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城南旧事》:往事难以忘却,黑暗蕴藏微光

《城南旧事》是文坛名家林海音女士独步文坛三十多年的经典作品。

这本书自1960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多少年来,《城南旧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再版了无数次,并被成功搬上屏幕。

作者林海音借助小英子童稚的双眼,以她飘逸的语言、魔力的文笔,把读者带入一个孩童眼中的成人世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被包含在纯纯的天真中,自然而不造作。作者将道不尽的人世间的复杂情感,与英子眼中北京南城的独特风光结合,浑然天成地把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一一展示出来。读着这本书,淡淡的忧伤与浓浓的诗意会不知不觉包裹着我们,让人禁不住想再三寻思个中深意。

故事从小姑娘林英子六岁说起,介绍了当时社会环境下,英子身边几个朋友、亲人的故事。第一个故事介绍的是秀贞的故事,秀贞是英子的第一个朋友。书中介绍了秀贞相爱被弃、所生女儿被送人后变疯,以及后来又带着归来孩子去找爸爸,却丧生火车下的故事。第二个故事是介绍英子认识的一个男青年,男青年为了供弟弟上学而偷东西,后来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并被抓走的故事。书中还介绍了因爸爸喜欢兰姨娘,英子想办法把她支走及英子奶妈宋妈的悲惨故事。

作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自传体小说的代表之作,这部作品有太多可以探讨和学习之处。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原本正常可爱的秀贞姑娘,怎么就发展到了发疯了呢?造成她凄惨命运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下面我就从内在和外在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造成秀贞坎坷命运的根源。在文章的第3部分,我也会分析一下秀贞的故事带给我们女性成长的思考,并提出父母教育子女的注意事项。

重读《城南旧事》:往事难以忘却,黑暗蕴藏微光

01秀贞凄惨命运背后的外在因素:当时的社会现实局限性、家庭的贫穷、歧视及不够关爱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秀贞的短暂、悲惨命运的原因,既有社会的局限性,也有家庭原因,还有自身的不足。

① 社会发展的局限性

从林海音先生的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故事描写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情。林海音出生于1918年,1923年随父母从南方迁居北京,她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对其童年往事的回忆 。

因此,从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还不是非常的发达,虽然已经开始了新文化运动,但许多人的思想还比较保守闭塞,封建思想仍然比较严重。从林海音先生的一系列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许多人还想着纳妾,姨太太在作者的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

"三纲五常"及“贞洁牌坊”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服从于君、父、夫,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道德关系,仍深藏于人们的观念中。因此,秀贞未婚先孕在那个时代,是“嚷嚷出去”的,是无法见人的“害臊”,这与丈夫去世要改嫁一样,是被人看不起的。

正是这些严重的封建观念,让软弱的秀贞不敢做出任何积极的行动,被动地接受着生活的摆弄;也是这些老旧思想,让父母害怕闲言碎语,害怕被人瞧不起,而迅速地处理掉了秀贞的新生儿,及不去在意、尊重秀贞自己的意见。也正是其父母的过激行为,刺激了秀贞,使她在失去恋人的痛苦上,再次受到巨大打击,乃至精神崩溃。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交通不便。比如运送物资还要靠驼队来完成,而现在的运输有火车、汽车,还有飞机。当时人们出行的工具,有人力车、马车,还有毛驴,而今我们普通家庭都可以选择家用小汽车,或动车、高铁,还有飞机,确实今非昔比。

因此,社会发展的局限性,交通的不便,使得福建相对于北京实在太过于遥远,造成秀贞与思康再次相见的巨大困难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除了交通的落后,人们的生活也比较贫困,从书中的描述也可以得到印证。秀贞说思康是把大怀表当在当铺才有路费回去,并且过来住宿的时候随身带的被褥等行李都非常的少,有时候要靠喝酒来临时取取暖。

书中还谈到,思康家的地里,种的都是白薯,思康还说担心秀贞受不了自己家的艰苦。同样对于秀贞家来说,书中介绍了秀贞的父亲是“长班老王”,从其身份及一家人都没读过书,可以看出秀贞的家庭也不富裕。

因此,在我看来,当时的社会条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出行,使得相隔千里的两个人再次的相聚出现巨大困难。加之,社会落后,普通百姓家庭思想受封建文化影响,秀贞不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实现自己的愿望,父母害怕周围舆论,只想赶紧掩藏一切,这些都是造成了秀贞命运悲惨的根源。

重读《城南旧事》:往事难以忘却,黑暗蕴藏微光

② 家庭原因

秀贞与大学生思康从相识到喜欢,家人并不是非常反对。比如秀贞说,

“我妈倒是也疼思康,她跟我爹说咱们没有儿子,你这老东西又没念过书,有个读书识字的人在咱们家也是好事,我爹这才答应了。”

但随即,思康收到电报,因母亲重病而返乡。这一去,六年过去了,没有再回来。与此同时,秀贞因怀孕,肚子一天天明显起来。秀贞这才告诉了自己母亲实情,说一次醉酒后,二人发生了关系,并说思康总有一天会回来,他如果不回来,自己去找他。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秀贞的妈妈认可他们之间的关系,希望大学生能够留在他们家里。她妈妈也希望家庭能够有积极的变化和进步。但是从书中也可以了解到,秀贞父母对孩子相应的两性有关教育不足,造成了秀贞与思康相处时,出现了不该发生的问题-未婚先孕,这为写作后面的悲惨命运埋下了隐患。

当秀贞告诉妈妈自己怀孕了时,她妈妈赶紧拿手堵住她的嘴,说不敢这么说,这多丢人呀,他要是真不回来,他们可不能把这事嚷嚷出去。随后,秀贞父母把秀贞送到了乡下,并在秀贞生下孩子后,第一时间把孩子丢弃掉了。

从秀贞父母的言行可以看出,她的父母是非常传统的人,认为未婚先孕是非常丢人,非常见不得人的事情。从他父母一开始对她说不能把事情嚷嚷出去,到把孩子匆忙丢弃,都说明了她的父母是绝对不能接受这个事情的。

在当时的社会中,秀贞的父母没有知识,思想封建。他们没有积极替姑娘考虑,去想办法找见思康,或者真正去关心自己姑娘,了解她的心理,商讨解决的办法。而只是想一味地隐瞒,不让周围人发现,甚至一样歧视自己的姑娘,自作主张地丢弃了秀贞的孩子。正是这些外在的种种,把一位善良、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姑娘逼疯,造成其命运的悲惨。

重读《城南旧事》:往事难以忘却,黑暗蕴藏微光

02秀贞凄惨命运背后的内在因素: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独立自主精神

秀贞的命运除了与以上外在原因关系密切,她的悲惨一生,也存在一定的内在因素,她的命运与她的性格及独立精神有很大关系。

首先,秀贞的善良、孝顺

秀贞在和小英子聊天的时候,告诉小英子:

“思康他们家一年到头吃白薯,白薯饭,白薯粥,白薯干,白薯条,白薯片,能叫外头去的人吃出眼泪来。所以他就舍不得让我这个北方人去吃那个苦头,我回答可不是,我妈就生我独一个女儿,跟你去吃白薯,她怎么舍得?他说你是个孝女,我也是个孝子,万一我母亲扣住了我,不许我再到北京来了呢,我说那我就追你去。”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秀贞是一个独生女,他的父母只有她一个孩子,并且她还是个孝顺的孩女孩,因此她不可能抛下自己的父母去投奔思康。但正是因为她的善良,她作为独女的身份,限制了她的自由,她的孝敬也让她不能跟随思康而去。虽然口头上说如果司康不来北京,那么她就追过去,但是实际上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其次,秀贞没有自我保护意识

“他有一天拉起我的手,就像我这么拉你的手,说:‘跟了我吧!’他喝了点酒,我也迷糊了。他喝酒是为了取暖,那天风挺大,吹的门框只响,我爹跟我娘回海淀取地租去了,他的脸滚烫,贴着我的脸,他说了好多话,酒气熏着我,我闻也闻醉了。”

从以上话语可以了解到,在与思康的交往过程中,她随着本性,从对异性的好奇,到逐渐喜欢,直至发生关系,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本能反应之中。期间缺乏理性思考,缺乏对性知识的了解,缺乏正确的保护意识

重读《城南旧事》:往事难以忘却,黑暗蕴藏微光

另外,脆弱,没有独立精神

她与英子聊天时,问英子:

“人家都说我得了疯病,看见小桂子就叫她来,一会去找他爹去。我要是找到他爹,我的病就好了。你说我是不是疯子?人家疯子都是满地捡东西吃,乱打人,我怎么会是疯子?你看我疯不疯?”

从她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秀贞希望别人给她答案,给她定位,而不是自己有坚定的决心与主意;并且过于依赖思康,把所有心思寄托在思康及孩子的身上,以至于感情过于脆弱。

在思康临走之前,两个人的告别中,秀贞也考虑过,如果思康来不了,她就去找他;在自己母亲知道自己怀孕后,秀贞也说要等思康,如果他不来,自己要去找他;和小英子聊天时,也说如果找见自己的孩子,就带上孩子去找爸爸。

因此可以看出,秀贞多次希望去找思康,与他一起生活,但她没有把话语付诸于行动。与秀贞具有可比性的是兰姨娘,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话语中,对比出二者的性格特点。

在兰姨娘解释到底是施家把她赶出来,还是她自己要出来的时候,兰姨娘眉毛一挑,冷笑着说,

“他把我赶出来,怪不错的!我要走大少奶奶还直说瞧她的面子算了呢,这会儿又成了他赶我了。别人留我不留,他也能管得了,拦得住吗?”

从兰姨娘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并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留我赶我,不在于施家,命运完全由自己决定。失去了姨太太的身份及离开了富贵家庭,她没有丝毫的自卑感,她仍然能够笑对人生,甚至为自己骄傲。当她认为所处的环境对她不利,甚至存在危险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开。

与兰姨娘的言行对比可以看出,兰姨娘是:“他能管得了,拦得住吗”;秀贞是:“思康会回来的”,“找到他爹,我的病就好了”,“你看我疯不疯?”因此,可以看出秀贞的性格温和柔弱,同时缺乏独立精神;兰姨娘自信泼辣,独立有主见

相对于兰姨娘,秀贞明显地精神脆弱,没有抗压之心,想法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一系列的打击给击倒了。其实,兰姨娘的身世一样凄惨,她三岁的时候,妈妈就把她卖给了别人,16岁被送入了风月场,并在里面呆了4年。

正是社会的锤炼,让她坚强、独立,让她知道,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受人摆布。

重读《城南旧事》:往事难以忘却,黑暗蕴藏微光

03对改变秀贞命运的思考,及对父母教育子女注意事项的建议

《城南旧事》作为一本名著,多少年来,一直受到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喜欢。无论是因为里面优美的歌词,还是水墨画一般的景物描写,抑或是因为充满童趣的对话,都让人拿起了就无法放下。

但在爱不释手的同时,秀贞等几位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让大家唏嘘不已: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结果,他们的命运能改变吗?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深入讨论,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改变秀贞处境的方法。

1 用知识改变命运

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秀贞一家生活在底层,全家人都没有读过书,秀贞甚至不识字。没有知识,是他们一家的短板,没有文化限制了秀贞一家的发展;同时,没有读过书,也限制了他们的认知。

通过读书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你的生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纵观整部电影,我们会发现,秀贞一家受生活局限,没有与外界更多思想的交流。虽然秀贞与妈妈希望通过结交思康,来改变家庭,但当思康回家没来后,他们又回到了旧的状态。

秀贞与妈妈的想法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思康走后,更多的是一种认命。其实,他们也可以像兰姨娘一样,做出更好的选择。兰姨娘因为会读书,与德先叔有了沟通的基础;因为自信与勇敢,选择了跟随德先,去追寻属于他们的幸福。

因此,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放在哪个时代都有其积极意义。就拿我们现在的社会来说,做许多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而读书可以开启你的眼界,让你可以去阅览人生百态,可以让你更加了解这个世界。知识是你敲开各种命运可能的试金石,是你通向外面世界的铺路石。

重读《城南旧事》:往事难以忘却,黑暗蕴藏微光

2、关爱与教育并行

秀贞的悲剧除了社会原因,还来自于她身边的亲人。根据书中的描述可以推测出,秀贞的父母嫌弃她,没有给予她应有的开导与关爱。她的父母亲手把她刚生的孩子丢弃了,那是她的爱情结晶,是她等爱回来的期望所在。

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性是原始本能,也是千亿年来大自然进化的结果,每个孩子步入青春期后,都会表现出对性很好奇。但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性是肮脏的,是令人羞耻的,是不能放在明面上的,因此大人与孩子谈话一般是不会涉及有关话题的。

但即便没有人去引导,孩子也会自行去探索,这样就容易发生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大人们不要谈性色变,应该对孩子坦开心扉。对孩子来说,性别认识、社会角色认识、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在内的性启蒙教育,都是应该适时被引导与教育的,都应该由家长来完成。

家长与社会应该及时告知,使得孩子们不去自找渠道探求,以避免一些错误的尝试,接收一些不正确的信息。

对于已发生的事情不要去后悔,更不要去讽刺挖苦,应该积极地想办法解决,接受事实才是应该的选择。

写在最后:

就像故事中的兰姨娘一样,虽然她的风雪场经历让周围人不齿,但她自己知道这其中有着自身没法改变的历史、社会原因,因此她并不纠结过去,而是积极面对现实,积极争取自己的生活。

别人决定不了你的命运,当你勇敢尝试,积极改变方向时,你会发现苦难中隐藏着希望,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