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的童年,滋養性養育對孩子之重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回,來時莫徘徊……”

7歲的英子唱這歌時,“我還不懂這個歌詞的意思,但是我唱時很想哭,我不喜歡離別”。

13歲的英子唱這首“驪歌”時,“我哭了,我們畢業生都哭了。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 ,我們又是多麼怕呢!”

就這樣,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年歲月,一去不返了。但她心中的童年往事,就像秋去冬來,和著鈴聲重來的駱駝隊,經年常至……

英子,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小名。其父母曾至日本經商,她出生於大阪,6歲和父母遷居北京,30歲離開北京回到故鄉臺灣。1998年,林海音榮獲“第三屆世界華文作家終身成就獎”,被稱為“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記錄了她6-13歲生活於北京胡同的童年往事。那些在兒時出現的人和事呵,那些充滿“京味兒”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林海音的筆下如畫卷般緩緩展開。

《城南舊事》: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的童年,滋養性養育對孩子之重

01北京城南的那些舊事

“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北京胡同裡的那些人,英子都記著呢。

①秀貞和妞兒

英子喜歡往惠安館裡跑,因為惠安館裡有秀貞。大人們說秀貞“瘋了”,不讓孩子靠近她。英子納悶了,秀貞是“一個梳著油松大辮子的大姑娘,像張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樣”。會溫柔地摟著英子,給她講“思康三叔”和“小桂子”的事,給英子梳頭、把指甲花搗碎了給英子染指甲

思康是寄居惠安館的窮學生,小桂子生在“青草要黃了,綠葉快掉了,不冷不熱的秋天”,到處飄著桂花香氣,所以才叫“小桂子”。

秀貞瘋嗎?不,英子只覺得秀貞“那麼可愛、那麼可憐,她只是要找她的思康跟小桂子。

搬到北京不久,英子就在衚衕裡結識了小玩伴妞兒,宋媽是這樣說的:“這孩子長得俊倒是俊,就是有點薄,眼睛太透亮了,老像水汪著,你看,眼底下有兩個淚坑兒。”溫和懂事的妞兒讓英子的童年時光添了許多樂趣。

因秀貞和思康未婚先孕,思康被母親叫回家鄉,一去6年,杳無音訊。秀貞剛把女兒小桂子生下來,小桂子就被秀貞媽遺棄了。

天下居然就有那麼巧的事,秀貞心心想念的女兒“小桂子”,竟然就是英子的好朋友妞兒。

英子帶著妞兒去見了秀貞,不想平時溫柔的秀貞竟一下那麼果敢,就好像她一直在準備著,等著小桂子出現。小桂子一到,她馬上拿出準備多時的行李,連夜帶著小桂子趕火車,要去找思康。

“英子,回家吧,我們到了就給你來信,回家吧!回家吧……”這是秀貞最後留給英子的話。

《城南舊事》: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的童年,滋養性養育對孩子之重

②厚嘴唇的大朋友

秀貞和妞兒不見後,英子生了一場大病,然後父母帶著她搬到新簾子衚衕。

在家附近有一塊長滿草的荒地,7歲的英子遇到了一個年輕人,這人禿頭、濃眉,有一副厚嘴唇。英子可記得會看相的李伯伯說的“嘴唇厚厚墩墩的,是個老實人相”。

厚嘴唇說:“小姑娘,我也是好人。咱們交個道義朋友,我跟你講講我弟弟的故事兒呀,我的故事兒呀。”

好人?壞人?英子分不清,,她說就跟分不清海跟天一樣。但英子覺得這個人的嘴唇厚厚墩墩的,是可以交朋友的。

說起弟弟,厚嘴唇分外自豪:“我兄弟,年年考第一,他說,長大畢了業,還要漂洋過海去唸書。”

可是說到自己,厚嘴唇笑了又哭:“我是沒出息的哥哥,走到這一步上,也是事非得已,我一心要供到讓弟弟漂洋過海去唸書,我不是個好人嗎?小英子,你說我是好人?壞人?嗯?”

英子仍分不清,她給厚嘴唇讀了她最喜歡的課文《我們看海去》:

我們看海去!

我們看海去!

藍色的大海上,

揚著白色的帆。

金紅的太陽,

從海上升起來,

照到海面照到船頭。

厚嘴唇對英子說:“等到你小學畢業了,長大了,我們看海去”。

《城南舊事》: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的童年,滋養性養育對孩子之重

③蘭姨娘

蘭姨娘是從施家老太爺的姨太太,她愛笑愛美,左嘴巴有一處酒窩,隨著笑聲打旋兒,梳著麻花髻,髻邊一排幽香的茉莉花,一身輕俏。因為“不想再把年輕的日子埋在施家”,她出走了。

英子就愛擠到大人堆裡聽蘭姨娘和媽媽、奶媽、張媽她們聊“心事”。聽蘭姨娘講到她三歲時便被母親賣了,“應該是為了治哥哥的病才把我賣的,也不知道是我亂想的,還是真的……”

英子看到蘭姨娘眼裡閃著淚光,想到“一個人怎麼能沒有媽?”時也要哭了,她請蘭姨娘住下來。

當英子發現爸爸對蘭姨娘很“特別”後,她又同情起媽媽來,覺得媽媽受了委屈。原來喜歡蘭姨娘的心,這會也打了折扣。英子傷心大哭,但大人們不能理解,直說她不懂事。

臺灣同鄉德先叔來訪了,蘭姨娘有意無意地向英子打聽德先叔。英子頓時有了主意。

英子當起了德先叔和蘭姨娘的紅娘,還安排了他們的第一次約會,而這些,都把爸爸媽媽矇在鼓裡,悄悄進行著。

直到德先叔向英子爸爸辭別,說要帶密斯黃(蘭姨娘)一起走。爸爸的落寞便一點點顯露出來了。英子覺得有點對不起爸爸,送別蘭姨娘和德先叔的時候,她想哭,也想笑,心裡的滋味說不出來。

蘭姨娘上馬車時,對英子說:“英子,你大了,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了!”

《城南舊事》: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的童年,滋養性養育對孩子之重

④宋媽

英子的弟弟剛出生時,宋媽就來了,她是弟弟的奶媽。

在家對門的大樹蔭底下,宋媽帶著英子姐妹四個,幾個孩子坐在小板凳上,聽宋媽講她老家的事還有她兒子小栓子。

小栓子和英子一樣大,英子以為他也上三年級了,可宋媽說小栓子在老家的山坡上放牛呢。

說完小栓子,英子還喜歡問丫頭子的事,丫頭子是宋媽的女兒,和英子弟弟一般大,四歲。

“丫頭子呀,她花錢給人家奶去啦!”宋媽說。

“將來還歸不歸你?”

“我的姑娘不歸我?你歸不歸你媽?”她反問我。

“那你為什麼不自己給奶?為什麼到我家當奶媽?為什麼你賺的錢又給了人家去?”

“為什麼?為的是——說了你也不懂,俺們鄉下人命苦呀!小栓子他爸爸沒出息,動不動就打我,我一狠心就出來當奶媽自己賺錢!”

宋媽在英子家呆了整整四年,都沒回過家。

當她思念兒女,要動身回家時,才得知小栓子兩年前掉河裡淹死了,丫頭子不是送到別人家奶去,而是給她丈夫賣了。

英子的媽媽勸宋媽跟丈夫回家繼續生孩子,

宋媽和黃板牙離開了那天,下著雪。宋媽用一條毛線大圍巾包著頭,給英子梳好辮子,跟她說:“英子,好好唸書,你是大姐,要有個大姐樣兒。”說完她就盤腿坐在驢背上,小驢兒脖子上套著一串小鈴鐺,叮噹響著,漸漸遠去。

《城南舊事》: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的童年,滋養性養育對孩子之重

02長大後才明白的事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秀貞帶著妞兒趕火車的那個晚上,不幸被火車扎死了。

厚嘴唇的年輕人為了供弟弟讀書,不惜冒險去偷盜,贓物就藏在長滿長草的荒地裡。英子從荒地裡撿到的一個贓物讓便衣警察發現了厚嘴唇的秘密。於是厚嘴唇被抓了。

儘管英子有那麼喜歡蘭姨娘,但她可不喜歡爸爸愛慕蘭姨娘,就想辦法撮合了蘭姨娘和德先叔。

雖然英子不理解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來照顧別人的孩子,但她還是很捨不得宋媽離開。

英子13歲時,爸爸因肺病去世了。她說:“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但爸爸留給英子的話,仍句句在心呢。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小孩子要早早養成自立的本事。”

《城南舊事》: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的童年,滋養性養育對孩子之重

03後來的事

小時候,英子的媽媽對她說,把厚嘴唇這個“壞人”被抓的事寫一本書,說一說一個壞人怎麼做了賊。

英子說:“不,我將來長大了是要寫一本書的,但絕不是像媽媽說的這麼寫,我要寫的是:我們看海去。”

長大後,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一直在她心裡揮之不去,英子默默地想,慢慢地寫,於是,《城南舊事》出版了,她說:“把它們寫下來,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用存下來。”

英子最喜歡的事就是看書,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窮學生的她買不起書,只能到書店裡偷偷摸摸地蹭書看。遇到過態度惡劣的老闆趕她,也遇到好心的店員為她把書留著。在書海中遨遊,苦中作樂的日子,她鼓勵自己:“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裡長大的!

成為母親後,養育三個子女,她自問“管不住”,因為“成年人總是繃著臉兒管教孩子,好像我們從未有過童年,不知童年樂趣為何物何事。”所以她樂得讓孩子們自由探索,感受童年的真善美,不去打擾。

如果說愛有傳承,在英子身上,這種傳承格外明顯。英子的童年中充滿著父母親的愛與包容,為人母后,她特別注重與孩子在一起的親密時光。很多年後,英子的女兒夏祖麗回憶,母親最愛的是全家人圍聚燈下的畫面,最眷戀家的溫暖。

《城南舊事》: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的童年,滋養性養育對孩子之重

04我們能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童年?

  • ①創造滋養型的養育環境

美國預防研究學會的主席安東尼·比格蘭在其著作《溫暖的孩子》裡指出,父母要致力於給孩子打造一個滋養型的養育環境,這樣做能培養出溫暖的孩子,大大減少社會的犯罪率。

我喜歡“溫暖”這個詞,《城南舊事》裡的英子就有一顆溫暖的心,母親的樂天善良培養了英子的親密性,父親的果敢嚴正,造就了她的獨立性。

要讓孩子溫暖,我們首要做的是和電子設備爭奪孩子的時間。

世界知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早在三十多年前出版《童年的消逝》,直言對孩子的擔憂,因為他們的童年已被電腦和互聯網攻佔。

心理學家說孩子著迷遊戲是因為現實世界讓他們無聊、寂寞,沒有歸屬感。你可以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遊戲(非電子遊戲),或是唱歌跳舞,特別是在這段宅家戰疫的日子裡。比如我和孩子經常玩的是手指操《小白小白上樓梯》,簡單的童謠配上動作,我們可以玩好一陣,而且大人小孩都挺樂。

  • ②要和真實的世界鏈接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個人心裡關於世界的模樣,其實只是真實世界在我們內心的投射。也就是說,我們以為認識了的世界,可能並不是那樣。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認識世界的過程,父母和孩子都一樣。所以不要對孩子關上探索之門,反而應該儘可能地讓他多去體驗和經歷,品嚐生活的酸甜苦辣鹹。

  • ③和孩子聊“童年”

我還挺喜歡做這事的,無論是講自己的童年往事還是把孩子更小的時候發生的事拿出來聊一聊。前兩天夜裡睡覺時,下起大雨,雨點打在窗戶上的沙沙聲讓我想起兒時最喜歡的事情之一,便是聽著雨聲睡覺。

和孩子們一說,哥哥說:“我也喜歡。”妹妹也附和:“喜歡。”

我會跟孩子提他6個月大時,如何在爺爺奶奶腿上蹦跳著,8個月時,爺爺如何抱著他,去找藏在小區花園裡的小貓小狗……

我做這事,就像我小時,我媽對我做的一樣。我媽也給我講她小時候的事,也幫我回憶童年時外婆是怎麼帶我的,爺爺是怎麼疼我的,每每想起那些有人疼愛有人呵護的歲月,心便暖暖的。

我希望,孩子長大後,想起童年,想起父母,能有如冰心先生在詩集《繁星》中所寫的情懷: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有孩與你立黃昏,有娃問你粥可溫。可好?


《城南舊事》:華文終身成就獎作家的童年,滋養性養育對孩子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