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文化——彝族《畢摩》

今天小編給大家基本的介紹一下這個彝族《畢摩》是什麼?到底是幹嘛的?

畢摩是彝語音譯,“畢”為“唸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畢摩在彝族裡是很神奇很神聖是文化極高的。它是一種專門替人禮讚、行醫治病、祈禱、祭祀、占卜算卦的。畢摩神通廣大,學識淵博,其文化職能是整理、規範、傳授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歷史、天文、醫藥、農藥、工藝、禮俗、文字等典籍。畢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喪、疾病、節日、出獵、播種等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畢摩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著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從千年依然流傳至今。畢摩是由家族代代相傳的。

流傳千年的文化——彝族《畢摩》

它的歷史淵源 據在彝文文獻《勒俄特依》記載,蒼天降下靈神果籽落於下界,經過三年九世後,終於長成了杉樹巨人,可但是一直似人非人,似樹非樹,不能成為人類始祖。直到阿居阿叢時代,山神知道後請了畢摩祛除白、花、黑三穢後舉行祭祀豬胛卜才能成為人祖,於是先後派遣豪豬、白兔、野雞和蜘蛛作為使者去上界敬請額比斯烏畢摩,經過多次請求後,額比畢摩才同意下界作畢,額比畢摩在屋後竹林中砍回三根神竹杆,做成神籤、法笠、法扇,送給額阿孜三祖孫帶著一部叫《斯穆安甘》的經書來到了地界,為杉樹巨人祛除了三遍三色穢後舉行了祭祀豬腫卜後,於是地界有了雪族十二支,其中一支便成了人類的始祖。

畢摩的文化,被專家學者們譽為“鑲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時刻貫穿著彝族人民生產生活的始終。涼山美姑縣是彝族畢摩最多的地方,典籍內容最為豐富,經書收藏最為完整的地方。 1996年,美姑縣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先後成功召開了三屆彝族畢摩文化學術研討會。2003年美姑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節,期間,國內外知名彝學專家學者建議啟動彝族畢摩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4年3月24日,美姑縣向涼山州委、州政府提交了關於成立“彝族畢摩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委員會”的請示;4月,中國彝族畢摩文化博覽園在美姑縣破土動工,為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礎;7月12日,涼山州正式成立“涼山州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委員會”; 8月,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授予“畢摩文化之鄉”;9月起,來自涼山州美姑、雷波、鹽源、州語委、州民研所的20位德高望重的畢摩,開始著手翻譯、整理、修訂經典畢摩文獻,供“申遺”之用,與此同時,涼山州文化局積極與文化廳、中國藝術研究院溝通、聯繫,努力尋求關心、支持和幫助並聘請我國知名專家學者前來指導工作。2003年以來,在四川省檔案局和涼山州政府、美姑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涼山州檔案局、州語委、美姑縣檔案局(館)、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通力合作,歷經多年的努力,由美姑縣檔案館、中國彝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在規定時間內將《涼山畢摩文獻》向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諮詢委員會申報。 2010年3月11日,國家檔案局權威公佈第三批國家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將畢摩文獻等30件珍貴檔案列入國家級名錄。 畢摩文化的宗教性是不可迴避的,恰恰是彝族觀念和信仰的特殊性構成了這種文化的獨特性和保護價值。保護和尊重各個民族的宗教文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很明確的宗旨之一,也是國家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已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相當一部分都與宗教有關。當然彝族畢摩文化可以作為少數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突破口,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也是國家即將全面開展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行動中富有探索和指導意義的課題,不僅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也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

流傳千年的文化——彝族《畢摩》

畢摩文化是由畢摩和彝族人民共同創造和傳承的以經書和儀式為載體,神鬼信仰和巫術祭儀為核心,唸經或口誦為手段,犧牲用物為媒介,同時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社會歷史、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的一種特殊的宗教文化,作為彝族文化的基石和核心組成部份的畢摩文化,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涉及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並對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規定著彝族人民的心理流向和價值取向。作為職業的宗教祭司的畢摩,以“興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設律科、文化初開、禮儀始備”為職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傳承著彝族的語言文字,規範著彝族社會的倫理,張揚著彝族文化,畢摩作為一種文化大師在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