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爹”是罵人,有的地方稱父親還真的不喊“爹”,更不叫“爸”


“沒爹”是罵人,有的地方稱父親還真的不喊“爹”,更不叫“爸”


別的地方我無法知道,在東昌府區東南部,陽穀縣東北部部分村莊,喊父親不喊“爹”或“爸爸”,而稱謂是“大爺(後演變為“大”)和“叔叔”(陽穀口音fufu)。相鄰很近的村,三里五里就有很大區別。這是為什麼呢?

古時候,“父為子綱”。對父親的稱謂是件很嚴肅很莊重的事情,對一個十分講究孝道的魯西人來講,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又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把父親稱“大”和“叔叔”的村莊的人,當父親去世後,哭時又改口哭“爹”。可見,他們非常清楚稱呼父親應該喊“爹”。肯定的是,這裡邊有其歷史文化甚至是政治原因。區區兩三個縣,南北、東西不過60公里,風俗習慣文化差異不大,唯獨“爹”的稱謂大不相同,不能不讓人認真思考一下。

我們知道,魯西人的先祖大多來自明朝初期山西不同地方的移民,雖然都自稱“老家洪洞縣”,但是,洪洞縣只不過是一個辦手續領“身份證”的地方。因為洪洞縣靠近山西至山東的官道,移民交通管理方便。是否可以作這樣的推理: 山西焦作一帶的農村,也把父親稱為“伯、叔”,我們這裡稱父親為“大(爺)、叔叔”的地方,很有可能是焦作(明朝移民時,焦作也屬於提供移民地區)的移民的後裔。不是這樣稱謂的則是魯西原住民或者是山西其他地方移民的後裔。

那麼,焦作人為什麼這樣做呢?這個答案比較容易找!

公元220年,曹丕篡位稱帝,漢獻帝被降為山陽公,存在了195年的東漢王朝宣告終結。山陽就是現在的河南焦作,在接到逐客令後,漢獻帝來到了離洛陽不遠的山陽濁鹿城。

雖然做了亡國之君,但劉協沒有萬念俱灰,反倒是在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的封國裡展現出明君光環。在來到濁鹿後,他四處視察民情,減免賦稅;又利用自己的精湛醫術,免費為百姓治病。在做了亡國之君後,劉協又活了14年,比篡位的曹丕還多活了8年。

不僅如此,他在自己的封國還做出了很大建樹,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好名聲。百姓們出於對劉協的感恩,在他死後自發守護他的陵墓,直到今天,漢獻帝的禪陵都是豫北地區惟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為了避免子孫不再遭受其害,保證家族人丁興旺,退位後的漢獻帝讓孩子稱親生父親為“伯和叔”,如果生父排行老二,就稱為二叔,這一特殊習俗在焦作一些地方一直沿襲至今。

“沒爹”是罵人,有的地方稱父親還真的不喊“爹”,更不叫“爸”


“沒爹”是罵人,有的地方稱父親還真的不喊“爹”,更不叫“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