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爹”是骂人,有的地方称父亲还真的不喊“爹”,更不叫“爸”


“没爹”是骂人,有的地方称父亲还真的不喊“爹”,更不叫“爸”


别的地方我无法知道,在东昌府区东南部,阳谷县东北部部分村庄,喊父亲不喊“爹”或“爸爸”,而称谓是“大爷(后演变为“大”)和“叔叔”(阳谷口音fufu)。相邻很近的村,三里五里就有很大区别。这是为什么呢?

古时候,“父为子纲”。对父亲的称谓是件很严肃很庄重的事情,对一个十分讲究孝道的鲁西人来讲,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把父亲称“大”和“叔叔”的村庄的人,当父亲去世后,哭时又改口哭“爹”。可见,他们非常清楚称呼父亲应该喊“爹”。肯定的是,这里边有其历史文化甚至是政治原因。区区两三个县,南北、东西不过60公里,风俗习惯文化差异不大,唯独“爹”的称谓大不相同,不能不让人认真思考一下。

我们知道,鲁西人的先祖大多来自明朝初期山西不同地方的移民,虽然都自称“老家洪洞县”,但是,洪洞县只不过是一个办手续领“身份证”的地方。因为洪洞县靠近山西至山东的官道,移民交通管理方便。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推理: 山西焦作一带的农村,也把父亲称为“伯、叔”,我们这里称父亲为“大(爷)、叔叔”的地方,很有可能是焦作(明朝移民时,焦作也属于提供移民地区)的移民的后裔。不是这样称谓的则是鲁西原住民或者是山西其他地方移民的后裔。

那么,焦作人为什么这样做呢?这个答案比较容易找!

公元220年,曹丕篡位称帝,汉献帝被降为山阳公,存在了195年的东汉王朝宣告终结。山阳就是现在的河南焦作,在接到逐客令后,汉献帝来到了离洛阳不远的山阳浊鹿城。

虽然做了亡国之君,但刘协没有万念俱灰,反倒是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的封国里展现出明君光环。在来到浊鹿后,他四处视察民情,减免赋税;又利用自己的精湛医术,免费为百姓治病。在做了亡国之君后,刘协又活了14年,比篡位的曹丕还多活了8年。

不仅如此,他在自己的封国还做出了很大建树,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好名声。百姓们出于对刘协的感恩,在他死后自发守护他的陵墓,直到今天,汉献帝的禅陵都是豫北地区惟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帝王陵。为了避免子孙不再遭受其害,保证家族人丁兴旺,退位后的汉献帝让孩子称亲生父亲为“伯和叔”,如果生父排行老二,就称为二叔,这一特殊习俗在焦作一些地方一直沿袭至今。

“没爹”是骂人,有的地方称父亲还真的不喊“爹”,更不叫“爸”


“没爹”是骂人,有的地方称父亲还真的不喊“爹”,更不叫“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