食用饴糖最能够补虚乏增强体力,慢慢古代医家便把胶饴记载在各自的医籍中。


“麦芽糖”竟然也是中药?


那是不是所有人都适用胶饴呢?答案当然不是,南宋药学家寇宗奭:“脾弱不思食人,若少用之,能和胃气,多食则动脾气”。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大发湿中之热”。意思就是湿热之人忌食。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云:“凡中满吐逆、牙齿、赤目、疳病者,宜切忌之,生痰动火为最甚。”综上所述,胶饴虽然可以补虚乏,健中健脾胃,但是容易生痰动火。引动湿中之热,像胃胀、呃逆、呕吐、龋齿、小儿疳积都是不建议食用的。从药性上而言,麦芽糖性大温,一般多用于阳虚证,阳实、阴虚、寒实证忌用。


“麦芽糖”竟然也是中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