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人的先祖,是傳說中的古蜀國人嗎?

  彝族學成為多學科的國際性研究已有百餘年曆史。近期的彝族學研究,則又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彝族學研究範圍極廣,包括彝族歷史、部族的融合與遷徙、環境衛生、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生產技能、生活習俗、婚姻家庭、喪葬禮儀等。本文摘選幾個側面,展現彝族學研究的進展。


彝族人的先祖,是傳說中的古蜀國人嗎?


  彝族起源

  彝族起源有西來說、東來說、南來說、北來說、土著說等多種觀點。法國學者託雷爾認為,彝族人身材魁梧、鼻樑高挺、眼窩深陷的特徵與歐洲人種相似,彝族是歐洲遷至中國西南的民族。現在已無人支持西來說。方國瑜在《彝族史稿》中提到:西北河湟一帶的羌人南遷,形成了彝族。這是北來說的代表性觀點。這一學說是彝族起源的主導觀點。目前,土著說越來越受到學界重視。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賈銀忠依據彝漢古文獻、地方誌、三星堆及金沙遺址的考古成果,加上週密的田野考察和族譜查驗,出版了《發現三星堆王族後裔——古蜀國魚鳧王后裔今昔調查研究》。該著作批露:在川南的雷、馬、屏等彝族地區,古蜀國魚鳧王的後裔有1600多人。古蜀歷史文化與彝族文化的關係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是彝族學研究的最新成果。

  彝文與古蜀文有親緣關係

  彝族文字起源極早,但究竟起源於何時,眾說紛壇。現存的著名彝文實物有《攔龍橋碑記》(1259年)、《成化銅鐘銘文》(1485年)等。陳士林說:“我們不妨假定彝文創始於唐代,而集大成於明代。”丁椿壽說:“我們認為彝文起源於距今六千年前的哎哺時代。”且薩烏牛說:“彝文原本是創制於原始母系氏族哎哺時代的古老文字,當不晚於夏朝。”


彝族人的先祖,是傳說中的古蜀國人嗎?


  有學者研究了古蜀地出土的古蜀器物銘文,提出古蜀文字與彝族文字有親緣關係;還認為古蜀族使用的“左言”,是與中原華夏族的“右言”相反的語言,其語法規則是“主語·賓語·謂語”語序,這與彝語的語法相同。戰國時代的銘文戈成為研究重點,其中有郫縣出土的銘文戈、新都出土的銘文戈、峨眉及渠縣出土的銘文戈。

  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出土一件陶紡輪,上面有兩個字符。經鑑定,此字符是古彝文的一個分支形態。由此,古彝文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阿餘鐵日也採用古蜀文字與彝族文字比對的方法,對相關的古蜀銘文進行解讀,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對於彝族文字的起源及其與古蜀文字關係研究的熱度正在升高。


彝族人的先祖,是傳說中的古蜀國人嗎?


  彝文信息處理一枝獨秀

  進入信息時代,日文及中國的漢、藏、蒙、彝等文字的信息處理遇到了難題。如何讓本民族的文化順暢傳承,這是彝族學研究面臨的新課題。為此,眾多學者適時迎難而上,奮力探索。其中,起步最早、成效最大的當數沙馬拉毅。

  文字信息處理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它需要語言文字學、計算機科學、自動化技術等多學科的交融,技術性很強,通常需要多個學科的專家通力合作,才能取得進展。日文、漢文和藏文等的信息處理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到目前為止,藏文的編碼標準還不統一,不夠規範,軟件和數據資料不能共享,在信息處理的道路上還有較多障礙有待跨越。彝文信息處理已經有國家和國際兩項標準,相比之下,一枝獨秀。這是彝族學研究了不起的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