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导语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多,位于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地区的居民们,看到了绚丽的火光。当时的他们有的走出家门,有的趴在窗前,但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人想到,自己最终会因此而死。或许你已经猜到了什么?没错,他们中没人是正常死亡,因为他们都遭受了超高计量的核辐射。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相信只通过核辐射,你也会想到那次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事件的起因,是因为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导致核电站4号反应堆失火爆炸。如果你对这个事件,还没有太强烈的感受,那我再来做个比较。美国在二战将近结束时,在日本广岛引爆了一颗原子弹,这颗原子弹的破坏力相信你肯定非常清楚。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这次泄漏中,所释放的辐射量,相当于400颗曾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弹。在这次核灾难中,因辐射罹患癌症,并最终死亡的人数,已经高达9.3万左右。

对于这种历史少有的浩劫,人们总是喜欢用宏大的视角去记录一切。所以后世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只能得到一堆代表不同含义的数字。而这经常会让我们忽略一点,就是为这些数字付出惨痛代价的都是活生生的个人。那么,亲历这场浩劫的人经历了什么?承受了什么?又都在想些什么?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解读的这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所谈到的内容,下面跟随笔者一起来看看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背后的真相。

一、习惯写战争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什么这次要关注这场灾难。

这是因为,切尔诺贝利事件虽然是一场灾难,但阿列克谢耶维奇却仍是用审视战争的方式,去观察一切的。就像她在书中写的一句话:最可怕的战争,你无处可躲。在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对象中,有当地居民,也有政府从外地调来的救援者。但他们中的任何人,都永远无法摆脱,切尔诺贝利带给他们身体和生活的阴影。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受到核辐射的人员

对于当地人来说,无缘无故地离开家园,是完全无法承受的。你没听错,当地人在当时并不想撤离,更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撤离。你或许感到不可思议,但请不要忘记,那可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核辐射这个在现在无人不知的问题,在当时却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的概念。这就好比你用枪指着一个古代人,他肯定不会害怕一样。

所以,在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的当地人中,几乎所有人都对强制撤离表达了不满。在他们看来,这与战争时期毫无区别。比如一位撤离区的居民,在接受采访时回忆:每天都有飞机在头顶上低飞,士兵闯入民宅,叫嚷着让人们离开,弄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在这些撤离区的居民们看来,这就是战争。他们也在采访中,很直白地说清楚了这一点。

也正因为这样,撤离区有些人选择了留下。虽然没有商店,也没有医院,甚至连电都没有,但人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他们就像在战争年代一样,要奋力守住自己熟悉的一切。这件事乍一听好像很热血,但我们都知道,与战争不同的是,面对核灾难,他们永远都不会有胜利。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当然,在撤离区,大部分人是顺从地离开了。但离开的人,就逃得掉这场灾难么?这当然不可能,因为他们的身体,早已经受到了超高量的辐射。到底有多严重呢?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中多次提到,这些人所遭受的辐射,是从人类正常承受值的几倍,到几百倍不等。所以,就算是选择离开的人们,身体也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中提到,有太平间的看护人说:我见过被压扁的人,也见过支离破碎的人,甚至还见过被烧焦的小孩尸体,但这些都远没有,切尔诺贝利人的死状恐怖。

而就算短时间内没死,撤离区的人们也很难在外面的社会生存。外面世界的所有人,都会用特殊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比如一位撤离了的居民,在采访中说,她的女儿参加了夏令营,但没有孩子敢碰她的女儿。因为孩子们都知道,他们一家来自辐射区,甚至其他的孩子还会在晚上,去看她的女儿会不会发光。因为人们都是这样听说的。

所以就算撤离之后,这些来自撤离区的人们,也摆脱不掉灾难带来的阴影。而且他们会被其他人称呼为——切尔诺贝利人,就仿佛一个新的种族。他们失去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丧失了做一个普通人的基本权利。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那么,对于从外地调来的救援者们,遭遇会好一些吗?你可能会想,他们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切尔诺贝利人。但实际上,撤离者和救援者在遭遇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如同经历了一场战争。

不可否认,有很多人是自愿参加救援的,虽然各自的原因不同,有的人是怀着英雄梦,有的人是因为生活不顺而一心求死。但通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采访,我们也会发现,在救援者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出于被迫。比如有人就回忆当时的情况,就像战争时,士兵们晚上突然来到你家,把你从被窝离带走。甚至士兵们会在大街上,或者中午在工厂的食堂里抓人。

救援者们与撤离区居民一样,对辐射并没有什么认知,所以在当时的切尔诺贝利,几乎所有人都迷信伏特加可以防辐射。

这种说法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没有人能搞清楚,但人们在外出干活前,在干活回来后,都会痛饮伏特加。我们当然都知道,伏特加没有这种功效,这或许只是大家麻痹自己的一个借口。

就像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的一位摄影师,他根本不想谈起自己在切尔诺贝利的感受。因为他所看见的,就像在战争时一样,极端情况下的人与人性,都惨不忍睹。摄影师说,现实与故事不一样,而且正相反,人不是英雄。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而经历过超高量的辐射,救援者在身体上,也就与当地居民没了区别,罹患各种绝症,成了每个人必然会有的未来。但更为恐怖的是,很多人会因为对辐射的无知,而对自己家庭造成惨痛的伤害。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中就提到,有一位救援者,在离开切尔诺贝利,回到家后,因为儿子喜欢他在切尔诺贝利带过的帽子,他就把粘有高剂量辐射的帽子送给了儿子。结果,儿子在不久之后就患上了脑癌,最终也因此而死。

所以不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切尔诺贝利对亲历者们来说,都是战场。只要经历过,就一生无法逃脱。而且各种类似战争的后遗症,也在不停地影响着当事者和他们的家庭。阿列克谢耶维奇通过灾难亲历者们,汇聚不同的声音、情绪和精神状态,展开了一幅惨烈的战争画面,虽然这场战争并没有硝烟。

二、谁该为这场核灾难中的悲鸣负责?

那么,这场灾难的爆发是谁的责任呢?是因为操作错误,导致灾难发生的,那两个工作人员吗?或许吧,但他们在灾难发生时,就已经死了,而且其中一个的尸体,最终都没有找到。但这样就没人该为这次灾难负责了吗?当然不,实际上应为此负责的人有很多。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话题:谁该为这场核灾难中的悲鸣负责?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挑起战争的一方该为战争负责。那么切尔诺贝利的核灾难是谁挑起的呢?我们刚刚说过,核泄漏的引发,是因为两名工作人员的错误操作,但我们同时也要清楚一点,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两名工作人员引发的仅仅是事故。而将事故变成灾难的,则另有其人。因为如果事故在发生之初,就处理得当的话,至少因核辐射造成的伤亡人数,就会有极大地减少。

我们在上一重点中说过,在辐射区的有些地方,辐射要超过人体正常承受度的几百倍,但这在当时,却是一个谁都不能讲的秘密。你可能会疑惑,不是说过,民众并不明白什么是核辐射吗?没错,民众是不懂,但在当时,很多最懂得核辐射是什么的专家,却发表了不少“不要慌,一切正常”的言论。

你或许想问,这些专家都是学渣冒充的吗?当然不,这些人的专业能力都不需要质疑,而他们之所以要睁眼说瞎话,正是因为来自政府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层层下传,比如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过当时的一位官员,他说他根本无法在核泄漏发生后,禁止自己地区的民众上街,虽然他所管辖的地区,距离切尔诺贝利并不算很远。你或许好奇这位官员不这么做会怎样?别忘了,灾难开始于4月26日,马上就是劳动节了,如果这位官员禁止民众上街,就是背上破坏劳动节的罪名。劳动节在苏联是很重要的节日,强行禁止民众上街,等待他的就是被撤职,而且之后还极有可能,会再被安上其他罪名。所以很少有人敢说真话。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摄影师说的那样——现实与故事不一样,人不是英雄。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那么,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真相能造成的后果,是当时的苏联政府无法承受的。我们知道。虽然苏联是在1991年解体的,但从20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段开始,无论是苏联的政治,还是社会都已经开始走向崩溃。正是因为这样,切尔诺贝利这么大的事故,才必须要被淡化。所以才像刚刚说的,劳动节活动一定要继续进行,不能让民众对政府的失职有任何的察觉,否则民众们的愤怒和不满将会是政府无法承受的。

就这样,不仅大部分专家和官员失声,就连大部分检测仪器也失灵了。书中的一位救援人员回忆,他当时得到的辐射测量计的指针,根本就不会动。而且他的医疗卡与其他人一样,都写着同样的数据。

你觉得恐怖是吧?但更为恐怖的是,政府隐瞒事实的决策,在下达的过程中被进一步扭曲。按照规定,遭受辐射的食物、家具等生活所需物品,都该被销毁。但事实上,很多被核辐射污染过的东西,都在被运离辐射区后,再次上市销售。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比如一位核能工程师在采访中说,他曾经检测过辐射区的牛奶,那已经不是牛奶了,而是辐射的副产品。但就算这样,这些牛奶在重新包装后,还是出现在了辐射区之外的市场上。而与此同时,媒体仿佛无意识地在作恶,有被采访者提到,当时的电视上播放的一个片段:一个老婆婆把牛奶挤到罐子里,然后有记者用辐射测量计去测量,这时旁白说:看吧,一切都没问题,这里离反应炉只有十公里。

就这样,在政府施加的压力下,真相被隐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阿列克谢耶维奇采用复调手法,不停地通过不同的人的话语,去讲述政府当局的胡作乱为。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程度,站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和位置,但他们的独白透露出人们对官僚政治下的绝对权力,充满厌恶与愤怒。就像前白俄罗斯核能研究所主任在采访中说的那句话一样:这已经不仅仅是欺骗和谎言,而是对无辜人民的战争。

因为个体的记忆,都是极度私人化、体验化的。所以我们知道,记忆在历史叙述面前,往往被认为脆弱短暂、算不上知识,只是情绪的杂糅堆砌。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模糊的感受、传言以及想象,往往要比那些生硬冰冷的数字,更加接近真实。而正是这种真实,很清晰地回答了,我们今天第二个话题的疑问

:官僚体制下的绝对权力,就是切尔诺贝利悲鸣的罪魁祸首。

三、除了死亡,作者还给我们讲了些什么?

很明显,我们说了这么多,其中除了苦难就是愤怒,而这些又都与死亡有关。那么,阿列克谢耶维奇只在为我们讲述死亡吗?当然不,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最后一个话题:除了死亡,阿列克谢耶维奇还给我们讲了些什么?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阿列克谢耶维奇

这本书的书名,其实还有另一种译法,这个译名很长,就是《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而这个译名,是本书第一篇采访的开头。这句话出自一位最早到达现场灭火的消防员的妻子之口。因为根本没有人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这位消防员只穿着普通衬衣就去了反应炉,没做任何的防护措施。

“没有人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这是在阿列克谢耶维奇进行的众多采访中,多次被受访者们提及的一句话。而之后,这位消防员的妻子,就亲眼看着丈夫在短短的14天中,溃烂到不成人形,最终痛苦地死去。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的最后一篇采访,也来自于一位妻子之口。她是50万“清理人”之一的妻子。“清理人”是指核泄漏发生后处理善后事宜的人,这是在救援者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群体。其中包括10万士兵和40万平民,全是青壮年。近期的数据显示,他们中的五分之一,已经英年早逝,幸存的人也被疾病缠身、残疾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受访者回忆的叙述上,几乎是采用了同样的流程。在两位妻子的记忆里,最先想起的都是丈夫离开家的那天,没人知道那一天将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所以回忆起医院的一幕,一切都让人感到那么突然。她们目睹了丈夫从一个活生生的人,逐渐变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放射性的危险物体。而整个过程,在女人们喃喃自语般的独白中,让人无比惊骇。

妻子们每一次与爱人拥抱,都会在自己身上留下无数的皮肤碎片。这是丈夫们不停坏死崩裂的皮肤。也正是因为这样,病床上的任何东西,哪怕是一个线头,都能在男人们的身体上留下触目惊心的伤口。

而坏死的并不仅仅是皮肤,男人们每一次咳嗽,都会从嘴里吐出细小的肺组织。随着病征的加重,男人们的鲜血,会从脸上的每一个部位里淌出来。可以说,这些描述如果单独截取下来,简直如同恐怖小说。但这些,都曾真实地发生在人们的身上。

难以想象这两位妻子,在目睹这一切时的感受。但从她们细致入微的描述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一点,那就是这些经历让她们一生难忘,甚至会经常因此被噩梦惊醒。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核灾难如同战争一样,残酷之处就在于,痛苦的记忆并不会随着时间消逝,而是会让人永远困在记忆中,无法逃离。而且在生活中没人会去关心,她们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因为没人想听和死亡或恐惧有关的事。

阿列克谢耶维奇为全书首尾这两篇采访,起了类似的标题,分别是《孤独的人声》和《孤寂的声音》。对妻子们来说,没人理解她们的爱,是核灾难让她们的爱,与死亡融为了一体。

首尾呼应的题材选择,让与死亡融为一体的爱情故事,在结构上,把来自其他亲历者的,多元的声音包含在内。很明显,阿列克谢耶维奇是想告诉读者,这两位妻子并非是核灾难中的个例,有太多的人一起遭受这场噩梦。但更重要的是,没人关心灾难亲历者们,在生活和精神上的苦困。把这种痛苦写出来,把灾难的罪魁祸首揪出来,正符合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超越时代政治立场、为弱者发声的一贯态度。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什么要同时讲述爱情与死亡。我们在开始时说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实际上一直都在试图解读人的灵魂。所以在结构上这样安排,或许就是因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并未沦于对人类灾难的机械展示。她虽然用不同于虚构文学的纪实方式,描述着罪恶与困难,但也因为人类间的情感,而未对人类的未来感到绝望。

四、总结

首先,阿列克谢耶维奇之所以使用审视战争的方式,去观察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是因为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确实与战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核灾难的亲历者们如同在战争中一样,无处可躲。亲历者们的经历和感受,也真实的表明。

用多元声音构成的独白,探寻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背后的真相

其次,真正该为核灾难负责的,是官僚体制下的绝对权力。官员们因为政治上的顾虑而隐瞒灾难的严重性,最终牺牲掉了无数鲜活的生命。

最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全书的首尾,各讲述了一个,关于核灾难亲历者的爱情故事。在故事中,亲历者的爱情与死亡融为一体。这在解读亲历者们哀伤的爱情和孤苦的人生外,也说明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描绘苦难的同时,并未对人类的未来绝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