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城南舊事》:往事難以忘卻,黑暗蘊藏微光

《城南舊事》是文壇名家林海音女士獨步文壇三十多年的經典作品。

這本書自1960年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多少年來,《城南舊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再版了無數次,並被成功搬上屏幕。

作者林海音藉助小英子童稚的雙眼,以她飄逸的語言、魔力的文筆,把讀者帶入一個孩童眼中的成人世界。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被包含在純純的天真中,自然而不造作。作者將道不盡的人世間的複雜情感,與英子眼中北京南城的獨特風光結合,渾然天成地把真實熱鬧的市民生活一一展示出來。讀著這本書,淡淡的憂傷與濃濃的詩意會不知不覺包裹著我們,讓人禁不住想再三尋思箇中深意。

故事從小姑娘林英子六歲說起,介紹了當時社會環境下,英子身邊幾個朋友、親人的故事。第一個故事介紹的是秀貞的故事,秀貞是英子的第一個朋友。書中介紹了秀貞相愛被棄、所生女兒被送人後變瘋,以及後來又帶著歸來孩子去找爸爸,卻喪生火車下的故事。第二個故事是介紹英子認識的一個男青年,男青年為了供弟弟上學而偷東西,後來被警察局暗探發現並被抓走的故事。書中還介紹了因爸爸喜歡蘭姨娘,英子想辦法把她支走及英子奶媽宋媽的悲慘故事。

作為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自傳體小說的代表之作,這部作品有太多可以探討和學習之處。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原本正常可愛的秀貞姑娘,怎麼就發展到了發瘋了呢?造成她悽慘命運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下面我就從內在和外在原因兩個方面,來分析造成秀貞坎坷命運的根源。在文章的第3部分,我也會分析一下秀貞的故事帶給我們女性成長的思考,並提出父母教育子女的注意事項。

重讀《城南舊事》:往事難以忘卻,黑暗蘊藏微光

01秀貞悽慘命運背後的外在因素:當時的社會現實侷限性、家庭的貧窮、歧視及不夠關愛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產生的原因。造成秀貞的短暫、悲慘命運的原因,既有社會的侷限性,也有家庭原因,還有自身的不足。

① 社會發展的侷限性

從林海音先生的背景資料介紹,我們可以瞭解到,故事描寫的是上世紀20年代的事情。林海音出生於1918年,1923年隨父母從南方遷居北京,她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過,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對其童年往事的回憶 。

因此,從時代背景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還不是非常的發達,雖然已經開始了新文化運動,但許多人的思想還比較保守閉塞,封建思想仍然比較嚴重。從林海音先生的一系列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許多人還想著納妾,姨太太在作者的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

"三綱五常"及“貞潔牌坊”觀念仍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服從於君、父、夫,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道德關係,仍深藏於人們的觀念中。因此,秀貞未婚先孕在那個時代,是“嚷嚷出去”的,是無法見人的“害臊”,這與丈夫去世要改嫁一樣,是被人看不起的。

正是這些嚴重的封建觀念,讓軟弱的秀貞不敢做出任何積極的行動,被動地接受著生活的擺弄;也是這些老舊思想,讓父母害怕閒言碎語,害怕被人瞧不起,而迅速地處理掉了秀貞的新生兒,及不去在意、尊重秀貞自己的意見。也正是其父母的過激行為,刺激了秀貞,使她在失去戀人的痛苦上,再次受到巨大打擊,乃至精神崩潰。

從書中還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交通不便。比如運送物資還要靠駝隊來完成,而現在的運輸有火車、汽車,還有飛機。當時人們出行的工具,有人力車、馬車,還有毛驢,而今我們普通家庭都可以選擇家用小汽車,或動車、高鐵,還有飛機,確實今非昔比。

因此,社會發展的侷限性,交通的不便,使得福建相對於北京實在太過於遙遠,造成秀貞與思康再次相見的巨大困難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除了交通的落後,人們的生活也比較貧困,從書中的描述也可以得到印證。秀貞說思康是把大懷錶當在當鋪才有路費回去,並且過來住宿的時候隨身帶的被褥等行李都非常的少,有時候要靠喝酒來臨時取取暖。

書中還談到,思康家的地裡,種的都是白薯,思康還說擔心秀貞受不了自己家的艱苦。同樣對於秀貞家來說,書中介紹了秀貞的父親是“長班老王”,從其身份及一家人都沒讀過書,可以看出秀貞的家庭也不富裕。

因此,在我看來,當時的社會條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出行,使得相隔千里的兩個人再次的相聚出現巨大困難。加之,社會落後,普通百姓家庭思想受封建文化影響,秀貞不敢做出自己的選擇,實現自己的願望,父母害怕周圍輿論,只想趕緊掩藏一切,這些都是造成了秀貞命運悲慘的根源。

重讀《城南舊事》:往事難以忘卻,黑暗蘊藏微光

② 家庭原因

秀貞與大學生思康從相識到喜歡,家人並不是非常反對。比如秀貞說,

“我媽倒是也疼思康,她跟我爹說咱們沒有兒子,你這老東西又沒念過書,有個讀書識字的人在咱們家也是好事,我爹這才答應了。”

但隨即,思康收到電報,因母親重病而返鄉。這一去,六年過去了,沒有再回來。與此同時,秀貞因懷孕,肚子一天天明顯起來。秀貞這才告訴了自己母親實情,說一次醉酒後,二人發生了關係,並說思康總有一天會回來,他如果不回來,自己去找他。

從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秀貞的媽媽認可他們之間的關係,希望大學生能夠留在他們家裡。她媽媽也希望家庭能夠有積極的變化和進步。但是從書中也可以瞭解到,秀貞父母對孩子相應的兩性有關教育不足,造成了秀貞與思康相處時,出現了不該發生的問題-未婚先孕,這為寫作後面的悲慘命運埋下了隱患。

當秀貞告訴媽媽自己懷孕了時,她媽媽趕緊拿手堵住她的嘴,說不敢這麼說,這多丟人呀,他要是真不回來,他們可不能把這事嚷嚷出去。隨後,秀貞父母把秀貞送到了鄉下,並在秀貞生下孩子後,第一時間把孩子丟棄掉了。

從秀貞父母的言行可以看出,她的父母是非常傳統的人,認為未婚先孕是非常丟人,非常見不得人的事情。從他父母一開始對她說不能把事情嚷嚷出去,到把孩子匆忙丟棄,都說明了她的父母是絕對不能接受這個事情的。

在當時的社會中,秀貞的父母沒有知識,思想封建。他們沒有積極替姑娘考慮,去想辦法找見思康,或者真正去關心自己姑娘,瞭解她的心理,商討解決的辦法。而只是想一味地隱瞞,不讓周圍人發現,甚至一樣歧視自己的姑娘,自作主張地丟棄了秀貞的孩子。正是這些外在的種種,把一位善良、對愛情充滿期待的姑娘逼瘋,造成其命運的悲慘。

重讀《城南舊事》:往事難以忘卻,黑暗蘊藏微光

02秀貞悽慘命運背後的內在因素: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缺乏獨立自主精神

秀貞的命運除了與以上外在原因關係密切,她的悲慘一生,也存在一定的內在因素,她的命運與她的性格及獨立精神有很大關係。

首先,秀貞的善良、孝順

秀貞在和小英子聊天的時候,告訴小英子:

“思康他們家一年到頭吃白薯,白薯飯,白薯粥,白薯幹,白薯條,白薯片,能叫外頭去的人吃出眼淚來。所以他就捨不得讓我這個北方人去吃那個苦頭,我回答可不是,我媽就生我獨一個女兒,跟你去吃白薯,她怎麼捨得?他說你是個孝女,我也是個孝子,萬一我母親扣住了我,不許我再到北京來了呢,我說那我就追你去。”

從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秀貞是一個獨生女,他的父母只有她一個孩子,並且她還是個孝順的孩女孩,因此她不可能拋下自己的父母去投奔思康。但正是因為她的善良,她作為獨女的身份,限制了她的自由,她的孝敬也讓她不能跟隨思康而去。雖然口頭上說如果司康不來北京,那麼她就追過去,但是實際上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

其次,秀貞沒有自我保護意識

“他有一天拉起我的手,就像我這麼拉你的手,說:‘跟了我吧!’他喝了點酒,我也迷糊了。他喝酒是為了取暖,那天風挺大,吹的門框只響,我爹跟我娘回海淀取地租去了,他的臉滾燙,貼著我的臉,他說了好多話,酒氣燻著我,我聞也聞醉了。”

從以上話語可以瞭解到,在與思康的交往過程中,她隨著本性,從對異性的好奇,到逐漸喜歡,直至發生關係,一直處於懵懵懂懂的本能反應之中。期間缺乏理性思考,缺乏對性知識的瞭解,缺乏正確的保護意識

重讀《城南舊事》:往事難以忘卻,黑暗蘊藏微光

另外,脆弱,沒有獨立精神

她與英子聊天時,問英子:

“人家都說我得了瘋病,看見小桂子就叫她來,一會去找他爹去。我要是找到他爹,我的病就好了。你說我是不是瘋子?人家瘋子都是滿地撿東西吃,亂打人,我怎麼會是瘋子?你看我瘋不瘋?”

從她的話語中,可以看出,秀貞希望別人給她答案,給她定位,而不是自己有堅定的決心與主意;並且過於依賴思康,把所有心思寄託在思康及孩子的身上,以至於感情過於脆弱。

在思康臨走之前,兩個人的告別中,秀貞也考慮過,如果思康來不了,她就去找他;在自己母親知道自己懷孕後,秀貞也說要等思康,如果他不來,自己要去找他;和小英子聊天時,也說如果找見自己的孩子,就帶上孩子去找爸爸。

因此可以看出,秀貞多次希望去找思康,與他一起生活,但她沒有把話語付諸於行動。與秀貞具有可比性的是蘭姨娘,我們可以從下面的話語中,對比出二者的性格特點。

在蘭姨娘解釋到底是施家把她趕出來,還是她自己要出來的時候,蘭姨娘眉毛一挑,冷笑著說,

“他把我趕出來,怪不錯的!我要走大少奶奶還直說瞧她的面子算了呢,這會兒又成了他趕我了。別人留我不留,他也能管得了,攔得住嗎?”

從蘭姨娘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她並不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留我趕我,不在於施家,命運完全由自己決定。失去了姨太太的身份及離開了富貴家庭,她沒有絲毫的自卑感,她仍然能夠笑對人生,甚至為自己驕傲。當她認為所處的環境對她不利,甚至存在危險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離開。

與蘭姨娘的言行對比可以看出,蘭姨娘是:“他能管得了,攔得住嗎”;秀貞是:“思康會回來的”,“找到他爹,我的病就好了”,“你看我瘋不瘋?”因此,可以看出秀貞的性格溫和柔弱,同時缺乏獨立精神;蘭姨娘自信潑辣,獨立有主見

相對於蘭姨娘,秀貞明顯地精神脆弱,沒有抗壓之心,想法還沒有開始實施,就被一系列的打擊給擊倒了。其實,蘭姨娘的身世一樣悽慘,她三歲的時候,媽媽就把她賣給了別人,16歲被送入了風月場,並在裡面呆了4年。

正是社會的錘鍊,讓她堅強、獨立,讓她知道,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受人擺佈。

重讀《城南舊事》:往事難以忘卻,黑暗蘊藏微光

03對改變秀貞命運的思考,及對父母教育子女注意事項的建議

《城南舊事》作為一本名著,多少年來,一直受到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的喜歡。無論是因為裡面優美的歌詞,還是水墨畫一般的景物描寫,抑或是因為充滿童趣的對話,都讓人拿起了就無法放下。

但在愛不釋手的同時,秀貞等幾位主人公的悲慘命運,也讓大家唏噓不已: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個結果,他們的命運能改變嗎?原因我們在前面已經做了深入討論,下面我們就從兩個方面來分析改變秀貞處境的方法。

1 用知識改變命運

從書中的描述可以看出,秀貞一家生活在底層,全家人都沒有讀過書,秀貞甚至不識字。沒有知識,是他們一家的短板,沒有文化限制了秀貞一家的發展;同時,沒有讀過書,也限制了他們的認知。

通過讀書學習掌握一定的技能,你的生命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性。縱觀整部電影,我們會發現,秀貞一家受生活侷限,沒有與外界更多思想的交流。雖然秀貞與媽媽希望通過結交思康,來改變家庭,但當思康回家沒來後,他們又回到了舊的狀態。

秀貞與媽媽的想法是一種積極的嘗試,但思康走後,更多的是一種認命。其實,他們也可以像蘭姨娘一樣,做出更好的選擇。蘭姨娘因為會讀書,與德先叔有了溝通的基礎;因為自信與勇敢,選擇了跟隨德先,去追尋屬於他們的幸福。

因此,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放在哪個時代都有其積極意義。就拿我們現在的社會來說,做許多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積累。而讀書可以開啟你的眼界,讓你可以去閱覽人生百態,可以讓你更加了解這個世界。知識是你敲開各種命運可能的試金石,是你通向外面世界的鋪路石。

重讀《城南舊事》:往事難以忘卻,黑暗蘊藏微光

2、關愛與教育並行

秀貞的悲劇除了社會原因,還來自於她身邊的親人。根據書中的描述可以推測出,秀貞的父母嫌棄她,沒有給予她應有的開導與關愛。她的父母親手把她剛生的孩子丟棄了,那是她的愛情結晶,是她等愛回來的期望所在。

對於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性是原始本能,也是千億年來大自然進化的結果,每個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都會表現出對性很好奇。但在我們的日常觀念中,性是骯髒的,是令人羞恥的,是不能放在明面上的,因此大人與孩子談話一般是不會涉及有關話題的。

但即便沒有人去引導,孩子也會自行去探索,這樣就容易發生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所以大人們不要談性色變,應該對孩子坦開心扉。對孩子來說,性別認識、社會角色認識、自我保護意識和道德責任感在內的性啟蒙教育,都是應該適時被引導與教育的,都應該由家長來完成。

家長與社會應該及時告知,使得孩子們不去自找渠道探求,以避免一些錯誤的嘗試,接收一些不正確的信息。

對於已發生的事情不要去後悔,更不要去諷刺挖苦,應該積極地想辦法解決,接受事實才是應該的選擇。

寫在最後:

就像故事中的蘭姨娘一樣,雖然她的風雪場經歷讓周圍人不齒,但她自己知道這其中有著自身沒法改變的歷史、社會原因,因此她並不糾結過去,而是積極面對現實,積極爭取自己的生活。

別人決定不了你的命運,當你勇敢嘗試,積極改變方向時,你會發現苦難中隱藏著希望,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