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统治者为何喜欢隐诛大臣?详解有汉一代特有的“隐诛”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是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开篇语。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汉朝的大多数皇帝都有着出色的政治能力,自从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之后,紧接下来的汉文帝、汉景帝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而之后的汉武帝更是可与秦始皇相媲美……

汉朝统治者为何喜欢隐诛大臣?详解有汉一代特有的“隐诛”

明君多,自然会有开明政策,而在汉代开明政策最为普遍的就是大赦天下,用赦免罪犯的方式来宣扬国恩,以至很多人都认为有汉一代多施行仁政,很少杀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我们纵观汉朝一些大事件发生,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有汉一代虽然赦免罪犯多,但经常会有一些“有罪”的官员选择自刎而死,而他们会自刎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与统治者有关。统治者通过一些特有的方式,暗示官员选择自杀,我们称其为“隐诛”。

一、为维护统治,汉代统治者一直在神化自身,而靠隐诛可以刷声望

汉朝统治者的“隐诛”,是处理汉朝“有罪”官员的主流方式。那为何有汉一代会特产“隐诛”这一现象呢?其实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自己的“声望”,选择隐诛是能在保证自己声望前提下达到杀伐目的的一种手段。

首先,在中国自古就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协助帝王管理百姓,代表的是帝王的脸面,并且士大夫在古代处于贵族阶层,那时的阶级分层格外的明显,士大夫贵族平民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为了体现两者的不同,给士大夫足够的体面,所以这些士大夫不能和平民百姓一样被当众处死,汉朝的皇帝选择隐诛大臣,一定程度上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量。

毕竟尊重士大夫与平民的不同,就是尊重封建等级秩序,尊重皇权。

汉朝统治者为何喜欢隐诛大臣?详解有汉一代特有的“隐诛”

其次,如果大臣有罪,统治者直接下令诛杀,就会给人一种统治者丝毫没有人情味的感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皇帝直接下令诛杀的话,就定义了这个官员有罪的事实,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提拔官员的皇帝得到一个识人不明的形象,这对于皇帝而言就是打自己脸,是不能够允许发生的。

所以皇帝一般选择隐诛大臣,使得大臣自杀,宣造成一种大臣洗心革面,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觉得对不起皇帝,最终自刎,无脸面对皇帝,以死谢罪的形象,这样一来,皇帝的脸面就保住了。然后皇帝到时候再重新减轻处罚,死者为大,这样一来,又体现出了皇帝宽厚待人的形象,在百姓面前又表现了一把。

二、名义重泰山,汉朝气节在,面对隐诛很多时候不得不从

作为在秦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朝,此时的汉朝距离先秦时期时间并不算久远。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为荣辱抛生死的实例在汉朝百姓中宣扬着,这使得汉朝的百姓更加重视自身的尊严。“不食嗟来之食”“受辱则拔剑杀人”等等事例在汉朝时期并不常见,这是汉朝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的整体风气——

要知道当初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与吴王世子下棋,为了争棋而起争执,于是景帝直接就拿起棋盘把吴王世子砸死了。

汉朝统治者为何喜欢隐诛大臣?详解有汉一代特有的“隐诛”

因此,在汉朝时期,一些官员受到皇帝的责备,尽管皇帝并没有下令处死,但是往往一部分官员回到家中之后,官员就会毫无征兆的选择自刎,这是汉朝臣子的气节,在汉朝官员的心目中,生死无所谓,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气节。对方是皇帝,对于臣子来说不能反抗皇帝;可是辱骂了自己,气节也不容诋毁。于是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只有选择自刎来作出表态。

总之,在有汉一代,臣子大多都是有气节的,统治者只要抓住这一点后顺水推舟,给他们一些暗示,他们就会选择自己了结自己。而这些暗示也是多种多样,并不是固定的,比如赐予一些代表意义的礼物,或者是颁布一些带有深层意义的诏书,并且全盘不会出现一个“死”字。最典型的就是汉朝末年的时候,荀彧因为曹操称王而不满,与曹操产生间隙,曹操送来一个空食盒,荀彧看到后就选择了服毒自尽。这就是典型的隐诛,没有明确的下旨却靠臣子自行领悟体会。

汉朝皇帝这种独特的隐诛方式,既能够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达到了皇帝独裁的目的,还能够用来刷声望,打造形象。所以汉朝的皇帝很少下令直接处置某位大臣,更多的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不得不说手段之高明,历代少见。

汉朝统治者为何喜欢隐诛大臣?详解有汉一代特有的“隐诛”

三、隐诛其实有很强的不明确性,官员们仍有一线生机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皇帝的隐诛一般选择的都是委婉的暗示,让下面的大臣自己去揣摩皇帝的意图。有头有脸的官员们不愿意受侮辱,明白了暗示之后就会选择自刎,这样一来就保住了颜面。

这是因为皇帝并没有明确的下令来判大臣的罪,而一旦明确说出,这些大臣们就不得不进入牢房中去,还要面对那些小吏的盘问,辱骂,这对于这些王工大臣们而言是一种严重的侮辱。再加上上古之风尚存,人们更愿意的是舍生取义,于是大部分的大臣就选择了自刎,不愿意忍受侮辱。

然而这种隐诛毕竟是皇帝的暗示,并没有明确的说出要大臣自刎什么的惩罚,更多的是靠着自身的领悟,于是这些官员们就有了一线生机。得益于皇帝明确的惩罚并没有说出,这些犯了罪的官员就可以花费一些人力物力,找找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来替自己说说好话,而一旦说动了,就可能免除一死。

汉朝统治者为何喜欢隐诛大臣?详解有汉一代特有的“隐诛”

最为典型的就是周勃,当初周勃被汉文帝以谋反罪捉捕入狱,汉文帝借机想要弄死周勃,而采取的也是这种隐诛的方式。当时他一直关押着周勃,让他自己反思,在其中狱卒对周勃更是百般刁难,欺压。但是周勃就是厚脸皮,一直不自刎,反而不停的找人替自己说情,结果后来还真说动了汉文帝,被无罪释放。如果不是周勃,换了别的不堪受辱的官员,恐怕在入狱的那一刻就自刎身亡了。

所以说,隐诛因为语言的不明确性,给了皇帝和臣子都有一个很大的回转的余地,只要有能力,厚脸皮,对于官员们也是有一线生机的。当然,一旦没有挽回的余地,而官员面对皇帝的暗示还假装不知,靠着厚脸皮,那么这些皇帝也不会手软,直接就会对这些大臣下旨定罪,不留丝毫的脸面。

汉朝统治者为何喜欢隐诛大臣?详解有汉一代特有的“隐诛”

总结

对于帝王来说,隐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处置臣子的最佳方式。汉朝皇帝利用隐诛可以刷足了声望,一举多得的神化自身,传递给百姓们一种统治者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形象,实现巩固自身统治的愿望。

而由于隐诛同样存在不明确性,这对于君王与臣子来说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缓冲机会。因为有些时候皇帝定臣子的罪,完全是出于生气,而过了一段时间后气消了就后悔,这隐诛的存在相当于都给了双方一个重来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