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驿:为何唐玄宗赐死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三个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女人,她集美貌与才艺一身,是四大美女之一;她生活在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却死于战乱的兵戎之下;她深居后宫不过问朝政,却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她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却被皇帝赐死;她的死给历史留下了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文人墨客也不吝笔墨。

没错,她就是杨贵妃,一个连皇帝都不能保护好的女人。

马嵬驿佛堂前的那棵梨树,成为她的最终归宿,唐玄宗不得已三尺白绫赐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

回想这段历史,我必须承认,安史之乱发生后,杨贵妃必须得死,因为历史的车轮已经碾向她,误伤也好,罪有应得也罢,一切都由不得她了。

因为——

三点原因,决定了杨贵妃必须得死。


马嵬驿:为何唐玄宗赐死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三个原因

清君侧

“清君侧”三个字我们并不陌生。

中国历史上对皇权的统治进行挑战,甚至推翻,主要来自三股力量:

其一、来自社会的底层,我们称为农民起义。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都是社会底层人物,通过起义取得政权;

其二、来自朝廷的内臣,我们称为政变。唐朝李世民的宣武门之变,宋朝宋太宗的斧光烛影,都是通过政变取得政权;

其三,来自朝廷的封疆大吏,我们称为叛乱。东汉的董卓,唐朝的李渊、安禄山,明朝的明成祖朱棣,清朝的吴三桂,都属于此列。

农民起义不需要借口,底层人民被压迫的活不下去,揭竿而起。第二种政变成功以后,就篡改史书,为自己寻找合理的理由。而最后后一种叛乱,绝大部分都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为自己的叛乱寻求借口,以求叛乱的合法性。

安史之乱,安禄山起兵反唐,他的理由就是“清君侧”。

公元755年11月中旬,安禄山在范阳(即现在的北京)起兵,打着“忧国之危、清君之侧”的名义,挥师20余万,剑指长安。

“君侧”,顾名思义是皇帝身边的人,这个人就是杨国忠,杨贵妃的族兄。

杨国忠和安禄山是唐玄宗后期最有权势的两个人。安禄山是外臣,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20余万军队,大约占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而杨国忠是当时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加上杨贵妃的关系,深得唐玄宗的宠信。

杨国忠和安禄山两个人也有着类似的发达史,都是靠巴结杨贵妃起家,进而赢得唐玄宗的信任。杨国忠依靠的自然是与杨贵妃的血缘关系,而安禄山因为擅长跳胡旋舞接近了杨贵妃,后来又认杨贵妃为“干娘”,一个40岁的男人认26岁的女人做干娘。

两个人都依靠杨贵妃在短时间内平步青云,后来却走上了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

753年,宰相李林甫病逝。唐玄宗想召回安禄山接替宰相,而杨国忠对此百般诋毁安禄山,唐玄宗只能改任安禄山为右仆射,任命杨国忠为宰相。这件事为两人种下了祸根。

此后,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展开了明争暗斗。杨国忠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拥兵自重,迟早会谋反。一开始唐玄宗不信,同样的话说多了就不免产生怀疑,于是多次派人去窥探安禄山是否有谋反之心。

我们不清楚安禄山当初有没有谋反之心,这一点只有安禄山自己知道。即使当时他没打算谋反,皇帝多次派人刺探,安禄山心知肚明,证明皇帝对他已经不再信任。

755年,唐玄宗召安禄山进京,安禄山称病不来。不久后唐玄宗给安禄山在京的儿子安庆宗赐婚,要求安禄山来参加婚礼,安禄山依然称病拒绝了。

在安禄山看来,这一定是一场骗局,召他进京实为夺他兵权,甚至谋他性命。这种就是他,安禄山已经没有退路,干脆反了。

谋反必须有正当的理由,于是安禄山拿出了古人常用的“清君侧”。

755年12月安禄山攻下东都洛阳,并于春节当天登基称帝。从这一点看,安禄山谋反之心已久,不然干嘛那么着急的称帝。

第二年6月,叛军攻下长安的门户潼关,唐玄宗慌忙逃跑,在禁军的护卫下前往蜀地,四天后,安禄山进入长安。

当唐玄宗跑到陕西马嵬驿的时候,禁军将饥渴难耐,有人突然喊“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遂发生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旧唐书》记载哗变的理由是“杨国忠与蕃人谋叛”。其实这是不对的,杨国忠与安禄山是死敌,怎么会串通安禄山一起谋反呢?真实哗变的理由很简单,既然安禄山反叛口号是“清君侧”,那么我们先把这个人宰了,让叛军失去正当理由。

“君侧”包不包含杨贵妃,我想她是脱不掉干系的,杨国忠说安禄山会谋反,少不了杨贵妃的参与。士兵认为安史之乱是红颜祸水,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给唐玄宗施压,逼迫皇帝赐死了杨贵妃。

“清君侧”是杨贵妃的死因之一。


马嵬驿:为何唐玄宗赐死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三个原因

马嵬镇杨贵妃墓

平民怨

普通百姓、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对杨家人积怨已久。

怨来何来?

第一,杨家的权势。

从杨贵妃身上,我们能够充分理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思。

745年杨贵妃被册封为贵妃后,我们看下杨家人如何“升天”的。

死去多年的父亲杨玄琰,追封齐国公;

史书留名的三个姐姐:杨贵妃其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

堂兄:杨国忠宰相,杨銛、杨錡等也都封为大夫一级官员。

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何等荣耀。原本只能算中产阶级的家庭,一跃成为唐玄宗时期最有权势的家族。

杨贵妃及三个姐姐权势到底有多大呢?《新唐书》中记载:

出入宫掖,恩宠声焰震天下。每命妇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建平、信成二公主以与妃家忤,至追内封物,驸马都尉独孤明失官。

持盈公主为唐玄宗的亲妹妹,在杨氏姐妹面前都不敢就座。建平、信成两位公主与杨贵妃有矛盾,结局是被抄家,驸马爷被罢官。

这样的权势,这样的恩宠,被王公贵族和文官武将嫉恨,理所当然。

第二,杨家的腐败。

杨家人在这样的恩宠下,出现骄横、腐败就不足为怪了。

杨国忠治理国家没本事,做坏事却不学自通。史书记载了他的几条罪状:贪污腐败、专权误国、任人唯亲、卖爵鬻官等。

《旧唐书·杨国忠传》中记载了杨国忠在私宅任命官员的场景:

国忠使胥吏于私第暗定官员,集百僚于尚书省对注唱,一日令毕,以夸神速,资格差谬,无复伦序。明年注拟,又于私第大集选人,令诸女弟垂帘观之,笑语之声,朗闻于外。

朝廷的官员居然在杨国忠私宅任命,杨国忠说谁便是谁!

我们可以想象,杨家人在当时是何等的肆意妄为,引起别人的怨气,理所当然。


马嵬驿:为何唐玄宗赐死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三个原因

林芳兵版的杨贵妃,我认为最传神,这份妩媚和丰满

第三,杨家的专宠

白居易诗云: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后宫佳丽三千,皇帝怎么可能只宠幸一个女人。《资治通鉴》记载:妃以妒悍不逊,上怒,命送归。”杨贵妃因为妒忌另一个妃子,在唐玄宗面前撒泼,被唐玄宗送回娘家了。

这个妃子是梅妃,叫江采萍,是杨贵妃入宫前唐玄宗最宠爱的女人。杨贵妃入宫后,唐玄宗渐渐冷落了她,梅妃于是写了一首诗《一斛珠》差人送给唐玄宗: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诉说被冷落后的心境,连梳妆打扮都没有兴致了。唐玄宗见到这首诗,回想起昔日与梅妃的情景,当夜就宠幸了梅妃。这引起了杨贵妃的妒忌,以至于在皇帝面前撒泼。

皇帝的妃子众多,每个妃子背后都有自己的势力,因为杨贵妃的专宠,他们对杨贵妃产生嫉恨,理所当然。

第四,杨家的无能

杨家人专宠一身,娇纵蛮横,贪污腐败。但如果杨家人有本事,能够为朝廷建功立业,别人还有可能接受,但是杨家人实在都是无能之辈。

杨国忠掌权后,发动了两场对外战争,都惨败而归。

751年,杨国忠命部下鲜于仲通率军攻打南诏(今云南一带),惨败,3万唐军全军覆灭;

753年,杨国忠重新集结部队,命李宓再次进攻南诏,唐军再次大败,8万唐军覆灭;

这两次惨败,可以说杨国忠毫无军事之才。

后来,杨国忠又不断游说唐玄宗提防安禄山谋反,多次派人打探刺激安禄山,过早的逼反了安禄山。可以说,安禄山迟早要反,但在朝廷没有做好战争的情况下,就冒然引起战争,说明杨国忠没有治国之才。

我们不能说安史之乱是杨家人引起的,但杨家人的确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因素,不然安禄山也不会将“清君之侧”的矛头指向杨家人。

安史之乱已发生,战争已起,众多禁军将士别妻离子,踏上战争的征途,将怨气撒到杨家人身上,理所当然。

“平民怨”是杨贵妃的死因之二。


马嵬驿:为何唐玄宗赐死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三个原因

马嵬镇杨贵妃墓

保安全

马嵬驿兵变后,将士要求一起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曾说:“

贵妃无罪,可赦免”。但众将士依然不依不饶,围着唐玄宗久久不肯离去。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说“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唐玄宗无奈,只好赐死了杨贵妃。难道连皇帝也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吗?

当然不能,原因有二。

其一,将士的安全。

杨国忠父子已被将士乱刀砍死,而杨国忠背后依靠的是杨贵妃,《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士说““贼本尚在”,他们很清楚如果不斩草除根,事后战乱平息后,杨贵妃依然会凭着皇帝的宠爱,极可能报仇,对他们非常不利。

所以为了哗变将士自己的安全,他们要求必须处死杨贵妃。

其二,皇帝的安全。

马嵬驿的那个夜晚,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一群兵痞手握兵器,将皇帝和杨贵妃团团围住,情绪激动,声声喊着“贵妃必死”。

这种场面如果处理不当,哗变升级,对皇帝造成不利也不是不可能。这时候唐玄宗身边的太监高力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悄悄跟唐玄宗说了两个字——孰重?

意思是贵妃的生命重要还是皇帝的生命重要?爱情重要还是皇位重要?

听说,唐玄宗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听从了高力士的建议,保住自己要紧,赐死了杨贵妃。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杨贵妃香消玉殒,时年38岁。


马嵬驿:为何唐玄宗赐死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三个原因

杨贵妃画像

总结

因为“四大美女”,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因为大明宫,因为唐玄宗,因为霓裳羽衣舞,因为安史之乱,一个女子的死竟然引起后世那么多的笔墨。很多人叹息、惋惜,爱情不是永恒的吗?皇帝不是最大的吗?那为什么杨贵妃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被赐死了呢?

我想,以上三点原因总以解释其中的缘由。

——“清君侧”、“平民怨”、“保安全”。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应该为杨贵妃庆幸,她在最美好的年华,最被宠爱,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离开,历史只记住了她的漂亮,她的爱情,她的奢华,与之后唐玄宗落寞的太上皇生活,与唐朝悲惨的命运没有了一点关系。

(全文完)

《旧唐书·杨贵妃传》

《旧唐书·杨国忠传》

《旧唐书·安禄山传》

《新唐书·杨国忠传》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